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廬山慧遠譯經思想初探

2019-09-10 17:43劉淑賢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3期
關鍵詞:直譯意譯

【摘要】: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關于佛經翻譯的問題一直存有不同觀點:后漢時期直譯法、三國意譯法等。佛經翻譯何為恰當?廬山慧遠提出“厥中”之說以調和直譯與意譯。本文通過分析直譯法與意譯法的內涵和表現,以及厥中法與兩者的不同,突出表現慧遠譯經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關鍵詞】:直譯 意譯 厥中說 譯經思想

一、引言

公元1世紀左右,佛教傳入中國,經長期傳播發展,佛教在中國已發展壯大。譯經是佛教傳入中國的重要手段。隋唐以前,譯經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時期:初期的口授佛經,后漢時期直譯法,三國時期意譯法,魏晉的格義派等。佛典的翻譯究竟應該采用哪種方法才恰當?廬山慧遠深感前期譯經有所不足,故在前期譯經發展的基礎上提出“厥中”之說以調和直譯與意譯。

二、前慧遠時期的譯經思潮

譯經對于推進中國佛教傳播起著重大作用,佛教的傳播是與佛經的翻譯是同步進行的。譯經從東漢時期開始,在佛教發展的不同階段,譯經所采用的的方法是不同的。

(一)后漢時期的直譯法

最初佛教傳入中國的記載是漢哀弟元壽元年,早期的佛教傳播是 “口授法”。初期佛經的傳譯并非直接從印度而來,而是從大月支、安息、康居等西域諸國間接引入。佛經初期傳入時,是由外籍人士通過口譯的方式,在本地人的協助下,記錄形成翻譯作品,逐字逐句的對應翻譯,稱為“直譯”。其中安世高是“直譯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安世高,出家前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在漢桓帝初年只身東來,在中原大約二十年,弘法譯經,是小乘佛經的首譯者。安世高譯經中的義理,主要是傳弘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之毗曇學和禪定理論。對于安世高譯籍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特點,佛教史上歷來有很高的評價。道安法師譽之:“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卑彩栏叩臐h譯佛典,可算是一種創作,內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安世高所譯禪法類經典中,影響最深遠的當屬《安般守意經》。安般守意,一般上譯為“安那般那念”,簡單而言譯為“修入出息念”。在《安般守意經》中,安世高用直譯的方法來翻譯佛經重要的觀點,“安般”不僅使用了音譯,而且采用了略語,如若沒有佛學常識,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甚至歧義也阻礙了漢人的閱讀。

由此可知,佛教傳入初期,直譯是一種重要的翻譯方法,它有不少優點,能保持原文內容,能傳達原文意思,體現原文風格等。但是,直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譯文有時冗長羅唆,晦澀難懂,不能準確的反映出佛教教理、教義,導致受眾難以理解,不能正確傳達原文意義,甚至事與愿違。

(二)三國時期的意譯法

三國時代,經過前期的發展,佛教在本地扎根,譯經的風格也有所變化,便希望譯經能夠充分的本土化,好讓本地人容易信受,因此有了改良翻譯的思想,盡可能以讀者熟悉的語文為主,也就產生了“意譯”。意譯是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達出來,但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順序,主要在原語與譯語體現巨大文化差異的情況下得以應用。這一時代的譯者層出不窮,支謙為代表人物之一。

支謙,本月氏人,于漢桓帝建和元年到達洛陽,出生在中國,是大月支人的后裔,且了解漢人的生活方式,他為了使佛典容易流通,反思了直譯法存在的問題,遂用意譯的方法來重譯佛典。支謙認為支婁迦讖所譯經文“辭直而多胡音”,直譯過度,導致了譯文拙樸,有失文麗,譯音太多漢人難以理解,所以他把支婁迦讖譯過的《道行般若經》的經名改為《大明度無極經》,重譯《首楞嚴三昧》。

不過,支謙盡量刪除梵本的繁復而各取省便,又竭力減少音譯到最低程度,以至有時連應存原音的陀羅尼也意譯了,不免有些不妥。支謙翻譯力求文藻辭麗,而不惜犧牲信守原文的原則,雖然文章時尚華麗但不一定可信。

三、廬山慧遠“厥中說”的提出及影響

慧遠,俗姓賈,山西雁門樓煩人。二十一歲往太行山參見道安,開悟后出家,出家后慧遠本擬前往羅浮山結宇,遠離動亂,到邊遠地區傳教,一直被道安所挽留。晉孝武帝太元三年,苻丕圍攻襄陽,道安即分張徒眾,慧遠等一行數十人到達荊州,住上明寺。后慧遠欲去羅浮山,到岸路經潯陽時,“見廬峰清靜,足矣息心?!彼焱S趶]山,初住龍泉精舍,后久住于東林寺?;圻h創立東林寺,結成白蓮社,作為南方宗教領袖,他弘揚道法,參與譯經,使得佛教在南方迅速傳播,東林寺也成為南方佛教的中心?;圻h法師在廬山置講經臺,開創了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先河?;圻h為道安的上座弟子,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曇、戒律、禪法。道安針對當時的譯經風潮混亂,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與“三不易”原則,這一原則實際沒有解決前期佛經翻譯的原則,是對當時譯經風潮的提醒,切莫太過于“意譯”,而忽略了佛典本有的特質。

由于傳播的需求和師父道安的雙重影響,慧遠認為佛經開譯以來“過文”與“過質”兩種譯風存在各自的弊端,提出了著名的“厥中”之論。也就是調和“直譯”和“意譯”的“厥中”之說?!度ǘ日摗沸蛑杏涊d:“其中弘通佛教者,傳譯甚眾,或文過其意,或理勝其辭,以此考彼,殆兼先典,后來賢哲,若能參通晉胡,善譯方言。幸復詳其大歸,以裁厥中焉?!弊g文如果忠于原籍的話,太注重“文”的話,那么本土的讀者不一定能理解,如若太講究辭藻華麗,太注重“質”的話,則又可能會失去原意。所以,慧遠法師提出“厥中”之法。

慧遠法師引用老子的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譯文如果只強調“質”而不追求“文”,就不能體現文章的意境。這是批評了直譯法。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譯文的“文”,放棄了“質”,那么譯經又太過質樸,歧義較多,容易讓讀者誤解。這是批評了意譯法。面對“直譯法”和“意譯法”的傾向,他的回答是,“令質文有體,義無所越”,所以佛經翻譯既要翻譯出佛經的原意,又要傳遞原文的文采,采取文質結合的方法,更有利于佛經的傳播?;圻h同師父道安一樣,雖然本人不曾從事翻譯,但他組織別人譯經,并寫序言,針對當時佛經翻譯存在的質量與不足提出改進措施,提高了佛經的翻譯質量,他的“厥中”思想對當時的佛經翻譯乃至當今的文學翻譯仍有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南朝梁釋)慧皎撰;湯用彤校注;湯一玄整理.《高僧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晉)慧遠著.《廬山慧遠大師文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28

作者簡介:劉淑賢(1991-)女,云南玉溪人,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宗教倫理。

猜你喜歡
直譯意譯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
直譯與意譯在英劇Townton Abbey字幕翻譯中的相關思考
淺談直譯與意譯的合理結合
英漢外來借詞(loan—words)互譯
漢英動物詞“龍”與“鳳”的文化內涵及英漢互譯
大陸與港臺譯制片對英文電影片名的直譯與意譯取向研究
關聯理論視角下的習語英譯探析
文化傳真視角下中醫隱喻的“直譯”法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