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論語》中的教育啟示

2019-10-21 08:33侯可欣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理性思維論語

【摘要】:從古至今,不論整個社會的發展處在哪個階段,對教育的公平公正性都在不停地求索。嚴密的入學考試制度、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學習和生活待遇保障等都在不斷地迎合大眾對于教育公平性問題的要求。外在的公平并非完全解決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是否能匹配社會的發展進度、是否能打破其舊有的認知更是教育機會均等的衡量標準之一。

【關鍵詞】:論語 理性思維 教育再造性 對教育的建議

一、“慎”思中傳達的理性思維

“得出結論的時候也就是形成信念的時候?!比绻麑W生在真正進入學習的階段之前認為自己頭腦中的觀點是“實”的,那么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會拿自己現有的儲備觀點否定他人的認知,造成對所教授知識的排斥的結果。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逼渲小八肌币蛔?,一則強調的是學習者在被動接受知識后自己消化的過程,即順承式思維幫助其理解書本原文的意思,二則需要其敢于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既不一邊倒,拒絕頭腦發熱得盲目接受一個觀點,也不對任何觀點在了解前就徹底否定?!冻了间洝分袏W勒利烏斯從養父身上所學到的是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擁有自己的判斷力,但是對于他人的觀點又非絕對的排斥?!墩撜Z》“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薄懊粲谑露饔谘浴本右颉吧鳌倍霸G”,理性辯證的看問題需要一個思索的過程。

紐曼認為,培養理智是培養學習者以邏輯思維看待或理解問題,再搭配不同人的才智與自身特點施展力量。理智一方面可以控制情感,自制而通情理,直率且立場堅定。正如《沉思錄》中寫道,“和人們對蘇格拉底的記載一樣,他也善于享受但絕不沉溺,對這些東西很多人是軟弱得既不能放棄,也做不到有節制地享受。既有力量去承受,又能保持清醒,這是一個人靈魂完善、不可戰勝的標志?!绷硪环矫?,當理智成為一種思維習慣,它會影響人的洞察力和敏悟力,利于學習者在其領域變得出類拔萃。

二、“志于學”中的教育再造性

《道德經》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談萬物本質相同。而“道可道,非常道”述本質不易被理解和把握,即便掌握的也僅是冰山一隅。叔本華的觀點則悲觀的,“無意義的黑暗苦海才是這個世界的真諦和永恒?!比f物皆同甚至黑暗,那么教育的再造性則可彰顯每個人的不同的價值?!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笨鬃铀v的階段性變化并非自然無為的發展,而是需教育的推動,使其學識與心理年齡相配。每一個階段的自身更新,是向更好方向的再塑造。

如文學教育,或多或少帶有藝術的、哲學的人生觀、世界觀。悲劇文學則尤為典型,晚清《紅樓夢》、《長生殿》,其悲慘的劇情、結局凄涼的人物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可印證叔本華萬物黑暗的觀點。而文學教育側重的是學習者讀過后的感受,即在悲劇色彩的渲染中的撕扯感。一方面學習者在幻滅破碎感中共鳴,再與自身的異處產生融合,從而升發出一種文學的陶醉感。另一方面,讀者在感傷之后會對外界或者自身產生一種否定,而最終對生存的欲望與渴求戰勝內心的絕望性否定,讀者從心理上獲得重生。這兩個過程均能體現文學教育對人的再造性。本質相同或均為黑暗,通過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習得知識,從而重新去認識更為深刻的本質,完成對自身的改造。

三、對教育的建議

1、理性思維的培養需要各種文化的碰撞,東方文化只是諸多文化的一種,而我們要聆聽的偉大思想絕不僅限于東方。生長環境、閱歷豐富程度以及異國異鄉的多樣文化都會產生認知的差別,我們需要勇于接受認知的偏差,這是理性思維的第一步。盡量規避憑下意識做出的決定,不被貪欲、偏見擺布。我們也需要明白理性思維不能使我們免于所有的錯誤,修正自我認知也要接受隨著時間推移更正過得觀點的滯后性與偏差。

2、如何認識本質,既需要客觀知識與感性認識的支撐,也需要道德把控方向。第一,系統地向學習者傳授人類文明的知識,間接獲得知識的過程看似被動,卻能彌補生命時空等客觀條件無法企及時的有限性,為社會實踐和具體科研做鋪墊,也為進一步探究留有余地。通過知識認識人類的本質,是一個科學客觀的過程。其次,僅是思辨與分析不能全面認識自身的本質,性情的培養可以打破純粹客觀研究產生的隔膜,加深感性認識。經典文學的教育對于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學是感性世界的輝煌,值得學習者拜讀與反思。

再者,“知、仁、勇”三者缺一不可,“仁”部分體現在道德情緒方面。教育者需增強對學習者心理健康的關注,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此基礎上進行美德的傳播。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明確如何衡量一種觀念或行為是否能稱作品德以及如何滲透到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學習者則需懂得正確接受道德情緒的培養,謙虛對待在性情發展中的碰撞,又要謹慎客觀衡量相對新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許可峰.先秦“致虛守靜”學習觀及其當代價值[J].現代教育科學,2019(06):21-27.

【2】劉峻杉.《老子》的概念框架詮釋[J].教育學報,2018(04):99-110.

【3】[英]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想[M].徐輝,顧建新,何曙榮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4】[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沖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405.

【5】[德]列奧·施特勞斯.古今自由主義[M].馬志娟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3.3-4.2.

【6】俞啟定.略論中國古代傳統的教育公平[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04):24-29.

【7】張伯偉.中國文學批評的抒情性傳統[J].文學評論,2019(1):22-23.

【8】[美]布魯克·諾埃爾·摩爾,理查德·帕克.批判性思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10):第一章.

【9】孔丘.論語[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6(08).

【10】[古羅馬]馬克·奧勒流.沉思錄.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02).

作者簡介:姓名:侯可欣? (1995-12)? 女? ?籍貫:河北定縣? 學歷:本科? ?學位:學士學位? ?研究方向:國學中的教育理念

猜你喜歡
理性思維論語
試論希臘神話中的理性思維
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
高考數學第一輪復習中的做法和反思
過氧化鈉的性質及產物驗證探究實驗
認知抑制與理性思維新論
點點讀《論語》
點點讀《論語》
《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為政第二》
點點讀《論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