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小說戲曲插圖中的公私空間及其圖式分析

2019-09-12 09:48顏彥
貴州文史叢刊 2019年3期
關鍵詞:明清公私插圖

顏彥

摘 要:在明清小說戲曲插圖中,公共和私人空間是視覺話語中的重要議題,二者之間的關系既是個體與世界溝通的一種形式,塑造和定義著個體視覺儀態和社會身份,也構建著特定時期的社會秩序和文化結構。通過對圖例的歸類和分析,可以發現圖像敘事在空間掌控上對公共性和私人性的處理保持著冷靜的態度,既體現出圖像在表達公私主題上的熱衷與自足,同時也表征著個體意識的抬頭以及公眾主體性的覺醒,進而起到顛覆傳統倫理的作用。

關鍵詞:插圖 公私 小說 戲曲 明清

中圖分類號:I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9)03-95-101

圖像敘事是插圖利用圖像語匯對文本內容的再現,事實上,它是圖像繪刻者在對文本接受基礎上進行的再次創作,并將這一創作意圖傳遞給讀者,換言之,圖像敘事包含了從文本語境到圖像語境的媒介轉換過程。這個轉換過程一方面體現出繪刻者主觀能動的表達自由,一方面也表征著特定時期視覺文化觀念和社會倫理規范的影響和作用。

在中國傳統視覺文化語境中,公私主題的展示一直是熱點之一,如歷代不斷被描摹的雅集圖就是公共空間中文人文化活動的集中展示,風俗畫是對市民階層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再如歷來處于禁錮狀態下的春宮圖則是對私秘行為的描摹。具體到明清小說戲曲插圖本中,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也沒有被忽視和壓抑,而是以點線集合的樣式成為視覺話語中的重要議題。公共和私人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既是個體與世界溝通的一種形式,塑造和定義著個體視覺儀態和社會身份,同時也構建著特定時期的社會秩序和文化結構。在視覺文本中,圖像敘事中主題空間的“構型”并非隨機的,而是有章法可循的,大量有關公私議題的圖像彰顯出視覺景觀在表達該主題上的熱衷與自足,是可以為大眾帶來滿足和快感的視覺資源;同時因其生成于政治教化和倫理規范制約的社會結構中,促使其視覺表征引發的語義場激發了個人意識的抬頭以及公眾主體性的覺醒,進而進一步表現出顛覆傳統倫理的意義和內容。

一、公共空間及其圖像展示

陶東風先生在定義和闡釋公私空間的概念及其相關特征時這樣定義解釋:“所謂公共性有兩個基本含義,一個是通過進入公共場合而獲得的可見性,二是與公共利益的相關性。從理想的角度看,兩者應該是重合的,也就是說,進入公共場合、被公眾談論的應該是與公眾利益相關的事件或問題,與公共利益不相關的私人問題則應該保持其隱蔽性,不可見性,而不應該進入公共場合?!?根據這個闡述,可以進一步對公共性事件加以解釋,公眾性行為事件應該具有分享性、交流性,其往往關涉社會性、歷史性和道德性。以此為前提,公眾性事件往往是多人參與、發生在公共場所的。文學作品中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公眾性事件在插圖中就有精彩的描繪和表現。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重要途徑,是舉國上下關注的重要事件。明代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一次,因考期定在秋季,又稱秋闈。作為三年一度的政治性事件,具有廣泛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因此在史籍文獻中保存了大量關于科舉的記載,比如王夫之《永歷實錄·金堡列傳》中記載:“應崇禎丙子鄉試,五策談時政,娓娓數萬言,危詞切論,直攻乘輿無諱。主者奇之,舉于鄉,闈牘出,天下擬之羅倫廷對?!?文人對“闈牘”注目的焦點往往在其結果而忽略過程,至于發榜之日,誰在看闈牘,怎樣看闈牘,描述不多,明末刊本《斐堂戲墨蓮盟》2(一名《荷花蕩》)插圖《閱闈牘》(圖1)就生動再現了秋闈放榜之日的情形。榜文張貼在“天衢”,是便于大眾一起閱覽的公眾場所,時間是傍晚,定格的觀看人群表現出強烈的動態感,有提著燈籠火把的,有攀在廊柱上的,有擁擠著爭相向前的,有看過后準備回程的,有獨自仰頭觀看的,有召喚同伴一起看的。圖像雖然是無聲的,但卻通過人物身體語言有效地畫出一個人聲鼎沸、熱鬧喧囂的場景。這個場景的描繪一方面通過圖像手段將戲曲文字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地再現出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將“閱闈牘”作為一個歷史事實還原出來,作為一個視覺文化事件,圖像其實是以“縮影”的形式運用具象藝術媒介填補了史料文字所未及。

