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接受之變:傳統藝術·傳媒藝術

2019-09-10 07:22魯乾輝
美與時代·下 2019年7期
關鍵詞:傳統藝術

摘? 要:藝術接受是藝術作品完成自身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族群的變化促使藝術接受方式的變遷。傳媒藝術時代,藝術接受發生新的轉向。受眾主體意識的覺醒不滿足于單向權威意義的解構,建構作品含義“人本+文本”多方位解讀方式。單一感官刺激難以滿足當下受眾審美體驗需求,多感官審美體驗呼之欲出。藝術作品的精神陶冶逐漸被娛樂目的取代,人們追求愉悅自我的消遣式接受。

關鍵詞:藝術接受;傳統藝術;傳媒藝術;藝術族群

傳統的藝術族群是指攝影術出現之前的藝術樣式,包括文學、繪畫、音樂、戲劇、舞蹈、建筑、雕塑等。隨著科技的發展,以攝影術誕生為起點,新的攝影藝術、影視藝術、新媒體藝術出現,它與傳統藝術在藝術創作、傳播與接受方面有著截然的不同,這些新生的藝術樣態被稱之為傳媒藝術。傳媒藝術主要包括攝影藝術、電影藝術、廣播電視藝術、新媒體藝術等形式,同時也包括一些經現代傳媒改造了的傳統藝術形式[1]。傳媒藝術是“舊媒介(報紙、廣播、電視)”內容與“新媒介(互聯網)”渠道融合的結果,它是多種藝術樣式和媒介功能疊加的一體化。紙介的報紙只能夠儲存文字和靜態的圖片內容,報紙與互聯網技術融合之后,“互聯網+報紙”不僅僅能夠呈現原有的形態,還能夠加入廣播、電視媒介的音頻、視頻形式?;ヂ摼W+傳統藝術樣式不是簡單的藝術形式的互聯網化,是媒介融合和形式疊加的產物,集多媒介和多樣式的傳媒藝術帶來藝術接受的改變。

一、藝術接受的權威意蘊解構轉向多方位解讀

美是傳統藝術追求的最基本特征,格林伯格認為,“美的藝術是好的,如果藝術缺少美或品質,那它就是壞的”[2]。藝術的美體現在藝術的能指——藝術的呈現形式(聲音或形象)和藝術的所指——蘊含的概念和意義。藝術接受者無論藝術素養的深淺、鑒賞水平的高低,對于藝術品的美、丑都能夠有瞬間的直覺判斷。面對安格爾的《泉》,再普通的受眾也能夠驚嘆于畫作中妙齡女子曲線的柔美。對于杜尚的小便器,不能把“一眼看上去就是美的”作為《泉》是否美的判斷依據,需要結合丹納的“種族、時代、環境”進行所指的解讀。無論是能指的感官體驗,還是所指的意義探尋,藝術接受者只能被動地承接意義的給予。而傳媒藝術動搖了作者的權威地位,接受者根據自身的接受語境解讀并賦予藝術作品新的意味。這種大于原有意的解讀意契合當下大眾的審美需求,單向權威意蘊解構的審美體驗開始轉變為“解讀出來很美”。

解讀意識的覺醒源自于藝術作品接受空間的擴大和藝術鑒賞視角的多元化。傳統藝術受到材質、媒介的限制,傳播范圍有限,只局限于少數特定群體間的交流。當下傳媒藝術化身比特以0和1的方式存在于互聯網媒介之中,任意流淌于網絡空間,接受空間范圍擴大,鑒賞主體數量巨增。同時,傳媒藝術突破時間線性的限制和物質的損耗,為每一部作品提供無限鑒賞時間和次數。藝術接受的無限意味著接受者、接受時間和空間等因素的不斷變換,受眾解讀視角更加豐富、解讀的欲望更加強烈,藝術接受過程由“意圖體會”向“意義建構”轉變。由客觀事實與傳達客觀事實的作者控制藝術意義的時期屬于“真實意圖論”范疇,而現代主義之后的詮釋則進入了“假象意圖論”的范疇[3]?!罢鎸嵰鈭D論”的信奉者認為藝術作品的原始能指和所指在傳達過程的完全契合才是藝術傳達的完成,能指和所指是由創作者規定好的一成不變的關聯,接受者只有毫無差錯地體會和理解作者原有意的建構,藝術鑒賞過程才算完成。對于藝術作品意義的解釋和建構的大權只存在于藝術創作者的論斷契合了傳統藝術的認知、鑒賞方式,答案是唯一的,接受者只有通過藝術作品去獲知這種固定不變的意圖。

