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志愿服務 創新社會治理

2019-10-21 02:30潘富強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志愿服務社會治理創新

【摘要】:志愿服務是一種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高尚行為,它體現著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人民自覺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共同建設美好生活的生活實踐,對于推動社會公共服務多元化、彌補政府失靈、促進社會信任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社會治理創新成為當前解決各種矛盾和問題的迫切需要。而志愿服務是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效載體,如何使志愿服務更廣泛、更有效地參與社會治理、提供公共服務,成為當前志愿服務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志愿服務 社會治理 創新

年初,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全國第一個社區志愿服務組織誕生地,天津市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對志愿服務進行了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了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事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進一步指明了新時代志愿服務的歷史使命和前進方向。

一、概念

(一)志愿服務:2013年,團中央修訂了《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將志愿服務定義志愿者不以物質報酬為目的,利用自己的時間、技能等資源,自愿為國家、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的行為?!?】從志愿服務內涵的表述,志愿服務具有時代性、自愿性、無償性、公益性、組織性、群眾性、實踐性、開放性、社會性特征?!?】開展志愿服務,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是加強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

(二)社會治理:社會治理是指在黨領導下,由政府組織主導,吸納社會組織等多方面治理主體參與,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是以實現和維護群眾權利為核心,發揮多元治理主體的作用,針對國家治理中的社會問題,完善社會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推動社會有序和諧發展的過程?!?】社會治理具整體性、良序性、民主性、法治性、公正性、廉潔性特征?!?】社會組織活力狀況是衡量社會力量的重要標尺。一個好的社會,既要充滿活力,又要和諧有序。志愿服務愈發達,社會就越充滿活力。

二、志愿服務與社會治理的內在聯系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需要 為創新社會治理,黨中央明確提出社會治理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管理格局和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多方參與、共同治理,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統籌兼顧、協商協調,依法管理、綜合施策”的管理原則。從這些要求可以看出,政府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迫切需求,志愿服務則成為政府主導下的參與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擴大基層參與的需要 社會治理創新強調社會管理主體的多元化、自治化,必須要有公民的廣泛參與,形成社會治理人人參與的局面。在基層社會共同治理中,來自民間的聲音和力量在基層往往更有效,與之相適應,社會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需要依賴志愿者組織的獨立機制和志愿者的獨特身份。志愿服務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事務管理的大眾化方式,能夠在政府與民眾之間架起溝通合作的橋梁。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有利于帶動基層居民廣泛參與,并形成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協同治理模式。

(三)彌補政府公共服務不足的需要 我國的公共服務需求全面快速增長,而公共產品和服務供應明顯不足,政府在公共供給中力不從心,由此積聚了許多的社會矛盾。近年來,我國志愿服務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政府的不足,為社會提供了許多基層社區群眾急需的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志愿服務組織在促進社區建設、環境保護、民生保障、社會文明等社會管理各項事務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從這個意義上講,現代志愿服務的實質是公共服務。

三、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的作用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2008年志愿服務介入地震救災與奧運會,志愿服務迅速發展,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注冊志愿者超1億人,志愿服務組織1.2萬余家,累計服務12億小時。發揮志愿服務在創新社會治理中的作用,實際上強調的就是一種政府主導下的政府與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主體合作治理的新模式,它標志著從由國家全面控制和包辦代替的全能型政府社會治理模式向堅持“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統籌兼顧、動態協調”原則的由政府和社會服務組織共同參與的社會治理新模式的轉型。

(一)引領作用

1.行為引領? 志愿服務作為群眾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一種重要載體,可以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形成合力,提供健康的社會行為導向。同時,它將高尚的雷鋒精神注入到普通群眾的日常點滴生活中,也可以成為引領社會行為導向的風標。

2.價值引領? 志愿精神激勵人們投身志愿服務、不斷提升人生境界,贏得社會成員的普遍認同與廣泛尊重,引導全社會的精神追求,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必要的人文支持及行動機制。

3.文化引領? 在志愿服務的長期實踐中孕育的志愿文化,是社會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志愿文化不僅能夠提升志愿者的道德水平和服務能力,而且通過志愿精神的內化可以激發群眾參與志愿文化建設的愿望和意識,全方位參與到社會公眾生活中,擔負起更多的社會公共責任。