清代的《審音鑒古錄》是一部昆曲劇目選本,以注重演出實錄聞名,其曲文在“科介”上做了很多補充工作,使得戲曲演出有參照可尋。傳奇《長生殿·彈詞》3一出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舞臺表演性質,講述昔日梨園伶工李龜年流落江南,在鷲峰寺大會這天用彈詞形式講唱唐明皇楊貴妃那段故國的浪漫和悲傷。彈詞是中國傳統說唱藝術之一,是運用琵琶、三弦來伴奏表演的說唱文藝,主要流行于中國南方,起源于宋元詞話,開始出現于明代中葉,至清代極為繁榮,較早見于文獻記載是成書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田汝成的《西湖游覽志馀》,記述杭州人八月觀錢塘大潮的盛況:“其時優人百戲:擊球、關撲、魚鼓、彈詞,聲音鼎沸,但藉看潮為名,往往隨意酣樂耳?!?從這段記載可知,作為一種戲曲藝術,彈詞的表演和觀賞是具有公眾參與性和分享性的,是可以用于大眾娛樂和消費的?!堕L生殿》中李龜年表演的彈詞景觀就呈現出這樣的特征,插圖(圖2)中表演者李龜年懷抱琵琶、獨坐中間,“四圍板凳”形成了“一個圈子”,四周觀眾服飾不同,身份各異,包括:“外巾服,副衣帽,凈長棕帽、帕里頭,扮山西客,攜丑扮妓女隨上”。從聽曲的情狀看,有已坐定的,有正在趕來的,有正襟危坐的,有半倚桌椅的,有交頭接耳的。圖像再現的是傳奇故事內容,李龜年鷲峰寺演出是偶發的,但是民間的彈詞表演卻是經常性的,因此說彈詞事件的再現,在展示功能上構成了“戲曲中的戲曲”,在民俗意義上則呈現出民間曲藝表演的常態。

從文本世界擴展到現實世界,會發現插圖是懷著極大的熱忱來勾勒具有公眾參與性的事件,除了以上提到的“閱闈牘”“聽彈詞”,還覆蓋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明萬歷間刊本《吳歈萃雅·浣紗記》1第三十出《采蓮》圖(圖3)中江南盛夏采蓮活動,清初刊本《秦樓月》上卷第六出《迓遺》圖(圖4)中狀元三甲跨馬游街的情景,下卷第十四出《誥圓》圖中一派喜慶的婚慶圖景(圖5)。在這些插圖中,可以看到一個共性,即圖像如此細致生動地刻畫這些事件的參與者、圍觀者,上及達官顯貴,下到布衣百姓,這是一個由主角和配角共同參與完成的事件。它的潛臺詞是作為日常生活的一分子,即便是旁觀者,也希望和主人公一樣分享知識、共享信息,是大眾渴望參與、冀望分享的心理反映。圖像描繪的雖然是虛構世界中的人物,實際上卻是現實世界具有強烈好奇心、求知欲的人類主體內心世界的折射,是現實人生百態、世事日常的真實寫照。公共領域的創建,正是以“在場性”表達著個人主體溝通世界的訴求和欲望。

