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知識型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探析

2019-09-10 18:09鄭桂彩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關鍵詞:知識型人文精神人文

【摘要】:當前,大學生不文明行為、大學生“空心病”癥狀頻發、高校畢業生質量下降等現象與人文教育的缺失有莫大的關系。在現代知識型背景下,科學主義和實用主義逐漸取代人文主義,成為支配教育的中心范式??茖W知識擠占了人文知識在大學的生存空間,導致高校人文教育缺失,通過對這一現象的探析,試圖對高校的人文教育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 現代知識型高校人文教育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以斯賓塞為代表的科學主義和以紐曼為代表的人文主義的論爭,緊密圍繞著什么知識最有價值,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誰更具有教育價值的論題展開了辯論,論爭的結果是科學知識勝出并走進了課堂,自此,人文知識在教育中落于不利地位。那么,在談到現代知識型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問題時,我們首先要明確什么是現代知識型,它是緣何而來的。

一、 知識、知識型和知識轉型

(一)知識

生活中,我們會說一個人知識淵博或說一個人知識淺薄,這里都提到了知識,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識呢?這就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 而柏拉圖認為知識是人類理性認識的結果 笛卡爾有名言:“我思故我在”,認為我之思是一切知識的基礎 康德的理性主義知識觀認為單靠經驗不能獲得真知,還要依賴于一些非從經驗歸納而來的“先驗范疇和分析判斷” 洛克的經驗主義知識觀認為人類所有的知識都來源于感覺經驗 杜威的實用主義知識觀認為所有的知識都不是已完成的,而是不斷進化的……

《現代漢語詞典》中將知識定義為“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由于知識的內在復雜性和開放性,對知識作一個較為明確的定義是困難的。人們從不同的哲學觀念和認識論出發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試圖從某一維度去解決知識概念問題可能是徒勞的,因此也就產生了知識型的問題。

(二)知識型

知識型也可看作知識范式,是指“一個時期所有知識生產、辯護、傳播與應用的標準。是那個時期所有知識分子都共同分享的知識問題、范疇、性質、結構、方法、制度及信念的整體。在一般情況下,對某種知識型的接納、理解與掌握是成長為知識分子或被知識分子群體接納的前提。反過來,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群體之所以能夠有共同的社會意識和身份,也是因為他們共同分享了這種知識型。而且,這種知識型并不局限于知識分子群體之中,它還會通過教育等途徑為更多的人們所接納?!彼?,知識型是決定知識形式、方法的框架,也是特定時期的話語實踐的總體規則、思維方式。

(三)知識轉型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當原有的知識型不能適應新社會知識發展要求時,就會出現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機。這時,符合社會發展的新的知識型便會產生,逐漸取代原有的、被慢慢解構的、舊的知識型,并且開始在人類知識殿堂占據合法地位。所以,知識轉型就是舊有的知識范式、知識型被逐漸出現的新的知識型、知識范式所替代,新的有關知識的信念、結構、制度、方法開始并最終處于權威地位的過程。

二、四種知識型和三次知識轉型

石中英教授將人類的知識型分為四個發展時期或發展階段,從古至今依次為原始知識型、古代知識型、現代知識型和后現代知識型。

原始知識型,又叫神話知識型。來自神秘力量的啟示是原始社會唯一合法的

知識,在知識與認識者的關系上,知識不是認識者的產物,作為認識者的巫在神秘啟示的轉述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不存在客觀的認識對象。原始知識型為原始社會提供了一種解釋世界的模式,在原始社會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古代知識型是在原始知識型的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其主要知識形態是形而上學的知識,所以又稱形而上學知識型,真正的知識是有關實在本體或神的知識,是抽象的、絕對的、終極的、普遍有效的知識,獲得這種知識的主要途徑不是感覺而是邏輯,知識是認識者理智或信仰的產物。古代知識型為古代社會提供解釋世界的模式及形成古代社會的動力。

現代知識型又叫科學知識型??茖W家是知識分子,享有認識特權,通過觀察、

實驗或推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知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的揭示,真正的知識是實證的知識,與客觀事物的本質相符合?,F代知識型為現代社會提供解釋世界的模式及形成現代社會的動力,知識是價值中立、文化無涉與非意識形態的。

后現代知識型又被稱為文化知識型。其認為知識并非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揭示,而是對人們所選擇的認識對象特征及其聯系的一種猜測、假設或一種暫時的認識策略,所有的證據都是不充分的。在知識與實踐、知識與權力、知識與利益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沒有價值中立和文化無涉以及普遍有效的知識。

在以上四種劃分標準下,相應的有三次知識轉型:從原始知識型到古代知識型、從古代知識型到現代知識型、從現代知識型到后現代知識型。

三、 現代知識型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

現代知識型背景下,科學知識或實證知識被看成是真正的可靠的知識,科學的方法被看成是獲取知識的唯一有效的方法,整個社會風氣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對科學文化過度推崇 學校教育課程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削減古典人文傳統課程,設置科學課程。在這種背景下,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為今后謀生做準備的實用知識和技術的功利教育受到廣泛的追捧,人文教育則日漸邊緣化?,F代知識型背景下,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專業教育過度擠占人文教育的空間

