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耳之學”真的“幽眇難知”嗎?

2019-09-10 07:22范藻
美與時代·下 2019年7期
關鍵詞:和諧身體語言

摘? 要:由有聲語言和有形語言組成的人類語言,都與人類的身體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經過千百年社會實踐和文化規訓后的身體已經具有了體驗、欣賞、創造和反思的能力,這就是身體美學視域下的人類語言現象,具體表現在:能說話也能聽話的身體構成了語言的物質依托,會傳情也會領情的身體體現出語言的藝術表現,有表意也會受意的身體具有了語言的哲理蘊含。在此基礎上,揭示人類語言的身體美學意義:建構“身心一體”的語言和諧,實現“視聽一律”的身體和諧,追求“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諧。

關鍵詞:語言;身體;美學;和諧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18年度一般課題“‘新時代’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CJF18046)研究成果。

引言:身體美學視域下的人類語言現象

從口舌到耳朵的距離究竟有多遠?與其說這是一段可以度量的空間距離,不如說是一次難以衡量的時間過程。從說話到聽話的原理揭示了什么?與其說這是一種物質運動的身體現象,不如說是一場精神交流的生命釋放。從言語到手語的并用說明了什么?與其說這是一次語言表現的形式增加,不如說是一場繪聲繪色的視聽盛宴。

這就是人類使用了300萬年的有聲語言,而身體表情的體態語言(手勢手語、肢體語言、姿態語言)比這歷史更為遙遠至“人猿揖別”時。對此,中國先秦哲人荀子在《勸學》中說了一段頗有意思的話:“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且不說這里的“學”就是信息的傳遞,這里的“君子”“小人”就指代了所有的人;僅就語言信息的傳達就十分切中本文的主旨:這不但為我們勾畫了一條人類個體有聲語言的運行線路,即“出乎口”——“入乎耳”——“著乎心”,而且強調要“布乎四體”,進而“美七尺之軀”。受此啟發,那就讓我們開啟一段身體美學視域下人類語言現象的探秘旅程吧。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身體美學”這一核心概念呢?先看看它的首倡者美國的理查德·舒斯特曼教授的解說,他在2014年他的《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的“中譯本重印序”開篇說道:

作為一個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學科,身體美學不但力圖豐富我們的身體知識,而且力圖豐富我們富有生命力的身體體驗和能力?!眢w美學關注的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各種知識形式、社會實踐、文化傳統與價值以及各種身體學科——所有這些領域共同塑造(或能夠提高)我們的身體理解和培養。[1]

國內身體美學研究的重要學者王曉華教授在其《身體美學導論》里是這樣闡述美學語境中的“身體”的:

審美中的身體具有主體—客體雙重身份,但其主體身份無疑更為根本。是身體在相互關照和自我關照。離開了我對自己的主動關照,身體就不可能成為自己的客體。事實上,能自我關照的身體也在關照世界。質言之,它是審美的主體。[2]27

在這里,舒斯特曼看重的是如何在“范圍十分廣泛”的身體上承載“力圖豐富我們富有生命力的身體體驗和能力”,而王曉華從“美學是研究身體與世界審美關系的學問”出發,突出的是“我是身體,身體乃審美的主體,此即主體論身體美學的第一原理”[2]57。結合他們的見解,如果從語言表現的視角,我們又該如何理解身體美學呢?首先,從“身體”與“美學”的邏輯關系看,如果說“身體”是感性的物質存在,它建立的是美學的基礎,那么“美學”就是理性的思辨存在,它探究的是身體的意義;沒有“聽說”的身體器官,就沒有人們對“聽說”的美學反思,二者相互依存。其次,從“身體”對“美學”的意義而言,身體美學思考的應該是身體的美學意義,一切的身體意義都必須建立在身體的直接感受基礎上,如果沒有身體的舒適感,那么就沒有愉悅時身體的輕松感和頓悟后身體的通明感,這在由身體口舌“說話”而引起的身體耳朵“聽音”和身體姿勢“圖式”而產生的身體自我“觀看”上,這就是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所謂的美感三層次“悅耳悅目”[3]155“悅心悅意”[3]161“悅神悅志”[3]165。最后,從“美學”對“身體”的價值來看,這里的“美學”不是經院哲學的思辨,而是現實生活的指導,即??滤^的身體是權力塑造或知識規訓后的身體,身體是“被操縱、被塑造、被規訓的。它服從,配合,變得靈巧、強壯”[4]。張法在《身體美學的四個問題》中認為社會力量造就了個體形象——學生的形象、工人的形象、軍人的形象等,“其美學化就構成了文學藝術中關于這三類人的美學形象”“身體美是被社會所規訓的結果”[5];其“美學化”和“身體美”應該包括聽覺和視覺在內的整個身體的效果和意義。