二、私窺及結構性空間的建構

與公共空間相對,私人空間指承載私人性、個體性行為事件的空間,其往往關涉個人欲望、意識等。在小說戲曲等敘事文學中,有一種典型的私人性敘事——私窺,這一情節往往通過窺者造成一種限制敘事的視角,從窺者行為模式而言構成了一種隱蔽性、私密性事件。有限視角內展開的情節常常能夠出人意表,成為敘事鏈條中具有轉折意義的環節。在文學作品中,明清小說戲曲的創作往往非常敏銳并富有智慧地將窺視(聽)自然靈活地融入到敘事策略中,如《水滸傳》第十回林沖在山神廟中聽得陸虞侯、富安、差撥三人所議而火燒大軍草料場之事,《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林黛玉隔墻細聽《牡丹亭》之曲。這些情節已然成為耳熟能詳的經典場景,而且成為彰顯人物性格、推進敘事進程的關鍵段落。獨具慧眼的評點家就精確地捕捉到了這些情節的獨到性,如張竹坡針對《金瓶梅》中諸多私窺情節評論到:

《金瓶》有節節露破綻處,如窗內淫聲,和尚偏聽見。私琴童,雪娥偏知道。而裙帶葫蘆,更屬險事,墻頭密約,金蓮偏看見。蕙蓮偷期,金蓮偏撞著。翡翠軒自謂打聽瓶兒。葡萄架早已照入鐵棍。才受贓,即動大巡之怒。才乞恩,便有平安之諂。調婿后,西門偏就摸著。燒陰戶,胡秀才偏就看見。諸如此類,又不可勝數??傊秒U筆以寫人情之可畏,而尤妙在既已露破,乃一語即解,絕不費力累贅,此所以為化筆也。1

“聽見”和“看見”說明私窺涉及聽覺和視覺兩種官能感覺,“偏”和“險”說明私窺出于有意或無意的巧合性和時機性。私窺情節不但受到評論家關注,在插圖中同樣受到了繪刻者注目,并且在圖像媒介的視覺表征中呈現出新的特點。美國學者巫鴻先生在《韓熙載夜宴圖》的研究中就提出了“私密媒材”(private medium)的概念,指出畫卷的特殊之處在于其“制造出私密性和懸疑感”,并由此將分析視角從畫卷的“結構性功能轉移到它們對觀者的心理影響及所促生的窺視(voyeuristic gaze)和想象”2。巫鴻先生的解析提示我們私人視角是視覺圖像話語必不可少的維度,亦是視覺敘事想象性建構的重要層面。

明萬歷間雙峰堂刊本《萬錦情林》中的《傳奇雅集》3有這樣一段情節:“生每至連城寢所,恣行歡謔,娥珠屬垣竊聽,春心勃然?!倍潭桃痪湓挼那楣?,在圖《娥珠屬垣竊聽》(圖6)中有了具象清晰的呈現。隔窗而分,一側是毫不知情自顧親昵的情人,一側是小心留意偷偷竊聽的娥珠。圖像用全知式的刻畫方式將偷聽人和被偷聽人的情形狀態展示無余,文字省略掉的窺者和被窺者的行為動作以及二者所處環境通過圖像語言獲得了直觀再現。在文本敘事中,窺者是配角,是敘事的驅動力,被窺者是故事的主角,是敘事走向的主體。視覺化下的圖像則公平地將窺者和被窺者的全貌同時展示出來,從窺者到被窺者的單向性敘事轉化為窺者和被窺者同時加以呈現的雙向性,這一轉變重新定位了窺者和被窺者的主體和客體身份。

更加直觀地展示這種轉變的還有清光緒十八年(1892)姚燮評本《增評補圖石頭記》第七十六回插圖《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圖7),集中表現文本情節如下:

這里賈母仍帶眾人賞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換暖酒來。正說著閑話,猛不防只聽那壁廂桂花樹下,嗚嗚咽咽,悠悠揚揚,吹出笛聲來。趁著這明月清風,天空地凈,真令人煩心頓解,萬慮齊除,都肅然危坐,默默相賞。聽約兩盞茶時,方才止住,大家稱贊不已4。

