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上文章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歷年征集的宋金元詩文枕

2019-10-25 05:22黃明樂
文物天地 2019年9期
關鍵詞:白地瓷枕磁州窯

文/黃明樂

圖一 宋磁州窯開光刻詩句腰圓形瓷枕

圖二 宋磁州窯白地如意形臺座枕

圖三 宋磁州窯白地詩文腰形瓷枕

在楊永德伉儷捐贈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以下簡稱南博館)的202方陶瓷枕中,有部分帶文字者。依文字內容分為三類:其一曰窯戶名號,如張家造、裴家花枕等;其二曰吉語警句,如帶福、長命等字者;其三曰詩詞賦。關于這些文字枕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1]以楊氏贈枕為契機,南博館開始了枕類藏品的征集之路。20多年過去了,同樣收獲了不少文字枕。以詩文枕為例,迄今共征集28方,都屬宋金元時期,數量是楊氏贈枕的兩倍。本文以這些枕為論述對象,務在公布材料;筆者也嘗試對個別詩詞作斷句和字句考釋。

根據這些詩文內容再細分為勸世教化、寫景抒情、托物言志、其他類。這樣劃分是為了論述的方便。比如勸世類,除了做人哲學、勸誡世人,人生際遇的詩文亦歸入此類;寫景抒情類數量最多,閑適隱逸的也一并列入。托物言志類除了借物表達志向,也有借物諷刺世風的。宮怨詩、詠史懷古等只有一首的,則概將它們歸入其他類。

一 勸世教化類

書寫在這批宋金元陶瓷枕上的詩文,有不少是宣揚儒學修身、提倡禮治的說教,無論是孔子的儒學精髓,還是民間流傳多年的警句和長輩對晚輩的諄諄教誨,都在引導人們修身齊家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把它們刻寫在朝夕相伴的枕頭上,無疑具有“耳提面命”作用。還有些詩文是告訴人們及時行樂、知足常樂道理的。

宋磁州窯開光刻詩句腰圓形瓷枕(圖一),枕面花式雙邊欄,主題紋飾為詩文:“弟兄分散易,義居成立難。長幼相和順,家計轉增添”?!傲x居”指孝義之家世代同居。告訴人們兄弟和睦之不易,只有長幼和順,才能家和萬事興。

宋磁州窯開光褐彩題警句腰圓形瓷枕。枕面三線陰勾花瓣形邊欄,內書“逃走為貧子,還家作富兒”。宋人黃庭堅的《和程德裕頌五首》,開頭便是“貧子還家作富兒”。

宋磁州窯白地如意形臺座枕(圖二),方形開光內用褐彩書寫“見賢思齊”四字。同樣屬磁州窯產品的一方瓷枕殘片上也有“見賢思齊”字樣[2]??鬃友哉摰脑娢恼?,在楊氏贈枕中也有一件。即金磁州窯詩文腰形枕,上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元白釉刻詩文長方形枕,枕文是關于齊家的。葉形開光內寫著:“家和出子義,一善出高人?!敝袊鴩也┪镳^藏金詞曲枕上有“家和生貴子,門善出高人”句[3]。北宋磁州窯白釉劃花葉形詩文枕也題寫著“壽山/家和生貴子,門善出高人”。[4]河南新安古窯址出土的刻花題字枕殘片上也有“富家出貴子,善門出賢良”字樣[5]。

元臨汾窯白釉雙線紋開光劃詩文腰形瓷枕,枕面刻“道得引開君子路,利名使破小兒心”。首句的“得”應作“德”;第二句“小兒”,應為“小人”。

宋磁州窯開光白底黑花題句長方瓷枕的詩文,如下:

山坡里羊

有金有玉,無憂無慮,賞心樂事休辜負。百年虛,七旬余,饒(曉)君更比石崇富。合眼一朝天數足,金,也換主;銀,也換主。

告訴我們錢財身外物、要及時行樂。值得一提的是,《磁州窯詩詞》收錄的元代白底黑花長方形枕,從枕形、紋飾到詩文,都與該枕近似。不同點是后者作“七旬初”。[6]

