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共情力”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

2019-09-10 07:22楊梅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 2019年4期
關鍵詞:共情思政政治

楊梅

摘? 要:在價值多元和新媒體發酵的時代,大學生群體“去中心化”和懷疑焦慮的心態,造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疏離,但同時又凸顯出個體情感構建的強烈意愿,對高校思政課做好共情力建設提出現實要求。十九大報告蘊含豐富的情感資源,能夠引起強烈的“共情力”,有效增強大學生對新思想的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

關鍵詞:共情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19)04-065-05

“共情力”為心理學術語,也稱“移情力”,是指一種能設身處地的體驗他人的處境,進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僅用理論說教的方式收效甚微,將“共情力”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是增強大學生與思政課內容的情感關聯和政治認同感的有效手段。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與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辈粌H指明了思政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道出了思政課缺少針對性和親和力的問題之所在。思政課缺乏親和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缺乏認同和共鳴,所以,激發師生間的共情力、人與教學內容的共情力是提升思政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關鍵一招。

一、增強思政課“共情力”的重要性及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長期建設下已日趨成熟,實現了系統化和制度化,但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實效性仍是重要問題之一。思政課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的創獲、情感認同以及行為遵守。當前知識目標基本能夠實現,但情感認同和實踐運用等目標存在一定的落差,這是思政課目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而培育和激發思政課的“共情力”是增強認同感的必由之路。

(一)“共情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重要性

對個體情感的關注就是對人主體性的重視。馬克思指出:“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情感就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建立的,增加情感聯結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是從現實出發,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實現教育者對教育對象所實施的真正的教育。在情感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各種情感因素,在進行理論教育的同時,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契合并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以增強教學實效性,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同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共情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積極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知情合一的整體性,認知是情感產生的前提,情感是認知的動力。當人們表達的情感被理解和接受時,就會產生一種熱誠和被尊重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能夠極大提高認知能力。所以,實現“共情”能使受教育者主動融入課堂,獲得學習主動性,為教學創造良好的條件?!肮睬椤彼l的熱烈氛圍能夠增強受教育者的感知力、記憶力和理解力,對教學內容自覺接納,實現教學內容與自身認知體系的對接,將知識內化于心,實現情感共鳴,增強情感認同。最后,這種強烈的情感認同會 提高受教育者的踐行能力,將認知轉化為行動。情感認同是行為實踐的前提和內在動力,能夠有效的驅動和引導人的行為,使內化的思想品德轉化為外化的道德行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目標。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共情力”培育的困境

1.現代化進程中情感凝聚力弱化

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轉型,全面深化改革將繼續進行,改革的藩籬頑固而眾多,信仰的失落和政府公信力降低,使民眾與政府間的感情紐帶遭到破壞。西方“普世價值、拜金主義、個人英雄主義”蜂擁而入,各種社會思潮與社會心理相互滲透,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大學生群體在社會變革的沖擊下和西方思潮的影響下,或盲目樂觀,或畏難悲觀,或積極進取,或焦慮懷疑,或張揚果敢,或急躁冒進。對當下缺乏“內生性”的深刻理解,不利于樹立堅定的信仰和強烈的國家認同,馬克思主義信仰弱化。所以,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多元價值取向,搶占主流意識形態主陣地,抓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權,增強學生與主流意識形態間的情感關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信息飛速傳播和海量堆積的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去中心化”的現象突出,“平等、自由”等情感需求加強,難以形成一元的價值引導。此外,一些事件在媒體的發酵下變相甚至失真,由于網絡的言論自由和隱蔽性,民眾的情緒宣泄多于對真理的追求,社會熱點問題被媒體和網民熱論所發酵,制造出多維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的匯聚不斷改造著整個社會的情感基調,過度娛樂化和消費主義使人在狂歡后深感心靈的空虛,在“去意識形態化”的外衣下是另一種“焦慮、墮落、反叛”的意識形態在控制著人們,最終導致民眾對馬克思主義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生動體驗和情感關聯大幅降低。

“新時代”的定位意味著中國進入現代化進程的新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不平衡與不充分同時體現在經濟和文化多方面,物質層面的不平衡會降低一部分人的獲得感,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在精神層面則體現為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發展不平衡,進而反映出意識形態的層次性和多元化。在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狀況下,尋找情感的共鳴點,激發“共情力”的難度更大。

