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倡議下廣西民族地區應用型國際法學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2019-10-21 17:35金璐
年輕人·上旬刊 2019年7期
關鍵詞:民族地區應用型人才一帶一路

摘要:“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應用型國際法學人才的培養,是廣西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人才保障。當前,廣西國際法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國際法人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參與程度不高,法律界對外交流較少,高校教學中國際法被邊緣化,國際法的實踐教學環節欠缺等問題。鑒于此,應當采取明確民族高校國際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定位,堅“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雙語國際教育發展方針,推廣國際法學課堂互動式教學,推廣“五位一體”的實踐性國際法教學方法等措施,進一步推動廣西民族地區應用型國際法學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一帶一路;國際法教學;應用型人才;民族地區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872(2019)13-00177-03

“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為推進經濟全球化、實現全球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廣西作為我國沿邊、沿海、沿江的地區,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區位優勢極為優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廣西在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中的優勢更加突出,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應用型國際法學人才培養是跨境商貿活動的重要保障。為充分實現廣西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支點門戶的戰略地位,為更好地發展民族地區的外向型經濟,具備國際法學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顯得尤為重要。

1“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應用型國際法學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1國際法人才培養是廣西對外經貿的重要保障

“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期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舉措,為我國民族地區發展開放型經濟迎來新機遇。它將“民族地區從對外開放的大后方、邊陲和末梢,一舉推向了最前沿、重要節點和關鍵樞紐”[1]。這將深刻改變了民族地區的發展定位,極大地促進民族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的水平”。對外商貿的形勢迫切需要廣西具備大量熟諳國際貿易規則和外國政策法律的國際法人才。迄今為止我國對外投資與實踐的經貿糾紛案件來看,因人文歷史迥異、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的原因,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矛盾糾紛時常發生,因法律或政策信息的不對稱導致的投資或商貿失敗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對外商貿開展或對外投資決策都需要我國對外經貿主體能夠充分掌握外國的政策和法制,以最大程度避免觸犯他國的政策和防范法律風險。廣西對外商貿活動需要在有關國家的法制框架內有序開展,一方面既要尊重和遵守國際法和外國法律制度,另一方面也要依法捍衛我方合法權利。為了促進對外經貿活動的健康穩定的開展,廣西必須努力培養熟悉相關國家語言和法律的國際應用型法律人才。

1.2國際法人才培養是政治交往的必要條件

21世紀以來,政府間國際組織在全球范圍內的公共事務治理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耙粠б宦贰苯ㄔO下我國在政治領域必然加強與沿線國家的合作交流。當前,我國在國際組織中具備在語言和法律專業等基本素養的專家和學者并不多。這一現狀不利于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活動,削弱了我國參與全球或區域性的公共事務治理能力,無助于我國在國際社會大國形象的全方位塑造。通過國際法規范、國際慣例等國際法規則把握住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脈搏并掌握主動權,這必將是全球治理的主要方向和路徑。為了強化我國在國際組織決策進程的權威性地位,提升我國參與全球公共事務治理的能力,加深我國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培養大量勝任公共事務治理的國際化法律人才刻不容緩。

1.3國際法人才培養是多元法律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

法律文化作為各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國文化在法律制度的集中體現,國際法人才的培養是實現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礎和基本方式之一?!岸嘣晌幕涣餍枰鹬刂型夥烧Z言表達”[2],包括尊重他國法言法語的特殊性。國際范圍內的經貿往來需要包容互鑒,在這其中充當橋梁作用的便是應用型國際法人才。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該繼續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世界范圍內的多元文化交流,實現相互之間深層次地文化互信與產業創新發展,進而推動世界文化繁榮發展和互利共贏。通過對國際法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化培養,克服法律語言的差異性,強化統一實體規則和沖突規范的實踐性運用,避免因法律文化的差異導致的信息傳遞錯誤和理解誤區。

2廣西民族地區國際法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2.1廣西民族地區國際法人才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度不足

通過調研發現,廣西民族地區在對外國際實務中存在著國際法人才欠缺、與沿線國家法律方而交流合作較為疲弱的現狀。這種現狀主要原因來自于廣西國際法人才的培養機制和交往機制方面。目前廣西國際法學教育存在的法學教育與職業教育脫節問題,已在深層次上制約、影響甚至阻礙了廣西民族地區國際法人才的培養。它不僅影響了高校法學專業學生的就業,同時還對廣西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與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為例,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試題安排具有一定科學性和時效性,但并非所有通過考試的人員都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實踐應用能力,相反更多人是通過短期內集中強化記憶和訓練,尤其在國際法方向。而廣西各大高校難以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來評估高等院校法學院的教學水平,更無法去衡量法律人才培養的成效,這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很好地從事國際法律事務,不利廣西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

