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 人文交流機制研究

2019-09-10 07:22穆重懷宋殿嬌
僑園 2019年11期
關鍵詞:波羅的海文化交流三國

穆重懷 宋殿嬌

波羅的海三國(以下或簡稱“三國”)既是中東歐“17+1”合作伙伴國,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國。自獨立以來,與中國的關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由于雙邊戰略需求的不對稱性導致波羅的海三國與中國關系始終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廣泛實施,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歐盟合作的發展,如何推動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關系成為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個側重點。在這里我們從人文交流的角度探討一下深化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關系的現實可行性。

波羅的海三國國家不大,成為獨立國家的經歷也飽經坎坷,但是三國的歷史悠久,民族文化積淀深厚,有著燦爛的文化和獨特的民族風俗。三國的地緣位置重要,處于世界島的破碎地帶,是連接東西歐的關鍵通道。特別是在獨立后,三國采取了積極融入歐洲的對外政策,相繼成為歐盟與北約的成員國,在歐洲事物中有一定的發言權。尤其是,在三國的協調努力之下,在世界地緣政治中出現了波羅的海三國這樣一個術語,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三國為獲得生存權和影響力做出的艱苦努力。新時代以來,隨著西方國家民粹主義的出現和全球化面臨的挑戰,特別是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在經貿領域合作的深化,促使波羅的海三國開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系。

從目前來看,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的合作已經具有全域性。在政治上,三國政府的高級領導人多次訪華,受到中國最高領導人的接見,并進行會談。在“17+1”合作峰會上三國總理多次與中國總理進行雙邊會晤,并在諸多重要的雙邊及國際問題上達成共識。在經貿合作上,中國與三國的貿易規模逐年提升,中國對三國的投資不斷攀升,合作領域不斷擴大,正在成為三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在“一帶一路”倡議在三國逐步落實的情況下,三國的節點作用日漸凸顯,中國與三國的經貿合作也會越來越密切。在文化上,中國與三國開展了比較密切的人文交流。中國赴三國的游客人數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中國同時與三國的高校開展合作,國際教育蓬勃發展,特別是開設了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積極推進中國與三國的文化交流。盡管中國與三國關系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由于三國的獨特地緣位置和自身的國情,使三國與中國的政治合作與經貿合作都面臨著某些內外部因素的制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發展中國與三國的人文交流是突破中國與三國關系發展瓶頸的重要方面。雙邊或是多邊的人文交流不僅會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消除刻板印象,實現有效溝通,而且會在一系列相關問題上達成共識,深化合作,推動中國與三國的關系進一步發展。

國相近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彼此之間的互相了解。要相互了解,就一定要知道對方的歷史、國情和民族性格,因為文化是多層面的,它不僅有外在的、表層的,還有多年歷史經驗下形成的內在心理和思維方式,它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獨特內涵,它決定了一個民族的自我個性。就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而言,都是具有獨特文化的國家,但相互間的人文交流卻是相對疏離的。盡管早在1920年立陶宛就在哈爾濱開設過領事館,但從1940年后三國成為蘇聯的一部分,不再具有獨立國家的身份,更遑論與中國的交往了。三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是在20世紀90年代,其間還有一些波折。建交之后,中國也非三國外交的重點,因此相互交往較為平淡,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三國對中國的了解不夠,同時也缺乏了解的意愿。三國對中國的了解或是停留在過去形成的刻板印象中,或是完全接受西方國家政府或媒體的宣傳,也就是說,三國的中國形象完全是他者的,缺乏獨立判斷的,對中國的態度也是游移不定,猶豫彷徨的。這種情況直到今天雖非主流,但仍然存在,因此我們認為,通過人文交流,促進中國與三國關系的深化,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首先,要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和而不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它強調的是求大同,存小異。對于中國與三國而言,不同的地理條件、相異的民族成長經歷和各自獨有的生存境遇導致了不同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在這種情況下,對于相同的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會出現分歧與矛盾。由此,在文化交流中中國與三國要在深入了解相互觀念文化的基礎上,理解與接納對方做出相應選擇的現實合理性。通過對民族內在的文化心理的了解,達成相互諒解,實現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