2.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感訴求不契合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多情少”的現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上的教學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且以平面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對于學生來講比較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教材語言必須轉化為教學話語,教師要運用貼近學生、貼近實際生動活潑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達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情于理,情理交融的課堂效果,也就是要找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共鳴點”,培養和激發學生“共情力”把枯燥的理論轉化為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理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理論真正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總體上構建生動形象,貼進生活,契合大學生情感需求的教學體系是根本。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對新思想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宣揚只停留在喊口號層面,“情感認同”危機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親和力要建立在深度的情感切合之上,過空的價值要求和枯燥的理論灌輸,不僅實效性有限,還容易引起抵觸情緒,對意識形態的建設造成隱性損傷?,F代性境遇下,追求自由與逃避自由形成的悖論,碎片化的生活與人的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娛樂化、物化的消費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中“高大上”的價值引領不契合。在這樣情況下,強烈的國家認同是守住民眾思想行為的情感底線,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是解決困惑和焦慮的有效手段。

3.師生之間情感弱化

教育中師生間的“共情”不僅是雙方能夠體會對方的感受,還要向對方傳達,這樣才能使對方對自己的感受和經歷有更深切的體悟。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匆忙的交往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出現表面熱情,實際冷漠的狀況,網絡生活化使人與人之間更多的是“點贊之交”。高校教學流動性大,自由度高,課時量少,師生間的關聯度降低,交流幾乎僅限于課堂短短的幾十分鐘,無法深入了解學生,網絡交流便利化的同時弱化了情感交流。教師對網絡時代大學生情感需求的變化把握不到位,對時代變化體會不深切,對新技術運用程度不熟練等原因都會導致師生間關系疏離,情感弱化。

二、新思想中的“共情資源”激發“共情力”

(一)“四個自信”是新思想“共情力”的情感基調

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我國“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2]國家的發展成就,可以轉化為國家認同和情感共鳴的力量。國家的實力大增,增強了國人的“自信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獲得感增強,使人民對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切的體會和更高的認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美好生活,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我們的行動,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強大精神動力激勵人民奮勇前進。在深刻體會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形成國家認同感和社會主義信念,構建“中國自信”,使中國人民對黨的領導充滿信心,對中華民族充滿信心,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使“中國自信”成為所有人“同心同行”的情感基調。

(二)“共同體”是新思想“共情力”的情感紐帶

“共同體”是人們在價值、利益、情感方面的最大公約數,是“共情力”最顯著的表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讓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發展,建成全民族統一戰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維系人與自然的“生命共同體”,人在利用自然、改變自然的同時,要保護自然、尊重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滿足人民對美的生活環境的需求,建設“美麗中國”。呼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全球性危機凸顯的時代,每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只有開放包容,平等互惠,才能實現持久和平的世界,應對世界性危機。實現“面對面的利益共同體”到“心連心的命運共同體”的轉變,成為我國人民團結一致,建設美好生活,貢獻中國智慧的情感紐帶。

(三)“中國夢”是新思想“共情力”的情感匯聚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中國夢”的概念,中國夢匯聚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增強人民對祖國的向心力。中國夢是國家的富強夢,民族的振興夢,也是個人的幸福夢,中國夢匯聚了普遍的情感期待,闡釋了“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樸素真理。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成現實?!盵3]青年人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更要努力奮斗,積極創新,展現中國青年應有的責任與擔當?!爸袊鴫簟背蔀榕嘤秃霌P“中國精神”的強烈情感凝聚力。

(四)“青年觀”是新思想“共情力”的情感關切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做好青年一代的意識形態工作關切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的青年提出殷切的期望和要求:“在新時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4]這也是國家對青年的囑咐與勉勵,契合了青年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風華正茂的情感。

當代大學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踐行者,是新時代的引領者和開拓者,是中國未來的建設者和見證者。青年人在祖國創造的寬廣舞臺上奮勇前行,建功立業,青年人要對自己的祖國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對祖國偉大的事業充滿責任感,這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導和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要用感情激發感情,用感情匯聚力量,有溫度有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激發共情力、增強親和力途徑

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親和力,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創獲和思想傳播,實現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情感認同與行為遵守,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構建。

(一)思政課以新思想的“共情資源”激發共情力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思政課堂上,用“四個自信”奠定感情基調,增強大學生對國家的自豪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以此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同?!肮餐w”是中國人的情感紐帶,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夢想,同一種命運,“共同體”思想能夠筑牢國民情感認同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運用“共同體”的這種紐帶作用,增強大學生對班集體的認同,對母校的認同,從而實現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實現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認同,從而實現對國家政策的認同?!爸袊鴫簟眳R聚我國人民的力量和情感,激發奮斗的激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夢想鼓勵大學生努力學習,實現目標,充滿正能量?!扒嗄暧^”直接體現了國家對青年人寄予的厚望,闡明了青年人肩負的使命,新思想中對青年的教育和囑咐,直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能夠引起大學生共鳴,滿足大學生主體地位和自我實現的情感需求。新思想中像這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資源還非常豐富,需要教育者和學者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需要學生自覺學習和主動接受,深入挖掘新思想中的“共情”資源,是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必不可少的工作。

