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住鄉愁的記憶

2019-09-10 23:12辛凱
僑園 2019年11期
關鍵詞:海城喇叭唱腔

辛凱

筆者最初知曉海城喇叭戲還是在中學時代,那時,我們使用的省內通用音樂教材上介紹的地方戲劇種中就有海城喇叭戲,當時我很納悶為什么在一個縣城會興起一個地方戲劇種。

近年來我從事遼寧地方歷史文化研究,對海城喇叭戲有了深入細致的了解,特別是當我了解到海城喇叭戲的歷史后,更為其頑強的生命力和留住鄉愁記憶的特殊作用所感動。

海城喇叭戲源于海城地秧歌,因其主奏樂器嗩吶的俗名為“喇叭”,所以被稱為“海城喇叭戲”。海城喇叭戲最早形成于遼寧省海城市西部的牛莊鎮一帶,流傳于鞍山、海城、營口、大石橋、遼陽及其周邊地區。海城在明代為海州衛,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商旅云集。清代初年,隨著當地商業的繁榮,戲曲藝術活動呈現興盛之勢,海城、牛莊等地戲臺經常演戲,據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海城三義廟竣工碑碑文記載:“結會演戲,奔走士婦而觀之,自春至秋無虛日?!焙3抢葢蚴艿絹砗3茄莩龅母鞯胤絼》N的熏陶和影響,在兼收并蓄、多方借鑒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逐漸發展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地方戲。

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海城喇叭戲在劇目、聲腔、表演等方面具備了一定程式,成為頗受當地民眾喜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小戲劇種。清光緒年間,海城喇叭戲借鑒當地流行的高蹺藝術,將蹺功、手絹功、扇子功等巧妙融入表演之中,形成獨特的演出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正月,藝人們白天上蹺演出,晚上下地“唱燈碗兒”,農閑時外出撂地演出。當時農村的自娛性文藝演出活動繁多,有“跳正月,鬧二月,唱三月,趕四月,哩哩啦啦到五月”之說。另外還有迎神賽會、祈風求雨、朝山還愿、盂蘭勝會等,海城喇叭戲和高蹺成為這些活動的主角。由于喇叭戲頗受民眾歡迎,晚清時期奉天省內很多城市都邀請過海城喇叭戲藝人前往演出,如撫順的大同樓戲園子、遼陽戲園子等劇場都特邀過海城喇叭戲藝人演出過,甚至有的還連演三個多月,很受當地觀看者歡迎。每年農歷四月十八日為大石橋娘娘廟廟會日,遼南各地均組成高蹺隊齊聚獻藝,海城喇叭戲藝人徐廣金、李作福、高德震、李鳳棠等都曾應邀前去演出。1958年,遼寧省文化廳根據國家文化部《關于地方劇種以流行地區定名的通知》精神,將流行于海城一帶的喇叭戲正式定名為“海城喇叭戲”。1960年,時任中宣部副部長的周揚來鞍山視察文化工作時,特意指名讓高德震演出海城喇叭戲《王婆罵雞》。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海城喇叭戲博采眾長,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表現在聲腔語言、演唱風格和演出劇目等三方面。海城喇叭戲唱腔屬曲牌體結構,包括柳子腔、雜腔、小調。柳子腔又稱“柳腔”“柳枝腔”等,既包括早期傳入的明清時曲,也包括在海城當地形成的各種曲牌?,F有的柳腔曲牌大體可分為“紅柳子”“鋦缸調”“小上墳”“羅羅”等四類。雜腔是海城喇叭戲常用腔調,多系外地傳入,主要有“喇叭牌子”“搟面調”“罵雞調”等。小調以東北民歌為主,是早期喇叭戲劇目的主要唱腔,一劇一曲,專曲專用?,F海城喇叭戲除少數劇目仍然以小調為主要唱腔外,其他多以小調為輔助唱腔或插曲。此外,還有一部分唱腔源于蓮花落,稱為“千板擂”。

海城喇叭戲有著獨到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在通俗性、秧歌性、隨意性、娛樂性和靈活性等方面。在形成初期,海城喇叭戲角色行當只有小丑和小旦。在劇情結構和角色塑造上都具有很強的隨意性,當時的喇叭戲演員多半是貧苦農民,裝束也比較簡單,有時只需要將氈帽一戴,把腰帶往大布衫子上一扎便可扮演各種人物。清代中葉以后,隨著劇目的逐漸增多,角色行當出現了小生、老旦和凈角,之后又受梆子、京劇等大劇種的影響,海城喇叭戲的生、旦、凈、丑行當基本形成,但仍以丑、旦、生三行為主。在舞臺唱念語言方面,海城喇叭戲以遼南地方語音為基礎,吸收了部分梆子、京劇的韻白發音。但由于遼南各地的語音并非完全一致,喇叭戲的舞臺唱念語音并未形成統一規范,其最大特點是藝人經常把當地的習慣性用語融入唱念之中,許多唱詞近于鄉音土語,聽起來通俗易懂。

