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時代文學評論如何“介入”生活

2019-10-18 02:41張云麗
新媒體研究 2019年16期
關鍵詞:介入

張云麗

摘 ?要 ?互聯網、手機自媒體等新媒體的興起極大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學生活,也對文學評論的生成方式及傳播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學評論搭載網絡、微信的快車,融入了廣闊的生活,無論是主流文學評論期刊利用“公眾號”擴大傳播領域加快傳播速度,還是詩歌評論、電影評論等在“介入”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大眾的日常審美認知,都充分彰顯了文學評論在微信時代的革新努力。當然局限于“淺閱讀”“碎片化”微信傳播局限,文學評論如何與大眾溝通,如何深度“介入”現實生活,文學批評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向批評家與文學批評媒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 ?微信時代;詩歌評論;電影評論;文學生活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6-0076-02

文學評論是批評家對作家、作品、文學現象的解釋、分析和評價,是對文學價值的發現和肯定,是溝通作品與讀者、作家與讀者的橋梁。但是常年以來學院化批評占據文學批評的主流,專業術語滿天飛,可讀性差,充滿僵化的八股氣息,圈子化、江湖化現象日益突出,遠離大眾視野,傳播范圍有限,文學批評越來越陷入自說自話的窘境。繼論壇、微博等網絡傳播平臺之后,微信在2011年由騰訊公司推出即成為大眾新寵,8年時間用戶達到10億多。微信結合了博客、微博的書寫、關注優勢之外,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元素結合編輯成一個文件進行發送、傳播,早已超越單一的通信功能,而成為一種“最當紅”的新媒體形式。文學評論也搭載著網絡、微信的快車,從書齋走向廣場,融入廣闊社會,進入大眾視野。新媒體時代,在充分彰顯文學評論批評的力量和魅力的同時,對文學評論“介入”生活的深度和廣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主流文學評論的“公眾號”傳播

傳統媒體時代,文學評論基本發表于各大報紙期刊,往往作為文獻資料“藏”在圖書館和中國知網等社科網站,不去主動查詢便無從“相見”,讀者更多是與之研究領域相關的專家、學者、研究生,讀者數量極其有限,文學評論被逐漸窄化為一種“學術”范圍之內的活動。文學批評話語是一種不同于文學語言的批評話語系統,理論性強,可讀性相對較差,學院式批評漸成主流,一批批晦澀的文學評論也漸漸圍起來一座座學術孤島。傳統主流文學評論如何發揮正常的文化功能,更多的介入到大眾領域,形成有效的文學批評,互聯網、手機自媒體,尤其是微信時代的到來,提供了一種契機。

越來越多的傳統媒介意識到微信尤其是微信公眾號的力量。與網站、論壇、博客、微博等新媒體相比,微信公眾號的綜合強大功能,不僅超越了傳統媒體,傳播也更便捷、更快速、更高效?,F在絕大多數文學評論報刊建立了自己的公眾號,如《小說評論》《文學評論》《南方文壇》《當代作家評論》《當代文壇》《文藝報》《文學自由談》等,定期推出各種文學信息、期刊目錄、重要評論文章。這些文學評論期刊的公眾號每次推送的評論文章并不是很多,但在更新的速度上一般能保證三四天推送一篇重要的評論文章,有利于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在此方面,學術性報紙的推送更為快捷和靈活,如《文藝報》自創建公眾號“文藝報1949”以來,一天2篇的推送速度超越了其他學術期刊,目前已達到1 600多篇原創,在欄目設置方面結合了音頻元素,大眾可以直接聽到作家、評論家錄制的音頻,更能結合文化熱點、節慶誕辰等因素推送評論文章,受眾面更為廣泛。

當然,我們也發現,這些主流文學評論的公眾號推送大多是紙質版已經發表的文章,更注重評論界有影響力的評論家的文章,盡管有的加了作家或批評家的本人照片,加了被評論的書籍封面照片和購買鏈接,版式字體設置都更加美觀,但是文學批評話語方式本身還沒有發生很大變化。每一次媒體方式的革新意味著言說方式的變化,新媒體文學批評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技術層面,更要深入到文本本身,應該更注重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相結合,催生更豐富的文學形式和文學話語形式。

2 ?文學評論“介入”大眾生活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新媒體最核心的特點是交互性”①,因為每個微信用戶都可以成為一個節點,形成一個又一個“圈”,圈圈相連,點點相交,這種點對點、點對網的交互性傳播形態,對于微信而言更加突出。微信時代,文學評論“介入”生活的方式越來越多,批評家也跨出了文學審美領域,開始“介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在文學形式的諸多文體中,詩歌因其短小,搭載了微信這輛新媒體“快車”之后,傳播的速度和影響力超過了其他文體,而詩歌評論在傳播過程中在推動詩人的知名度、詩歌的影響力方面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余秀華就是典型例證,可以說是新媒體制造的神話。余秀華從2009年開始在一些詩歌論壇寫詩,與同樣的詩歌愛好者或詩人在網絡上互動傳播詩歌。2014年9月在《詩刊》上發表了詩歌,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直到《詩刊》微信公眾號推出余秀華的詩歌,并在不斷傳播中被冠以“農婦詩人”“腦癱詩人”等標簽,余秀華的詩歌在網上迅速發酵。與此同時,關于余秀華的詩歌評論如雨后春筍般在網絡上迅速“生長”,與詩歌本身合力引發了一場自90年代以來關于詩人與詩歌的一場現象級文學論爭。其中,最早引起注意的是美國俄勒岡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沈睿在2015年1月13日在新浪博客上寫了一篇文學評論《農村女詩人余秀華是中國的艾米麗·狄金森》,給余秀華相當高評價和定位。與眾多推崇余秀華的評論形成爭鳴的是沈浩波,他在博客上發表了《余秀華的詩寫得并不好》,對余秀華的詩歌價值提出質疑。一篇篇文學評論和余秀華詩歌本身不斷在微信朋友圈上被轉發,使得詩歌這一個沉寂了多年的文體,在大眾生活中掀起來波瀾,一個民間詩人就以這樣的方式被發現從而進入詩歌史?!坝嘈闳A現象”帶給我們的啟發之一是,論壇、博客、微博和微信等新媒體,為民間詩人提供一個走向大眾日常生活的入口,詩歌躍出了舞臺上、課堂上的朗誦腔調和詩人書齋里喃喃自語,走入大眾日常生活。正如研究者認識到,“智能手機的普及為詩歌從所謂的衰落、邊緣化處境回歸大眾視野提供契機,也為人們在‘短平快的生活節奏中尋找詩意、超脫世俗提供了平臺”[1]。由此,詩歌的民間寫作與民間立場在新媒體語境下被突顯出來,詩歌‘介入時代生活的意識增強,為“喃喃自語”的詩壇帶來新的品格。

猜你喜歡
介入
基于功能評價體系視角下微電影廣告語篇的研究
庭審話語中法官“介入”的人際意義
綜合護理在放射檢查及介入治療的整體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用于冠脈介入治療的血管內支架的專利分析
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的探索
網民介入公共政策傳播的路徑及其風險規避
論社會工作介入老年服務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