2.2廣西民族地區法律界法律人才交流偏少

廣西邊境地區與東盟國家的跨境民族有著或相同或相似的族源關系??缇趁褡逶谟H緣關系、文化習俗等方而存在著密不可分的族源關系。這有助于促進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建立友好互利的民族關系。我國自入世以來,伴隨著國內市場逐步對外開放的趨勢,法律服務也逐步走出國門,開始在世界舞臺上與國外同行展開角逐。雖然我國涉外法律服務的市場有逐漸蓬勃之勢,但在具體的涉外法律服務行業中能獨立專業從事對外經貿法律代理和咨詢業務的法律從業機構和人員仍然鳳毛麟角。我國企業遭遇國外反傾銷案件時國內幾乎沒有能夠獨立承擔反傾銷訴訟的律師事務所和律師團隊,而要由政府出而聘請海外律師人員。這不利于維護我國國家利益、企業利益及我國涉外法律服務產業的創建和發展?!耙粠б宦贰苯ㄔO下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對我國國際法人才需求提出了巨大挑戰。應當看到,廣西作為沿邊的省份,在培養應用型國際法人才方面刻不容緩。

2.3廣西民族地區高等教學中國際法被邊緣化

國際法學是一門具有很強應用型的實踐性學科,其實踐性決定了國際法學在法學教育中的現實地位。無論是本科教育的實習實踐環節,還是畢業后的就業情況,都決定了學生較少能夠接觸到國際法律事務的活動中。這就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偏見和誤解,即國際法是一種不切實際或與生活較遠的冷門學科。學生僅僅為了修學分而被迫選擇了相關國際法學科的學習。而且國際法的學習被認為成本高、內容多、難度大且回報率低。在教學實踐上,傳統的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手段單一,形式單調,不利于激發學生對于國際法學的學習熱忱和動力,學生更多的是被動的“填鴨式”學習。缺乏學生為中心的情景教學和案例教學,師生互動不足,更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和應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學生對國際法的學習熱情遠不如其他國內部門法。

2.4廣西民族地區國際法的實踐教學環節欠缺

實踐教學環節是由兩部分組成:其一是課程教學實踐學習。例如通過模擬系統軟件、翻轉課堂等開展的實踐課程。其二是學生校外實地實習實踐。通過校地合作等方式在實習基地開展數月的工作實習。目前,從實踐教學環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來看,廣西國際法學的專業實踐課面臨諸多問題。以國際經濟法教學為例,國際經濟法是國際法學專業的二級學科,在教學中教師過于注重對國際經濟法理論的學習,導致學生對該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認識不足,無法真正將課堂所學轉化為實踐操作的步驟和方法。而且,學生無法深入社會實踐,缺乏有效的機會和實踐能將國際經濟法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案件相結合,無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雖然已經初步掌握了國際經濟法的基礎,但苦于無法接觸到“第一現場”的國際經濟貿易糾紛和爭端的解決中去,而無法能夠通過實踐來鞏固自己的國際法知識。

3“一帶一路”倡議下廣西民族地區應用型國際法學人才培養的路徑

3.1民族高校國際法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

國際法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指引著國際法教學的課程設計和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修訂。2015年,國家教育部、發展改革委等部委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該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高等院校的國際法教育迎來了“重技重能”的新時代。該意見指出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應朝著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方向發展。廣西高等院校應當以本科評估整改為契機,積極推進本校國際法的轉型之路。培養目的是課程體系安排和部署的核心部分,它直接決定了國際法課程體系的設置、教材的選擇及課程要點的安排。這要求我們首要任務是明確民族地區高校的國際法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根據中央賦予廣西的三大定位:“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3],廣西高校應將國際法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于掌握基本國際法學知識,國別民族政策和法律,精通英文或小語種,能夠勝任在國際或區域性國際組織從事法律或社會工作的應用型國際法專業人才。

