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前面的大師,要愛他們

2019-09-10 07:22郭小聰
雜文月刊(選刊版) 2019年11期
關鍵詞:蘇格拉底論語孔子

郭小聰

如今網絡語言的口語化促進了對話,活躍了氣氛,但也容易失之淺白。其實,回顧歷史,有兩位精神巨人一生也是“述而不作”,卻成為歷史豐碑。他們的思想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記敘而傳諸后世的。一本是孔子《論語》,另一本是《蘇格拉底對話錄》。這種在古希臘被稱為“口語著述”的散文文體,在中國古代則概念更加寬泛,主要是與韻文相區別。不過那時還不是分門別類的時代,重要的是,《論語》和《蘇格拉底對話錄》作為中西文化發展的精神源頭不斷被回溯,令我們保持應有的敬意和傳承。

蘇格拉底的一些思想具有精神感召力,如他的一句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下子就像閃電照亮了人與獸的根本區別,讓人領悟到“人之所以為人”的含意。而當人們沉思時,蘇格拉底又告誡說,人認識自身是最重要的,而最高的智慧就是明白自己“一無所知”。作為西方人本主義精神的最初體現,蘇格拉底一直關心社會和人的命運,如同古羅馬演說家西塞羅感嘆的,他讓哲學從天上來到人間。

孔子也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但不如蘇格拉底那么有震撼力。兩千多年來,他有那么多的香火供奉和索隱闡釋,以至于他的原初的、真實的、鮮活的思想反倒模糊不清了。如今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論語》是本令人敬畏而又比較枯燥的書,但實際上,人們只要去翻一翻就會驚訝地發現,那里面有多少給我們民族精神文化留下不滅印記的生動思想呀。如:中庸之道。和為貴。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言必信,行必果。聽其言而觀其行。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歲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未知生,焉知死。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道不同,不相與謀。三思而后行。小不忍則亂大謀。欲速則不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教無類。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等。

如果說,蘇格拉底的學說有種哲人思辨的美感,能對人的心靈產生凈化升華作用,那么孔子的學說就如同水銀泄地,樸實無華地滲透在我們民族生活的深層土壤中。莊子文思燦爛,想象輝煌,但留給知識階層回味的東西更多些,而孔子的教誨則無影無形卻又無所不在。人們可以說自己從未讀過孔子的書,但是誰敢說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方式,沒有受到過那些格言的潛在影響和制約呢?正是這種千百年來對文盲也能穩定發揮作用的東西,至今滯留在中國人情感意識的深層。

特別是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一個堪稱偉大的基本原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边@是一般中國人都認為合情合理和不言而喻的。沿著這條思路推演下去,“老吾老,幼吾幼”之類將心比心的念頭就自然而然地維系了中國人的道德良知和社會、國家觀念。這種不靠上帝操心也能秩序井然的社會生活模式,曾叫中世紀以來深受神權壓迫的歐洲知識分子大吃一驚,他們很難理解,為什么一個人,一個與蘇格拉底地位相似的智者,在東方古國可以成為整個國家的精神偶像?相形之下,西方人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分別得自于古希臘、羅馬和希伯來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源流。因此蘇格拉底始終是作為諸神之一,如同雕像一樣立在西方思想界的廣場上。

但不管怎樣,“生活在你們以前的大師,你們要虔誠地愛他們”,這是法國藝術家羅丹留下的遺囑。的確,像孔子和蘇格拉底這樣的智者,曾站在人類歷史的各個十字路口上,給后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思想貢獻。所以,不要因為我們今天遇到什么難題就去怨他們,而應設法了解他們的初衷,懂得汲取有益的方面;而且這些“思想者”身上的精神韌性,尤其令人驚奇。

猜你喜歡
蘇格拉底論語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說話前,請用這三個篩子過濾一遍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故事兩則)
蘇格拉底的遺憾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半部《論語》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發微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