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麗娘心路旅程與社會思潮的邏輯關系

2019-09-03 03:25胡煒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9年9期
關鍵詞:社會思潮杜麗娘關系

胡煒

[摘要]《牡丹亭》中的杜麗娘是湯顯祖貢獻給中國文學史一個光彩動人的藝術形象,自誕生以來,便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她“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堅貞不渝的自由愛情,不但體現了對封建禮教和禁欲主義的強烈反抗和無聲控訴,而且表現了一個時代的青年女子內心世界的苦悶,她以其曲折復雜的心理路程完成了自我性格的塑造,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潮流。

[關鍵詞]杜麗娘;心路旅程;社會思潮;關系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9-01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9.08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正如湯顯祖所言“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作為明代傳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女主人公杜麗娘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叛逆者,她自覺反抗封建禮教,主動追求婚姻自由和個人幸福,集中展現了“情”與“理”的矛盾。而以人的“至情”去戰勝虛偽的“理”正是《牡丹亭》的主旨。通過一系列的情節塑造,湯顯祖不僅表現出了對男女主人公之間自由、堅貞的愛情謳歌,還表現出了人物在追求自由愛情過程中的復雜心理路程,而這種心路歷程恰恰折射出當時的社會思潮。

一、杜麗娘精神的時代環境

《牡丹亭》創作于萬歷年間,封建禮教束縛人性,極其猖獗。與此同時市民意識漸漸覺醒,要求解放人性,追求人生價值的重“情”求“真”的文化思潮產生。在這種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湯顯祖提出了的“至情說”。他用男女青年自由結合的真正愛情和封建禮教道德觀的矛盾來貫穿《牡丹亭》全劇,歌頌了青年男女對自由幸福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個性解放的強烈要求,使《牡丹亭》具有了強烈的時代意義和戰斗精神。

杜麗娘是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她所生活的杜府正是封建社會的縮影。其父杜寶是保守封建的傳統官僚,按照封建禮教的要求培養自己的女兒。在他眼中,名門閨秀必修詩書、女紅,教好女兒只為了招好女婿,以便光耀門楣。其師陳最良是迂腐頑固的傳統儒生,除了讀書教條,別無所知也別無所求。聽說杜麗娘游園傷春,他大驚失色,大惑不解。而作為一個女性長者,杜麗娘的母親杜夫人對女兒的觀察和防范更加細微深入,甚至看見麗娘裙釵上成雙作對的花鳥,也禁不住引起她的駭怪和警惕,生怕引動了情思,她在思想本質上跟頑固的杜寶沒有兩樣。

本應天真活潑的杜麗娘,被整日拘禁于書塾和繡房之中,隔絕了社會,亦隔絕了大自然,感受不到任何春天的氣息。甚至連刺繡累了,白天閨房里打盹,也被視為有背家教的非禮行為。僅此一點,我們不難想象貴族小姐杜麗娘的內心世界多么狹小、空虛和苦悶。嬌貴而養尊處優的小姐生活、不啻是人間地獄,精神的牢籠。因此,杜麗娘的愛情是自發的、源于本能的,也因為這樣,她的反抗方會顯得更堅決、更徹底、性格更為堅強。

二、為情而死的精神內涵

縱然生活環境如此嚴苛,杜麗娘依然天性未泯,依然保存著對自由和愛情的渴望。什么也阻擋不了杜麗娘對“情”的追求,越是在封建禮教猖獗一時的時代,她對“情”的追求也就越強烈。

奉父母之命讀書,是明代中后期社會發展的一種風氣。在陳最良看來《關雎》頌揚“后妃之德”,所以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釋成“是起那下頭窈窕淑女,是幽嫻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地來求他女子?!钡披惸飬s憑直覺認出了這是對人間愛情的一種描寫,她說“關了的雎鳩,尚有洲諸之興,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這就表現杜麗娘愛情心靈的初步覺醒《詩經》的戀歌成了杜麗娘、追求情欲的誘源,在《牡丹亭》題詞中,湯顯祖說出那句千古名言,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根據現代學者的解釋,所謂“‘不知所起,正說明這種潛意識心理的神秘和奧妙;‘一往而深,則表明了這種潛在欲望的力度?!笨梢娬沁@種內在運動使得杜麗娘對愛情不顧生死地追求,進而譜寫了“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的愛情理想。

如果說《詩經》引起了杜麗娘對愛情的初步覺醒,那么杜麗娘偷逛大花園,在自然美景的感召下,她的愛情意識徹底覺醒,這種愛情意識和周圍美好的景象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情感欲望一經喚醒而起,杜麗娘就開始努力尋找實現的途徑《驚夢》中唱道“可知我常一生愛好是天然?!边@里的“天然”顯然指人性的自然美。媚艷的春光不僅激發她對人性美的追求,同時也使她形成一種備受壓抑的情感體驗。她一面感嘆自己美好青春年華的虛度,一面又深刻惋惜自己才貌雙全被埋沒,由此爆發出直接展現情欲目的的心理訴求“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所以,是游園的經歷促發了杜麗娘早已醞釀于心的愛情追求。

