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雜性思維視域下推動“課堂思政”建設的策略研究

2019-09-03 03:25王奕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9年9期
關鍵詞:建設

王奕

[摘要]相較于簡單性思維,復雜性思維更加代表了一種現代化的思維模式。為了突破簡單性思維模式下思政教育的困境,需要從“課堂思政”的角度出發,提取多學科的思政教育共性,協調思政教育各個部分之間的關聯性,使用非線性思維有效的處理思政教育不同元素之間的異質性的問題,使用動態化的思維有效地掌握思政教育的發展過程,采用不確定性思維應對思政教育所存在的混沌狀態。

[關鍵詞]復雜性思維;課堂思政;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9-008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3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課堂思政的概念

課堂思政指的是教師要牢牢的確立所有課堂都具備育人作用,所有的教師都有育人的職責這一教育理念,明確立德樹人的要求,挖掘各個學科中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在每節課程教學中都融入價值觀塑造和思想引導,有效地建立專業育人、思政育人之間彼此協調的機制,做到育人與教書同步,將學生培養成為志向高遠,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質人才。

要全面的掌握“課堂思政"的概念就要處理好其與“思政課堂”之間的聯系,充分的發揮教師“課堂思政”的陣地作用以及思政課教師“思政課堂"的渠道作用,彼此之間相互輔助,互相促進,有效實現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之間的協同發展,保證思政教育的突出效果。

(二)復雜性思維概念

復雜性思維是一種思維模式,其對近代科學研究當中所產生的靜態性、線性、還原論以及確定性等簡單思維的不斷超越。伴隨著學科交叉研究頻繁度的加深,復雜性思維逐漸從開始的哲學領域滲透到了人文社科以及自然科學領域,并且掀起了思維方式變革以及方法論轉向的浪潮。

學術界對于如何界定復雜性思維并沒有統一的觀點,從當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其中被人們所廣泛接受的觀點是:復雜性思維是以復雜科學基本理論、方法為依托分析事物發展變化的形式,其是將“非線性、整體性、不確定性以及動態性”作為基本的特征的思維形式。

首先,整體性。人類社會當中存在的精神活動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活動,是很多要素之間相互作用以及聯系的產物。對于事物進行整體性的認知,不單單強調對于構成事物相關要素的認知,同時也強調對于構成事物各個要素之間關聯性的認知。

其次,非線性。不論是人類社會還是自然界當中,都蘊藏著由各種變量所共同構成的動力結構,事物運動并不會按照簡單規則秩序,事物運動發展的進程并不會受到一因一果解釋的約束,而是對復雜性的系統利用非線性思維所開展的多方位、多角度的認識。

再次,動態性。對于復雜系統而言,其并非是某個元素的靜態結合,其本身是動態化的演變過程,這種演變不單單體現在復雜系統對于外界環境的適應與調整,還體現在系統自身所進行的持續性的有機發展。

最后,不確定性。不確定性并不代表確定性不夠重要,而是要保證不確定性以及確定性之間的辯證統一。因為收到了主體適應隨機性和內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復雜系統所呈現的行為不單單具備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同時也具備了不確定性的發展時期,假如復雜性思維喪失了不確定特性,就會導致復雜系統喪失活力,其風險也會隨之增大。

二、復雜性思維在“課堂思政”教育中應用的必要性

首先“課堂思政”教育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復雜性思維能夠為教育者提供充分認識大學生思維特征的窗口,借此可以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視角以及方法論指導,使得那些被簡單性思維所忽略的思政教育領域以及真實現象能夠不斷呈現,提升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與可行性。

其次,復雜性思維對于學生思政教育有一定的創新功能。復雜性思維下的“課堂思政”教育要注重“人”的因素,包含了對學生特征以及教師變化的系統認知。這表現在復雜性思維本身的非線性特征,由于大學生思政教育本身具有多方面與多維度的特征,其本身是復雜的,因此,復雜性思維從內因以及外因出發,不僅關注教育者的變化,同時也關注學生個性化特征,每個學生都具備獨特個性,教育者只有按照學生個性變化對“課堂思政”教育方法不斷地創新,從復雜思維層面出發,在認識個性的前提下,才能夠全面認識共性,只有認識到個性目標,才可以最終實現共性目標。

