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銀器制作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2019-10-25 05:22厲寶華
文物天地 2019年9期
關鍵詞:金銀器金銀器物

文/厲寶華

縱觀古今,金銀器在人類歷史文化的長河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古人通過對金、銀的發現和認知,發明出多種金銀器制作的工藝方法,在歷朝歷代中不斷地傳承、創新和發展,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厚重的歷史文化使之成為工藝美術史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金銀器是以金、銀等貴金屬材料為主要原料,以澆鑄、鍛造、切削、鏨刻、焊接、花絲、鑲嵌、燒藍、點翠、表面處理等技藝進行加工制成各類裝飾品的工藝類型,包括擺件(圖一)、器皿、首飾、壁件等。

金銀器制作工藝是眾多金屬工藝中的一種,它脫胎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工藝。商周時期,人們一般將金、銀鍛制成片和絲,做成首飾裝飾自己,古人稱為“打作”。漢唐時期,人們廣泛使用“錘揲”技藝來制作器皿、擺件、首飾等實用品和裝飾品。這時已經開始采用鍛制成型并使用鏨子來輔助造型加工的完成。錘揲技藝彌補了澆鑄制成的金銀器物胎體厚重、消耗材料較多等不足。在傳統手工鍛造和鏨刻時期,錘子和鏨子是主要制作工具,此時人們將其稱為“錘鏨”技藝。今天,隨著科技的發展,金銀器制作有了鍛壓、切削、拉拔、精密澆鑄等設備,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和質量。

圖一 絲巾盤子擺件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設計制作

圖二商 金 箔虎形飾品

圖三商 金 笄和金臂釧

圖四 商 金耳墜

一 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

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多個時期,概括來說大致分為四個時期。

1.起源于商周

早期人們對金、銀的認知和利用是從實用和裝飾的角度進行加工制作的。商周時期的飾品,造型簡單,器形相對較小,多為裝飾品,如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出土的金片、金箔和金葉等。

在這個時期發現的典型金銀制品中,有令人矚目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面罩、包金杖和金飾品。其中,金箔虎形飾品(圖二),長11.7、高6.7厘米,重7.27克。錘打成型,遍體壓印“目”字形的虎斑紋?;㈩^昂起,張口作咆哮狀,眼部鏤空,前足伸,后足蹲,尾上卷,呈奔跑狀。金虎呈半圓形,造型以簡馭繁,氣韻生動,表面花紋精細美觀,鏨刻的痕跡清晰可見,是商周時期的代表飾品。

1977年,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中晚期墓葬出土金臂釧一對、金笄一件(圖三)以及金耳墜一對(圖四),屬于當時較大的器物,造型樸拙渾厚,含金量已經達到85%以上。其中金笄為澆鑄成型,而金臂釧和金耳墜似錘打成型,金耳墜長3.4厘米,一端為尖錐形,彎成環形鉤狀,一端錘打成扁喇叭形。金臂釧是用直徑0.3厘米的金條彎成環形,環兩端錘打成扇面形而成。其制作工藝尚屬簡單的鍛打方法,但是為今天的金銀器制作工藝打下了基礎。

商周時期,人們對于金、銀的塑性即延展性已有了一定的認識。這個時期,金銀器制作工藝稱為“打作”。隨著人們對于金、銀材料性能的進一步了解,出現了貴金屬退火處理的方法,即將貴金屬材料或制品加熱到一定溫度,經保溫緩慢冷卻下來,從而降低貴金屬的硬度,改善加工性能。

1982年陜西省淳化縣出土的一對金耳飾(圖五),呈扁平螺旋式。鉤為倒V字形,一只長7.4、寬6.6厘米,厚0.04厘米,重10克;另一只長7.3、寬5.5、厚0.03厘米,重8克。耳墜鍛制成型,薄厚均勻,很好地展示出黃金熠熠生輝的質感。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金銀器物的制作工藝呈現出較大的南北地域性特點。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性格奔放,更喜歡用金銀器飾品來打扮自己。如1979年內蒙古準格爾西溝畔2號匈奴墓出土的金耳墜(圖六),長5厘米,重17.3克,環部使用較粗金絲窩制而成,下端有紐,墜飾用細金絲疊繞成筒狀連綴而成,其中一個在筒體間穿入綠松石加以裝飾。而中原民族多把金銀器物用于裝飾環境,以體現器物的完美與價值??梢钥闯?,此時除了“打作”方法之外,已有了制絲、花絲造型和鑲嵌技藝。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金飾品的普遍出現,銀飾品也逐漸開始增多。相對于商周時期,此時的金銀器物尺寸較大,且大部分為澆鑄成型。如湖北隨縣戰國時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金盞(圖七),澆鑄制作得十分精美,堪稱這個時期的經典代表之作。