如上所述,從有聲和有形人類語言現象的視角觀之,完整的身體美學是不能沒有“說—聽”與“圖—視”的一席之地的,在語言實踐主客體關系的視聽比較上,“‘聽’能使二者無間地融合,聲音滲入每一個毛孔,而‘看’會使雙方分開、疏離,使對方成為對象”[6]。如果加上有聲語言的“說”和肢體語言的“看”的話,那么這種“無間地融合”更具有身體的主動性而彰顯身體美學的真正奧秘。于是,這種“聽說”一體化和“視聽”同在性的身體的主體間性的美學意義是怎樣在規訓后的身體上、通過人類有聲而有形的語言得以彰顯的呢?

一、語言的物質依托:能說話也能聽話的身體

關于人的身體有種種理解方式:醫學說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理組織,哲學說是人的感受和理解世界的主體形態,宗教說是色相四大皆空的有形皮囊,藝術說是自我表現生命意義的形象顯現,等等。然而,從身體學的角度說,身體不僅有血肉,更有靈魂,身體不僅是被動的接納信息的容器,而且是主動發出信號的聲吶。就人類語言而言,通常意義的“身體語言”是指人的目光與面部表情、身體運動與觸摸、姿勢、外貌和服飾、身體間的空間距離等非詞語性的身體符號??梢?,我們的身體不是軀殼一塊的“牛高馬大”、血肉一體的“酒囊飯袋”,更不是“行尸走肉”的物體存在,而是有意義的物質載體,這首先就表現在它能夠有意識地傳遞信息、流露情緒和建構意義。從這個意義看,“能說話”,還要加上“能聽話”的身體具有生命形態的主權存在、生命意義的主動建構和生命地位的主體作用。

毋庸置疑,作為有聲語言物質依托的身體已經超越物質性的意義而具有了精神性的價值了,而這個身體又是如何完成“聽話”和“說話”的任務呢?一方面看看這個“能說話”的物質構造。第一,發音部位是“說”的前提。所謂“發音部位”是指依托聲帶、喉頭、鼻腔和口腔及口腔里的軟腭、舌頭和牙齒等發出聲音的部位。發元音是氣流通過肺部、沖擊聲門,再經過口腔里的舌頭和雙唇的調節而發出聲音;發輔音是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雙唇、雙齒、舌尖、舌面、舌根、硬腭、軟腭等阻礙的地方。第二,發音方法是“說”的關鍵。所謂“發音方法”是指人體在發音時,喉頭、口腔、鼻腔節制氣流的方式和狀態,在吸氣、運氣、吐氣時,發音部位構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氣流強弱的情況及聲帶是否振動等幾個方面。另一方面是“能聽話”的物質系統。第一,聽覺系統的支撐是“聽”的條件。聽覺系統是聽力感覺的知覺系統,它主要由植物神經和交感神經支配,這個系統包括圍繞耳道的軟骨折疊位稱為耳廓的外耳,負責接收聲音,在耳道傳送的聲波會碰擊到耳膜或鼓膜的中耳,負責傳送聲音,位于鼓室和內耳道底之間的內耳,負責加工聲音,最后是聽力的機械感應器的毛細胞,負責消化聲音。第二,聽力閾值的大小是保證“聽”的效果。一般情況下,人可以分辨20—20000赫茲的聲音,有些人甚至可以達到30000赫茲,其中500—3000赫茲是言語頻段區域,也就是人們說話音量一般所處的閾值范圍,而聽力最敏感的,即效果最佳的閾值范圍是3000—4000赫茲。