復雜性思維在“課堂思政”教育中的應用,有效的打破了傳統線性因果關系下的科學研究思路。傳統簡單性思維很難和當代大學生復雜的思維模式相匹配,為此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其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復雜性思維模式,這種復雜性也代表了年輕人思維正在變得復雜化。這種復雜化的思維動態特征將研究對象看作是具備生命特征的、會演化的系統,表現出了很多復雜化行為。教育者通過捕捉大學生的復雜性思維發展趨勢,立足于大學生思維方式所表現出的復雜性變化態勢。因此,使用復雜性思維對于“課堂思政”教育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復雜性思維視域下推動“課堂思政”建設的策略

(一)加強多學科交融

當前,很多人在分析思政教育與其他學科關系的時候,依然存在著不良傾向。過于注重思政教育學科的獨立性,將自身放在狹隘的學科框架下?!罢n堂思政”教育理念下,有必要對這種現象進行超越,強化不同層次的多學科寫作,其中包含了思政教育內部協作,也涉及了倫理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語言學、心理學以及歷史學等多學科之間的協作。對于紛雜的教育問題以及活動,單純依靠思政教育內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眾多的學科當中都涉及思政教育素材,這就需要將理論研究放在更加開放以及恢宏的視野下,不能夠將視角單純的放在純粹思政教育的維度以及層面,還要將一些具備思政教育價值的理論資源都融入到思政教育活動中來。只有利用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才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復雜化的思政教育問題與活動。思政教育創新需要多層次、多方面理論資源的共同參與需要將多學科協同研究融合在一起,產生靈活、高效而又務實的學科研究范式,這是當前思政教育中難以或缺的基本條件。

(二)加強“課堂思政”教育實效性

使用非線性思維模式考察思政教育系統,首先要發揮受教育者本身的主體地位,教育者要從受教育者的差異性以及多樣性考量,盡量去了解不同的受教育者,將教育者的發展作為根本目標。思政教育的主體應該是每個具體的個人,離開任何一個個體而考慮其中的某部分人將是狹隘和片面的,以人為本要關注對每個人的關懷以及尊重,平等的對待所有的受教育者,不能夠為了少數人的發展而忽視了多數人的發展,或者是為了多數人的發展而枉顧少數人的發展,應該面向全體成員。思政教育所面對的是具備自我意識和差異性的個體,主體的差異性將會導致教育效果的不同,所以需要采取多目標以及多層次的教育,對于不同的受教育者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得每個受教育者都能夠在已有的基礎上得以發展。否則,思政教育將會喪失其約束力。無視主體的精神需要與自主理性,沒有充分的激發起主體主動性的思政教育本身就是無效的。此外,還需要我們秉承民主性的基本原則,反對在教學以及教育過程中進行單向灌輸,倡導受教育者對教學、教育以及管理的參與,保證思政教育雙向互動。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在民主的氛圍下保持教育者與受教育的交流、合作以及對話,是師生解決思政問題,實現社會、個人共同發展的進程,是受教育者充分使用內在以及外部資源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受教育者參與教育管理,實現自我教育的進程。因為思政教育過程當中存在非線性關系,單純依靠教育者的才智進行單項灌輸是無法解決道德教育當中的復雜性,需要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共同參與,有效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把握思政教育變化發展

新時期“課堂思政”教育中涉及不同學科的交融,同時思政教育本身也面臨著西方不良思想和國內錯誤觀點之間的交織,面臨著新媒體時代思政教育話語內容與話語權的沖擊,面臨著教育對象差異性、獨立性以及選擇性持續提升的挑戰。對于這些新的問題以及新的情況“課堂思政”教育過程會體現出混沌、時延以及震蕩的動力學現象,只有采用動態化的思維才能夠準確地掌握思政教育的變化,動態因素所造成的復雜性問題也才可以迎刃而解。其需要思政教育主體不斷的打破思維定勢,充分考慮時空條件,把思政教育看作是持續變化以及發展的開放性過程。思政教育不應該將教育的不同環節細分成多個沒有關聯性的單元,而是要將其看作是一個有效銜接的過程,有效實現對于思政教育變化過程的動態化把握。

參考文獻:

[1]雷瑩瑩.基于復雜性思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路徑探索[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2(5):62-65.

[2]劉強.復雜性思維視域下高等教育多學科研究方法論的省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4):103-110.

[3]趙麗濤.復雜性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問題及其出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8(6):28-31.

[4]鄔焜.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基于復雜性和信息思維的新考察[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3):9-13.

猜你喜歡
建設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數字電視分前端建設隨談
野三化冶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三化”建設
努力建設統一戰線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