按照文本所述,故事主體是賈母及眾人,主要場景是酒席,事件是酒席上聽笛。演奏者在這段情節中實際上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是插圖卻有意進行了置換,圖像所繪正是這個不應現身的演奏者,而賈母眾人則并不在場。它的巧妙之處通過故事主體所在環境的位置置換解決了視覺和聽覺之間相互轉換的問題,“嗚嗚咽咽、悠悠揚揚”的美妙笛聲以演奏者的身份具象化地展示出來。展演人物的變化說明視覺媒介所做出的主體選擇,被聽者成為圖像主體,聽者成為客體,隨之改變的是人物所在空間的置換。

圖6中的“垣”作為界限分割出寢室外和寢室內兩個獨立空間,窺者和被窺者就分處于這兩個空間中;同時,作為障礙物既保障了娥珠的隱蔽性,又將兩個并置區域關聯起來。通過“垣”的有效分割,圖像成功地構建了兩個空間的有機聯系。而在圖7中,吹笛者所在空間成為圖像專一構建的場所,在文本中它其實是隱而不見的,假山、流云、屋宇實際上是圖像精心提煉過的用于這一空間建構的必要形象要素。賈母和眾人耳中無形的笛聲在圖像框定的有形空間中得以重新再現。而無論是圖6中那樣相互關聯的并置空間,還是圖7中那樣的獨立空間,都可以感受到在呈現私窺這樣具有隱蔽性、私密性的事件上,圖像敘事正在悄然發生結構性功能的轉化。

圖7中觀者需從鏡子的反射中辨識人物容貌,人物背向設計的修辭策略顯示出繪圖者不僅將賈母作為窺者一方,潛在的讀者也一并是其圈定的窺者對象,這與巫鴻先生提到的“對觀者的心理影響及所促生的窺視和想象”不謀而合。類似的構圖還有清康熙十一年(1672)嘯花軒刊本《麟兒報》1,第七回圖《幸小姐妝男倉皇奔岐路》(圖8)的設計就十分巧妙,對男女親密行為的刻畫沒有簡單停留在動作親密程度的刻畫上,而是將二人置于月洞門視野的延伸線上,外層空間又置于奇松怪石的掩映下。這里,讀者成為了人物行為的窺視者,圖像層層深入的空間布局恰到好處地挑起了讀者的觀看欲望。圖像結構性功能的轉化在視覺修辭的框定下不僅能夠改變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地位和功能,而且能夠將文本外的讀者納入到看與被看的視覺交互過程中,這正是圖像修辭另一重意義關懷的體現。

三、復雜的公私空間

公私空間的分界并不總是界限分明,插圖繪刻也要面臨這一難題。通常情況下,公共性和私人性被視為相互對立,前者具有公開性、公眾性,后者具有隱秘性、個體性,即如圖6、8中被窺視的對象就都是處于私密空間中的男女。不過,我們不可因此就簡單的將公眾和私人截然對立起來,二者之間的關系不可籠統地一概而論。比如明天啟三年(1623)金陵九如堂刊《新鐫批評出相韓湘子》2,第二回《脫輪回鶴童轉世 談星相鐘呂埋名》(圖9)寫鐘呂二師化作算命先生和相面先生來見韓退之導化其侄湘子,插圖描繪的就是雙方相見的場景。韓氏家庭本來是隸屬于個體的封閉空間,具有私人性,不過當第三方算命先生和相面先生參與進來時,這個空間便因為有了個體之間的相互交流、信息分享和意見交換而具有了公共性,因此說三人展示的實際上是主客皆在場的一個公共空間,家庭原本的私人性在此發生了轉變。令人深思的是圖像展示功能并未停留在該空間內主體的展示上,而是為其加上了一個窺視視角——屏風后探出頭來偷偷傾聽的鄭夫人,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展示在圖像修辭筆法下成為了被窺視的對象空間,為什么窺聽?三人交談是否具有隱秘性?原本公開的廳堂轉而帶上了限制視線的方向性以及內容的神秘性。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窺視(聽)是插圖中具有視覺標示性的一種重要主題圖像。

