?

“互聯網+”視野下高校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機制探索

2019-09-03 03:25張旭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9年9期
關鍵詞:脫貧攻堅互聯網+互聯網

張旭

[摘要]互聯網背景下,需要對扶貧的方式進行創新,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和脫貧攻堅工作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加強對扶貧對象的識別。高校作為教育輸出的重要載體,其對于脫貧攻堅工作有著難以取代的作用,不僅可以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教育引導,推動產業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提升群眾的素質。為此,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要高校要構建扶貧數據庫,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工作提升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借助互聯網推動電商創業,從而完成脫貧攻堅的工作任務。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脫貧攻堅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9-004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2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兩會期間做出了“扶貧必須扶智”的戰略部署。盡管高校當前開展了三支一扶以及三下鄉的活動,可是并沒有從本質上解決當前貧困地區在經濟以及教育等諸多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想要實現精準扶貧要明確扶持的對象、方法以及主體等諸多問題。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將扶貧的類型從經濟型朝著增強型轉變,將授人以魚朝著授人以漁轉變。

一、高校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貧困群眾的教育引導

貧困地區居民思想貧困是約束他們擺脫貧困,尋求發展的關鍵因素。因為貧困地區多數村民本身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很少會接觸現代信息,對于外界事物的了解機會相對較少,這導致了他們會產生消極等待以及聽天由命的思想,這些思想影響了他們主動脫貧意識的產生。想要真正地實現脫貧,精神扶貧是關鍵一環。為了轉變居民保守的觀念,激發起他們脫貧的自覺意識,高校扶貧工作可以給予居民一定的教育引導,向居民灌輸全新的價值觀念.知識信息以及行為模式,充分激發居民致富的積極性,加強他們擺脫貧困的勇氣。

(二)有助于推動產業發展

當前,我國貧困地區集中于交通欠發達的區域,這些地方基本沒有經濟實業,農業已然成了支柱產業。除此之外,因為土地貧瘠、人多地少,單純依靠傳統的手工勞動以及封閉的生產經營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造成了貧困地區農產品的產量較低。強化對這些地區的產業扶貧,推動農業發展,是提升農民收入,降低貧困人口數量的關鍵舉措。所以,高校脫貧攻堅工作要制定相應的措施,強化產業扶貧工作的發展。比如,高校采用自身的資源、學科以及人才優勢,在科學規劃以及實地調研的前提下,優化貧困地區的傳統種植物以及畜牧養殖也,指導貧困地區不斷的開發自身的優勢資源,改造生產工藝,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美譽度以及知名度,打造地區品牌。

(三)有助于提升群眾素質

采用定群培訓的形式,推動群眾素質的提升。長久以來,政府將貧困區域的居民收入以及物質水平作為扶貧的重要指標。所以,對貧困地區的投入更加傾向于物質投入,教育培訓投入不足,造成了貧困地區居民普遍存在著文化素質不高的問題,這是我國眾多貧困地區難以脫貧的重要原因。所以,高校在扶貧工作當中能夠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培訓活動,利用高校優勢學科,制定出可行的培訓方案,推動農民文化素養的提升。

二“互聯網+”視野下高校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機制

(一)構建扶貧數據庫

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統計分析平臺,精準識別需要教育的幫扶對象。統計分析幫扶對象的家庭收支情況,這是教育扶貧的基本前提。對扶貧對象進行數據調查,注重扶貧由粗放型向精準化的轉變。扶貧關鍵要從扶貧特定區域轉變為特定個人的扶貧。當前,國家扶貧的主要做法是把教育扶貧資源分給貧困地區政府,政府開展具體的扶貧項目??墒?,因為扶貧地區政府沒有能夠全面的掌握扶貧對象的相關情況,在扶貧過程中缺少監管機制,必然會出現挪用與擠占扶貧資源的情況。在“互聯網+”視域下,精準規劃扶貧資源:國家教育扶貧項目資金要下發到地方政府,構建扶貧資金的專用賬號,把扶貧資金下發到個人賬戶當中,確保教育資金可以被用于個人。

精準識別幫扶對象要對識別機制進行創新,進入到幫扶區域中,了解幫扶對象的需求、現狀,獲得準確的資料,然后采用單位聯結村莊以及領導聯結縣。充分使用網絡平臺,構建大數據,統計幫扶對象貧困數據,充分使用當前的網絡教育平臺,有效推動扶貧工作的開展,實現教育扶貧從線下轉變為線上。