現代知識型視野下,科學是知識的標準。傳統知識價值屢遭質疑,科學知識價值備受推崇,故以科學知識為載體的專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據主流地位。而人文教育的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雖然高校一直在提倡要加強人文教育,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實施效果不佳。

(二)人文教育的科學化傾向

科學知識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為求生存的人文知識喪失自信,也在努力追求自身的科學化。僅存的大學人文教育不僅被應用性、專業性擠壓到一個狹小的空間中,而且往往為占據大學教育主流的唯理性教學模式所支配,體現出明顯的知識化、科學化傾向。比如將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識的傳授,人文知識被量化,且用標準化試題形式進行檢測,教學過程被簡化為知識的傳授,采用科學教育標準化的教學模式。但如果沒有真切的感悟和體驗,那么所謂的人文知識就只能作為符號的存在,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培養。

(三)人文教育的工具化傾向

當前人們呼吁高校人文教育的復歸,但更多是以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的,或者說更多是從功利角度談人文教育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人文教育被工具化了,其被當作獲得某種功利目的的手段。但是,當我們只關注人文教育的工具價值時,人文教育注定要失敗,因為相對于應用性、實用性的專業課程,人文類課程的工具價值明顯不足,很難得到承受著較大就業壓力的學生的認可和歡迎。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本身就具有自己的價值,追求人文教育的工具價值完全是舍本逐末。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文精神。就此而言,人文教育或者人文精神的培養,本身就是目標。

四、對高校人文教育缺失的建議

(一)提高對人文教育的認識

人文知識及相應的人文教育是使人之成為人的教育,是使人更理性、更智慧的教育 人文教育是形成學校高尚而深邃的文化的基本成分 人文教育是促成社會健康與活力的活水源頭。[ ]所以,高校應從正面大力倡導人文教育,引起全社會對人文教育的重視。高校必須轉變全體社會成員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質量觀念,為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的社會大環境,為人文教育的成功實施提供可靠的保證 轉變廣大教師的觀念,使教師擺脫傳統的、狹隘的專業教育觀念和單純的傳授知識的觀念,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最后要轉變學生個人的急功近利的學習觀和就業觀,引導他們注重身心素質的全面提高。

(二)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的氛圍

人文教育不僅僅只是借助人文知識讀本或人文課程就可以完成的,人文精神的養成也不僅需要人文知識方面的素養,更需要學生的經歷、體驗與感悟,這就要求高校和社會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驗和感悟人文教育。良好的學校人文環境能使學生感受到一種科學與人文的氣息,有利于培育學生理性的人文精神 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可以更有機地將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結合起來,

以使學生更深刻地體悟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形成必須經歷一個內化的過程,這一內化過程需要學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圍中自我感悟和積極行動才能完成。

(三)專業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

真正的科學與人文是不可分離的,真正的科學精神蘊涵著深厚的人文價值,而科學精神也是人文精神中的核心組成部分,所以應該讓人文引領科學,而不是科學教育擠壓人文教育。我們應該在專業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改變過于強調專業教育的狀況,大力加強通識教育,融合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比如,在四年制大學的前兩年實施通識教育,后兩年再進行專業教育,改變只注重知識傳授的科學教育的課堂模式,融入人文教育的知識內容,從而使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高揚科學精神。

(四)加強人文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人文教育的實施離不開榜樣的作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會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文素質的養成。所以人文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以自己的高尚人格、良好師德去熏陶、感化學生,幫助學生塑造完美人格。而目前我國高校不少教師存在著人文素質先天不足的問題,許多學校對教師的選拔也只重視專業素質和學術成就,相對忽視人文素養要求。缺乏深厚人文素養的教師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教育教學對象——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高校要致力于加強人文教育中師資隊伍的建設,為人文教育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高校人文教育要取得實效,就必須擺脫客觀知識論、唯科學主義的現代知識型范式,向后現代知識型范式轉變,深入研究人文教育本身的特點,提高對人文教育的認識,營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圍,讓人文引領科學,實現人文教育的復歸。唯如此,高校的人文教育才可能真正發揮應有的育人作用。

【參考文獻】:

【1】【2】石中英.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6.

【3】楊躍民.高校人文教育:問題與建議[J].理論探討,2005(06):144-146.

【4】張楚廷.高等教育學導論[M].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10:91.

個人簡介:鄭桂彩 ?女 ?漢 ? 河南 ?華中師范大學 ?碩士 ?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歡
知識型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如何在高中歷史學習中培養人文精神
知識型員工的績效管理研究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基于心理契約視角的知識型員工績效管理策略
知識型員工激勵問題初探
人文社科
寫人文的寫作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