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大眾文化的理性批判

2019-09-10 12:55孫佳璇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關鍵詞:流行文化全球化

孫佳璇

摘要: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推進與發展促使我國進行思想解放運動,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建設,文化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為我國大眾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社會經濟文化基礎。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通訊與傳媒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以及作為大眾普遍接受的消費、娛樂等價值觀念的形成,大眾文化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鍵詞:中國大眾文化;全球化;流行文化

一、大眾文化的含義

文化是人的本質的體現和象征,真正的文化應該是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但是,商品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商品經濟的價值原則逐漸滲透到文化中,出現了當代的商品大眾文化。隨著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潮流席卷全世界,商品作為一種普照的光投射到各個角落。文化產品自然地變為一種商品出現在人們面前。由于大眾文化的復雜性,不同學者對大眾文化的理解有不同見解。大眾文化從實質上說是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1]它一方面是同與其共時態的官方主流文化、學界精英文化相互區別和對應的,另一方面也是同傳統自然農業經濟社會里的各種民間文化、通俗文化有著一些原則差異的,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可以說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大眾文化的定義有五種:一是大眾文化是廣受歡迎或者眾人喜好的文化;二是商業消費文化用于大量消費的,為商業目的有意迎合大眾口味而大批量生產的消費品,是商人雇傭技術人員創造的;三是資產階級國家意識形態,以標準化、陳腐老套、保守主義、虛偽、滿足浮華幻想的、受操縱的文化工業產品為標志的文化;四是來自于人民的文化,人民群眾積極創造他們需要的一種民間文化;五是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出現而產生的城市工業文化。[2]是以工業社會的發展為背景,經技術革命特別是傳播技術革命而出現的一種文化。大眾文化不同于高級文化,因為高級文化具有明顯的階層性;它也不同于鄉土文化和群眾文化,因為后者具有明顯的自發性。

二、大眾文化理論

中國的大眾文化崛起于20世紀后半葉。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于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時間里,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并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干性文化形態。[3]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大眾文化理論滋養的土壤是現代工業社會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伴隨高科技生產而呈現紛繁的物質文化消費。文化消費是現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產品,不是具體的物質。工業化生產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豐富的生活物質,文化解決的是人類生存的高級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構,亦即人類如何實現自身價值、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對人性的終極關懷。大眾文化的倡導者顯然忽略了這個簡單的事實。社會生產所追求的是物質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并盡可能為人類提供紛繁復雜的消費構成。大眾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復制是以消解文化個性和創造性為目的的,物質追求的豐富多樣性與文化追求的簡單標準化顯然構成了一個人類生存的悖論。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大眾文化思潮是一場反叛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運動。它是建立在西方經濟高度發達的基礎之上,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進程,大眾的自由意識、思想解放達到某種高度之后產生的。

三、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功能

一、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內容與特征

大眾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已經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大眾文化體現和傳播的價值觀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且在社會大眾的日常生活領域的各個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這是中國大眾文化如此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大眾文化的價值觀包含多方面內容,陳麗敏依據中國大眾文化題材中體現和傳播的價值觀,將大眾文化的價值觀概括為以下內容:倡導和諧、追求平等、向往幸福、崇尚理想、追求享樂、個人主義、消費主義、現實主義。

中國大眾文化其價值觀具有日常生活性、包容性、多元性、廣泛性、時代性等特征?!叭粘I钚浴笔侵袊蟊娢幕瘍r值觀的基本屬性。中國大眾文化是滿足社會大眾日常生活的大眾日常文化,價值觀也是人們日常生活普遍的價值觀。它所體現的不是那些讓大眾感到遙不可及的價值標準,而是一個普通人都能達到的基本道德標準,是一個社會的普遍價值觀。[4] “包容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西方大眾文化價值的包容。二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包容。中國大眾文化不僅表現出追求個人主義的價值觀還體現為他人著想的價值觀。此外,大眾文化是為了迎合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口味的文化,表現出多元性的文化價值觀特征。