就人文交流而言,表層文化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更能激起他國人民興趣的,但是這些存在物或是風俗習慣往往帶來的是驚奇或是排斥,因而使他者看到表象背后的意義才是文化交流的目的。我們所強調的文化交流不僅要以表層文化的差異性來展示異域風情,而且要通過它來提示行為與制度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最終達到觀念文化的相通相容。和而不同就是要通過人類共同的經驗來實現彼此的和睦相處與共同繁榮。

堅持和的原則,可以使中國與三國更務實冷靜地了解和接納對方的文化,感知對方文化中的合理內核,并將其融入到文化交往之中。堅持不同的原則,可以使雙邊或多邊交流更容易達成共識,理解對方的關切,也理解不同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可以更好地體現“一帶一路”倡議主張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大內涵。

其次,要堅持互利互惠的原則。人文交流是推動全域合作的重要抓手。它的流動是雙向的,因此它要達到的目標也是互利共享的。中國與三國要通過文化交流實現彼此的多向增長。文化交流不僅促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而且還有文化交流帶來的相應成果。文化活動作為一種軟投資,它可以帶動多領域的合作,這些合作產生的經濟價值要為雙方所共有共享,從而以人文交流為平臺,打破傳統的合作領域,實現創新合作。

文化是多元共生的載體,在雙向交流中必然會依托多樣的平臺,這會在經濟領域得到物質的表現。這樣就要求我們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重視它的商品屬性,實現合理而有效的利益分配,從而為人文交流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

堅持人文交流的互利互惠原則,可以避免把文化作為意識形態輸出的軟實力載體,消除文化霸權與文化中心主義,有助于實現文化交流的平等和兼容,從而使不同體量的國家實現和平共處,共同發展。

第三,要堅持多元結合的原則。文化的概念豐富而多元,它的交流在于大眾的參與,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種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增加人文交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在這種情況下要引入諸多的業態,形成“文化+”的理念。

“文化+”是把觀念文化作為核心,融入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并通過各種業態的結合使之成為具有吸引力的產品,使文化進入到旅游、會展等具體業態中,從而實現文化的軟植入,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堅持多元結合的原則,可以增加文化交流過程的新奇性,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并保持人文交流的活力和黏合力,使之實現可持續發展。

依據這三個原則,在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的人文交流合作實踐中,首先要加強頂層設計與制度建設。有效的政策機制可以為彼此間的人文交流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增加文化合作的吸引力,動員相應的社會群體加入到文化交流中。其次要構建與創新文化交流的平臺和載體,豐富人文交流的內涵。人文合作平臺的多元化可以提升文化交流的內在品質和外在吸引力,并實現文化交流的產業化,推動人文交流的可持續發展。第三要打造彼此認同的、具有一定影響力與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融合與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它可以提升文化交流的影響力,賦予文化產品更多的親和力。第四提升國際教育的吸引力。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把語言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培養了解彼此文化和國情的精英人才。第五提供中國與三國高校、智庫、媒體間交流的機會。高校、智庫和媒體的合作可以推動社會精英階層的互相溝通和相互了解,從而推動人民間的了解和友誼,實現國相近與民相親。

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的文化交流的三原則充分考慮到中國與波羅的海三國發展人文交流合作的獨特性,這既符合中國與三國交往形成的歷史經驗,又順應當代發展的潮流,是全面綜合了中國與三國合作現狀,并考慮到未來發展的有益嘗試。(本課題受到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中心第九批中國外語教育基金資助)

猜你喜歡
波羅的海文化交流三國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
以“春風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強兩國“心通意和”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在線
薛范:畢生譯配只為中俄文化交流
集裝箱班輪運輸公司優化波羅的海支線運輸網絡研究
冰水浴
三國亂談(1)
以波羅的海三國為例——談蘇聯國家民族治理
海底探險
版三國之回到過去教自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