此時期金銀器制作工藝大多用于青銅器的表面裝飾,大量表面錯金、錯銀的青銅器,標志著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制作工藝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

金銀錯,早期因使用金材料或銀材料的不同而細分為錯金、錯銀,后人將其統稱為金銀錯。這種技藝是在銅器鑄造時預留的凹槽內嵌入金、銀絲或片,形成圖樣和文字,再經過打磨使器物表面平滑,形成美觀的紋樣。金銀錯紋飾用絲構成多樣,有片狀、線狀和片線結合狀等。古人使用手工方法先對凹槽進行鑿鏨加工,使凹槽內部變得較為粗糙,以便金銀絲能夠牢牢固定其中,但是凹槽的上邊緣則要平整光滑,這樣鑲嵌打磨后的金銀紋飾的線條才能齊平順暢,并牢固地附著在銅器表面(圖八)。此時有了鍛制片材、絲材和鑿鏨的加工方法。

綜上所述,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金銀器物以青銅器為主,制作方法以澆鑄工藝為主體,金銀器制作工藝多用于一般性裝飾上,制作出富有裝飾效果的肌理。在此階段,有了鍛制、制絲、鏨刻和鑲嵌等技藝,金銀器制作工藝已初見雛形,為其在漢唐時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圖五商 金 耳飾

圖六戰 國 金耳墜

圖七 戰國 金盞

圖八戰 國 金銀錯帶鉤

2.興盛于漢唐

金銀器物在商周時期制作工藝相對簡單,造型相對樸拙,經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發展均達到了一定程度的繁榮,工藝水平較前期有了較大提高。到了漢唐時期,金銀器制作工藝得到快速發展,金銀器物不論是種類還是數量都達到了歷史最多的水平,使金銀器制作工藝脫離對青銅器制作工藝的依附,逐步走向獨立發展的道路,由此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創新。1957年陜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的隋唐時期的金項鏈(圖九),上端中央為凹雕一馴鹿紋的藍色珠飾,兩側各有金環、金鉤連接青金石飾和由28個多面金珠串綴而成的金項鏈。下端為一中嵌紅寶石,周鑲珍珠的卵形小金珠,兩側為內曲方形金飾及嵌珍珠圓飾各一對,金飾中心均嵌藍色珠料,內嵌大塊卵形青金石。此項鏈做工精細,色澤搭配考究,特別是鑲嵌技藝十分高超。

圖九 隋 金項鏈

圖一○ 唐 鳥獸紋蓮瓣金碗

圖一一 唐 舞馬銜杯紋銀壺

圖一二 唐 摩羯紋金花銀盤

唐代的金銀器制作工藝在繼承中國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大量吸收和借鑒了中亞、西亞等金銀器發達地區的制作工藝特點,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影響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發展的外來文化中,粟特地區是主要來源之一。中亞粟特人在東遷以及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往來中,充當了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使者,粟特金銀制品大量輸入中國,而粟特地區金銀器的錘揲技藝也被廣泛采用。錘揲技藝除了作為器物加工成型的方法,在表面裝飾方面還采用錘揲與鏨刻相結合的手段,使器物表面主體紋飾產生高浮雕的效果。有的銀制品還采用鎏金工藝進行表面處理,使其極具裝飾效果。

而另一個重要的影響來自于波斯薩珊地區,其發達的金銀制造工藝隨著唐代與波斯薩珊的通使及廣泛交流,逐漸傳入中國。薩珊金銀器的特點同樣是注重金銀器制作工藝的運用,在器物成型及主體紋樣的造型方面均采用錘揲方式。具體來說,薩珊金屬制作中常用的凸紋裝飾方法對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種技藝就是如今“胎?!卞懺斓碾r形,即事先預制好陰陽胎模,將金、銀片材放在胎模中間錘打成所需的造型。

