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陽侗族文化融入地方小學教育的策略探索

2019-10-21 08:33張毅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策略探索教育現狀

張毅

【摘要】::本論文以柳州市三江自治區林溪鄉城平巖完小為研究對象,調查此小學侗族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現狀,通過現狀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程陽侗族文化納入地方小學課程資源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侗族文化 教育現狀 策略探索

侗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支,主要分布在湖南、廣西、貴州三省交界之地。侗族文化發展傳承直至今天,其獨具一格的建筑、巧妙的村落格局、令人驚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不述說著侗族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但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擴張和旅游業的野蠻發展,大部分侗族傳統文化在逐漸走向消亡。要對程陽侗寨進行長遠保護,不僅需要政府和學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將少數民族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將侗族文化作為一種可持續資源進行培育,從小激發新一代少年對侗族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自覺擔負起保存和發揚民族文化的責任。本文試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平巖小學為例,探討少數民族地方小學在辦學過程中如何更好的傳承本族傳統文化。

1.林溪鄉程陽八寨社區平巖小學侗族文化教育現狀:

1.1師資緊張,缺乏專業課程教師

師資力量不足往往是西部地區的民族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偏遠鄉村的學校,受經濟、交通、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校師資十分緊張,優秀的教師不愿來、不敢來、不長待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并且,少數民族文化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具有高度的專業性,這對少數民族學校教師的民族文化素養帶來了更高的挑戰。

1.2缺乏體系,課程安排任意性大

由于考察的主體是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教育,因此筆者的考察視角皆是從少數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的角度出發,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民族語言、民族器樂、民族舞蹈、飲食文化、節慶文化等內容。據調查,平巖小學一度開設有專門的侗語課和蘆笙課,由于缺乏專門的課程體系及合理規劃,只能隨政府對侗族文化的支持力度開設或取消,學校雖然有意開展侗族文化課程活動,但由于沒有建立傳統侗族文化的課程與教學體系,學生無法產生對自己民族文化產生清晰的認知和理解。

1.3資金匱乏,民族文化課程后繼無力

據了解,資金是平巖小學民族文化傳承課程的主要阻力。沒有充足經費來購置維護教學用具,沒有繪畫用具、工藝材料、民族樂器、民族服裝和一些相關用具,沒有充足資金來邀請一些侗族文化傳承藝人建立校內外文化活動,缺乏外出參加民族特色表演競賽的資金與器具,侗族文化的教學便成為無米之炊。

2.程陽侗族傳統文化融入小學教育的策略探索

教育是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方式,以個人而言,其主要受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

教育三種方式影響,其中學校教育最為明顯有效。21世紀以前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主要依靠家庭與社會兩種教育方式進行傳承,例如父子傳承、師徒傳承,在家庭與社會之中耳濡目染地受本民族文化的影響 在當下由于現代文明的沖擊,少數民族地區的本民族文化在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中的傳播已經逐漸減弱,學校教育已經成了少數民族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教育之中一定要有意識、有策略地向當地學生傳播本民族文化,使當地民眾自小就對本民族文化產生尊重和好奇,建立起使命感和認同感。在筆者看來,有以下幾點方式有利于將程陽侗族傳統融入當地的小學教育之中。

2.1建立機制,設立專職侗族文化教師培養、評估體系

教師是保證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核心力量,教師隊伍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的

效果。首先要建立起一支強大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師資隊伍,保證教師數量、提高教師水平,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這方面可以聯合廣西的高校建立民族文化傳承基地,以專門的培養計劃培養侗民族文化傳承人,這些傳承人畢業后直接定向定點推薦就業。其次,建立健全少數民族中小學教學評估機制,將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傳承納入教師、學生的成績考核,將學生的民族文化素養發展與教師的績效相關聯,完善教師評估機制中關于少數民族課程的教學標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對少數民族文化課程的積極性。

2.2建立侗族傳統課程體系,形成有效課程系統

程陽八寨作為一個侗族聚居地,從歷史、地理等民族文化生態到音樂、舞蹈、建筑、美術、飲食等民風民俗,均體現著侗族深厚的民族底蘊。如何保證這些民族文化傳承不遺失、不斷流,筆者認為,一要形成民族文化的課程體系,規范系統化教學。因此,可以委托教育局與課程專家,結合學校形成三方合作,將最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內容選編入已有的教學大綱中。在課程建立之初以“興趣學堂”的方式開設課程,在課下或假期以興趣小組的方式,將侗族文化以興趣化、娛樂化對學生進行傳授,在受到學生的喜愛之后再設置成正式的課程,使學生在興趣學習之中建立起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切認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從而還能夠在將來培養出一批民族歌舞、民族器樂、民族美術工藝等藝術表演人才,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藝人老化的現狀,支持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2.3結合家庭、社區教育,形成侗族文化良性循環

學校教育也以學生為中介,實現著家庭、社區與學校教育之間的互動,三者構成了協同合作的生態教育系統。筆者認為,可以考慮以學校為主導,以家庭為依托,以社區為平臺,整合家庭與社區人文資源與物質資源,明確各自分工參與到學校民族文化課程與教學的創造中,例如,可以請具有特色傳統文化工藝的家長在主題教學中參與到課堂活動,向學生講述蘊含在工藝技術中的歷史,演示制作手法,展示工藝成果,讓學生全方位接觸民族傳統文化技藝。在另一方面來說,學生在校園之中學到本民族的文化與藝術,能夠在家庭之中對家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引發家長對侗族文化的深思與保護。此外,甚至可以請家長和社區群眾積極為學校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建言獻策,共同研討下一階段的工作打算,在協商中促進三方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加強協同合作的凝聚力。

【參考文獻】:

【1】 陳琳. 民俗文化視角下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以三江縣為例[D]. 廣西大學.? 2017.

【2】 劉紅嬰,王健民.世界文化遺產概論[M]. 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

【3】王文章.形成廣泛參與廢物朱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N]. 光明日報,2007,6(9):003.

猜你喜歡
策略探索教育現狀
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策略探索
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數學有效教學課堂的構建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探索與思考
深入課改 實踐課堂 探索策略
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生存狀況與教育現狀研究*
淺析新課改形勢下初中政治教學的策略與途徑
高中物理力學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
一般工科院校大學生對我國環境保護現狀的認知分析
高校ACCA教育現狀及其問題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