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視角下景德鎮傳統陶瓷生產工藝的繼承與發展

2019-10-21 16:36薛冰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繼承非遺創新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不同國家或民族通過口頭或技藝不斷傳承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并將其視作廣義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傳統文化的集成。陶瓷是物質的藝術,其最終表現形式也是物質形態,但是,在以往的研究和描述中,學者容易忽略掉陶瓷的生產過程、技藝表現、以及動態的陳列和展示,進而使得對陶瓷的研究和展陳陷入孤立靜止的形而上學。本文從當下景德鎮非遺傳承和保護的角度出發,探究傳統手工陶瓷的生產的繼承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以動態的視角展示陶瓷的形成和背后的工藝流程,探討出一種全新的陶瓷工藝保護和展陳方式。

【關鍵詞】:非遺 傳統陶瓷工藝 繼承 創新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和特點: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1、傳統的口頭文學作品以及作為其表現主體的語言 2、傳統美術工藝、曲藝、書法、篆刻、舞蹈、音樂、戲劇、和雜技 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 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5、傳統體育和游藝 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陶瓷生產工藝屬于第三個范疇。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以下幾個特點:

1、民族性

我們既需要重點關注少數民族的傳統歷史文化的搶救,同時也需要突破特定時間、局部區域甚至個別行業門類的關于“非遺”的限制,去發掘對56個民族的所有成員有廣泛影響力和覆蓋率以及關注度和廣泛適應性的“非遺”。

2、非物質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它強調的是人的生產生活的非物質性和人的遺產,包括相關的經驗、技藝、精神,其特點是展示方式靈活,變化范圍廣。重點強調其非物質的屬性。當今社會,避免非遺的過度物質化包裝、突破物質形態的桎梏,是尊重自己民族先輩們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3、文化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著濃厚的教化大眾、陶冶人心的“禮樂”作用。就拿陶瓷的生產工藝來說,其過程就是一個創造奇跡的過程,記得老師之前說過,當你心煩的時候就去拉胚,堅持半個小時,立馬就會豁然開朗,如釋重負。在當下物欲橫流、功績主義盛行的時代,“非遺”的申報變成了一商品化的過程、從文化常態中剝離的過程。沒有經濟利益的沖動,有多少人會主動關注“非遺”?

二、傳統陶瓷生產工藝的發展過程和現狀

(一)、主要表現內容

2006年5月20日,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工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Ⅷ—7。

2009年10月,“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已通過相關領域不同專家的評審,正式代表中國非遺庫申報聯合國201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集成名錄”。

陶瓷手工藝的作品是創作人思想和汗水的結晶,他們通過對泥土的加工塑造與相互之間的感應,誕生的藝術作品凝結了他們的創作靈感與對泥土的熱愛之情。在創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充分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對美的熱情統統注入一件作品之中,用自我的表現方式加以實現。其最終作品也是一定時代社會背景的寫照。

手工制作的瓷器與流水線或者模具所加工而成的作品相比,他是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制陶人表達了自己對陶泥的本質的尊重。流水線產品不過是對一件東西的簡單復制,沒有任何靈動的創造性與情感的表達。雖然在產量方面,手工制作的效率毫無疑問無法與流水線制作的速度相比,甚至生產出來的產品的規整度也與工業化產品相差很大,但是這并不代表這種方式就是應該被淘汰。

未來陶瓷生產的發展是一個多元化的過程,第一,它需要立足于傳統陶瓷技藝的精華之上,第二還需要結合現代的大眾審美需求,第三,他還要求融入個人的特點,只有做到這些才能真正將景德鎮陶瓷技藝發揚光大。

(二)、傳統制瓷工藝特點

1、分工詳細,環節眾多

景德鎮素有“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之說,手工制瓷工藝匯集了南北東西各大窯口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其行業門類分工十分細化,專業化程度之高更是其他窯口所無法相比的。最晚到明清時期,御窯廠的生產分工已經相當完備,修建了各種各樣的制瓷作坊:有粉碎陶土的作坊,有制作釉料的作坊,有專門生產大小圓、琢器坯胎的作坊,有畫彩、上釉的作坊,有加工木柴的作坊,還有制做匣缽的作坊,以及各種輔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船木作、大木作等等。其中,核心坊區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等五項工序。