由于粟特與薩珊地區錘揲技藝的傳入,使得漢唐金銀器制作工藝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唐代金銀器制造業的繁榮。另外,因唐代社會上層貴族追求奢華的物質及精神享受,使金銀器物在貴胄商賈與入居長安的外族中備受青睞,社會的大量需求同時也推動了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和手工業的繁榮,從而使得金銀器制作工藝成為當時手工業中的獨特行業。由于金銀器制作工藝所用的材料以金銀為主,器物均供皇家官府享用,為此,宮廷內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和金銀作坊——金銀作坊院。

從金銀器物的種類來講,唐代以前多為各類裝飾用品,而唐代則主要是以碗、盤、杯、壺、瓶等為代表的器皿。在漢之前,金銀器物加工多以澆鑄為主,材料消耗較大,工藝較復雜且費時費力,制作的器物胎質較厚。而錘揲、鏨刻、拉拔等制作技藝則更能體現金銀材料自身的美感,特別是更能發揮金銀質地柔軟、塑性良好的特質,因此鍛造、鏨刻等技藝逐漸成為金銀器加工制作中的主流。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碗(圖一○),高5.6、口徑13.4、底徑6.8厘米,碗外壁錘揲出兩層相互交錯的蓮花瓣,上層每瓣內分別鏨刻有鴛鴦、鴨、鸚鵡、鹿等異獸,周圍配有花紋樣;下層每瓣內鏨飾卷曲的蔓草紋并配有云紋和鳥紋。從制作工藝上來看,碗的器形采用錘揲方法,即將可鍛性金片直接錘打成型,現代工藝技術稱之為自由鍛造。金碗整體器形線條流暢,碗口規圓,蓮花瓣凹凸整齊均勻。碗的表面采用鏨刻技藝,鏨刻出鳥獸紋樣和魚子紋底,鳥獸紋樣的生動活潑和魚子紋樣的均勻排列,凸顯出鏨刻技藝的非凡。此碗可謂大唐第一金碗,是當時金銀器制作工藝的杰出作品。

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的傳授與工匠技能的培養制度也較為完備。金銀器制作難度較高,工藝復雜,因此對于工匠的培養需要很長的時間,特別是在金銀器制作過程中的操作,涉及器物立體的造型以及表面紋樣的處理,對于工匠的造型能力與工藝經驗要求很高。同時,金銀器的制作也是藝術創作,考驗工匠的審美能力以及藝術修養。出土于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的舞馬銜杯紋銀壺(圖一一),主要采用了金銀器制作工藝以及鎏金的方法。壺的造型及馬的高浮雕裝飾均為鍛鏨成型,工匠在錘揲壺體的造型時還兼顧馬的造型與動態,圓雕與浮雕相結合,最終呈現出生動優美的舞馬銜杯紋銀壺,反映出工匠高超的造型能力。此壺采用了“胎?!卞懺旆椒?。

在北方游牧民族中,金銀器制作工藝較之前運用范圍進一步廣泛,制作更加精美,出現了一些有別于中原地區的異域紋樣制品。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錦山出土的唐代摩羯紋金花銀盤(圖一二),高2、直徑47.8厘米。紋樣風格獨特,民族色彩濃厚。銀盤鍛造成型,盤中紋飾先鍛制凸起,然后用鏨刻技藝進行精細鏨刻完成,摩羯和金花紋飾栩栩如生。

唐代是金銀器制作工藝成熟和興盛的時期,主要有澆鑄、錘揲、鏨刻、花絲、切削、焊接、拋光、鏤空、鑲嵌等技藝,但在造型方法上錘鏨技藝已成主流。由于這個時期金銀器物的制作工具主要為錘子和鏨子,故將錘揲技藝和鏨刻技藝稱為錘鏨技藝。除錘鏨技藝外,還有花絲、焊接、鏤空、鑲嵌等制作技藝,以及鎏金、戧金、拋光等裝飾制技藝,這些技藝都使金銀器制作工藝得以發展和成熟。

圖一三 明 帶托金酒注

圖一四 明 金冠

3.完美于明清

明清兩代文化發展總體趨于保守,金銀器制作工藝制作一改漢唐時期的風格,越來越趨于華麗、濃艷,宮廷氣息越來越濃厚。

明清時期的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愈發的精細化,制作技藝也愈發的高超嫻熟?;始屹F族追逐奢華風尚,宮廷內專門設有皇家金銀制造機構。宮廷造辦不惜工本,使得金屬工藝制品特別是金銀器加工制作得極為細致精良、奢華富麗,許多器物綜合運用多種技藝,如鍛制、鏨刻、掐絲、鑲嵌、炸珠、累絲等,在造型與裝飾中極盡工藝之所能。