(二)以新思想為例,思政教育要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共情”

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日?;臄⑹龇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最新表達,展示出時代性和日?;谋磉_方式,對人民日常生活的關心,能夠契合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肯定,在共同的利益訴求基礎上建構起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共享價值。思政課的話語表達也應采用日?;臄⑹龇绞?,關切到學生的日常生活,能更好的產生共鳴,激發共情力。

現代性意識對人們心理產生深刻影響的突出表現就在于人們對“日常生活世界”的關注和重視,日常生活是每個個體維持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活動,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表現出對自己生活的深切關心和追求,人們熱衷的話題越來越由集體生活、政治世界轉移到日常生活,并在其中獲得自我存在感和滿足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與生活世界相聯系、融合。用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輔助教學,將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具體化,融入日常生活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提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盵5]當主流價值觀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成為一種行為習慣時,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認同并遵守。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下,實現師生的價值立場、認知方式大致相同,情感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聚合,“共情”也由此產生。

(三)現代網絡視覺化表達有助于激發“共情力”

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網絡技術的普及,科技理性備受推崇,人面臨全面異化的風險。物質的充裕同時出現了精神的匱乏,崇尚科學的同時出現科技的“奴隸”,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宣傳主流意識形態的主陣地,要跳出“異化”的魔咒,避免被技術理性所控制,反而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使之為教育服務。網絡時代,青年大學生更喜歡視覺化的表達,如圖片、視頻、表情包等,更加直觀生動,更能夠對學生的視角和思維形成沖擊,激發“共情力”。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設備,以豐富、隱秘的方式宣傳和滲透意識形態,化繁為簡,加強教學直觀性,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強情感關聯。有效利用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將碎片化的網絡資料整合起來,形成教學案例和教學材料,在網絡時代創新案例教學和情景教學的方法,實現以境促情。將大學生關注的、喜聞樂見的事件、材料引入思政課堂,用課程理論解釋現象,用現象檢驗和論證理論,實現二者有效融合,寓情于理,情理交融,增強思政課的共情力。

(四)契合大學生的情感需求,激發“共情力”

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保障大學生在思政課上的主體地位,充分給予學生發言權和情感表達權。其次,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引導者,教師的情感會直接對學生的情感產生影響,所以教師首先應該對教學內容和活動保持高度熱忱,才能激發學生勤奮學習。教師要積極對學生的經歷、情感做出切實體會、真心接受、真情共鳴。體驗是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教師要積極融入當代社會,關心青年大學生所關心的話題,了解青年大學生所熱衷的熱點,體驗大學生所經歷的事情,并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刻認知,并用心和學生進行交流,引發師生共鳴,拉近雙方的距離。使情感關聯貫穿整個課堂,讓經歷過的學生同唱共和,讓沒有經歷過思維學生感同身受,將“親驗”與“心驗”相結合。再次,教師要進行正確的話語導向,話語表達機制的契合是增強“共情力”的重要措施,思政課的教學話語具有“述情”的作用,師生交流中要對學生表現出尊重、喜愛和接納,相信學生能夠有效進行自我學習,學會贊賞學生,包括意見和人格,使學生產生學習上的自信心,學習動機也會隨之增強。課里課外都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實現教學內容認知——情感表達認同——意識形態認可三位一體的發展路徑。

“這是一個溫情泛濫的時代,又是一個真情缺失的時代”[7]。網絡的便捷打破了交往的時空限制,我們可以和更多的人建立聯系,看似溫情泛濫,但是,快節奏的生活和功利化的行為使真情缺失。正如弗洛姆早就說過的那樣:“在現代社會形態中,人們變得自立自主,而且不滿現實,喜愛批評,但同時覺得更加孤單無依,并產生一種惶恐不安的心理?!盵6]生命意義的論題成為當代人做大的困惑,“逃避自由”成為每個人隱藏的心理傾向,碎片化的生活使焦慮感倍增。面對普遍異化的社會生活,如果沒有強烈的國家認同和民族信仰,思想和行為更容易突破情感底線,很難匯聚力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守住國家認同和民族信仰這一情感底線。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2][3][4][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8.

[6]埃里?!じヂ迥?,逃避自由[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7]侯選明.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情感構建[J].甘肅社會科學,2018(2):57-63.

[8]宇海金.情感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74-77.

猜你喜歡
共情思政政治
課程思政邁向高質量發展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共情疲勞
發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辦公室政治
人們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第1課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寓莊于諧:高中思政課堂教學語言活力之彰顯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不科學的安慰會傷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