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自我同一性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2019-09-10 08:21謝萌
青年生活 2019年23期

謝萌

摘要: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以及社會全面轉型時期,傳統的、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尋求自我發展、尋求自我了解的這段關鍵歷程。而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發展理論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這一理論的提出為我們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關鍵詞: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混亂 同一性延期償付

一、自我同一性理論概述

自我同一性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H.Erikson)“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理論提出了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他認為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是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我與理想愿景中的我的統一,這是與自我、人格建立有密切關系的多層次的心理認知維度。

(一)自我同一性含義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認知體系中,自我同一性的建立貫穿于解決人的人格發展的八個階段,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發展的第五個階段,即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對同一性混亂這一階段。而這一階段正好對應這學生經歷高考后進入大學的時期這一重要的人生階段。這一階段是大學生在內部心理狀態與客觀外部環境矛盾與沖突協調一致的時期,也是對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重要觀念的形成前后一致完整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關鍵時期。如果一個人能將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整合成一個互相沒有沖突的連貫性整體,充分地解決成長道路上的各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和問題,確立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奮斗目標并付諸行動,這種穩定的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就標志著這一階段人格發展任務的完成——開始進入成人期[1]。

總之,自我同一性理論就是一種關于“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將來準備到哪里去,將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努力的問題”的理論。在現階段的高等院校和普通大學學習階段,要求大學生要在自我探索中不斷地鍛煉自己的社會適應、人際交往、異性相處、社會責任等方面的能力,不斷地獲得情感認知和實際經驗,并在思想和行為表現方面逐漸擺脫對家長、學校的依賴,從而可以獨立地適應社會生活,開始自我完善并形成較為健全的人格,最終構建獨立完整的人格結構[2]。

(二)同一性混亂分析

同一性混亂是指個體在建立自我同一性過程中心理出現的同一性整合失敗,即在同一性發展中出現一種無所依附的散漫的狀態,導致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法達到連貫一致性,缺乏穩定性,對自己身處的客觀環境的評價是不準確的,主要表現為:對自我評價偏低,經常陷入煩躁、苦悶、抑郁不得志的負能量情緒狀態中;人際關系不自信,矛盾沖突兼具,問題處理散亂;對自身所處現狀非常不滿,但又不具備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能力;無法通過工作或者學習等方式獲得自我價值感[3]。

(三)自我同一性心理延緩償付期

當大學生進入成年早期之前,為了避免自我同一性提前完結而帶來的人格的不完整性,以防止過快進入成年期而帶來的社會不適應性,大學生需要進入“心理暫歇期”以循序漸進地承擔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在這段自我同一性心理延緩償付期,大學生必須學習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嘗試承擔社會各種角色,培養各種適應社會的技能。在自我同一性確立之前,大學生的身體、心理各方面都表現出獨立而自我的傾向,社會容許大學生有一段延緩的時間去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對自己的人生和經歷進行反思和體察,確定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得自我的同一性得以確立。所以,大學就是這樣一個心理延緩償付的過渡時期。通過這段時間的錘煉,大學生可以重塑自己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意識,糾正以往思想中的偏差,形成一個長效的糾偏機制,最終確定哪種角色定位是最適合自己的,這對大學生個人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4]。

二、當代大學生自我同一性整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一)迫切的自我認知與認知經驗不足的矛盾

隨著大學“獨立”、“自由”“開放”生活的開始,大學生開始進入此種新環境,在沒有對此種新環境進行合理評價以前,急于通過自我發現、自我表現來獲得周圍師生和權威的認可。然而此種認知不僅是包括外部儀態,還包括對個體的性格、能力、生存價值及意義的內部探討。但因現實大學生個體知識、經驗與認知能力的限制,大學生對自身的價值判斷不到位,常常出現認知不全面、不客觀,甚至流于膚淺和定位狹窄的狀態,無法清晰地理解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更不用說去解決相關的矛盾。

