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轉移與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評價研究

2019-09-11 08:47項錦雯蔡俊魯帆
安徽農學通報 2019年15期
關鍵詞: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珠三角

項錦雯 蔡俊 魯帆

摘 要:目的:為合理引導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向更高層次的協調發展提供指導依據。方法:增長極理論分析兩者相互影響的機理;以珠三角9個城市為例,運用協調發展模型開展評價。結果:理論上,產業轉移能顯著地影響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的水平;時間上,18年內,產業轉移的綜合效應與土地集約利用度持續提升,驗證了兩者正相關;協調度與協調發展度整體上呈逐年提高的趨勢,但協調狀態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臻g上,珠三角9個城市的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指數反映出廣州與深圳發揮了極核作用;協調度、協調發展類型及組合地域差異顯著。結論:轉出低端制造業,重構土地利用結構;承接高端制造業轉入,提升土地開發強度;強化產業錯位發展,差別化土地管控;建立產業用地績效評價制度,提高協調發展度。

關鍵詞:產業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珠三角

中圖分類號 F30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5-0119-06

Study on Evaluation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Land Intensive Use in Transferred Areas

——Based 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the Pearl River Delta

Xiang Jinwen1 et al.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Anhui Architecture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purpose] Reasonably guide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land intensive use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a higher level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thods] Growth pole theor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ir interaction,taking 16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s an exampl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 was used for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ory,industrial transfer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level of land intensive use in the transfer area .In terms of time: within 18 years,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intensive use of land continued to increase,which verifi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On the whole,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n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but the state of coordina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Spatially,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index of industrial transfer in 16 cit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flects that Guangzhou and Shenzhe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Land intensive use index verifies that industrial transfer effectively promotes land intensive use.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the typ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subtyp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The combination of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nd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dicates that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within a certain moderate range.[conclusion] Shift out of low-e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reconstruct land use structure;To undertake the transfer of high-end manufacturing and enhance the intensity of land development;Strengthen the disloc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differentiated land management and control;Establish the industrial l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degre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The industry is transferred out of the district;land intensive use;coordinated development;the Pearl river delta

非均衡發展戰略是鄧小平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內容,包括“先富帶后富”、“先沿海后內陸”、“三步走”3個方面的內容。這一戰略促使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經濟在近幾十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近年來,東部地區面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短缺、環境的承載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國家的產業轉移戰略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出:一方面,將東部發達地區的邊際產業轉移到具有更大比較優勢的中西部地區;另一方面,東部發達地區通過承接國際高端產業,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發達地區轉出占地面積相對大、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邊際產業,釋放土地空間,緩解土地環境壓力,這種騰出土地空間的戰略措施,相對于區域內的騰龍換鳥、退二進三、土地置換等工程而言,成本要小得多,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區域內土地資源在其他先進產業重新配置效率,并且為承接國際高端產業提供土地空間,優化了轉出區的產業結構,實現了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

產業轉移與土地利用方式之間必然存在密切的聯系,分析其相互影響機理,實現兩者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關于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的研究,學術界予以了高度關注,且研究成果豐碩,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層次:一是產業轉移的理論[1]、動因[2]、模式[3]、路徑[4]、適宜性[5]、因素[6]、效應和戰略選擇[7-8]等方面;二是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與機制[9]、現狀與對策[10]、原因與方式[11]、因素與評價[12-13]等研究;三是關于兩者相互影響的研究?,F有的研究表明,產業轉移可以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實現區域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相應提升[14-16]。根據以上文獻分析可以判斷:產業轉移、產業結構與土地集約利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但是當前有關研究產業轉移對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影響機理的甚少,評價兩者協調發展的更是少見。為此,本文以珠三角區為例,分析了產業轉移對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機理,并評價兩者協調發展狀態,以期為合理引導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向更高層次的協調發展提供指導依據。