正如魏崇新所說“杜麗娘意識深處的欲望和情緒一旦被喚醒,就表現出不可抑制的力量,努力尋找實現的途徑?!睋Q言之,這種欲念既已生成,就需要一種將之實現的客觀世界?,F實中不可能實現那最好的途徑就是夢幻世界。在夢中,人的心理可以超脫現實的束縛,使欲望得到滿足。而她和柳夢梅并沒有在花前月下談情說愛,實現理想愛情中的一種美好經歷,就連最后實現的云雨之歡,內心中也是經歷了一種由驚訝才到歡喜的糾結歷程,而且在實際的行為中也是半推半就。所以,這正說明杜麗娘所追求的并不具足真實情感的愛情,而是更深層次上追求一種人性的滿足。當她從夢境中醒來回到現實世界時,心理上的壓抑和痛苦也源源不斷地向她涌來,以致杜麗娘無法正常生活下去,為了夢中場景茶飯不思,狡黠地避開了婢女的追問,進行了二次游園。這是杜麗娘為追求自由愛情而邁出的極其大膽的一步。正當杜麗娘為夢中歡會欣喜不已時,現實生活卻狠狠地向她潑了一盆冷水一夢中的一切都不見了。為了維護自己愛的權利,她要求死后埋葬于梅樹下,而又因怕死后無人知曉自己的春容,便留下了一幅畫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她為實現愛情理想視死如歸的決心及渴望愛情心態的自我平衡。她早已清醒地認識到現實的殘酷,所以她的死不是因為愛情被破壞,而是因為對愛情徒然的渴望。因為如果不能滿足人性最基本的欲求,那么活著也是沒有意義的。于是她用自己的生命去祭莫愛情,帶著痛苦走向死亡。至此,杜麗娘真正由覺醒走向了反抗。

三、為情而生的自我實現

杜麗娘的死并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斗爭的開始。終于,在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后,于冥界與意中人長相廝守。生而為人,自然會受到種種限制,通常情況下,只有擺脫自然環境,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而這種自由的環境,也只有在冥界才能找到。杜麗娘正是在成為亡魂,到達冥界之后才能再無顧忌的和柳夢梅幽會。然而人的欲望或許永遠得不到滿足,杜麗娘在與柳夢梅共赴巫山滿足了生理欲望之后,亦開始追求兩情相契、“生同室,死同穴”的心理欲望。

但是,當現實世界的柳夢梅要與她“便好今宵成配偶”時,杜麗娘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意料之外的轉折,正是杜麗娘形象的成功之處。在冥界里,她的身份是鬼“鬼可虛情”,不僅不用受制于現實世界的倫理道德,還可以隨心所欲。但是在現實世界中,封建道理倫理將杜麗娘包圍.得密不透風,致使她提出了“理”的訴求,這種訴求與其在冥界時隨心所欲的追求相比,顯然是一種妥協,一種對于現實環境的妥協,這種妥協顯然使得杜麗娘這個追求自由愛情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具體。畢竟,對于一個從小就深受封建思想壓迫的少女來說,完全的擺脫傳統思想是不可能的。

在經歷了生生死死的痛苦磨礪之后,杜麗娘更加成熟也更加堅定了。杜寶在金鑾殿上痛斥二人的結合。但杜麗娘對此卻不顧父女親情,直言封建朝廷比之地域還要可怕??梢哉f,杜麗娘的心路歷程是由被束縛到蛻變再到突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她由不自覺的追求自由愛情慢慢轉變為自覺追求愛情,先為情死,后為情生,充分展現了一個在封建禮教束縛下的傳統女性的堅定執著。杜麗娘追求的這種不以家族利益為基礎,而以兩情相悅為基礎的自由愛情,顯然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她的身,上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征。至此,杜麗娘才走完了曲折復雜的心理路程,完成了自我性格的塑造。

文學是時代的鏡子《牡丹亭》通過人物在愛情領域中展現的“情”與“理”的沖突,反映了明中晚期社會內部興起的反抗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的社會潮流。我們之所以能從杜麗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正是因為她身上的自覺與反抗是時代光芒的體現,這種光芒歷久彌新,永不褪色。

參考文獻:

[1]湯顯祖.湯顯祖全集[M].徐朔方箋校.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2]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資料考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郭海鷹.非夢不足表其情,非夢不足達其意——釋“夢”重論杜麗娘[J].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9).

[4]湯春華.杜麗娘心態探析[J].武漢教育學院報,1996,15(2).

[5]魏崇新.試談杜麗娘的心理機制[J].名作欣賞,1986(6).

[6]王從仁.青春覺醒的贊歌A].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鑒賞[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猜你喜歡
社會思潮杜麗娘關系
《牡丹亭》夢境對杜麗娘人物形象的塑造與解讀
“一生愛好是天然”
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影響探析
直面“真問題”,廓清中國方向
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
保加利亞媒體:飯局是中國搞定“關系”場所
花開一朵,至情綻放——從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看杜麗娘
水煙壺上的美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