傳媒藝術打破了作者對意義獨斷的局面,主體意識覺醒,“假想意圖”派期待在藝術解讀過程中凸顯自己的地位和想法,構建屬于當下語境的意指。決定作品含義的是觀眾、看者眼中最合適的那種作者意圖。事實上觀看者推想出假象作者的可能意圖,并據此進行詮釋[4]。對于作品意義的賦予權利由創作者轉移到受眾中,受眾不滿于藝術創作者對于藝術作品意圖的設定,他們迫切需求“受眾本體”意識的主導,作品的意義由接受者按照自身語境理解和建構作品含義。甚至在某些藝術作品的意圖領會過程中,會出現接受者渾然不顧作者意義的存在,純粹追求自己的意味,出現接受者領會并賦予的意義不等同或大于作者賦予的意義的現象。

傳媒藝術時代,作者對作品單一意識賦予權威已經伴隨著讀者主體意識的覺醒消散,多元話語權的時代已經來臨。后現代主義語境要求解構、反中心、反理性、反權威,把原本藝術世界高高在上的形態打碎,塑造出一個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的新世界。作品的意義賦予是由每一個參與藝術鑒賞的主體構成,在時間和主體的交鋒中疊加新的內涵,它不再是亙古不變的狀態。意義的建構方式由“人本”向“文本”再轉向“人本+文本”,對藝術作品意圖解構、建構、再次解構、再次建構。作品意義的賦予由創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新的精神意志的解讀者相對于隨后解讀者,前者也是藝術作品的獨斷意義建構者。作品的意義由一波又一波的意義建構參與者構成,解讀出的意味不斷被疊加,形成新的意味。傳媒藝術的意義填充便有了延續性特征,每一次讀者與作品的交鋒都會綻放不同的意義內涵。

二、藝術接受的單感官審美轉向多感官審美體驗

人對外界的刺激,往往涉及的感官體驗越多,整體知覺效果就會越好。不同感官接收到的碎片化信息,經過大腦作用共同組合成整體形象。大多傳統藝術專注于靜態的視覺體驗,忽略了其他感官感受。傳媒藝術感官豐富,注重極致的動態視覺感官刺激和豐富的聽覺效果,并向著全感官溝通方向前進?,F代接受語境中,藝術元素泛化且豐富,受眾面對太多的藝術接受選擇。相比傳統藝術靜觀的精神溝通和契合,現在的受眾偏愛瞬間多感官體驗的精神愉悅和狂歡快感,藝術的膜拜價值被多感官體驗價值所取代。受眾很難利用單一感官架接與藝術品溝通的橋梁,不僅是因為自身藝術素養的不足,還來自內心對藝術接受方式多樣化的渴求。