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帶托金酒注(圖一三),壺身鍛造而成,表面為鏨刻紋樣裝飾。其造型新穎別致,制作工藝復雜,具有濃厚的宮廷色彩,為明代嵌玉及嵌寶石的金玉結合代表性器物。酒注高21.8、足徑5.9厘米,直口、粗頸、方形腹,圓筒形高圈足。器身紋樣分為三部分,頸部刻如意云紋,肩部鑲嵌紅、藍寶石,腹部把、流兩面刻二龍珠紋,另兩面鑲嵌一條白玉雕盤龍。托盤亦為金質,盤徑8.3厘米,為直壁平底淺型盤,外壁鏨刻有四組牡丹花卉紋。

明代的金銀器運用了編、織、盤、辮、碼、拱等多種花絲制作技藝,特別是有了相當成熟的花絲鑲嵌工藝,使金銀器制作工藝達到了新的高超水平。如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翼善冠)(圖一四),就是典型的花絲代表之作。這頂萬歷皇帝的金冠,高24厘米,重826克,完全由518根直徑細達0.2厘米的金絲編織而成,表面沒有任何接頭痕跡。冠身薄如輕紗,空隙均勻,金冠上飾有二龍戲珠圖案,造型講究,姿態生動,連龍身細鱗也都是花絲掐成,堪稱一代杰作。

清代的金銀器更是發展到了典雅華麗的頂峰??登⑹乐畷r,全國各地的金銀器生產非常興盛,各地官員向皇室進貢的金銀器多到不勝枚舉。清代金銀器多有采用不同材質和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如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清代金鏨花高足白玉蓋碗(圖一五)就是金銀器制作工藝和玉雕制作工藝相結合的金銀器物。此碗由金托、玉碗、金碗蓋三部分組成。金托和金蓋鍛鏨成型并外飾鏨刻凸起的勾蓮紋,鑲嵌松石。碗為玉雕成器,邊沿包有金邊,造型美觀,做工精湛。

清代金銀器的特點可以用“精”和“細”兩字概括,在造型、紋飾色彩搭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如現存于故宮博物院的清代傳世珍寶“金甌永固金杯”(圖一六),高12.5、口徑8厘米,圓形,直口,口沿鏨刻有回紋,一面中部篆書“金甌永固”,一面鏨刻“乾隆年制”。腹部滿鏨寶相花纏枝花葉及花朵,花蕊以珍珠及紅寶石、藍寶石為主,兩側各有龍形耳,龍口接于鼎口,頭上有珠。杯下三足皆為象首式,象耳略小,長牙卷鼻,額頂及雙目間也嵌有珠寶。從工藝來看,杯體采用鍛造成型,表面鏨刻形成浮雕裝飾,特別是鑲嵌技藝已經達到歷代以來的極高水平。

明清兩代在金銀器制作工藝上傳承和發展了中國歷代傳統金銀器制作工藝,如錘揲、鏨刻、焊接、制絲、鑲嵌、鏤空等技藝,并且在金銀器物裝飾上創新了點翠、燒藍、掐絲琺瑯以及金鑲玉的方法,從而使得金銀器制作工藝趨于完美。

4.民國以后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基本處于內憂外患的動亂時期,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處于半停滯狀態。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出口創匯主要靠工藝美術品,金銀器制作工藝迎來一個發展機遇,促進了當時工藝美術的發展。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金銀器制品走向國際市場,有力地推動了金銀器制作工藝的快速發展,創新出如拉絲、卡克圖、表面保護處理等新技術、新工藝,同時也創新制作出一批帶有時代特點的作品(圖一七-圖一八)。

圖一五 清 金鏨花高足玉蓋碗

圖一六 清 金甌永固杯

縱觀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可以看出,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時代的烙印,體現著每個時代特有的風格與審美觀,同時也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從歷史長河的發展來看,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有著很大的歷史傳承性,在傳承、創新、發展中形成了我國金屬工藝發展的淵源和基礎,是現代金屬工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 金銀器制作工藝的發展現狀