1 產業轉移對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機理

根據佩魯增長極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具有比較優勢的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獲得優先發展,然后通過增長極的極化效應、擴散效應、集聚效應與支配效應等,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17]。

1.1 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驅動了要素流通,進而影響土地的集約利用 佩魯認為,在增長極的形成過程中,生產要素在擴散與極化的共同作用下,增長極(發達地區)持續發展壯大,如果不加以制度干預,極化效應往往大于擴散效應。一旦某一特定區域的資源、區位與交通等比較優勢存在,起初就比其他區域增長快,加之我國經濟長期的不平衡發展,它將比增長相對慢的區域獲得更多的積累競爭利益,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與配套的產品也涌向這里,從而形成地理上的極化(發達地區),這就是極化效應。極化效應相應反映在特定區域的土地空間:土地單位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投入遞增,產出勢必提升,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顯著增強。

增長極(發達地區)持續的發展壯大,擴散效應隨之擴大,技術擴散、人才流動與資金逐利等一系列聯動機制推動下,技術、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從極核地區向腹地流動趨于明顯,帶動外圍地區(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極化效應與擴散效應驅動了要素在區域間的流通,如果不加以制度干預,極化效應往往大于擴散效應,發達地區(產業轉出區)的要素進一步集聚,反映在區域間的土地空間:增長極(發達地區)土地的集約利用程度持續遞增,同時,擴散效應帶動外圍地區(欠發達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一起提升。

但極化效應不是無限的,在極化過程中,當發達區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一方面要素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企業的要素邊際報酬在達到最高點后將出現下降現象,要素的進一步集中與投入變得不經濟。另外,增長極的空間承載容量的有限、環境污染、住房緊張與交通擁擠等一系列城市病,導致外部不經濟。作用在土地空間,土地集約度由開始的遞增到后來土地空間的要素投入比失調、土地環境壓力趨升。這時發達區域生產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將變得相對不經濟,生產要素將向欠發達區域擴散或流通,產業轉移發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重新調整。

1.2 集聚效應與支配效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進而推動土地利用結構優化 珠三角區域的資本與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資源、區位與交通等比較優勢存在,獲得更多的積累競爭利益,形成地理上的極化(發達地區),高度集聚,產生相當的規模經濟效益。經過近30年來的發展,珠三角區域的加工制造業逐漸發展為成熟的產業,技術、管理與營銷渠道等相對成熟,原有基礎上的創新變得艱難,聚集趨向外部不經濟;伴隨著高新技術進步、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國際高端產業的承接,較高層次的產業對聚集經濟的要求較高。成熟產業經歷繁榮后走向低落,新興產業驅逐成熟產業的現象必然發生,珠三角低端的加工制造業發生空間轉移,發達國家的高技術產業、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等得以集聚。

新興產業集聚效應的最大特征是推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最具革命性的力量,客觀上能實現轉出區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區域產業結構升級。作用于土地空間,改變土地、勞動力與資本等配置比例,推延土地報酬的遞增點,是影響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突破性躍進的重要因素;同時,實現了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

支配效應就是指少數經濟單位、產業或部門通過不對稱和不可逆或部分不可逆的效應控制著其他經濟單位、產業或部門的現象,其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能力是支配效應的主要特征,發達地區也就是通過支配效應的發揮,實施直接投資、區域分工與區域合作、產業擴張、戰略布局、價值鏈布局、以及局部業務外包等方式,從而支配或推動周圍欠發達地區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升級。區域間的產業轉移必然發生,區域整體獲得發展,區域間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優化升級。