對于繪畫藝術《洛神賦圖》調動視覺便可完成賞析,還有書法、建筑、雕塑等這些傳統藝術只是需要視覺體驗即可。集多種形式于一體的戲曲藝術,只是增加了聽覺感受,受眾對這樣單調的藝術體驗方式早已經不再滿足,他們渴求更加豐富的審美體驗?!堵迳褓x圖》在《國家寶藏》的展示采用大屏、燈光、音樂等舞美新技術形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的感官審美。相對于靜坐領會其意的畫作《洛神賦圖》,現代傳媒藝術對它呈現采用了更加豐富的形式?!扒笆纻髡f”利用背景LED屏和9根可移動LED屏柱的視覺組合系統和畫作中的各種元素,情景再現顧愷之畫作《洛神賦圖》和曹植詞賦《洛神賦》之間的淵源?!疤靾F點評”把藝術品的歷史價值、文化意味和意蘊直接以專家口吻講述,在討論中豐富觀眾審美體驗。相比較需要全神貫注、苦思冥想的傳統藝術接受方式,人們在高壓生活狀態下更偏向喜聞樂見的傳媒藝術接受方式,歡樂地進行高雅藝術的多方位感官體驗。

技術的發展賦予受眾更多接受方式的選擇,激發接受主體控制意識的覺醒。面對傳媒藝術的共時性鑒賞,受眾迫切需求觸感的加入,不僅能控制藝術鑒賞的進度,而且渴望跨時間、跨空間的同鑒賞群體產生溝通交流??爝M、跳播、倍數觀看等方式配合主體在屏幕上進行觸感滑動,評論留言系統應運而生,彈幕、微信朋友圈、微博、留言等觸感接受方式使鑒賞主體進一步擺脫傳統藝術接受感官束縛。這種非共時性的交流方式不是追求即時的討論,而是線性時間軸中前者和后者的交流組合成新的藝術作品豐富未來受眾的藝術鑒賞體驗。甚至在傳媒藝術的觀看過程中,不看劇情只看評論也成為現代藝術接受的方式。近日《復仇者聯盟:終極之戰》在各種受眾自媒體間不斷發酵,原本單一的傳播本體變成無數形式各異的傳播文本,促進藝術視聽鑒賞和觸感傳播的再循環。觸摸視聽體驗,已經成為藝術體驗的重要方式。

5G時代即將到來,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日益成熟,技術的進步延伸人的感官,使追求“以用戶為核心”審美體驗方式成為可能。虛擬現實技術帶來虛擬空間中的多維交互體驗和多層面情感反饋,實現新的感官體驗效果。視、聽、觸、嗅等互動體驗方式與多感官交互體驗融合,實現與創作者、藝術品之間的雙向交流,共同完成藝術作品的生產工作。藝術作品里面的元素都能夠配合鑒賞者互動,并按要求調整,營造屬于鑒賞者獨有的實時可變不可逆轉的“白日夢”。對于傳媒藝術的多感官追求還處于假象階段,但單感官接受轉向受眾渴望的豐富審美體驗需求是時代的選擇、是接受主體的渴盼、是歷史的必然。

三、藝術接受的精神頓悟轉向消遣式接受

由作品深度內涵的追求轉向消遣式的接受,是傳、受者中心爭奪戰中“受眾本位”的勝利?!笆鼙姳疚弧笔侵赴▊髡?、受眾、內容、反饋、效果和環境等傳播過程的各個要素中,受眾是一切傳播活動的中心,其他各要素都圍繞受眾展開[5]。受眾地位的提升改變了藝術作品的傳播目的,是否滿足接受者需求成為衡量藝術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絕大多數傳統藝術因主體意識的特殊情感而生,服務于創作者自我意識世界的傳達。傳媒藝術在創作之初充分利用受眾畫像等各種技術預設接受群體,渴望傳播內容與受眾需求的情感關照。當下對于受眾欲望的過度迎合,鑒賞者不再滿足靈魂的凈化與洗禮,而是追求愉悅自我、充滿享受意味的消遣式接受。

