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木龍吟——讓古琴醒來”

2019-10-21 08:33范蕊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枯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古琴

范蕊

“枯木龍吟——讓古琴醒來”專場學術演奏會于2019年5月28日下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劇場舉行,中國藝術研究院院藏的國寶級古琴從琴盒里醒來,從展柜里走來,由國內著名琴家為觀眾帶來一場穿越時空的聲音體驗。這場音樂會由“讓古琴醒來”項目負責人田青先生發起,分上下兩場,上半場為學術演講,下半場為古琴示范演奏。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古琴藝術的保護單位。院內收藏的琴譜大概有近百部,其中有五部已經被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院內還收藏有中國傳統音樂錄音檔案,在1997年這些音樂錄音被列入了第一批“世界記憶名錄”,這里也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古琴資料。2008年底,藝術研究院圖書館從院藏近2000首的琴曲里挑出了274首琴曲輯集出版 。關于古琴的收藏,藝術研究院收藏之古琴的特點:首先,92件是目前國內文博機構藏琴量最多的 其次是年代有序,從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代,代有傳琴、綿延不斷 再次是類型豐富,不但有傳世的各式名琴,還涉及古琴之改良琴,這是其他任何機構都不具備、而中國藝術研究院獨具藏項。

為什么音樂會用“枯木龍吟”這個琴的名字?田青說:“中國文博界各個博物館、各個大學所收藏的,屬于國有財產的古琴有五百余把?!边@五百多張琴價值連城,但在中國所有的博物館里,這些古琴,都被封在“漆木器組”與玉器組、青銅器組等一樣,被當作死的文物——和漆器的盤子、瓶子一樣的東西來保存。

樂器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古琴這件表現了中國歷代文人靈魂的樂器,是個脆弱的、敏感但卻有才華的生命,不應該讓它沉睡在不透氣、不見陽光的“棺材”里。所以音樂會的名字叫“枯木龍吟——讓古琴醒來”。當它睡在柜子里的時候,它就是一段 “枯木”,要把它們喚醒,讓它們歌唱,發出中華民族的“龍吟”。這也是他為什么做“讓古琴醒來“這個項目的原因之一。

音樂會所用的五張琴經歷了一系列嚴格篩選,先從92張琴里邊選出保存狀態比較好的,然后再從里邊挑出了七件稍加修繕就可以進行演奏的,最后從中選出了五件演奏。這五張琴有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形制。

第一位琴家首都師范大學巫娜,使用的是院藏明代的“小遞鐘”。這張琴是仲尼式,桐木制。岳山、承露、雁足均用象牙制成。演奏的琴曲是吳景略傳譜的《梅花三弄》。第二位琴家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晨,使用的是院藏明代“蕉葉式無名琴”,桐木制,原為鄭穎蓀舊藏。演奏曲目為《指法會參卻解》版本的《平沙落雁》。第三位琴家中國音樂學院楊春薇,她分別用兩張琴演奏了兩首琴曲。第一張琴是院藏元末明初的“真趣”,這張琴為仲尼式,杉木制,演奏曲目《山居吟》。第二張琴是院藏唐代的“枯木龍吟”,杉木制,原是汪孟舒先生的舊藏。演奏曲目為劉少椿先生傳譜的《梧葉舞秋風》。最后一位琴家是我們國寶級的大師,音樂研究所老一輩琴家,也是我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吳釗。先生所用的琴是院藏南宋的“鳴鳳”,桐木制。他所彈的曲目是由彭祉卿先生傳譜的《憶故人》。這五首琴曲讓院內外的古琴愛好者聽到了歷史的聲音、感受到了古琴的魅力?!翱菽尽北粏拘蚜?,它向我們歌唱著、向我們傾訴著,當那陣陣“龍吟”溶入心海,誰知哪里是古,哪里是今?

這場音樂會通過這五張古琴也讓我們領悟到了古琴作為中華音樂文化承載者的價值。

首先,文物價值。有不少古老的樂器是沒有古琴這樣的保存條件的,很多樂器已經沒有了實物。像古琴這樣又有實物,而且還可以演奏,這是歷史所賦予的,是時間所賦予的,從唐宋元明清一直到今天,這一張張的琴承載著歷史的變遷。

其次,學術研究價值。古琴是由曲譜傳承、指法演奏、斫制技藝、琴學理論等組成的龐大系統,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古琴人完善、傳承至今。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研究。

第三,演奏價值。以前我們提到古琴都是從陳列的角度來看古琴,把一張張的古琴擺放在那里,并沒有聽到實際演奏的音響效果。古琴原本是一件樂器,樂器是用來演奏的,音樂是有生命的,這場音樂會的價值就是把古琴的價值恢復到它本應該的位置?,F在我們可以用歷史的古琴演奏,讓它們在今天發出聲音,這是唐代、宋代、元代的聲音。我們能夠在過去了幾千年的時光后,依然能聽到我們古人曾經親耳聽到的聲音,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驕傲、感動和敬畏的。這就是對古琴本身價值的一個有力度、有深度的挖掘,這是對它最好的保護,音樂是不能脫離它的實際音響的。

第四,文化價值。在中國古代,“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四友”,它們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琴作為“四藝”之首,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遠遠超過了樂器本身。這當中包含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靈魂,包含著我們祖先對宇宙、自然、人生的透徹認識,也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文明和倫理道德。

把這些古琴保存得這么完好,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不停的修繕、為了它們未來的發展和保護甚至是為了整個國家的公藏古琴的保護提出了這樣一套機制,為我們古琴保護提供了一個保護范式。在演講中田青先生提到,他希望未來可以申請一筆藝術基金,專門針對這五百多張的國有古琴,組織專家去各地培訓,教各地的博物館如何修復和保護古琴,再匯集全國最好的斫琴匠人、修琴的師傅和琴家共同去做這件事。讓我們期待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內的土地上沉睡著的這些國有古琴都能夠發出聲音來。

對于古琴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保護及其社會功能的延續,我們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們這一代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不管是習琴者、研究者還是熱愛古琴曲的老百姓,都是古琴文化當下最好的詮釋者與傳達者。尊重音樂文化遺產傳承規律,以科學的方式活態保護音樂文化遺產,并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猜你喜歡
枯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古琴
國家非遺 古琴藝術
劉少寧《堅守·八步沙》
王菽一《大畫西游》
戚鑫宇《待》《紀念》
葉紫《家書》
枯木
枯木
枯木
枯木
尋訪千年古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