(二)協調作用

1.協調黨群干群關系? 黨群干群關系即黨委、黨員干部和群眾的關系,是管理者與關系對象之間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就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志愿服務是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的社會服務的重要環節。志愿組織作為公益性的社會組織發揮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紐帶和橋梁作用,作為一種新的有效的組織化動員和社會化動員相結合的機制和方式,志愿服務深入基層,為廣大群眾提供服務工作,增進干群關系,增強社會的向心力和戰斗力。

2.協調人們之間利益關系? 隨著改革不斷的縱深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妥善處理人們之間利益關系,尋找獨立于利益糾紛雙方的第三方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介入利益矛盾的第三方組織,具備公正性、利他性、無償性等特點的志愿服務組織滿足需求。服務志愿組織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即講利益,又講奉獻 既講原則,又講感情 提倡互助互利,引導正確義利觀,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管理中的難點、熱點問題。

3.協調人與人及人與自然關系? 人際關系的好壞對于人們的心理健康、行為方式和整個群體的凝聚力、向心力有直接關系。志愿服務有助于加強社會與個體的聯系,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形成社會認同感和社會凝聚力。在參與各類公益慈善事業過程中,志愿組織和志愿者逐步建立互幫互助互愛的情感紐帶,有助于構建以平等、互助、協作、友愛、和諧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

(三)穩定作用

1.緩解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需要新氣象、新時代需要新思路、新時代需要新發展。志愿服務也需要緊跟新時代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作出新的部署。志愿服務深入社會各階層、各群體的問題,找準服務突破口,發揮保障社會健康運行和協調發展,緩解社會矛盾沖突,促進社會和諧。

2.改善社會政治心理? 政治心理指社會成員在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對社會政治關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為、政治體系和政治現象等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的一種自發的心理反映,表現為人們對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愿望和信念,構成了人們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有利于人們提高政治認知,端正政治態度,激發社會責任意識,培養良好的政治情感,樹立正確的政治信念,從而推動人們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理想而不懈追求、執著奮斗。

3.促進社會公平公義? 志愿服務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從本質上看,志愿服務是一種以民眾主導參與為特點的公共事業,能夠促進經濟公平,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補充。其次,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補充,志愿服務是優化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有效整合人、才、物等各種社會資源,促進資源合理分配,實現資源充分利用。再次,志愿服務倡導和推動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呼喚與重建優秀傳統道德,培育社會正能量,其在法律框架下的有序發展連接著民主法治的結構建設,是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基礎和重要途徑。

四、強化志愿服務推動社會治理創新的對策建議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核心是人,社會是由人構成,社區是社會結構的基本單元,創新社會治理的重心也在社區。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其中共建是基礎,共治是關鍵,共享是最終目標。而社區志愿服務在共建共治共享中發揮基礎作用,在全社會宣揚志愿精神。

(一)堅持“全局謀劃、黨建統領”,以頂層設計引領志愿服務全新方向。

1.堅持整體布局。立足新興城市、移民城市,問題突出城市,以及流動人口多、社會構成復雜、社會治理難度大的實際,將志愿服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大膽探索實踐志愿服務積極參與社會治理的新路子,有效彌補政府與市場管理服務的失靈,推動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組織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大格局。

2.堅持長遠規劃。立法機關需要加快制定全國性的志愿服務的進程,明確以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規范志愿服務,并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以立法手段推動志愿服務,對于調動公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保障志愿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從而有效推動社會管理創新。

3.堅持高位推動。成立全面推進志愿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志愿服務管理中心、志愿服務總會、志愿服務聯盟,在基層鎮街、社區、村居相應成立志愿服務日常管理機構,配齊配強專職人員,大力宣傳志愿服務,形成整體協調聯動的管理體系和運行終端,縱深推進志愿服務工作。

4.堅持黨員先行。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將黨員志愿服務納入基層黨建范圍,按照“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個志愿服務組織、一名黨員就是一名志愿者”的思路,建立區域化黨員志愿服務聯盟,注冊黨員志愿服務組織,成立黨員志愿服務隊伍,形成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各方聯動、全社會志愿接力的良好局面。