身體美學的首要之義,一定是身體存在的意義,就人類的語言現象而言,我們看重它的物質存在,是因為包括身體美學在內的任何美學都應該如鮑姆嘉通的經典解說“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針對本文的主旨,這種“感性認識的完善”,體現出哪些美學價值呢?首先是物質基礎的奠定。因為“說”與“聽”,還有身體表情動作等功能的正常發揮,為人類語言視域下的身體美學提供堅實的“身體”保證和充分的“物質”條件,這成了當之無愧的“感性認識”本身。其次是反饋機制的建立。建立在身體基礎上的,集“聽說”一體并互動的個體有聲語言,不像目中沒有自我的視覺和手上只有自我的觸覺,這兩種感覺不能做到像“說—聽”并存的身體那樣,具有既是主體的又是客體的“二重性”,能夠和自我建立反饋機制,隨時和及時反饋信息,調整內容。最后是多樣感受的擁有。無論是交流中的語言或概念里的語言,都不僅僅限于能發聲的語言,還有不能發聲的語言,即表情、眼神、手勢、身姿等視覺性語言,從這個角度看,有聲語言更能為身體美學貢獻更多的“說”“聽”,乃至“看”的感性資源,從而也具備更為深廣而豐富的身體美學意義。

二、語言的藝術表現:會傳情也會領情的身體

人類語言行動中的身體不是一只“肉喇叭”,更不是一段“木乃伊”,而是一個充滿主觀能動性的“大活人”,這典型地表現在從“平心靜氣”到“語重心長”、從“擠眉弄眼”到“眉飛色舞”、從“耳提面命”到“心領神會”,這些成語生動形象地表明了一個會說話的身體在情感的表達方面,已經不局限于傳遞實用性的簡單信息了,人類語言開始有了情緒化的成分,就像《詩大序》描繪的那樣:“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边@也是盧梭說的:“看來,需要造就了第一句手語,激情逼出了第一句語言?!盵7]情感的語言藝術的身體呈現,說明了人類語言的情感藝術在身體上就體現為“傳情”與“領情”的二重性功能。

對于身體美學而言,不論是有聲語言藝術,還是表情語言藝術,都必須符合藝術的本質特征即抒情性,因為人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動物,它在滿足實用性的語言交際后,或為了更好地加強實用性的語言交流,需要輔之以諸如變化語言形式、增添肢體語言方式的情緒性的語言符號。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一個用聽覺或視覺接受別人表達情感的人,能夠體驗到那個表達自己情感的人所體驗過的同樣的情感?!囆g活動就是建立在人們能夠受別人情感的感染這一基礎上的?!盵8]那么,這個身體是如何實現語言藝術的“傳情”和“領情”的呢?這就不得不涉及到情感的生理機制的探索了。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和丹麥生理學家詹姆士—蘭格的“情緒是機體變化所引起的機體感覺的總和”的“情緒學說”、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使得大腦皮層主導情感產生的“大腦皮層說”等學說,一方面就“傳情”而言,內在的情緒變化一定會反映在外在的身體形態上,如語速加快、音量提高、聲調延長,甚至語無倫次,還有憤怒時表現為立起身體、挺起胸部、攥緊拳頭、張大鼻孔和咬牙切齒等;另一方面就“領情”而言,人類語言是如何依托身體而形成形神兼備的美學意味的呢?人類在環境刺激下和內在應激時發出有聲或有形的情感性語言,能否被他人接受和引起共鳴,首先是要激起自己身體的反應,如呼吸急促、血管噴張、肌肉繃緊,甚至捶胸頓足等。如果這些搬上舞臺,就是精彩的語言表演藝術和身體形象塑造。

