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文化空間視域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路徑研究

2019-10-07 14:20蔣交交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8期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

【摘 要】 本文闡釋了第三文化空間與跨文化傳播的內涵,論證了第三文化空間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的關聯,提出了在第三文化空間中優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路徑:積極建構第三文化空間,尋求多元共識;努力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加強對話交流;合力推動全球網絡治理,促進交流互鑒。

【關鍵詞】 第三文化空間;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

卡斯米和舒特提出第三文化建構理論,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有意識地識別到他們文化的差異,經過交流雙方協商努力適應和融合不同的文化的價值觀,重構自己的文化身份,從而發展出第三文化。目前國內學者關于跨文化傳播學領域的第三文化理論已形成這樣一個共識:在多元文化體系中,異質文化的交流可以產生一個基于兩者文化又不同于兩者的第三文化。也有學者將第三文化理論運用于現實實踐,運用第三文化理論找尋文化的共同點,建構第三文化空間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傊?,國內已形成將國外相對成熟的第三文化理論運用于現實生活探究文化交流溝通現實途徑的新模式。這為當前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如何面對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的差異,跨越文化障礙提供了可借鑒理論成果,從文化向度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對外傳播需要探究第三文化空間是怎么產生的?第三文化空間是如何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的?運用第三文化空間如何優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的基本路徑?

一、第三文化空間與跨文化傳播的內涵

1、第三文化空間跨越文化的異質性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傳播技術由印刷轉為電子媒介特別是網絡等新媒體,文化之間的碰撞更加頻繁,大的文化空間如民族國家這一最清晰的文化共同體,出現不同層次復雜性和差異性的文化現象;[1]中等文化空間如地域這一基礎性文化共同體內出現多種多樣的共同體,甚至于第二次全球化開始將城市變為全球網絡中的中心節點;[2]小到個人可以依托新媒體技術同時流動在多個文化空間內,個人的文化認同出現多樣化和碎片化。

第二次全球化電子媒介傳播時代的到來,不僅在于創造了大量、類型多樣的共同體,更在于衍生出新的共同體即“電子共同體”,“電子共同體”由研究全球媒體的社會理論家提出,“通過把電子通訊體系擴展到更廣大的共同體,繞開行政國家的遺產,復興參與民主?!盵3]電子共同體的出現催生了以往無法想象的各種各樣的共同體,“虛擬空間”與“實在空間”交叉并存,在文化領域“虛擬”與“現實”的邊界逐漸模糊?,F代傳播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虛擬空間”營造的場景幾乎接近于現實,想象與現實的邊界難以辨別,這兩者融合在多種多樣的共同體中。異質文化日益普遍為基于文化共性的第三文化空間的構建提出了時代任務。

2、第三文化空間跨越文化的沖突性

馬克思指出:“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換言之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4]在國際社會中,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各自不同的“物質關系”產生的利益沖突導致國家間的文化沖突,相應地“物質關系”的強權會導致文化形態的霸權,近代以來,西方曾憑借經濟和軍事領域的絕對優勢掌握著文化形態的絕對操控權,西方的文化形態被視為唯一正確的范本,強迫其他國家遵循。

21世紀的西方發達國家面臨國際金融危機周期性爆發的嚴峻挑戰,自身實力相對下降,國際社會面臨國際秩序重構的新局面。在國際社會,各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各國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化,然而一些國家依然固守冷戰時期遺留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對立,國際秩序的重構迎來艱難困境。正如亨廷頓所言,冷戰結束后,全球政治開始沿著文化線重構,各國圍繞文明的領導國家或核心國家來劃分自己的歸屬。全球迎來文化地理重構的時代,意識形態和價值準則是劃分文化區塊的標準,不同意識形態和價值準則的國家在自身話語體系建構的過程必然引發國際話語權的爭奪和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文化的沖突日益增強,第三文化空間的構建迫在眉睫。

3、第三文化空間跨越“非此即彼”的文化身份

現代傳播技術的發展催生的眾多異質文化和文化沖突的增強這兩個因素使得跨文化不能僅僅理解為已有文化通過傳播的連接與溝通?;诒姸喈愘|文化和文化沖突的日益增強,跨文化需要“逐漸獨立于民族國家的實踐、知識體系、習俗和生活方式”[5]的第三文化空間,這是因為文化身份不是固定不變的,地區之間的文化身份也不是“非此即彼”,文化身份來自某個地區,有自己的歷史,但是它們也會像歷史性事物一樣,不斷經歷著變化。