金銀器制作工藝歷史悠久,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至今師承有緒地傳承與發展著。特別是當今國家把發展文化產業放在戰略的高度加以重視,倡導推崇工匠精神,使得金銀器制作工藝成為一門藝術與技術相融合的學科得以蓬勃發展,金銀器制作工藝在人文環境裝飾和自我修飾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金銀器制作工藝世代傳承的是一種文化,如今設計制作的金銀器物,不論工藝和裝飾上都要體現出時代的工藝水平,呈現出當代人們的社會活動內容,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時尚觀,滿足其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如北京輕工技師學院師生創作的“繁花似錦”大花籃擺件(圖一九),是為慶賀我國對外經濟建設戰略“一帶一路”實施五周年設計和制作的銀鍍金擺件作品,直徑26、高45厘米,重約1560克,鑲嵌有各種天然寶石。作品整體為一個帶有飄帶的大花籃。其中,花選用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花為代表,如伊朗的薔薇、俄羅斯的向日葵、希臘的橄欖花、荷蘭的郁金香、肯尼亞的肯山花、中國的牡丹等;花籃造型為八面,寓意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相聚一堂,共同建設我們的地球大家園;花籃提梁的飄帶表示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各國的國花簇擁在一起形成了繁華似錦的景象,象征著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秉承這一精神共同建設形成區域性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大花籃呈現出繁花相聚錦繡前程之意。此作品在制作工藝上有較大的難度,如有的花瓣和花葉是采用扎制如紙的薄銀片制作而成,有的花瓣則采用拉拔如發的細銀絲掐制而成,這些不但提高了軋片、制絲的難度,而且焊接上也需要有突破。此外,還采用了制胎、鏨刻、花絲、鑲嵌、燒藍、鍍金等工藝。作品真實地表現了當代人社會活動的主旋律,也呈現了如今金銀器物的設計理念和工藝水平。

圖一七 園1980年代北京花絲廠產品

圖一八 寶車1980年代北京花絲廠產品

圖一九 大花籃擺件北京輕工技師學院師生創作

圖二○ 金葫蘆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設計制作

圖二一 孔雀銀盤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設計制作

又如北京工美金作工坊設計制作的“基業常青”金葫蘆(圖二○),長18、寬10、高10厘米,重680克。此作品在2010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評選中,一舉奪得了全國百花杯獎銀獎。評委們贊賞“此件作品做工考究,體現了京師皇家工匠的做派和氣度,稱得上當代金銀器擺件佳作”。葫蘆是吉祥的象征。葫蘆造型圓潤逼真,枝蔓從蒼老到稚嫩,透露出生機盎然、萬代常青的氣勢,體現出后繼層出、基業常青的感覺,從而迎合了人們祈福家族人丁興旺、事業昌盛、基業常青的文化追求。作品的胎體和蒼老部分的蔓采用高難度胎膜鍛制而成,葉子采用花絲技藝,葫蘆底部花托采用手工鏨刻的做法。整體還采用了焊接、制絲、拉拔、軋片、壓亮等技藝。

當今在設計制作金銀器物時,除了要傳承和借鑒傳統的制作工藝和造型紋樣外,更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和需求偏好,要不斷創新,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工具。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設計制作的“孔雀銀盤”擺件(圖二一),直徑33厘米,重約1000克。此作品極佳的立體效果主要采用了創新戧鏨技法,使得平面紋飾在光的反射下更加呈現出浮雕的立體效果。中國傳統戧鏨方法是鏨口的坡面朝紋樣外,戧出的效果如車花,多用于手鐲、戒指或擺件制品上的局部裝飾部位。創新的戧鏨技法,即將鏨口的坡面從朝紋樣外改為向里,雖加大了戧鏨的難度,但更大地提高了紋樣在視覺上產生的立體藝術效果,戧出的紋樣自然、生動、飽滿、協調,鏨出的花鳥魚蟲更加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盤子中的孔雀和花卉的主體采用新戧鏨技藝完成,花瓣與孔雀羽毛等細節運用絲鏨處理,使得畫面倍顯精美。盤子的折沿采用戧鏨花葉紋飾,加之圖案周圍鏨刻不同的錦地,在錦地的映襯下宛如一片片花葉翻卷著包裹在盤子周圍,就像畫框一樣融入畫面之中,渾然一體。盤中雄孔雀傲然回首立于高石之上,尾羽長長拖于身后。雌孔雀溫柔地依偎在雄孔雀身旁,那份恩愛讓觀者不禁妒羨。一旁的牡丹、玉蘭爭相開放?;B相映,呈現出一派祥和的精美畫面。