二、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功能

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功能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控制功能。二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滲透功能。三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逃離功能。

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控制功能。大眾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導向性、隱蔽性、廣泛性和技術性;大眾傳媒的話語權、隱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的主要方式;大眾文化意識形態控制的社會作用主要表現為:化解社會矛盾、加強人們對社會制度的依賴以及強化國家權力的合法性。

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滲透功能。消費社會是大眾文化發展的現實環境,視覺符號的再現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滲透的技術環境,生產者主權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制作源頭;以快樂幻想為表征的大眾集體無意識,以草根文化為特征的平民意識以及以新媒介為載體的現代受眾意識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共謀的表現形態。主要載體是:廣告的意識形態幻象,商業電影的隱形意識形態和互聯網文化的意識表達;通過思想灌輸控制人的思想和行為,通過形象啟發進入人們的心理結構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滲透的社會心理機制。大眾文化作為新時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在實踐功能上具有消解神圣、提倡個性、解放思想和加強民主化傾向的作用,這對于人性的重構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有利于人們追求個性的解放;同時,大眾文化作為商品經濟的產物,市場機制控制著大眾文化的發展,大眾文化為盈利而制作,大眾文化消費表現出庸俗性、娛樂性,在大眾文化的運作過程中,平庸化的東西被奉為新潮而流為時尚,深刻而且崇高的東西被視為落伍,文化生產與消費中所出現的媚俗現象越來越嚴重,文化消費過分追求趣味的通俗,從而滋生出人的浮淺俗氣的娛樂需要,這有悖于人性的自覺提升。

大眾文化意識形態的逃離功能。注重形式的娛樂狂歡性,選擇沉默回避文本的意識形態性和積極構建新的文本意義是大眾文化意識形態逃離的特征。大眾文化意識形態逃離功能的積極效應表現為:為大眾提供心理撫慰,體現對普通人的人文關懷;為大眾情緒宣泄提供渠道,化解現實社會矛盾。消極效應表現為:對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消解;過分追求世俗文化導致人文精神缺失。

四、費斯克關于大眾文化的理論

首先,大眾文化就是大眾文化它自身,并不是一個模糊不清的集體存在。不同于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大眾文化的出現對于過去“民間文化或精英文化的黃金時代”是一個災難的觀點,費斯克從根本上對“文化的黃金時代”是否存在都持懷疑立場。他認為所謂的黃金時代,其實是高估了過去,低估了現實……所標舉的過去,觀念十分含糊。它在歷史上和地理上都很難加以定位,它是始自大眾文化商業市場的出現?是始自現代大眾傳媒的興起?還是好萊塢電影的一統天下?抑或是電視進入家家戶戶?或者這一切都怪罪于該死的美國佬?總之,“黃金時代”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幻象。第二,費斯克認為大眾文化是由資本主義制度中居于從屬地位或被剝奪了權力的人群,為了自己的利益在抵制社會體系對它們的規訓的過程中所創造的。所以他不認同大眾文化是資產階級式的精英文化,也不認同大眾文化等同于工人階級的看法,更不像法蘭克福學派所認定的是從外部和上層意識形態強加,他說“大眾文化是從內部和底層創造出來的”。[5]大眾文化始終存在于社會控制之外,它抵制著強權,并拒絕成為強權組織的一部分。第三,由于大眾文化一直是運動的狀態,因此其意義在單個文本中無法確定,文本的意義只有進入社會關系和互文關系中,才能被激活。在《解讀大眾文化》一書中,他列舉了一個例子:對于婦女和無業青年來說,購物廣場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文本。對于婦女而言,購物廣場是合法的沒有威脅的公共場所,它們與街道和家對立;對無業青年來說,他們是與“體系”搞惡作劇的場所,是消費形象、熱情的場所,而用不著購買那里的任何商品。購物廣場對于不同的雙方,其社會關系自然也就不一樣了。第四,費斯克靈活運用了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的思想來定義大眾文化的性質。他認為大眾文化一直是權力關系的一部分,它總是在宰制者與被宰制者之間、在權力以及對權力所進行的各種形式的抵制或規避之間、在軍事戰略與游擊戰術之間,顯露出持續斗爭的痕跡。