第三文化空間有一個產生的過程,文化之間跨文化的對話與溝通,需要傳播將兩種或者多種不同的文化連接起來,但是傳播不是簡單地傳遞文化的一種基本手段。在現代媒體技術不斷革新的時代,大眾媒介不僅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收集世界各地的信息,顯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功能;而且其在不斷產生非凡的影響,傳播建構文化,在傳播實踐過程,文化之間產生交叉、沖突和融合的新型文化空間,這個新型文化空間即第三文化空間。第三文化空間不是兩者或多種文化的簡單相加,也不是不同于兩種文化的第三種文化,第三文化是基于兩種文化而又不同兩種文化的第三文化空間??梢哉f,全球化和新媒體技術下的跨文化,將是有傳播連接的,超越兩元對立以多元文化為主體的,在原有文化的縫隙和邊緣之處產生第三文化空間的文化實踐。

二、第三文化空間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關聯

1、第三文化空間與價值共識的塑造

第三文化空間跨越意識形態和價值準則對立的二維思維空間,以“兼容和合”思想協調異質文化的不可歸化。構建第三文化空間的“兼容和合”有利于打破國外長期以來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外傳播主打意識形態色彩傳播的刻板印象,那么第三文化空間的“兼容和合”是如何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能實現中國化,必須要與中國的這片氣候和土壤相適應。馬克思強調的“隨時隨地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展現出馬克思主義開放性[6]、創新性和包容性的理論特色;而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而不同”,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化的文化觀點與主張能在中國文化的整體框架下凝聚得益于“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內在的包容性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得以不斷開拓新境界。因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內含的“兼容和合”思想有利于在跨文化傳播中打造第三文化空間?;诘谌幕臻g“兼容和合”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各國普遍認同的價值共識,在價值準則影響思維方式和行為活動的指導下,各國之間即使在意識形態異化的情況下為尋求各自發展利益的最大化,也會在協商中認同共有的價值共識,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成為可能。

2、第三文化空間與對話交流的加強

第三文化空間改變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傳統的對外宣傳方式,搭建的跨國第三文化空間國際交流平臺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中更多關注的是以對話為基礎的交流與溝通。構建第三文化空間“對話交流”的現實基礎在于全球不同文化體系之間既共通又互異,共通之處在于世界文明的共生理論,第三文化空間基于世界文明的共通之處能夠激發情感共鳴,增強理論共識,加強對話交流。過去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重在采用宣傳的方式讓各國聽到中國的聲音,在宣傳過程中很容易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話語處于一種封閉的狀態,在對外傳播的過程只有自身理論的自我言說,在宣傳的開始就預見到宣傳的結束。這種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方式不僅使我們自身的理論大打折扣,而且極易引起國外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認同反感及其對中國爭奪話語霸權的誤解。文化認同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的旨趣所在,運用第三文化空間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有利于加強各國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借助文化基因打通各國之間文化共鳴,減少各國之間由于文化背景和差異帶來的距離感和疏遠感。斯圖亞特·霍爾曾指出:差異是意義的根本,意義也只有在與“他者”的對話中才能生成,“他者”是根本性的。[7]基于與“他者”的交流對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能夠降低文化沖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建構分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意義。

3、第三文化空間與身份認知的拓寬

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突破了傳統媒體區隔劃分的傳播方式,呈現出彼此滲透、互為生成的新局面。在虛擬空間,各國之間的交流打破了疆界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各國之間文化的共享、互動和創新。但與此同時,空間的開放性并沒有加強異質文化彼此的認同感,傳播參與者在虛擬空間的傳播行為趨向于選擇在信仰、民族、個性等方面接近的人群,雙方的差異性會阻礙彼此間的交流與溝通,多元文化產生的文化沖突在虛擬空間會比現實空間更方便的途徑進行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強化、放大和增強了文化間的沖突和偏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在網絡空間依托全民傳播日益成為優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的最優選擇,網絡空間的文化沖突迫切需要第三方文化空間的存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在網絡空間構建第三文化空間,有利于形成全球共同的文化身份,在網絡空間構建互惠互利的文化關系。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和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網絡第三文化空間的構建,有利于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全球網絡的互聯互通,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相互借鑒,利用網絡空間這一新領域分享并拓寬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全球領域的身份認知。