2 產業轉移與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評價實證

2.1 實證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的產業轉出區產業轉移內容包含承接國際高端產業轉入與轉出邊際產業2個復合過程,由于珠三角區域當前產業轉移處在快速期,產業轉出兼承接,轉出為主,側重向國內中西部轉出邊際產業,所以本研究界定為產業轉出區。研究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等9個城市建成區范圍。珠三角區域近30年勞動與能源密集型產業來的發展先后得益于港資推動的輕紡加工業、家電制造業發展;臺資促進了電子信息與設備制造業的崛起;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大型重化工企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珠三角工業迎來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轉型的重要機遇。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面臨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短缺、環境的承載能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邊際產業轉移的趨勢不可避免。特別是在有限的土地空間,如何協調產業轉出區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友好優質發展成為珠三角區域各級政府面臨的重要課題[18]。數據來源于CNKI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2001—2018年18年間相關數據,為確保數據可比性,以1999年不變價調整。

2.2 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出與土地集約利用的協調發展評價

2.2.1 指標體系與協調性評價模型

2.2.1.1 指標體系的建立 遵循指標選取的相關原則,在借鑒已有成果與筆者整理的基礎上,使用一系列指標來指代產業轉移和土地集約利用[19],并運用特爾菲發確定權重(見表1、表2)。

2.2.1.2 協調發展評價模型構建

[u(x)=i=1maixi]? ? ? [e(y)=][j=1nbjyj] (1)

式中:u(x)、e(y)分別表示二三產業轉移綜合效應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ai、bj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協調度模型:

[C=u(x)*e(y)[u(x)+e(y)2]K] (2)

式中,C代表協調度;K為調節系數(K≥2)。協調度C的取值范圍為[0,l],借鑒有關研究成果,本文設定協調度等級及其劃分標準:0≤C<0.353,嚴重失調;0.353≤C<0.491,中度失調;0.491≤C<0.620,輕度失調;0.620≤C<0.706,瀕臨失調;0.706≤C<0.886,初級協調;0.886≤C<0.930,中級協調;0.930≤C<0.994,良好協調;0.994≤C≤1,優質協調。

協調發展度模型:

[D=C*T]? ? ? [T=α*u(x)+β*e(y)] (3)

式中,D為協調發展度,C為協調度,T為整體效益或水平,α、β為待定權數,筆者取α=β=0.5。在此基礎上,按照協調發展度D的大小劃分共7大類21種協調發展亞類,7大類協調發展類型是:0.896≤D≤1.000,優質協調發展類;0.796≤D<0.896,良好協調發展類;0.696≤D<0.796,中級協調發展類;0.596≤D<0.696,初級協調發展類;0.496≤D<0.596,勉強協調發展類;0.296≤D<0.496,瀕臨失調類;0≤D<0.296,失調衰退類。根據水平指數對比,每一協調發展類型分別劃分為3個亞類:u(x)e(y),土地集約利用滯后亞類,共21種協調發展亞類[20]。

2.2.2 珠三角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評價結果

2.2.2.1 時序變化 為了與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值一起比較,將評價結果采用的百分制轉換為1分為滿分制。測算2000—2017年珠三角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的協調發展時序變化(見表3)。

由表3可知,(1)2000—2017年的18年內,產業轉移水平由0.211增加到0.640,土地集約利用度由0.225增加到0.699,同步持續提升,驗證了兩者呈正相關。(2)2000—2017年協調度由0.649上升到0.928,經歷了“瀕臨失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的發展過程,這反映出通過轉出邊際產業、企業自主轉型與承接國際高端產業途徑,實現了產業結構高級化的持續推進,珠三角作為增長極,技術、勞動力與資本等要素的回流效應大于擴散效應,與此同時,土地的投入強度與產出效益不斷提升,實現了土地集約利用度提高。(3)2000—2017年協調發展度由0.392上升到0.711,整體上逐年提高,經歷了“勉強協調—初級協調—中級協調”的發展過程。2000—2002年與2007—2011年兩個時期的協調發展水平均是土地集約利用滯后型,即傳統產業導致土地利用壓力增大及傳統產業轉出導致“空心化”;2003—2006年協調發展水平轉為產業轉移滯后型,主要原因應該是傳統產業轉出減緩了土地利用壓力;2012—2017年也出現產業轉移滯后型,應該是通過國際高端產業的承接,產業結構實現優化,土地集約利用得到較大提升??傊?,2000—2017年的18年內,協調度與協調發展度同步持續提升,但協調狀態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2.2.2.2 空間差異 珠三角9個城市2017年的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評價結果見表4、表5。由表4可知,2017年,產業轉移效應排在前面的是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等地市,其中廣州市水平最高、珠海、江門、肇慶水平處于相對較低狀態。專業化與技術進步程度的排序最高的是廣州,勞動生產力水平以深圳市最高,資本利用水平的排序高的也是廣州。這反映了廣州與深圳在珠三角區域發揮了極核作用,極化效應顯著。中山、珠海、江門、肇慶等地方應該加快轉出邊際產業、企業自主轉型與承接國際高端產業途徑,持續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