就像身體假設沒有美學的熏染將形同槁木,語言如果沒有藝術的魅力將味同嚼蠟,而連接身體與美學、語言與藝術的則是情感,也正是因為情感的介入,身體成了身體美學,語言成了語言藝術,與其說是身體美學成就了身體的語言藝術,不如說是語言藝術促成了語言的身體美學,似乎可以這樣理解:語言的藝術表現在會傳情也會領情的身體上了。這里借助語言藝術,體現出了讓生物性的身體成為真正的社會性的身體,正如馬克思說的那樣,“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迄今為止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9]87。包括身體進化在內的人化自然,它有著以下幾點重要的意義。其一,把身體鍛造得更有文化。遠古時的人類和襁褓中的嬰兒,只有本能的嚎叫和粗野的動作,而經過社會教養和文明教化,本能的嚎叫變成了得體的語言,粗野的動作變成了優雅的姿態。其二,讓語言顯示出更有藝術。在使用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時,如果僅僅滿足物質生活的語言是不需要修飾的,只有看重情感體驗的表達才會追求眉目傳情的,同樣的,也只有注重精神生活的語言才會講究言外之意的。

三、語言的哲理蘊含:有表意也會受意的身體

“人猿揖別”使人的身體更加具有人的本質屬性,如馬克思說:“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盵9]85有聲和有形語言的能力當然屬于“全面的方式”中的重要方式,而這種思辨能力必定是“全面的本質”里的根本屬性。身體美學企及身體的最高美學境界是“形神兼備”,讓人的語言既依托于身體之“形”,又超越身體而彰顯理性光芒之“神”。根據王曉華教授對身體美學“主體性”的強調,那么只有思辨性才是主體性的核心,他在《身體美學導論》里引用了威廉·詹姆斯“富有詩性的筆觸寫道:‘身體是風暴的中心,是坐標的起點?!惺挛锒辑h繞它,都從它的觀點被感受到?!挥谥行牡纳眢w是感覺的承擔者,也是自我意識的發源地”[2]39。語言所蘊含的哲理,體現在了身體的“自我意識發源地”的表意性和“觀點被感受到”的受意性。

意蘊無窮的哲理性語言除了詩歌外,還能體現在口頭語言和身體語言上,前者可以通過表達的停連、重音、語氣和節奏來實現,如《紅樓夢》林黛玉臨終前,直叫道“寶玉,寶玉,你好……”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演繹,所傳遞出的意味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可以用表情的眼神、面容、體態、手勢來傳達。如曹禺《雷雨》中的周樸園和魯媽三十年后意外相逢,在人物對話過程中,周樸園的眼神就經歷了掃視、平視、點視、蔑視和虛視的多重變化,從而將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充分說明了語言與身體的密不可分,而在身體美學視域下解析人類語言的哲理性,就不得不返歸具有主客一體——“授受合一”特質的身體了,即語言的哲理蘊含是如何體現在有表意也會受意的身體上的呢?一方面,就“表意”而言,人類的身體或身體的部位、器官早已不是動物性的生理機能了,而打上了濃郁而鮮明的文化色彩,《禮記》所言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就將“身體發膚”與血親倫理和孝道理義聯系起來了,中國文化還賦予了頭發的有關人的年齡、職業、地位、品行,乃至生命的含義。在身體部位的語言象征體系里,越是靠近上面的地位越高,如胸部和頭部,越是屬于生理性的越低,如臀部和下體。另一方面,就“受意”而言,由于任何意義都不能脫離上下文特定的語境,這個語境既然是依托于身體的,那么源于并長于身體上的意識和理性,就與身體本身有著脫不掉的關系。任何一個身體的語言,就會在被文化熏染后成為身體理解,在心領神會后身體力行,比如“嗤之以鼻”就表示極度的蔑視,“目瞪口呆”就意味著非常的驚愕,“眉來眼去”則暗含不正當關系的勾搭等。

不論是身體語言的最佳效能,還是身體審美的最高境界,“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哲思蘊藉都是它們所企及的目標。這也是張頌教授所提倡的“語言信息的傳播,一是能夠‘信息共享’,讓人聽得清楚;二是能夠‘認知共識’,讓人懂得其中的原委;三是能夠‘愉悅共鳴’,在視聽中得到美感享受?!边M而實現“有聲語言審美,必須遵循‘感性——知性——理性——悟性’的提升路徑?!盵10]悟性即哲思,哲思即美學。我們揭示身體美學視域下的人類語言的目的何在呢?首先是要消除“身體無語”影響,也一并去掉身體語言的歧視,其實“眼角眉梢都是恨”“回眸一笑百媚生”“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詩意性表達,本來就是現實生活的情形,進而證明人類的有聲語言和體態語言,同樣具有文學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蘊藉性和深刻性。其次是要破除“重文輕語”的傳統,當會寫文字和能做文章成為一種身份象征以后,口頭語言就淪落為下里巴人的專屬了,但在今天隨著書面語言的日益普及和民眾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當我們被“假大空”的程式語言和“嬌柔虛”的流行語言嚴密包圍的時候,我們更渴望感受到生動、形象、睿智的有聲語言。