令人深思的是鄭夫人私窺情節與鐘呂會面其實并不屬于同一個敘事層次,按照文本敘述,在湘子滿月之際尚終日啼哭,呂洞賓為此來到韓家,鄭夫人從屏風后將孩兒遞與其夫韓會,呂為其止哭;轉眼湘子三周四歲,尚不開口說話,此時韓會已亡,鐘呂二師來韓家見到的是韓會之弟退之。很明顯,圖像修辭通過描摹、替換、組合視覺符號等語匯形式沖破了文本的規定,跨越了文本敘事的單元界限,強烈地體現出圖像創作表意的沖動。繪圖者已經在引導閱讀的過程中釋放了由其主導的視覺權力,借此來滿足和實現審美取向和價值訴求。讀者對圖像的接納和理解已然是被重新編碼過的視覺符號,是一個允許私人入侵的公共空間,被強制出的一個合法化的私窺場域。

圖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10

如果說圖9主要展示了圖像在彌合私人性和公共性空間上所做的努力,尚未能真正對社會倫理規范和道德機制造成有效的打擊和破壞,那么明末刊本《清夜鐘》1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更具震撼力的例證。第二回《村犢浪占雙嬌 潔流竟沉二璧》講述了鈕、顧二氏不堪忍受婆婆陳氏凌辱打罵,選擇沉江而死之事,插圖(圖10)正是對二人自沉情景的描繪。鈕、顧二氏從小作為養女收在胡家,待長大后嫁與胡家為婦。照常理來說,二人養在深閨,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生活空間絕對極具隱私性。但是,與此相反,小說中鈕顧二氏自嫁入胡家伊始,二人的生存現狀就從來不是私事,特別是在受欺辱之事上,盡管二人自始至終不曾聲張,但是文中卻不厭其煩地細致描繪此事是如何被他者介入,這其中包括婆婆陳氏的相好、附近的鄰人、自家的父兄等,婆媳之間敘事進程多次被中斷,這一本來局限在胡家空間內的事件漸次演變為整個村子范圍內的一件公共事件。

故事最終以二女沉江這一具有震撼力的悲劇結果收束,圖像敘事抓住死亡事件這一具有沖擊力的場景,獨具匠心地設計了二人沉江的“頃刻”。不同尋常的是圖像為二人自沉的關鍵時刻加上了見證人——牧童。事實上,小說中牧童并未看見二人投水,他只是看見了水中衣角并向胡家報信。但是圖像卻直接果斷地進行了場景的拼接組合,使沉江這一無人參與的私人事件變成了被人見證的、具有參與者的公共事件。從圖像結構來看,近景中的二女遠離遠景中的鄉村,意味著二人對世俗生活的逃避,然而中景中牧童的入侵徹底打破了這一綿延景深的節奏,也意味著二人自沉的私人空間徹底被打破,成為了一個共享性的開放空間。

如果說圖9中,私窺的入侵者尚未掌握圖像控制權,私窺目的主要出于對被觀看空間及其主體的好奇,那么此圖中,牧童已然通過語言的傳遞成為圖像話語權的掌控者,成為公眾輿論導向不可或缺的傳聲筒。這個傳聲筒在公眾空間中宣傳和滲透著個人隱私,以滿足集體大眾的消費需求。周憲先生在探討視覺文化中的觀看問題時講道:“客觀的圖像符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導致這些視覺對象出現的主體視覺經驗或視覺觀念。顯然,看的方式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范疇,眼光總是文化的,總是與被看的物像處在互動關系之中?!?圖像中鈕顧二氏、牧童、村景都是文本中既定的形象,當他們進入插圖后就成為具有言說意義的形象符號,對這些符號的處理不僅可以體現出圖像敘事的重要策略,而且夠彰顯出圖像敘事的內在張力。單獨來看,牧童和彼此摟抱在一起的二女在身份上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但是當我們將其附著的文化背景空間剝離出來時,可以想見牧童這樣的私窺者已經不僅僅是這一個圖像空間的見證,而是貼上了公眾空間中傳聲筒的身份標簽,在這個意義上,插圖中人物形象篩選和塑造的背后隱喻著日常公共空間中常見的私人僭越的視覺景觀。