由表5可知,2017年,廣州市的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與利用程度相對最高、深圳投入水平與利用效益相對最高,這反映出廣州與深圳在珠三角區域發揮了極核作用,極化效應顯著。江門、中山、珠海、肇慶等市的利用可持續性較好,東莞、惠州、佛山等市的利用可持續性較差。這反映了東莞、惠州、佛山等市土地環境壓力趨大,高能耗高污染邊際產業亟需加快轉出。

分別計算2017年珠三角9個城市兩者的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其結果見圖1。

(1)從協調度評價結果來看,依據協調度的大小可將珠三角9個城市劃分為以下2類:①良好協調地區,包括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②優質協調地區,包括廣州、深圳、佛山??傮w來說,珠三角9個城市的協調度在空間上呈現區域差異。

(2)從協調發展度評價結果來看,可以將珠三角9個城市劃分為以下2類:①中級協調發展類型的產業轉移滯后亞類的地區,包括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說明這些城市產業結構落后,邊際產業亟需加快轉出,高端產業亟待轉入。②良好協調發展類型的土地集約利用滯后亞類的地區,包括廣州、深圳。即產業轉出導致了土地“空心化”,同時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外延式承接高端產業轉入??傮w來說,珠三角基本上處于中級水平的協調發展層次,協調發展度及協調發展亞類明顯存在地域差異。

(3)依據協調度和協調發展度的組合,可以將珠三角9個城市劃分為以下3類:①良好協調度和中級協調發展水平型,包括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等6城市,說明這些城市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雖然整體協調良好,但邊際產業轉出進度滯后,導致協調發展潛力不足。②優質協調度和中級協調發展水平型,僅有佛山1個城市,說明佛山市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雖然整體協調優質,但國際高端產業轉入進程相對緩慢,導致協調發展潛力不足。③優質協調度和良好協調發展水平型,包括廣州、深圳,這2個城市極核作用顯著,邊際產業轉出與國際高端產業轉入進程相對較快,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整體協調優質,并且整體協調發展良好??傊?,珠三角地區城市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的協調發展程度處于一定的適度范圍內。

3 結論與啟示

理論上產業轉移能顯著地影響轉出區土地集約利用的水平;協調發展評價發現:時間上,18年內,產業轉移綜合效應與土地集約利用度持續同步提升,驗證了兩者正相關;協調度與協調發展度整體上逐年提高,但協調狀態有待于進一步改善??臻g上,珠三角9個城市的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指數反映出廣州與深圳發揮了極核作用;協調度、協調發展類型及組合地域差異顯著?;谝陨辖Y論的啟示:

3.1 轉出低端制造業,重構土地利用結構 在國家“一帶一路”和產業轉移戰略實施的背景下,珠三角未來的產業結構調整主導方向是圍繞培育區域性綜合服務功能,因此,該地區轉出低端制造業,為承接現代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騰出土地空間,圍繞服務電子信息、電器機械、石油化工3大新興支柱產業及森工造紙、醫藥、汽車3大潛力產業,加快發展金融、物流、信息、研發等面向生產的服務業,改變“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低端制造局面,努力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重構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集約水平。