(二)增強“造血”功能

過去,教育幫扶這是局限在“輸血”這一單一層面,沒有構建有效的“造血”體制。伴隨著教育事業的發揮在那,網絡以及智能終端產品的不斷普及,網絡教育扶貧,不單單能夠進行持續的輸血,還能夠為造血機制提供一定的力量。目前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虛擬技術不斷地為網絡教育服務,可以更好地對高校優質資源進行整合,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更好地推動貧困區域教育發展。為此,高校需要充分了解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將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作為關鍵,充分使用網絡技術建設遠程教育平臺,充分開發智能化的教育產品,不斷地向貧困地區輸送,構建多層次、全方位以及高效率的人才幫扶機制。高效以及便捷的“互聯網+”教育,能夠推動當地的專業人才隊伍發展,這些人才以當地為發展區域,充分發揮聯動作用,推動人才發展,實現“造血”功能。

(三)加強創業扶貧

我國正處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業階段,其不僅能夠拓展就業、增加收入,同時也有助于推動社會公平正義以及社會縱向流動,因此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時,伴隨著網絡的推廣以及普及,互聯網與創業的結合更加的緊密“互聯網+”創業逐漸成為帶動貧困人群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高校在參與扶貧的過程中,需要和貧困區域共同搶抓時代機遇,使用網絡平臺對扶貧方式進行創新,推動“互聯網+”和貧困戶創業的有效融合,推動貧困工作的快速發展,將不利因素逐漸轉變為有利因素,加快發展的速度。

為此,高??梢酝ㄟ^舉辦創業大賽,將“互聯網+”創業資源和貧困區域進行深入的對接,創辦電商培訓班,聘請創業成功的校友與當地的農民共同探討創業相關事宜,充分使用校內網絡平臺以及商業平臺,幫助銷售農產品。通過這種“互聯網+”創業的形式,能夠提升貧困戶電商經濟活動的開展,提升了脫貧的速度以及決心。

脫貧攻堅的主體為貧困群眾,他們要依靠電商脫貧,因此關鍵是讓群眾掌握基本的電商銷售技能,充分解決百姓知識缺失的問題。高??梢栽谪毨У貐^開設電商公司,由高校派遣專家團隊幫扶貧困村,教導他們如何實現特色農產品建設,實現農產品生產與銷售品牌化、標準化以及組織化建設。此外,高校要依托地區中職院校確立電商創業培訓基地,市場營銷以及信息技術專業的師生共同參與其中,舉辦青年創業培訓班,為貧困區域的待業青年講授網絡文案制作、電商平臺操作等相關課程,教導他們如何在網絡上銷售農產品,為地區電商發展儲備人才。

(四)構建貧困生資助體系

高校在貧困生資助過程中,要注重將資助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融合。首先,對于貧困生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問題,在識別貧困生的工作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責任意識以及自立自強意識,鼓勵學生成才。其次,關注貧困生心理健康,貧困生資助工作中要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鼓勵學生認識、接納以及發展自我,最終形成良好心理素質,從而更好地面對人生困難。高校貧困生的資助工作要注重“授人以漁”。將幫扶作為基本的手段,將推動學生發展作為目標,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勤工儉學崗位,有效的鍛煉學生的基本能力,幫助學生能夠學習一技之長,實現自我脫貧。

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抓取學生的所有數據,并且利用計算機對學生的數據樣本進行分析。比如,現在大學在學生入學指出會將其個人的信息錄入一卡通中,學校通過一卡通不僅可以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同時也能夠了解學生日常的收支情況,從而精確的了解學生貧困程度。精確扶貧作為高校扶貧工作的核心,對于貧困生的識別準確性至關重要。只有精確識貧才能夠精確扶貧。針對目前高校扶貧形式相對粗放的實際情況,使用分梯度與多維度的幫扶措施,做好不同等級貧困生的幫扶工作。幫扶工作需要將精神扶貧與物質扶貧進行有效的融合,物質扶貧主要指的是借助國家以及學校的助學金等常規形式的扶貧,充分結合大數據給予貧困指數相對較高的學生以優先幫扶。精神扶貧則是針對特定貧困指數的學生,為他們免費提供英語、計算機等課程培訓,提升學生就業能力,使得他們能夠通過就業擺脫貧困。

參考文獻:

[1]李鵬,莊法興,雷麗君.脫貧攻堅視閾下高校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探究——基于山西農業大學脫貧攻堅社會實踐育人機制的分析[J/OL].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89-92.

[2]楊成光.論地方本科高校在脫貧攻堅中的責任和作用[Q].銅仁學院學報,2018,20(9):86-89.

[3]李楠.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高校的使命與擔當[N].天津日報,2018-8-6(9).

猜你喜歡
脫貧攻堅互聯網+互聯網
打贏脫貧攻堅戰,民主黨派如何作為
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的脫貧攻堅——基于新聞聯播相關報道
天柱縣整合涉農資金的實踐與思考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