藝術作品應當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水準,這是藝術的本質要求。蘊含豐富思想內涵的傳統藝術作品,需要接受者走進藝術作品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我觀照,頓悟領會其意。傳統藝術具有獨一無二性,受眾陶醉于獨有的“光蘊”和“靈韻”,享受自身與藝術品“觀照”妙不可言的特殊時光。由于傳統藝術的呈現形態和樣式,欣賞者與被鑒賞作品需要同處于一個時空,調動單一感官以“凝神靜觀”的方式去體會藝術的魅力。這種“凝神靜觀”以個人欣賞為前提,要求接受者要以一種靜觀的、全神貫注的心態去細膩體驗和領悟,接受者被藝術作品吸引、打動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藝術作品之中,沉浸在一種怡然陶醉和冥思默想的專注狀態[6]。藝術作品和藝術欣賞者在彼此“凝神靜觀”的默契陪伴下,欣賞者只有努力動用所有的想象和藝術積累,擁有豐富的藝術素養才能夠達到靈魂的升華與精神世界的交融,與創作者進行對話,仔細把玩品味每一處飽含意義的細節。

傳媒藝術則需要大量的自我復制和傳播才能夠得到價值的彰顯。衡量傳媒藝術價值的準則是互聯網絡中個體的認可,大眾的喜好決定著藝術作品的走向和生命。面對現實社會的生存壓力和生活欲望,受眾渴望精神的愉悅和自我意識的表達。人們放棄精神世界的探尋去追求感官刺激,享受欲望驅動下的快感。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要充分考量受眾對藝術的幻想。大量明星堆砌的視聽內容在收視上的巨大成功,由于沒有精神內涵受到了不少行內人士的批評。但是它們抓住了當下受眾的需求,明白是在為誰——市場和觀眾而創作。觀眾需要的不是價值導向輸入,而是緊張束縛之后的心靈的放松和愉悅。目前,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使受眾面對勞累生活放棄思考的權利,偏愛“消遣式”的娛樂方式,只求得片刻慰藉式的娛樂狂歡為生活多一點生氣。這種消遣式的接受需求合乎時代的轉變,大量傳媒藝術滿足受眾對自我的幻想,豪宅、豪車、服飾、美食、成功、愛情等應有盡有。在欲望的假想中,受眾不在乎糟粕思想的危害,只追求在痛苦的現實中擁有美夢的快感。鑒賞者知道當下藝術形式過度迎合自身欲望的危害,可是誰又在乎,他們想要的只是這一刻獨屬于他們的消遣和暢想,精神的放松和愉悅就是他們對藝術作品消遣式的接受方式。

四、結語

時代變遷,藝術樣式不斷豐富,主體意識的覺醒、媒介技術的發展、審美目的的改變帶來不同的審美趨勢。審美的改變不是對傳統藝術的全盤否定,而是藝術發展過程的新特征。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任何藝術形式都不可能在歷史的進程中持久彌新放彩,結合當下語境作出符合藝術本質和時代需求的選擇才是藝術發展應有的題中之義。藝術接受方式的變化是藝術接受者的呼聲和回饋,引領藝術發展的方向。只有重視受眾的呼聲,藝術樣式才能夠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胡智鋒,劉俊.何謂傳媒藝術[J].現代傳播,2014(1):72-76.

[2]丹托.藝術的終結之后——當代藝術與歷史的界限[M].王春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89.

[3]褚楚.不可控的群體主觀——新媒體藝術受眾分析[J].大眾文藝,2012(21):202-203.

[4]戴維斯.藝術哲學[M].王燕飛,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121.

[5]吳龍勝.從“傳者本位”到“受眾本位”——湖北電視綜合頻道“服務到家”理念理論解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24):65-66.

[6]顧燕燕.從“凝神靜觀”到“消遣”——對機械復制時代藝術接受方式轉變的思考[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0(10):44-46.

作者簡介:魯乾輝,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傳媒藝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傳統藝術
新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碰撞
高中美術教學中傳統藝術的融入探究
試探贛南采茶戲與傳統藝術的結合
當代中國流行歌曲中的中國戲曲元素
民間舞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方式研究
淺談贛南采茶戲傳統藝術的傳承
淺析傳統藝術互滲性的當代審美價值
近十年古箏創作特征
昆曲為何在天津“久衰未亡”
羅蘭湖會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