3.2 承接高端制造業轉入,提升土地開發強度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歐美、日、韓等西方發達國家大型重化工企業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珠三角工業迎來了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轉型的重要機遇。因此,承接高端制造業轉入,同時通過政府推動與企業自身轉型,加大資本技術要素的投入,對傳統低端加工制造業轉出與改造兼舉,應該成為珠三角制造業未來發展的著力點。珠三角地區重化工業能有效地實現了產業結構高級化,珠三角的極化效應使得技術與資本等要素進一步集聚,土地開發強度提升,從而實現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

3.3 強化產業錯位發展,差別化土地管控 珠三角地理位置優越,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加強與國際高端產業轉出國聯系,深化港澳臺合作;協調處理好深圳與其他沿海城市、廣州與其他腹地城市的關系,明確城市功能定位,合理規劃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地升級”還是“梯度轉移”,強化錯位發展,土地空間分區開發管控,制定土地稅收的相關優惠政策,將產業特點與區域需求較好結合起來,差別化產業用地政策,遏制建設用地的蔓延趨勢。

3.4 建立產業用地績效評價制度,提高協調發展度 在珠三角產業轉移過程中,建立產業績效和資源利用效率評價、考核與責任制度,制定供地標準、規模和價格,明確高質量的產業用地績效標準;明確不同地區土地集約利用管理目標,建設土地利用動態監察系統,防止轉移企業用地粗放擴張,促進土地復合高效使用,提高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度。

參考文獻

[1]陳剛,劉姍姍.產業轉移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當代時經,2006(10):63-64.

[2]蘇華,夏蒙蒙.產業轉移動因及分析框架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7):21-23.

[3]髙登榜.產業轉移中的主導產業選擇與承接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3.

[4]趙宏波,苗長虹.河南省產業轉移承接力時空格局與優化路徑分析[J].經濟地理學,2017,37(12):112-120.

[5]馮長春,曹敏政,甘霖.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的空間適宜性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10):90-97.

[6]鄒春萌.“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與湄公河國家產能合作:制約因素與發展途徑[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6(04):114-121.

[7]吳傳清,陳曉.長江中上游地區產業轉移承接能力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7,31(05):49-57.

[8]彭薇.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下中國與沿線國家產業轉移研究——基于地緣經濟的視角與引力模型的檢驗[J].經濟問題探索,2018(01):89-97.

[9]帥文波,杜新波.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內涵及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3(4):52-57.

[10]毛蔣興,閆小培,王愛民,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述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5,21(2):48-51.

[11]王群,王萬茂,金雯.中國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中的新觀點和新方法:綜述與展望[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S1):95-100.

[12]林雄斌,馬學廣.城市-區域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與影響因素研究——以珠三角為例[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5(1):13-20.

[13]紀陳飛,吳群.基于政策量化的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政策效率評價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資源科學,2015,37(11):2193-2201.

[14]張志成.廈門市土地利用與產業結構關聯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9):288-290.

[15]項錦雯,陳利根.產業轉移與土地集約利用耦合機理及協調發展研究——以皖江示范區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12(6):61-65.

[16]但承龍,熊華.海南土地利用結構與產業發展關系研究[J].資源科學,2010,32(4):718-723.

[17]李碧宏.產業集聚與增長極的形成[D].重慶:西南大學,2012.

[18]項錦雯.產業梯度轉移對區域土地集約利用的影響研究—以長三角和皖江示范區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5.

[19]蔡俊,項錦雯,董斌.基于省域面板數據的中國城鎮化與土地集約利用動態關系研究[J].江淮論壇,2016(3):19-27.

[20]蔡俊,鄭華偉,劉友兆,等.中國經濟發展與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協調發展評價研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11,36(8):218-227.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土地集約利用協調發展珠三角
養殖面積逐年減少!珠三角這條魚曾風靡一時,為何現在漁民都不愿養殖它?
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進入施工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