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翹起地球

2019-09-10 08:21吳英志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關鍵詞:酸雨信息技術教學

吳英志

摘要: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應依據地理教學的具體實際來進行,即要根據地理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及教學策略,找到整合的切人點,并結合地理教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來展開。本文將從七個方面來談談二者整合的切入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 ?地理教學 ?整合 ?切入點

信息技術不等于課件,利用信息技術上課不等于利用課件上課。我們提倡把信息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優化教學過程、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信息技術應該如何與地理教學進行整合?

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應依據地理教學的具體實際來進行,即要根據地理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對象及教學策略,找到整合的切人點,并結合地理教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來展開。

一、從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切入

在地理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力求為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氛圍,讓學生充分動眼、動耳、動腦、動手、動口,并通過動手實驗、操作學具,邊想、邊做、邊練來感知事物、領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例如,教師在跟學生介紹長江的地理知識時,授課可從音樂《長江之歌》導入,通過圖片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長江的地理概況,接著展示長江的源頭以及各流域的圖片、毛澤東暢游長江的照片和詩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氛圍,可以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接著,教師可創造性地使用信息,找好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的另一切人點,從《話說長江》、《再說長江》的兩部紀錄片中截取有關長江各流域的一段錄像來介紹長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地理概況,引導學生重視親身實踐,加深理解,最終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地理素養。

二、從學科知識點講授切入

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應以地理學科的知識點為切人點來進行。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可切入的知識點甚多,教師應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識點,圍繞知識點的揭示、闡述、展開、歸納、總結等環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媒體進行有效的教學、有效地開展課程整合。

例如,在講授 “洋流運動規律”這一內容時,可借助信息技術把洋流分布規律制作成多媒體動態課件,通過四個步驟完成教學過程。

步驟一,出示簡化了的洋流模式圖,(動畫演示)落實各洋流名稱,結合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進一步驗證模式的正確性。這樣,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總結規律,為進一步學習洋流的分布打下基礎。

步驟二,以副熱帶海區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和以副極地海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動畫演示),結合世界洋流模式圖和表層洋流分布圖,再次讓學生回顧氣旋與反氣旋的概念和方向,把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結合起來,并將知識深化。

步驟三,南半球副極地海區的西風漂流成因及性質(動畫演示),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討論其為寒流的原因。(動畫演示)北印度洋的季風環流,引導學生總結出洋流流向與季風風向的關系。這樣,增強了知識的前后聯系,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步驟四,出示世界洋流分布圖(動畫演示),讓學生判斷是冬季還是夏季,落實名稱,指出成因類型,以利于及時鞏固,強化記憶,形成知識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使本來很難理解的知識,借助多媒體演示,落實揭示、闡述、展開、歸納、總結等環節,效果一目了然,重難點問題一一化解。

三、從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切入

思維訓練是教學的核心。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有助于教師加強對學生思維的一般品質(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廣闊性)的訓練,還有助于對學生思維的創造,如思維的發散性、求異性、逆向性等進行有效的培養。

比如,某老師在講“地形”內容時,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投影展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景觀,學生對五類地形有了直觀認識。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分析各類地形的特點和差異,通過先看直觀圖,進一步得出地形的基本概念,這是一個由直觀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思維被調動起來,教學的核心地位得到體現。

再如,多媒體計算機能創設比傳統教學豐富生動的教學情景,甚至可以讓你“走進沙漠”、“進入太空”、“潛入海底”,讓學生主動地探索,這比口頭描述或閱讀文字材料更有助于學生的主動學習和掌握,拓寬了學生的地理形象感知領域和地理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經驗系統,發展了地理思維。這是常規教學手段所無法代替的。

四、從注重情境激勵策略切入

地理教學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首先要解決學生想學、愛學的問題。情境激勵策略,就是通過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創設教學情境、開展課堂智力激勵,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積極迅速地設想出解決的各種可能性,并通過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發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新知識的學習,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索和發現的熱情。

例如,講季風時,就利用歷史圖片講我國古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兩洋故事,了解鄭和總是在括冬季風離岸,括夏季風回歸,然后講解我國季風的特征及有關沿途地理特征和季風變化規律,使學生知道我國很早就能利用自然規律,為生產服務,為航運服務,從而受到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再如,在學習“中國的工業”時,學生對于工業的含義、生產過程不了解,通過讓學生閱讀地圖冊、多媒體圖片,觀看視頻了解我國工業的相關情況,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容易上來,教師在此基礎上也比較容易講授工業的相關知識,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學生對地圖、視頻熟悉之后,探索中國工業發展就有信心和興趣了。

五、從驅動學生情感因素切入

在地理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學科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提供的情感驅動功能調節學生的情感,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意志力、記憶力。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看過的印象要比聽過的印象更清晰和深刻,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東西更易被感知和記憶。因為電化教學能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把大量的形聲教材轉化為形聲影像,呈現在學生視野中,把學生心理狀態調整到“身臨其境”的境界,從全方位、多感官調動學生的真實感,這樣的教學方法加強了教師的講授效果,強化了課本知識。例如對于某些復雜的地理形成、變化過程,利用電化教學手段,將這種過程動態地表現出來,如“火山島的形成”、“褶皺和斷層”、“季風的形成”等,設計成一系列活動投影片或CAI課件進行教學,學生反應普遍良好,學習興趣大增。

