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熱點事件中輿論場的互動研究

2019-09-10 19:26常雅妮盛丹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常雅妮 盛丹

【摘要】:網絡熱點事件已經影響了當事人或相關人的社會生活,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因此,探究網絡輿論熱點事件的發展規律有利于營造更好的網絡環境。從場域理論的視角分析,網絡熱點事件輿情發展的本質是輿論場的互動過程。本文選擇2016年11月3日在微博引爆輿論的“江歌案”進行案例分析思考,為構建良好的網絡生態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輿論場域互動 網絡熱點事件 江歌案

一、網絡熱點事件的場域界定

伴隨著受眾身份被重新解讀,媒體話語權被分割的網絡環境,網絡熱點事件頻繁引發輿論爆點,有的甚至對社會穩定造成了一定影響。這種輿論模式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傳播生態圈,在此基礎上的信息形成了聚集規律,產生了輿論場。祝華新認為世界上的大多數國家都有兩個輿論場,只不過轉型時期的中國表現尤為激烈,經過梳理可見,目前對我國社會輿論場域的劃分較為多元,但基本構型出兩大層次: 官方和非官方 。因而,本文依照此分類將傳播場域分為官方輿論場域和民間輿論場域。其中官方輿論場域在本文中界定為通過政務微博、官方網站進行發布的信息、意見和態度等,而民間輿論場域則是依賴網絡發表意見與態度,從而生成意見較為集中的、有影響力的公眾輿論。

民間輿論場作為網絡群體性事件誕生的場域扮演不可取代的角色,網絡熱點事件往往是在民間輿論場被激發后,引起了官方輿論場的關注和報道,用戶一定意義上來說成為了事件后續發展的參與者。最終,在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不斷接觸互動的意見碰撞下,共同推動著事態發展。

由于輿論場的形成與互動情況在微博這一社交媒體平臺上表現的最為明顯,通過對熱點事件的詳細梳理,能夠清晰的看出兩個輿論場在事件發展中的引導作用,能夠有效掌握網絡輿論的傳播規律。

二、“江歌案”微博輿論場的互動

(一)事件基本情況

第一階段:2016年11月3日凌晨12時前,經室友劉鑫報案日本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被殺害。4日江歌母親江秋蓮在微博進行發帖求助,迅速引起公眾的關注。7日,日本警方將嫌疑人陳世峰抓捕到案。

第二階段:2017年11月13日《局面》報道了案件相關人劉鑫與江歌母親首次見面的視頻及相關報道,輿論再一次被推到了高潮。2017年12月20日下午3點,江歌被殺一案,在日本東京地方裁判所當庭宣判,法院以故意殺人罪和恐嚇罪判處被告人陳世峰有期徒刑20年。

第三階段:2018年10月15日,在江歌的母親在輿論平息近一年后微博又一次發文表示將起訴劉鑫,微博輿論關注度熱度較低。

(二)“江歌案”微博輿論主體

由于“江歌案”第三階段產生的微博輿論熱點較低,因此僅對前兩階段即2016年11月3日—2017年12月的原創微博進行了統計整理,在微博高級搜索中設置關鍵詞為“江歌案”進行全部搜索與統計分析,其輿論主體主要包括三類。

1.新浪微博的眾多普通用戶是微博輿論傳播的主體,也是形成微博輿論場的主要成分。不同用戶在微博中數量龐大,他們沒有特殊身份,粉絲數量少,對于熱點事件的關注往往呈現“追隨”的狀態,在不斷的“評論+轉發”下,對主議程進行一定程度的篩選與強化。

2.微博“意見領袖”是受高度關注的一群人。在微博傳播過程中意見領袖所發表的輿論引發受眾的共鳴的時候,其影響力往往會超過主流媒體?!耙庖婎I袖”發布的內容帶有主觀色彩與情緒信息,在微博輿論的形成過程中具有較強的引導性,以及刺激輿論的作用。

3.官方媒體近年來在新媒體領域布局逐漸增加,在原有的政治任務基礎上,開始對輿論進行有效疏導。官方媒體在信息發布上具有無法超越的可靠性與權威性,形成與普通用戶以及意見領袖之間的良好互動是現階段官方媒體在積極落實的有效舉措。

(三)不同輿論場中議題建構差異分析

通過網絡數據整理我們可以觀察到新浪微博中民間輿論場與官方輿論的環境及其在互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本文采用薛可(2017)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用戶生成內容的 差異化研究: 基于輿論場域的視角》中采用的數據分析框架,即沖突框架、人情味框架、經濟后果框架、道德判斷框架、責任歸因框架 進行數據整理分析。