五、大眾文化民族化發展方向

大眾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斷,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體現民族文化風格、優化民族文化人格和展示民族文化精華,這是確立中華民族的國際文化地位的基本要求和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最先進民族之林的基本方略,也應當是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的基本方向。21世紀是全球經濟文化一體化的世紀,每一個國家和民族要保持生機、活力和先進性,都必須與整個世界保持全面開放、充分交流狀態,廣泛、及時地學習和吸收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與國際文化主潮流相接軌、與國際文化新進展相協同。具體到最貼近百姓生活、最能影響民眾精神的大眾文化來說,它要有效地發揮引導大眾追求、促進大眾發展的積極作用,同樣需要通過廣泛及時地吸收和借鑒國外的有益文化成果來豐富自己的文化內容和創新其表現形式。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水準,這樣才能更好地做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眾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歸宿點和最高價值目標的人文文化形態??v觀其發生發展過程可以發現,大眾文化自始至終都體現著一種人文本質和人文精神、蘊涵著一種人文目標和昭示著人文價值理性。

隨著人類的物質文明的不斷進化和主體意識的日益覺醒,大眾文化作為人民自己的文化在21世紀將更加鮮明地凸現其人文本質、人文理性和人文精神。體現和反映21世紀中國大眾文化人文化發展方向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就是:人類精神文化的發展必須貼近大眾文化生活、滿足大眾文化需要、尊重大眾文化權利、反映大眾文化理想和提升大眾文化人格。21世紀是知識經濟世紀,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決定生產力、文化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大眾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形態要跟上時代步伐、獲得持續發展動力,就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的科學知識、運用先進科學方法和整合當代科學精神,從而使自身呈現出一種科學化發展方向。否則,就有可能是虛妄和病態的,甚至有可能誤入歧途。

六、局限與缺陷

費斯克關于大眾文化研究理論有幾個明顯的缺陷。首先,他偏于反抗而忽略體制。費斯克說,大眾文化是由大眾自主創造的,來自外力的強加并不能使它妥協,這體現了大眾的能動性。但是很顯然,他過于重視大眾文化反抗強權的主動性,而忽視了體制或強權迫制的這一方。其次是同質化大眾。費斯克過度夸大大眾抵制霸權的統一性,而忽略了無法主動或積極的大眾部分,進而導致對大眾多樣性的忽略,這在一定水平上便會造成新的同質化大眾局面,這與他自己否定同質化大眾、重視差異的初衷是相悖的。另外,費斯克還經?,F身說法,以一己之見來替換大眾對大眾文本的感受的感受,這種邏輯在一定方式上也會造成對大眾理解的簡單化、單一化。最后,文化研究歷來掙脫不了精英化的牢籠,可費斯克們從開頭就極力建議一種大眾化的文化觀,而忽視了精英化的現實,陷入了研究的困境之中,擯棄任何形式的精英主義,其大眾化探索也逐漸釀成了一種民粹主義信奉。

參考文獻:

[1]費斯克,著.王曉玨,宋偉杰譯.理解大眾文化[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29.

[2]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辯證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1 頁.

[3]轉引自衣俊卿:《20 世紀的文化批判》,中央編譯出版局,2003 年版,第 40—41 頁.

猜你喜歡
流行文化全球化
馬云 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 協助中小企業全球化
從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選擇的全球化
“一帶一路”是實體經濟的全球化
流行文化視閾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探析
淺談流行文化對小學教育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流行文化對高校美學教育的影響
韓國流行音樂對中國流行音樂的啟示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緒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