又如在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節“海陸變遷”中教材介紹了“板塊構造運動”,指出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同時還配有一幅彩色的“六大板塊示意圖”,但靜態圖對板塊運動的表達畢竟不如動態圖來得直觀、生動,筆者利用多媒體CAI進行動態模擬。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對“板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激發了求知欲,引起了探索意識。

六、從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切入

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合作已成為人們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為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地理學科教學中,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進行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知識的應用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興趣進行分組選題,利用網上資源,圍繞選題收集資料,然后根據選題需要,篩選、整理所收集的資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達工具形成研究報告與他人分享;還有,可以把學生的報告發布在校園網上,讓選題相近的學生,通過BBS或聊天室交流意見一起合作探究。

例如,“酸雨”的研究性學習中,學生以“合作小組”為單位展開研究活動,除了收集雨水、測試PH值、調查、訪問外,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便是收集有關酸雨的資料。每個小組幾個同學商量分工協作,通過上網查閱,下載相關資料并進行加工和整理,形成階段性的研究報告。然后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利用Powerpoint將查找到的資料圖片制作成計算機展示作品。在開展中期交流研討活動時,每組派兩位同學向全班介紹他們組的“研究成果”,第一組重點介紹“誰發現了酸雨?”、“什么是酸雨?”、“酸雨是怎樣形成的?”;第二組主要介紹世界上的幾個主要酸雨分布區及概況和酸雨分布趣聞等;第三組重點介紹酸雨的危害(包括酸雨對水體及水生生物的危害,對陸地上的森林、農作物的危害,對金屬、橋梁、建筑物、文物古跡的腐蝕,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并展示相關圖片加以說明;第四組重點介紹學校所在地——廈門的酸雨情況及控制措施,也展示相關圖片、資料;第五組主要介紹酸雨的控制——污染源的治理及潔凈能源的使用,新能源的開發等,并配合圖片展示說明;第六組主要介紹他們的“環保宣傳活動計劃”,展示自制的一幅宣傳畫,一條標語——“環保呼喚公眾參與”、一份宣傳品(一組漫畫)、一首詩、一支歌——“夢開始的地方”,一幅溫馨的“地球家園”圖。各組學生輪流演示匯報,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評議和質詢。通過“酸雨”的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學會利用IE瀏覽器查閱網上的信息資源,用Powerpoint制作展示作品。他們選擇的是社會熱點,同時又是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大氣污染問題)進行研究,不但增強了關注社會的意識,同時也鍛煉了研究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協作性學習的能力。

七、從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切入

信息技術與地理課程整合,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么形式來呈現什么教學內容,并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網絡資源,開展個別化和協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該策略主要培養學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強調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快速提取的過程中,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學會收集地理信息是學習地理之基本。地理知識是學不完的,也是不斷發展的,重要的不是看一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其是否會不斷地主動地去汲取地理信息。一個人懂得了如何收集地理信息,那么在終身地理學習中他就獲得了主動權。

新課程強調學生學會從課本以外的其它途徑獲取地理知識的基本方法,培養地理學習的能力。新教材也安排了許多讓學生收集資料的活動,如:收集資料,寫小論文,介紹地震前的異?,F象及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措施;搜集有關資料,說明某一個重要國際組織在國際社會中的作用等。雖然學生收集資料的途徑可以有很多,但訪問互聯網站是收集地理信息的最便捷途徑。只要用鼠標輕輕一點,就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漫游,收集到多種多樣的地理信息、圖片資料,了解到地理學科的新進展。在教學中,筆者常結合有關地理問題,布置學生課外收集資料到課堂上發布地理信息,交流展示,以達資源共享。在“天氣與氣候”一節教學中,讓學生課前收集天氣或氣候方面的資料或趣聞、記錄當地近幾日的天氣預報情況,不少學生紛紛上網查詢。有了充分準備的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競相發布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在課堂上參與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評價,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產生學習的樂趣,積極的情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信息技術與地理學科教學的整合要發揮“不可替代”的功能,不擺花架子,要從實效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同時,要多發揮信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但是如果有些教學內容用別的方法,甚至是比較原始的方法講授更好,那就不必要用機器擺架子。教學內容、學校條件千差萬別,在信息技術的使用上也會各有不同。用不用和用什么樣的教育技術,取決于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新課程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能力培養與提升》 主編:歐陽芬 新華出版社

2、《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地理學習方式轉變的嘗試》作者:莊玉瓊

猜你喜歡
酸雨信息技術教學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思考
巧學信息技術課程
淺談初中信息技術項目式學習教改實踐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酸雨的危害
“自我診斷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2010—2014年奉賢區酸雨現狀及成因分析
空中殺手
在遺憾的教學中前行
計算教學要做到“五個重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