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意義與有效途徑

2019-10-16 02:06楊志興
考試與評價 2019年7期
關鍵詞:自學能力培養小學數學

楊志興

【摘 ?要】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通常應用的教學方式為被動式的“填鴨式”。在這種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之下,大部分時間學生只是教師教學思維的跟隨者,沒有機會體現學生數學自學能力。因此學習效果難以提升。本文主要介紹了培養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的意義與有效途徑,希望能夠起到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自學能力 ?培養

在現代教育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數學的內容復雜而又多變,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一定要求,而這些靠老師的課堂講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學生提高自學能力,在自主探究中,不斷發現數學的奧秘和樂趣,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

一、堅持循序漸進

從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的發展來看,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呈階梯狀上升。小學低段,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還不具備自學能力,需要教師耐心的指導;小學中段,學生的注意力相對集中,理性思維能力有了初步發展,是教師培養自學能力的最佳時機。綜上所述,教師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不同學段學生自學能力發展的程度,堅持循序漸進的培養原則。小學數學能力的培養是應該立足于課本知識的學習。雖然不同學段的數學自學能力培養的重心與策略有所不同,但是從課本內容的學習出發,培養自學能力還是要取得一些共識。一個完整的知識點或是成系統的知識鏈條的學習是由對基礎的定義、法則、公式、性質等的識記,完成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然后再到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師如果遵循了這個能力發展的過程特點,采取相應自學能力的培養措施,數學自學能力的逐步形成就有了可能。

二、教師應該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在數學自學的過程中,如果只布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指導,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一般的學生在自學時,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翻翻書完成任務就罷了。我認為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上課時間和學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讀書。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要求學生多問“為什么?”并反復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同時教師應出示具有啟發性的自學提示。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也就可以將課堂上的自學轉移到課前的自學,從而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識經驗準備,提供更充分地探究體驗時間。

三、指導課堂合作,提高自學效率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指導學生課堂合作,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創設合作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因此,教師要尋找機會、創造機會激勵學生合作。比如,教學“步測、目測”時,教師可以設置實踐活動測量操場,學生在步測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數步數,如果測量效果不理想,教師可以布置兩人一組,一人走一人數,給學生合作的機會;教授統計圖表時,有的統計圖表在正面,可有關的分析、問題卻在反面,學生閱讀不方便,教師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閱讀。這些做法都可以激勵學生合作的興趣。其二,形成合作的習慣。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建立合作小組。根據班級情況,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部分人數不合適的,可建立若干個“六人小組”,這樣分組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再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集體榮譽感,組內就會出現“互幫互助,扶攜共進”的良好氛圍,達到合作的另一層意義——共同提高。其三,提高合作的效果。教師必須明確,自己始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四、放手讓學生自學探究

《新課標》指出:“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師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也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的能力。因此,教師應大膽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自學時間和空間,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例如自學《三角形的面積》,學生已經不再像初始階段那樣只是隨便看看書,而是會帶著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學生會在書上用鉛筆寫出自己思考的問題:“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在計算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其探究的欲望,在自學時就掌握了三角形面積公式,即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自學檢測表明學生的自學是有效的。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來驗證這個公式,從而透徹地理解公式的形成過程。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高了實踐能力,形成了應用意識,為后續學習奠定了基礎。

五、運用各種途徑,激發自學興趣

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直接關系到自學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來源于現實,也扎根于現實,并廣泛應用于現實。在教學中,展示數學豐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對稱美、簡潔美等等,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把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如在教學“四則運算的順序”時可以進行如下的啟發式講述,“為了滿足課外活動需要,學校決定購買一些器材:25元的排球,20元的小籃球,2元的跳繩和15元的乒乓球拍,請大家計劃一下,該怎么買?并算出總共需要多少錢?”。學生得到自主探究的機會,自然就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僅享受到了樂趣,探究到了規律,而且開啟了學生創新的“思維之門”。

總之,克服當前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現狀中存在的不足,有力地改善現狀,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研究的問題,這個命題將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斷摸索、前進,以致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造福后代子孫。

參考文獻

[1] 李彥.探究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途徑[M].鋒繪,2011.

[2] 周琴.淺談小學數學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策略[M].當代人,2011.

猜你喜歡
自學能力培養小學數學
淺析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初中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
高中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淺析新形勢下航空計量人才培養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培養數學意識發展思維能力的研究
創新人才培養理論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