海城喇叭戲的唱腔以遼寧省民歌為主,俗稱“咳調”,有“七十二咳 ”之說,后又融入了大量的民間小曲,并與二人轉混用。由于地域上的差異,海城喇叭戲的演唱風格也略有不同。牛莊、耿莊以北地區的藝人,音韻比較標準,接近普通話,唱腔趨向委婉細膩;海城以東、以南地區多為山區,音韻多為鄉音土語,唱腔也比較樸實、原始,不同程度地保持著海城喇叭戲的原貌。

海城喇叭戲的演出形式有很大的靈活性。海城喇叭戲孕育于秧歌,又與秧歌有所區別。海城喇叭戲藝人除了在節日、廟會時組織演出以外,還常常和秧歌同時同臺演出,即由地秧歌打場后演唱喇叭戲的選段或演出喇叭戲全劇。喇叭戲經常隨高蹺演出,使得喇叭戲藝人們練就了高蹺的跌打、滾、翻、扭、逗、浪、相等過硬本領,成為民間小戲種中的一絕。

海城喇叭戲的劇目,大多是反映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經典劇目有《王婆罵雞》《傻柱子接媳婦》《梁賽金搟面》《鋦大缸》等。海城喇叭戲的部分劇目是根據當地民間傳說、故事編成,如《茨兒山》《神州會》(又名《張三趕會》)《摔鏡架》(又名《王二姐思夫》)《雙拐》等;還有一部分取材元、明傳奇及其他劇種,作為小戲單獨演出,如從“弋陽腔”《目連救母》中取第十六折《王媽罵雞》改編為《王婆罵雞》;從明代傳奇《缽中蓮》中采其《補缸》一折改編為《鋦大缸》;從山西梆子《牧羊記》中取其《杏花村》一折改編為《小放?!返?。20世紀50年代后,一批新文藝工作者參與了喇叭戲的創作活動,先后編寫了《會親家》《夸媳婦》《爭板》《借驢》等三十余出現代劇目,這些劇目大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保留著生動質樸的民間小戲風格。

從海城喇叭戲始創至今的三百多年間,傳承人歷經五代。其中,1949年以前為四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高云清、高凌霄、高德震、楊國志、丁香花等。在保存下來的海城喇叭戲傳承譜系表上筆者看到,清代嘉慶年間海城喇叭戲形成階段的藝人大多沒有留下真名,如小金寶、大來子、金豆子、李大嘴等。其中,被列入第三代傳承人的海城耿莊藝人高德震表演的《王婆罵雞》最為著名,高德震綽號“高老太太”“高一腳”,為海城喇叭戲傳承與發展進行了畢生努力探索,直到1985年以85歲高齡去世。由于海城喇叭戲的傳承大多是口傳身授,演員又多是半農半藝,如今喇叭戲老藝人已經為數不多,第四代傳承人大多已故去。

2008年,海城喇叭戲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海城喇叭戲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趙有年生于1929年,17歲從藝,2012年逝世。趙有年曾先后師從李顯貴、李鶴齡,成年后先后在鞍山戲曲會群眾曲藝社、海城評劇團擔任喇叭戲演員,尤擅旦角,擅長表演傳統劇目,如《紅月娥做夢》《拉馬》《打棗》《小放?!返?,其扮相俊俏,真假聲并用,嗓音清亮優美,表情惟妙惟肖,趙有年還改編過多部喇叭戲劇本,如《白蛇傳》《杜柳姻緣》《鞭打蘆花》等。2018年,肖杰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肖杰是鞍山市戲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主演的海城喇叭戲《蹺中情》曾參加遼寧省第六屆文化藝術節并獲劇目金獎。近年來,海城市文化館作為海城喇叭戲的傳承基地,積極組織文化館喇叭戲劇團進行惠民演出,在演出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推陳出新,還組織排演了抗戰題材的大戲《抗日英雄老北風》,通過他們的不斷堅守和傳承弘揚,海城喇叭戲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煥發出勃勃生機。

猜你喜歡
海城喇叭唱腔
從音樂唱腔角度談越劇跨性別扮演藝術的歷史發展
喇叭盜竊案
海城非遺的數字化國際傳播實踐研究
海城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調查研究
海城方言研究綜述
關于秦腔須生的唱腔和舞臺表演藝術
淺談京胡在荊州花鼓戲唱腔音樂伴奏中的運用
喇叭盜竊案
你摯愛的喇叭Clothing已上線
同步閱讀三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