四、人類語言表達出的身體美學意義

著名德國語言學家J·G·赫爾德在《論語言的起源》一書里說道:“語言是人的本質所在,人之為人,就因為他有語言?!盵11]其實這句話還可以補上看似降低,實為還原的一句:人之為人,還因為他有身體。因為有身體才有語言,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關于語言的意義,“前人之述備矣”,而關于身體的意義,我們更需要從美學的角度予以考量。將“語言”和“身體”綜合起來思考語言和身體的美學意義,才是本文的主旨。于是,想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說的“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還有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說的“我的語言的界限就是我世界的界限”,它們都說明人類語言的“現實”和“界限”,首先就是我的身體“現實”和身體“界限”。正是因為身體在人際交流中形成的身體語言,使得人類的身體一步一步地升華成了有內容和思想、有韻味和意蘊、有情趣和魅力的“美學身體”,而當我們對之進行審美體驗和哲理反思時,又轉化成了“身體美學”。

試想人類的語言如果沒有身體的承載,那必定是空穴來風的虛設;再試想人類的身體如果沒有語言的興起,那一定是形容枯槁的朽木;又試想人類的美學如果沒有身體的依托,那肯定是無源之水的河床。那么,語言、身體和美學三者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美國20世紀初著名的人類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說道:“也許正是因為‘言語器官’是一整套分散的次要生理活動網絡,而這些生理活動與器官的主要功能無關,所以語言能夠從直接的軀體表達中解放出來?!盵12]2語言不但要依托非生理功能意義的器官身體,還要超越這個生理意義器官的身體,而具有深廣而復雜的社會意義,薩丕爾又說道:“語言之所以成為語言,并非出于頑強的表達力,而是另有更重要的原因。作為行為的語言是兩種模式系統很好的復雜混合,一種是象征符號系統,一種是情感表達系統?!盵12]9如同“人之為人,就因為他有語言”,那么“語言之所以成為語言”,是因為它有意義,當我們把這個博大精深的文化意義回歸到集發出與接受于一體的“身體”本身的時候,并且還提升到集感性和理性于一體的“美學”平臺的時候,人類語言究竟表達出身體美學的哪些深刻而獨特的意義呢?

(一)建構“身心一體”的語言和諧。人類語言的“有聲”和“有形”都是發自于身體,但是,不論是物質軀殼的身體,還是物理存在的聲音,在沒有注入內容之前都是無意義的“天籟之聲”,人的喉音、鼻音和鼾聲和人的眨眼、聳肩和搖頭,除了表明他是生物活體外,還等同于動物生命的自然表現。如果要具備內容和意義的話,就必須同精神、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所謂“言為心聲”“用心說話”是也。遺憾的是,人類“身心分離”久矣,“貌合神離”多矣,皆表現于“言不由衷”和“口是心非”。而要實現“身心一體”的和諧美,就得借助人類思想和情感外化的語言,即通過有聲和有形的外在語言的中介作用,搭建連接身體與心靈的橋梁,做到言由心生和情動于衷,讓身體發出的語言,做到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統一,從而讓人類語言獲得“身體美學”的含義。

(二)實現“視聽一律”的身體和諧。由口舌到耳朵的有聲語言和由形貌到眼睛的有形語言,構成了“視聽同在”的身體語言。這里的“聽”指有聲語言、“視”指體態語言,我們期待的是嘴里說的時候一定要和眼神表情、肢體變化吻合協調之“一”,同頻共振之“律”,達到相輔相成的“一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在就某一個話題呈現這兩種語言時,出現言說內容與語言形式的不一致,在說嚴肅的問題時卻擠眉弄眼,在抒悲傷的情感時卻手舞足蹈,在談輕松的話題時卻張口結舌,使得身體的兩套語言符號不但不同步,而且還沖突。比如明明在說假話,似乎言之鑿鑿、信誓旦旦,但是“臉變紅”“手發抖”的本能表情和下意識動作是不受意識控制而顯示出內心世界的真實情狀??梢?,只有實現了身體語言的“視聽一律”才能企及身體的真正和諧。