3.2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雙語國際教育發展方針

全球化經濟戰略是一個雙向循環的全球體系,它客觀上要求在人才培養上實施既要引進來,同時又要走出去的雙語國際教育發展方針。1978年改革開放之始,我國主要足以引進海外人才戰略為主,在國際法教育領域亦如此。這個時候大量通曉外語和國際法的國際人才被引進到中國各大高校。然而,這些引進的外國人才雖然對國際問題較為了解,但由于文化上的差異,他們對中國本土問題知之甚少,缺乏對中國文化特別是教育領域特有的文化的深入了解。到了21世紀之后,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上升,我國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廣西作為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在對外貿易中需要大量掌握國際法知識的人才。因此,在廣西高校的國際法學教育人才的培養中,應當大舉實施“走出去”的人才戰略。國家應當大力鼓勵和資助教師和學生到東盟國家去學習、訪學、實習和深造。同時,建立與東盟國家高校的戰略合作協議,加強與東盟各國高校之間的教學實踐合作,從而變革廣西國際法律人才的培養模式和培養內容,走中外聯合辦學相結合的道路,培養具備復合型國際化卓越法律人才,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保駕護航。

3.3推廣國際法學課堂互動式教學

所謂“互動式教學”,是指改變傳統課堂中老師處于絕對的權威地位,在國際法課堂中營造出一種師生平等、教學相長的和諧氛圍。這種互動式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從傳統的教師單向性的授課,轉向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交流式教學,使學生在國際法課堂上由被動的接受知識進而轉向以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學變革。相比于其他法學學科而言,國際法的司法實務更多適用于外交、國家以及對外商業行為,而單獨適用國際法的情形并不多見。國際法學科的應用性,決定了其教學培養不能完全按照傳統的“以老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單向講授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而應當打破這種定勢的思維,摒棄老師絕對權威主義的形象,主動將國際法學課堂打造為師生互動、多學科知識交叉、學生積極參與、學生與社會互動、學生與學生互動等方式的新型國際法學互動式教學。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國際法律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生對于國際法知識的掌握,進而為廣西在貫徹和落實“一帶一路”建設中提供國家急需的應用型國際法學人才。

3.4推廣“五位一體”的實踐性國際法教學方法

完備的課程考核作為培養方式的關鍵一環,是教學成效檢驗和學生在課堂上習得效果的集中體現。以往傳統的課程考核都是以期末考試為主要手段,以試卷成績來作為估計學生的學習效果。然而,該課程考核方式存在諸多弊端。例如,單純依靠試卷卷面成績來衡量教學效果,普遍存在評價單一、死板、全面性不足等重大缺陷。這種缺陷在法學教育,尤其是國家法學教育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又緊臨著東盟國家,其民族性和國際性的地理文化屬性尤為顯著。這就客觀上要求廣西各高校培養出既能夠了解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特點,又能夠掌握國際法知識的雙復合型人才。為此,應當在國際法學課程的考核方面,應當大力推廣“五位一體”的實踐性國際法教學方法。所謂的“五位一體”實踐性國際法教學法,即在廣西民族地區的國際法課堂中,實施案例教學、案例分析、審判觀摩、模擬審判、法律實習這五種國際法學的教學方法,并將該考核方法作為評價學生成績的重要手段。這五種國際法教學方式各自相對獨立,又有機結合,是一體化的教學方法?!拔逦灰惑w”國際法教學考核方式的推廣,不僅有效避免傳統國際法考核方式的弊端,使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更加直觀和動態,而且該考核方式有利于進一步豐富考核體系,使得評價方式更驅于過程化和合理化。此外,通過對考核結果分析,使得教師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在學習國際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及時調整國際法學教學方法和教學進度,最終有助于保證國際法學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

參考文獻:

[1]吳桂韓.新時代民族理論的重大創新與發展[J].統一戰線學研究,2019,3(1):22-31.

[2]楊軍.“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法治人才的培養[J].學術論壇,2018, 41(3):90-97.

[3]新華社記者,八桂大地起春潮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廣西發展紀實[J].中國民族,2018(12):9-15.

作者簡介:金璐,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國際法。

猜你喜歡
民族地區應用型人才一帶一路
云南省民族地區農村小學體育教師現狀調查研究
藝術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探索研究
民族地區城鎮規劃現狀淺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區“一類模式”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
淺析應用型人才培養下的物理教學改革
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模塊化教學研究與實踐
基于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塊式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