(二)堅持“項目運作、專業服務”,以做強品牌激發志愿服務蓬勃生機。

1.注重項目化運作。 出臺志愿服務項目化品牌化建設的方案,依托志愿者服務登記平臺,開展志愿服務項目征集活動,將征集到的惠民志愿服務項目,分類納入志愿服務項目庫。實行“征集、評估、發布、實施、考核、表彰”六步走,對確定的志愿服務項目進行公開發布和現場領受,由項目承擔團隊簽訂項目承諾書,規定實施周期,項目實施完成后由項目考核組實地考核驗收,實施情況在志愿服務網上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2.注重專業化服務。為進一步完善社會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努力提升志愿服務組織功效和志愿者服務能力,從組織專業化、隊伍專業化、管理專業化等,注重志愿者服務質量建設,促進志愿服務體系更趨科學。

3.注重品牌化培育。本著打造傳承百年志愿服務品牌的理念,在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申報志愿服務版權保護。在志愿服務品牌統領下,開展一系列亮麗品牌項目,培育各類志愿服務組織,推動良性發展。

(三)堅持“正向激勵、多元參與”,以完善保障促進志愿服務遍地開花。

1.建立表彰獎勵機制。將志愿服務工作納入單位和干部年度考核,在道德模范評選、干部提拔任用、個人評先樹優、發 展入黨入團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真正讓志愿者受尊重、有地位。

2.建立積分回饋機制。實行服務積分量化管理,積分累加可以享受銀行、通訊、旅游景點等服務機構 VIP 或折扣服務。成立愛心商家聯盟,招募涵蓋餐飲、零售、住宿、旅游等領域的愛心商家,推動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濃厚氛圍。

3.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將志愿服務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為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提供強力財政保障。同時,積極探索志愿服務組織承接相關服務項目、鼓勵社會捐贈資助等經費籌集措施,形成“財政保障,社會支持” 的經費籌集模式。

(四)堅持“固本強基、完善要素”,以規范管理推動志愿服務常態開展。

1.建立全面覆蓋的服務陣地。按照“合理布局、有效覆蓋、便民實用”的原則,在各鎮、街道建立志愿服務中心,在社區(村居)、學校(醫院)設立志愿服務站(室),在居委會、居民小區建立志愿服務點,在各服務窗口、辦事大廳設立志愿服務崗,搭建規范統一的常態化志愿服務矩陣,為志愿者開展服務提供便利。

2.打造互聯互通的信息平臺。依托數字信息管理服務中心,建設志愿服務網、配套手機 APP應用,實現志愿者及志愿服務組織注冊登記、服務計時、管理考核等信息的電子化管理。

3.建設骨干孵化的標準基地。建設志愿服務孵化指導中心,提供政策咨詢、組織籌建、項目策劃、人員培訓、辦公場地等一站式、標準化的孵化服務。制定志愿者骨干“種子計劃”,建立多層次的志愿者骨干培訓體系,培育志愿者骨干,打造志愿服務核心團隊。

【參考文獻】:

【1】 團中央.《中國注冊志愿者管理辦法》.第十二條

【2】 孟珍偉.《充分發揮大學生志愿的育人作用》[A].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8卷)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4】 郭鈺.《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思想及其價值研究》[D].西南大學.2018年

【5】 夏雅俐. 發展社區共治 探索志愿服務[A].《法制與社會》2014年(第29期)

【6】 張紅霞. 社會管理創新中的志愿服務研究[D].寧波大學.2015年

【7】 候國鳳,鄒照蘭.? 社區志愿服務的發展及對策分析[A].2018年(第11期)

【8】 燕乃敏.? 志愿服務是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實踐[A].《學習日報》2018(04)

【9】 趙麗. 志愿服務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研究[A].《學會》2017年(第9期)

【10】吳春壘,趙春澄. 重視和加強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A].《讀書文摘》2016(19)

作者簡介:潘富強(1983.01-),男,漢,佛山市順德區,散居孤兒項目主管,碩士研究生,順德區星宇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方向。

猜你喜歡
志愿服務社會治理創新
基于協同發展理論的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化社會支持系統研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
社會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和經驗研究
志愿服務與“互聯網+”結合模式探究
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