小說故事講述的是婆媳矛盾,本質上看是一個富有傳統意義的主題,其中涉及孝悌、貞潔等傳統道德規范,正因如此,文本中不斷入侵的各種聲音造成了故事的分享性,也就造成了道德的公眾評議性。然而這種種聲音最終也只是停留在價值評判上,在現實層面上,誰都沒有為挽救二女的生存和生命付出過任何實踐行動,最后還是通過牧童的傳話得知二女自沉,公眾體制內的集體漠視是促成二女沉江的重要原因,圖像在這個意義上隱去的鄰人、父兄、丈夫可謂不顯之筆。二女沉江的情景從私人空間到公共空間的位移,一方面作為溫情的憐憫,是對二女為代表的養親女生存困境的關注,另一方面作為無聲的批判,則是對傳統倫理和道德規范給予有力的諷刺和鞭撻。

綰結而言,在公私空間的處理上,圖像是相當冷靜的,在喚起不穩定感和懸念感的敘事意圖上下足了功夫,它表現出圖像敘事的一種態度,即在空間掌控中對私人性和公共性的重視。敘事話語緊緊抓住圖像前景(foreground)和圖像背景(background)做文章。所謂前景即圖像畫面中展示的各種構圖元素及其位置建構,而背景則是經由前景展示以及未加展示的部分來體現的文本深意,是圖像隱喻的關鍵所在。圍繞圖像敘事,存在著一個由前景和背景共同構成的多層次的“意義場”。作為圖像敘事的參照對象,這些“意義場”不僅僅局限在“文本”上,還包括與文本相關的“上下文”,即更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中對傳統文化和觀念的價值判斷。圖像敘事修辭不僅僅受制于圖像技巧的發展程度,同時也有來自圖像“上下文”的影響。讀者的接受雖然會因為個人生命體驗的差異產生不同的解讀,但是亦會反映出經過歷史沉淀的整個民族的審美心理。正如英國學者E.H.貢布里希所講:“我們逐漸認識到,藝術不是產生于空曠之地,沒有一位藝術家跟前人和模特兒無關,他跟科學家和哲學家一樣,是某個特定傳統的一部分,在一個有結構的問題領域工作?!?正是因為有了多個“意義場”的共同作用,我們說圖像敘事空間所包含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圖像敘事話語的生成和傳達是一個三位一體的過程,圖像敘事既受制于文本和讀者,但同時也給予二者相應的反饋和深度影響。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 and Image Analysis in the Illustrations of the Novels and Operas Publish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Yanyan

Abstract: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 are the important issue of the visual discourse in the illustrations of the novels and operas publish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e relationship of them is one 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world which defines the visual presence and the social identity, as well as it constructs the social order and the culture structure at specific times.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analyzes the pictures to discuss the cool manner of the image narration. It shows the satisfaction to display the subject of public and the private, as well as the uprising of private consciousness and the awakening of public subjectivity, and then the significance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theory further,as well as its meaning and value.

Keywords: Illustration;Public and Private;Novel;Opera;Ming and Qing Dynasty

猜你喜歡
明清公私插圖
非公擔當
公私之交 存亡之本
丁村民居磚雕藝術研究
明清江南教育情況研究
談對小學語文插圖教學的有效利用
簡述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
簡述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加強
圖文相輔共筑生態課堂
明清商業與帝制體系關系論綱
巧用插圖,注入課堂活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