三、在第三文化空間中優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路徑

1、積極建構第三文化空間,尋求多元共識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是跨多元文化的傳播實踐,在傳播實踐中基于多元共識構建第三文化空間,獲得文化認同,這不僅需要利益的淺層認同,更需要價值理念的深層認同。因此,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構建第三文化空間不僅需要承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更需要在契合各國之間的共同利益需求的基礎上,達到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的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為構建第三文化空間尋求共同價值提供了理論基礎。當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由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全球性問題等方面的挑戰和危機為構建第三文化空間尋求共同利益提供了現實基礎。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是中國傳統文化“兼容和合”的當代弘揚?!叭祟惷\共同體”是基于各國共同價值觀和共同利益的背景提出第三文化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兼容并蓄的價值理念超越意識形態和價值準則的對立,從多元文化多元價值出發,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找尋多元共識,提升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認可度和理解度;“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人類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現實情況出發,從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提供“中國智慧”,從全局出發,彰顯大國情懷,增強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魅力和吸引力,因此,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需要充分利用第三文化空間,將中國真正的聲音傳播出去,闡明中國堅定的政治立場,對國際輿論起到正確的引導。

2、努力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加強對話交流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傳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和諧的跨文化傳播表現為人類的各種文化都通過對話而獲得思想的新資源,進而開始某種文化的生成過程”。[8]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的目的不是為了形成話語優勢和話語霸權,而是在尊重差異,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在開放和包容的對話交流中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跨文化認同。運用第三文化空間構建國際交流平臺,在國際間的交流活動中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提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價值的輻射力。在“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的背景下,中國積極構建“一帶一路”等合作共贏平臺,“一帶一路”跨文化對話交流平臺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和利益訴求,跨越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開辟了除主客雙方價值理念和利益訴求對立的第三方文化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遵循合作共贏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致力于實現各國共同發展?!耙粠б宦贰蓖怀龅膬r值理念和利益訴求,符合多元文化的普遍共識,契合多種利益的共同訴求,這正是基于第三文化空間跨文化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意義與價值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墻、少筑墻,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這種在交流對話中不斷增強各國互惠互利互信的第三文化空間,建構共有價值理念增強世界共同繁榮,彰顯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的世界意義。

3、合力推動全球網絡治理,促進交流互鑒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開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跨文化傳播的新領域,在新領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更加豐富,相應地文化的碰撞和沖突更加復雜,費瑟斯通描述這個新領域,“這種從人格、性別、個人化與認同到集體認同的思路的轉變,放棄了義務、責任、苦行、統一和目的等概念,而它們是???、韋伯、齊美爾描述的審美生活秩序的核心”。[9]全球網絡空間的無序化需要各國積極協商,促進其有序發展。運用第三文化空間理論推動全球網絡治理,在網絡空間發現雙方的共同點,尋找雙方協商和交流的第三緩沖地帶,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網絡這一新領域跨文化傳播的有序進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五點主張,從各個國家的共同點出發,搭建網絡交流平臺,這是合作共贏價值理念在網絡這一新型領域的創新體現?!凹涌烊蚓W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推動網絡經濟創新發展,促進共同繁榮”,這旨在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是各個國家共同的發展訴求;“保障網絡安全,促進有序發展;構建互聯網治理體系,促進公平正義”,這旨在保障各個國家的網絡安全,是各個國家共同的安全追求;“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促進交流互鑒”,這旨在促進對話協商,是各個國家共同的治理訴求。合力推動全球網絡治理,以共同的價值理念為基礎,以共同的發展觀、安全觀、治理觀為推動,致力于打造網絡空間的第三文化空間,這為全球網絡治理指明了發展規劃的路線,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網絡空間的跨文化傳播營造了天朗氣清的網絡環境。

【參考文獻】

[1][9] [英]邁克·費瑟斯通. 楊渝東譯.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代主義與認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8.65-66.

[2] 孫瑋.傳播:編織關系網絡——基于城市研究的分析[J].新聞大學,2013(3)1-12.

[3] [英]尼克·史蒂文森. 陳志杰譯.文化與公民身份[M].長春: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31.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

[5] [美]杜贊奇. 王憲明,高繼美,李海燕,李點譯.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近代史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3.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

[7] [英]斯圖亞特·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

[8] 單波,肖珺.文化沖突與跨文化傳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83.

[10]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李穎,黨琳寧.跨文化傳播視域下的第三方文化空間理論初探[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11)58-63.

[12] 孟建,于嵩昕.傳播的邏輯:尋求多元共識的亞洲文明對話[J].現代傳播,2016(7)15-19.

[13] 趙永華,劉娟.文化認同視角下“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路徑選擇[J].國際新聞界,2018(12)67-82.

[14] 陳國明,安然.跨文化傳播學關鍵術語解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蔣交交(1993—)女,山西晉中人,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跨文化傳播
跨文化視域下好萊塢電影的傳播研究
“內外有別”原則的傳統、困境與未來
韓系咖啡品牌在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
《功夫熊貓》三部曲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
跨文化傳播背景下商標品牌命名及其譯詞研究
澳門:古代與現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節點
中西文化差異下影視傳播的現狀與對策
中國對外宣傳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探究
互聯網時代字幕組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分析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