圖二二 和美呈祥北京輕工技師學院師生創作

圖二三 黔東南苗族銀角

圖二四 新華村銀匠正在鏨刻

今天,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品質和文化需求更加渴望,追逐金銀器物的新穎性、時尚性和多用性。如北京輕工技師學院師生共同創作的“和美呈祥”擺件首飾(圖二二)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此作品長16、寬5、高20厘米,材質足銀,重148克。作品以鳳凰為題材,制作者大膽地將環境裝飾與人體修飾集于一體,將環境文化與婚慶文化相融合。作品首先以鳳凰為元素組合形成人體修飾的功能,如以鳳凰頭制作成發簪,以鳳凰的兩翅制作成項鏈,以鳳凰尾羽制作成手鏈,以鳳凰的兩片鴛鴦羽制作成耳飾,從而形成一套很完美的婚慶首飾,并有著愛情美滿、堅貞不渝的寓意?;槎Y過后,新人可以將作品自行組裝成鳳凰擺件,體現“鳳翥鸞翔”之意。鳳翥鸞翔出自明代李東陽“我女之嫁鳳翥鸞翔”,比喻女子婚姻美滿得意,象征新婚家庭永遠幸福美滿。此作品制作采用了制胎、鏨刻、花絲、鑲嵌、燒藍、點翠等技藝,特別是在手工組合方式上采用了榫卯、扎針、軟連接等方式,從而便于消費者自我組裝。

今天,金銀器制作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更加展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在貴州東南部苗族地區,大多采用傳統的手工鍛鏨技藝加工銀飾,使用鏨刻方法將紋樣附著于銀飾的表面起到裝飾作用,紋樣鏨刻精細別致。如龍紋三岔銀角(圖二三),又稱大小銀角,為黔東南苗族地區的傳統銀飾,每到傳統節日和女孩出嫁,都會佩戴。大小銀角的基本造型類似牛角和龍角,源于在苗族古歌中關于牛和龍的傳說;而頂端都掛有白色雞毛,則是源于丹寨地區的苗族自稱為鳥族部落,對于鳥類有著自然崇拜,所以在銀飾當中也經常會出現鳥的元素。在制作過程中,先將銀片鍛造成型,然后使用鏨子在規定的區域內鏨刻出相應的紋樣裝飾。

位于云南省鶴慶縣西北部的新華村是我國有名的銀器制作工匠村,背靠鳳凰山,居民以白族為主,自古就有“小爐匠之鄉”的稱號。據說從南詔時期開始,新華村就已經是云南銀銅器手工制品加工中心,至今已有上千年的金銀器物制作加工的歷史(圖二四)。

在我國藏族地區,金銀器制作工藝大量用于宗教建筑和佛像的制作與裝飾中。在藏族的現實生活中,金銀器物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金銀器制作工藝在西藏地區傳承發展得很好,年輕人都很樂于學習金銀器制作工藝。學徒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的成熟以及手藝的提高,到了30歲左右開始學習祖傳的造像度量經。制作加工金銀佛像時,如不符合法度塑造的佛像,寺廟均不予接受,因此,我國西藏地區金銀器制作工藝更加嚴格精細,做工考究。

在我國南方尤其是廣東地區,金銀器制作工藝最先接觸先進的設計制作理念和設備,在制作的過程中更多地嘗試使用先進的設備和工具,如首飾加工多用于精密澆鑄工藝,花絲使用花絲編織機,擺件加工采用胎模沖壓或精密澆鑄成型等,有助于金銀制品的批量生產。

今天,國家提出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不論是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有責任保護、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我們手中的文化遺產乃中華民族基本識別標志,是維系中華民族存在的血脈和生命線,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源泉。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更沒有傳承。我們要背靠傳統面向未來,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創作出新作品,開發出新工藝。

猜你喜歡
金銀器金銀器物
2010年新鄭市郭店鎮工業園區墓葬出土器物
吐蕃金銀器知見錄
聽古器物講“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國器物
「金」風吹開一池蓮 金銀器中的池塘小景
燃情歲月金銀潭
“三八”節,來自金銀潭醫院的最美心愿
昔日“氣死龍王爺” 如今變身金銀山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西夏金銀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