對第一階段輿論場域的議題建構的頻次進行分析,官方輿論場中文本主要采用了事實性敘述的信息判斷框架,而民間輿論場中人們從態度角度敘述信息的文本量達到民間輿論場文本總數的86.8%,通過對兩個輿論場的數據相關性分析,看出民間輿論場與官方輿論場在信息判斷上的敘述不存在相關關系,即兩者之間差異性明顯。官方輿論場傾向于客觀真實的表述事實,而民間輿論場在表達個人情緒時更為主動,可以進行話題發布、參與平臺討論等方式。

對數據顯著性進行分析,由此可以得出,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在責任歸因、對策建議、敘事方式以及情緒表達上均存在相關。責任歸因框架與敘事方式框架的分析中兩個輿論場的觀點一致性較高,可見,無論是媒體還是普通受眾在“江歌案”這一階段的輿論中,對于責任聚焦明確,結合上文的數據分析這一階段的信息聚焦在嫌疑人陳世峰身上。

兩個輿論場在情緒表達上同樣呈現較強的一致性,但在情緒表達上官方輿論場多數傾向于中立,民間輿論場的負面情緒更加濃重。通過數據分析可以了解到,在這一階段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表現相對呈現出較為理性的可控狀態,媒體的輿論引導很成功。

第二階段:2017年11月9日—11月15日,這一階段與第一階段的數據對比,可以明顯看出,兩個輿論場在多個框架中的數據不存在相關性,在此通過對事件的梳理,受眾在這一階段發布的信息受到情緒的影響大,同時官方輿論場對于民間輿論場的輿論引導作用明顯被削弱。

傳統媒體在進行信息發布時是一種相對理性的情緒狀態,雖然傳統媒體對“江歌”案有大量報道,但是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恪守新聞報道原則,保持媒體的客觀中立性,呼喚著公眾的理性。民間輿論場的原創文本數量很少,多是對官方內容進行轉發評論,通過評論的方式加入自己的觀點。在這一階段的信息中劉鑫的關注度已經遠超嫌疑人陳世峰,網絡用戶開始對劉鑫進行媒體審判。

三、研究思考

(一)打通交流渠道,促進輿論場良性互動

微博這一社交媒體在年輕網絡用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較年輕群體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渠道。在“江歌案”中,一系列的輿論場互動過程啟示我們,政務微博已經成為政府、媒體和用戶溝通的主陣地,政府的職能從原本純粹的政治宣傳發生了轉變,但是,與用戶的互動性明顯不足。官方輿論介入民間輿論場的關鍵點在于意見領袖,官方媒體要培養自己的輿論領袖來“拉攏”用戶,加大對自媒體平臺的投入力度,準確掌握各方面觀點后才能做出最有力的表態,從而把握事件發展的關鍵節點。

(二)共同引導用戶情緒,維護社會公正

“公眾同情”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社會進步力量,維護著社會的公正與公平。 情緒的疏導在輿論形成過程中有著重要意義,網絡熱點事件帶來的嚴重社會影響往往是情緒引導缺失。實現公眾情緒的良好疏導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官方媒體是輿論引導的主體,意見領袖輔助擴大信息傳播范圍。掌握輿論產生與公眾情緒的規律,把握網民情緒準確設置議題,擴大媒體影響力,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環境。

(三)提高公眾媒介素養,網絡參與回歸理性

網民是民間輿論場的主體,網民的不理智往往是導致輿論惡化的關鍵,網民自身需要提高自身媒介修養,不肆意發表言論。網民對于網絡虛擬世界的認知的有限性產生了網絡暴力,網絡暴力是現實生活暴力行為更加可怕的存在。在進行網絡活動時,網民要具備內省式的“把關”能力。網民要在信息傳播中主動甄別和自省,避免主觀過激言論的出現,對于傳播網絡中的信息進行把關,方式假新聞、謠言和負面情緒的肆意擴散。

【參考文獻】:

【1】 漆亞林,陳思亦,趙金萍.微博空間的話語權博弈與輿情引導新機制——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祝華新訪談錄[J].新聞界,2013(16):16-21

【2】 薛可,何佳,余明陽.突發公共事件中用戶生成內容的差異化研究:基于輿論場域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04):149-155

【3】 何明敏. “公眾同情”在中國新媒體輿論中的建構、原因與影響[D].山東大學,2018

作者簡介:

1.常雅妮(1995),女,研究生,云南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播方向

2.盛丹(1996),女,研究生,云南財經大學, 新聞與傳播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