2、內涵豐富,歷史悠久

景德鎮自中唐時期開始燒造瓷器,北宋到元代是其快速發展時期,明、清時期,在珠山設立御窯廠,從此景德鎮成為全中國的制瓷中心。作為一個陶瓷文化貫穿始終的瓷都,瓷業文化習俗是景德鎮歷史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宋代已經出現的"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壯觀景象,則標志著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隨著御窯廠的設立和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明清時期景德鎮的制瓷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與此同時,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地帶的規模較小的作坊都集中到了城區,形成眾多的集約化程度頗高的手工業工場,“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朝覆滅之后,民國時期的景德鎮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生產自由,這一時期的瓷業習俗具體表現在客籍瓷商隊伍的發展壯大及瓷莊、瓷行和瓷號的大量涌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獨立的瓷號,他們充分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商貿聯系,也主導了景德鎮瓷器行業的運輸和銷售。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瓷業機械化生產的不斷發展,一些傳統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環節及相關器具和設備被淘汰。傳統技藝僅僅得到了部分的保留與發展,不少重要的、復雜的工序環節最終流失或消亡的無影無蹤。

(三)、發展現狀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與技術積累,分工日益細化,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手工工藝生產體系。但是,隨著科技進步,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新觀念、新審美的出現,傳統手工制瓷的工序發生了改變,瓷業習俗和工藝傳承逐漸淡化。

1995年以后,由于市場經濟和工業化生產的沖擊,景德鎮十大國有瓷廠紛紛解體,傳統制瓷工藝的發展遇到了瓶頸期。制瓷的工藝和水平一直都還停留在小作坊時代,瓷器生產整體水平下降,并且已經不能成為景德鎮主要的經濟支柱了。大規模的工業制瓷雖然被淘汰,但小型作坊和私營企業則繼續維持著景德鎮的瓷業生產,技藝雖然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那些古代瓷業生產的印記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有一些遺存則隨著城市的建設而徹底消失。

近年來,隨著古窯民俗博覽區手工制瓷工藝保護傳承中心的成立、歷代古窯復燒、三寶國際陶瓷村的建設、陶溪川文化交流基地等陶瓷文化產研基地的對外開放,景德鎮歷史上曾經逐漸模糊的制瓷印記又漸漸地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

針對危機,我們可以從生產性保護入手,完善目前景德鎮手工制瓷的文化生態環境。利用生產性保護方式來促進景德鎮陶瓷文化的活態傳承,以期達到使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持續性的發展下去。這就要求我們不單單是為了保護而去保護,更不能像培養溫室里的花朵一樣保護非遺工藝,而是應該在發展生產的同時進行保護,以生產促進保護,以保護發展生產,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三、結論

景德鎮的手工制瓷技藝具有底蘊深厚、歷史悠遠、技藝精湛的特點,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傳統手工藝在現代工業面前,似乎不再具備往日的優勢,景德鎮當下的手工制瓷技藝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狀況。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瓷都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域文化體系,其傳統手工制瓷技藝傳承有序,生生不息。歷史的發展表明,地域文化因素對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技藝的傳承體系、傳承方式和內容的豐富性產生了重要影響,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在地域文化變遷的形勢下,其傳承體系、方式與內容發生了新的變革與創新。

一直以來,人們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之上,而對深居其后的文化空間因素往往關注度不夠高。在當代手工制瓷技藝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文化空間的準確把控,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過度追求速效和規?;?,一度偏離正確方向。巨大的文化反作用力和產業慣性使得近二十年來,陶瓷產業發展止步不前,陶瓷文化聚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也逐漸惡化,使得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非遺保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經驗證明,陶瓷產業與文化空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換言之,景德鎮陶瓷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空間環境的良性發展,陶瓷文化的聚落也不能脫離產業環境獨立存在。只有群策群力,加大對傳統制瓷工藝的保護和支持,注重產業化和手工生產的辯證關系,加強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記錄和傳承,瓷都才能重新煥發生機。

作者簡介:薛冰,男,1991.12月生,漢族,河南焦作人,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文物學

猜你喜歡
繼承非遺創新
淺談杜審言、杜甫的祖孫關系:推崇、繼承、發展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論電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評析張學英訴蔣倫芳遺產繼承案
氣象科技史研究領域又一重要學術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