(二)強烈的自我評價與自我認知焦慮的共存

現階段,由于普通高校的擴招,幾乎90%以上的考生都能上大學,因而集中地出現出部分學生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匱乏、競爭力不足、自信心不足、團隊協作能力不強、人際交往能力弱等狀況。大學校園的開放性讓那些習慣了高中緊繃狀態的學生無所適從,導致他們自律性極差,對人生沒有規劃的浮躁狀態。同時,他們還開始重視自己在所處群體中的角色和地位,對外在的評價十分敏感,經常面臨“別人眼中的自己”與“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互不平衡的矛盾局面,表現出行為的矛盾性。然而,進入現實社會后,用人單位對高學歷、高技能的追求,這又挫傷了大學生對自我價值認知的積極性,感到無法適應現實的社會需求,開始出現自我認知焦慮的局面。

(三)有效的自我調控與實際管控的薄弱同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逐漸趨于穩定,知識儲備的逐漸豐富,思維水平能力的提高,人際交往活動范圍也開始擴大,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表現,也開始從過去的簡單模仿、聽從于外部控制,轉向自我的調節和自我管理。他們越來越強烈地要求能按照自己的認知來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希望能夠獨立地選擇學習方式、處理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矛盾,開始主動自覺的進行自我調控和自我把握。然而,目前大學生基本現狀是他因各自家庭經濟條件不同,生活、消費習慣不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寬容與諒解;在與人相處過程中容易出現各種沖突,造成一部分學生內心認知和外在交往行為的出現偏差。學業的壓力,人際交往的沖突,形成了對個體的低價值預期,容易造成長久的個人認知偏差。另一方面,隨著面臨社會的壓力,他們的個人的尊嚴感逐步提升,開始關注周圍人的評價,包括社會評價,并以此形成積極的上進心,期待未來自己能夠找一份好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殘酷的現實與未來自我發展的矛盾碰撞,這就形成了自我控制的有效性與大學生實際自我管控弱化的局面[5]。

三、自我同一性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針對以上大學生在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整合過程中出現的相應問題,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許多可借鑒性的建議。

(一)堅持教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相統一

這一階段,大學生需要主要解決的矛盾是自我認知方面的矛盾,即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之間的矛盾。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據大學生發生此種矛盾的不同實際情況來判斷,幫助大學生自我分解、剖析自我意識,找到自我同一性混亂的根本原因,最終幫助大學生建立起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的自我認知,解決此階段性矛盾點。

大學生可以好好利用同一性延期償付即大學四年這一段時間,對以往已經形成的自己的思想觀念進行重新洗牌,對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重新思考和選擇,并在實踐中多次嘗試、驗證,最終形成自己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好好把握這一重要時機,積極糾正大學生認知和意識問題的偏差。

(二)堅持個性化培養與創新型教育相結合

目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獨立應對社會發展需求,實現個性化培養與創新型教育的有機結合。在大學課堂里,教育者都集中于對大學生進行統一教育和管理,這種規范化教育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這種整齊劃一的填鴨式教育被過度使用,大學生的個性發展容易忽略,同時也扼殺了大學生的創新型思維方式,這也是當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在現今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多元化的信息來源,豐富多彩的生活環境,不同規格的人才需求已經促使學生的個性色彩更加鮮明。過度地強調規范化教育,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僅會被束縛,而且學生的創造力也會被扼殺掉,這對于我們新時期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創新是相當不利的。

(三)堅持自我教育與教育者引導相結合

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自我教育是大學生必須養成和培養的一種能力。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只是一種外在的第三人引導的施教者,他們永遠不能代替大學生自己的內化活動。自我教育的過程就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認知能力、控制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的提高過程。

自我教育并非簡單地將大學生放任不管,也并不是降低對大學生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大學生自我教育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引導作用,引導大學生清楚地了解自我教育的必要性。作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善于激發大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通過結合他們的個人需求,才能真正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人生理想,培養理想人格。在自我教育中,大學生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理論水平,同時,自己也要積極主動地參加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塑造自己穩定的人格特征[6]。

參考文獻

[1]何靜.自我同一性理論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現代交際,2016(2):156-157.

[2]孫麗萍.自我同一性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啟示[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75-76.

[3]何獨明,李景國.自我同一性理論對思政教育方法的啟示[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98-10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