(三)追求“言行一致”的人格和諧。這里的“言”指有聲語言和有形語言的內容,這里的“行”不但指體態語言而且指實踐行為,不僅是“言為心聲”,而且“說到做到”。什么樣的花結什么樣的果,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當言行不一致時,平淡的語言卻要弄得聲嘶力竭,平靜的交流卻要配上手舞足蹈,平和的語氣卻要說得眉飛色舞。長久的言行分離造成嚴重的人格分裂,究其原因,除開思想意識外,還是身體本身的系統性出了“毛病”,身體傳達的協調性有了“故障”,因為心靈的污穢而讓身體扭曲。由此可見,一次有效率又生動的人際交流,口頭表達的“言說”與肢體表達的“行為”的協調和諧,乃至踐行諾言的程度,不僅關乎到語言表現的“說話”,更是關涉到人格主體的“為人”。

不論是語言研究,還是美學思考,其目的都是響應人類古老的呼喚,“認識你自己”。這個古希臘德爾菲神廟廊柱上的箴言,千百年來給人類以深刻的啟示,當我們從語言,尤其是有聲語言的層面,當我們從美學,尤其是身體美學的視域來思考時,我們發現不論是語言還是身體,都不是凝固不變的一潭死水,而是鮮活靈動的一池春水。結合舒斯特曼的“身體體驗”說和海德格爾的“語言實踐”論,“身體”和“語言”“飽含著生存體驗、生命追求的生命活力,一旦充盈在傳播主體的身心之上,就會成為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生命活力的內在底蘊,傳播者一旦把它成功化入傳播之中,就會使傳播煥發無限的生命光彩”[13]49。換言之,只有在親身的實踐中和親自的體驗中,“認識你自己”——認識你須臾不離的語言,認識你如影隨形的身體,進而完成對語言與身體關系的反思,“這其中的自覺、自醒、自勉、自明和自我超越的性質,也具有動力學的意義,是主體發展過程中貫穿于主體身心之中的一種生生不息的‘生氣’”[13]45。

從口舌到耳朵的間距究竟有多遠?從說話到聽話的奧秘意味著什么?從言語到手語的并用說明了什么?當我們運用身體美學的理論來試圖解開人類語言的奧秘,誠如張頌教授所說:“雖然‘口耳之學,幽眇難知’,現在終究是走出了這一步。以后的路盡管很漫長,也還要繼續走下去?!盵1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與其說是身體美學帶來的勇氣,不如說是生命美學給予的勇毅。

參考文獻:

[1]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王曉華.身體美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27.

[3]李澤厚.美學四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

[4]???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M].劉北成,楊遠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154.

[5]張法.身體美學的四個問題[J].文藝理論研究,2011(4):2-8.

[6]吳志翔.肆虐的狂歡[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3.

[7]盧梭.論語言的起源 兼論旋律與音樂的摹仿[M].洪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

[8]托爾斯泰.論藝術[M].張昕暢,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版社,2005:45.

[9]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10]張頌.朗讀美學(修訂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3.

[11]赫爾德.論語言的起源[M].姚小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26.

[12]薩丕爾.薩丕爾論語言、文化與人格[M].高一虹,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13]張政法.有聲語言大眾傳播的生命活力[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14]張頌.朗讀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43.

作者簡介:范藻,四川文理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美學及文藝評論。

猜你喜歡
和諧身體語言
人為什么會打哈欠
我de身體
新課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體育課堂教學
構建社會主義新型和諧勞動關系實證研究
我們的身體
對班主任管理的幾點看法
身體力“形”
我有我語言
語言的將來
Action?。樱穑澹幔耄蟆。蹋铮酰洌澹颉。裕瑁幔睢。祝铮颍洌蟆∧銓χw語言了解多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