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課堂的思考與實踐

2019-10-21 08:33吳利娟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豎式表象長方形

吳利娟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許多一線教師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行為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課堂不再是教師在唱“獨角戲”,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經常在課堂上被運用。然而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行為的變化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呢?筆者在一些公開課或教研活動中發現,很多老師僅僅是模仿了課改的“形”,未真正領略其“神”,課堂效益不高。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上真正理解新知識,體會多種感受,掌握多種方法與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育實踐,想談談這方面的思考。

一、有效的課堂應有"有效"的實踐活動

有數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掌握一些抽象的算理、概念、公式、定理等等,都必須借助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動起來,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悟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我們會發現,有時讓學生操作了,交流了,學生對知識還是不能真正理解。我們來看一位老師執教的《筆算除法》的過程:教師出示了情境圖,學生根據情境圖列出算式:52÷2,教師讓學生口算,許多學生感到口算有困難或不方便,從而引導到本節課要學習的筆算。教師先讓學生試算,學生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師: 哪一種是正確的呢?請同學們借助小棒分一分,想想怎樣列豎式?

學生先獨立操作后,再讓一位學生上臺操作。教師邊提問,學生邊操作。即先分整捆的,把四捆平均分成兩份,再把剩下的一捆拆開,平均分成兩份,每份五根,最后把兩根平均分成兩份。

教師再讓學生觀察分的過程。

師:結合剛才分的過程,同桌相互說說豎式應該怎樣列,然后教師邊列豎式邊提問:"52"十位上的"5"除以2商2寫在什么位置?為什么?逐步完成豎式過程。

本課中,教師設法激起學生探究欲望,注重數形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也把握的非常準確,教學過程似乎無可非議。然而在課堂練習中,近2/3學生仍然采用先設法口算出得數,然后列第一種錯誤的豎式,計算結果也是錯誤百出,一小部分學生更是無從下手,顯然,課堂中的操作活動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即學生未能用通過操作所建立的直觀經驗來指導學生學習筆算除法,操作過程未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地方是學生沒有經歷生動的表象的內化過程。布魯納表象模式的理論認為,人再現現實及其規律性有三種表象模式:動作模式,映象型模式和符號性模式。這些模式體現了認知發展的順序,在童年時期是按順序排列的,而映象性模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表象,在認知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橋梁作用,在教學實際中卻常被忽視。在以上教學片段中,學生從動手操作直接抽象到除法豎式脫離了表象,使操作與符號很難建立起真正的聯系。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綜上分析,教師應先讓學生自由操作,再選取有利于豎式的那一種操作方法,讓學生獨立操作一遍,學生充分操作后,教師應讓每位學生靜下心來,閉起眼睛想一想自己怎樣操作的,把操作的過程說給同桌聽聽,在充分感知和生動的表象的基礎上再引導他們自主思考:如果用豎式來表達分小棒的過程,那么自己是先分什么,在豎式上應怎樣寫,再寫什么,在豎式上又怎樣寫?使他們感受到除法豎式也就像分小棒幫助自己解決52÷2這個問題。唯有這樣,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直觀和經驗,轉變成抽象的數學概念的學習。操作活動只是教學的手段,不是教學的目的,它唯有教師正確的引領,加上學生理性的思考,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二、有效的課堂應有一定的"內涵"

筆者在教《認識分數》第一課時認為有一個環節上的比較成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摘錄如下:

適度抽象理解,深刻理解二分之1和4分之一

師:它的1/2是怎么樣的呢?先看要求,拿一張長形紙,先折一折,把他的1/2涂上顏色。

師:先涂完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得到這張紙的1/2的。

生:先對折?再涂其中的一份。

師:你們認為他折的對嗎?還有沒有不同的折法?

師:同樣一個長方形,可以這樣折,還可以這樣折。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都可以表示1/2呢?

生:都是一半,大小一樣,涂色部分正好就其中的一份。

師:用我們數學里的話說是"平均數"。

師:為什么這兩張長方形紙不一樣大,涂色部分都用1/2表示呢?

生:雖然不一樣大,但他們都被平均分成了一樣大小的兩部分,其中一份就表示1/2。

師:折法不同,紙的大小不同沒關系,只要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師:同樣大小的長方形,正方形能表示不同的分數嗎?

在后面的練習中,包括比較分子是"一"的分數大小,學生做得都很好,只有個別學生出現錯誤。

反思本環節,我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有一定的深度和內涵,不能只浮在表面,要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對知識有比較全面、深刻的把握。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挖掘數學活動的研究價值,以一個素材或一個活動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得到新的結論。這樣的話,學生的思維勢必走向深刻,思維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同時,教師要注重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要注意引導學生從源頭上去思考知識的為什么。有效的課堂不在于花哨的形式,而在于能夠扎扎實實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思考,使學生從中體驗數學思想方法的魅力,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有效的課堂應有一定的"風浪"

風平浪靜固然可以一帆風順,但相對那些歷經風浪者來說,是否少了一些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呢?在教學中,有許多教師特別是參加課堂教學大賽的有些教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堂風平浪靜,學生都能跟著自己的意愿走一節課,能順利上下來。殊不知,越風平浪靜的課堂,背后越隱藏著許多問題。真實有效的課堂應有一定的風浪。例如大多數老師在執教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時,先都是先通過讓學生用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擺出不同的長方形,在相應的表格上分別記錄自己所擺的長方形的長寬的關系,然后經過大量的數據觀察,引導學生分析表格中面積與長、寬與面積,最后經過歸納推理得出長方形的面積等于長×寬。

如此過程,雖然學生對長方形面積嗯計算方法沒有異議,但實際上這一過程中學生仍然是被動的,學生學什么,怎么樣做都是按老師要求去完成,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也無法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這種方法對學生來說所獲得的知識與記憶都是膚淺的。

猜你喜歡
豎式表象長方形
表與里
表與里
小長方形找朋友
巧替換,妙解答
循理入法 以理馭法
透過表象看公式
尋找圖形中的比
關注教材文本中言語表達的“序”
乘除法豎式內容這樣調整是合理的
弄臟的豎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