育兒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話題。金代人給出的答案是“莫為兒孫作馬?!?。金磁州窯白釉墨彩行書勸世題句八角形枕,枕面黑色邊欄內豎向而書:“急急光陰似水流,隨時過得且須休。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同樣的詩文又見于宋金介休窯白地剔花詩文枕,只有一字之差,第二句作“隨時過得便須休”。[7]《增廣賢文》中也有類似的詩。[8]

圖四 元臨汾龍祠窯白釉劃詩文腰形瓷枕及底部墨書

二 寫景抒情類

詩文枕上除了引用名家詩句,也有不少無名氏詩作。錯別字現象在詩文枕中俯拾皆是,如將“只”寫成“執”,“闕”誤作“缺”等。這些民間工匠的或稚拙或流暢的書法作品,以及常見的誤寫簡筆情形,使人感受到一股自然質樸之風。

金白地黑彩開光詩句八角形長枕,主題紋飾即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只山中,云深不知處?!比娪幸粋€錯別字。金代山西介休窯白釉橢圓形詩文枕,選取了其中兩句:執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9]則將“只”寫成“執”了。

宋白釉褐彩題句腰圓形枕,隨枕形繪一圈開光,內用正楷端正地寫著:“臨津艷艷花千樹,夾徑斜斜柳數行。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語出宋王安石《臨津》,它記錄了一位士子的經往與心路歷程。詩人行走在臨津驛的路上,看到滿樹繁花和斜柳數行,忽而想起昔年在京城金明池所見盛裝出行的女孩子,爭看春風得意的綠袍士子。

宋白釉黑彩題句腰圓形枕,枕面別無他飾,只有兩句詩:“風引漏聲來枕上,月移花影到窗前”。寫出了夜的靜謐,似乎還有主人的孤獨。這兩句詩截取自唐無名氏的《長信宮》。

接下來的兩方枕頭都是寫詩人閑適生活的。宋磁州窯白地黑彩詩句八角形枕,枕面裝飾也較為簡樸,內書“猛雨夜來時,山翁醉不知。平明青石畔,吹折古松枝”。一夜的猛雨颶風醉翁渾然不覺,直到第二天清早看到折斷的松枝才知道發生了什么。類似的詩還見于以下陶瓷器。河北平鄉文物保管所藏元代白釉黑花詩文罐,上有詩句“平明青石畔,吹折老松枝。風雪雨過風雨夜,來時山翁醉不知[10]?!标兾魑靼采称滤文钩鐾琳砩弦嘤蓄愃频脑姡骸帮L雨夜來時,此翁醉不知?!趺髑嗍?,吹折老松枝?!盵11]。類似地,宋白釉黑彩題句腰形枕的詩文也寫到因熟睡而發生的生活趣事,詩曰:“釣罷歸來不系舡,空江風月正堪眠。自然一陣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此詩出自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宋白釉刻題句腰圓形枕,枕面雙線邊欄內書:“夕陽芳草遠,斜入杏花飛”。宋代寇準的離別詩《江南春·波渺渺》也有“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句。

賈島詩《句》中的“長江風送客,孤館雨留人”,更為頻繁地出現于詩文枕上。元臨汾龍祠窯白地劃詩文長方形枕的枕面中部刻寫著的便是這兩句詩。類似的詩句還見于河南林州文保所藏白地黑花八角形枕[12]、山西沃縣招待所院內采集的白釉八角形枕[13]?!洞胖莞G詩詞》中還錄有“長江風送千里客,孤館雨留思鄉人”[14]。曲牌中也有“長江風送客”和“孤館雨留人”[15],可見這兩句詩之普遍。

元臨汾龍祠窯白地劃詩文長方形枕刻寫的“風吹前院竹,雨灑后庭花”,同樣是詩文枕上所習見的。北宋/金介休窯劃花詩文枕,題寫著“風吹前院竹,雨灑后亭花”。[16]河北磁縣文保所藏瓷枕則書“風吹前院竹,雨折后庭花”。[17]也有枕上寫作“風吹前院竹,雨折后亭花”的[18],“亭”字顯然是誤筆。2003年陜西咸陽金墓出土瓷枕上也有同樣的詩句[19],只是將“雨”誤寫成“與”了。

金禹州扒村窯墨彩題詩文腰形瓷枕則描摹鳥聲:“綠柳黃鶯聲啞咤,雕梁紫鳶語呢喃?!?/p>

圖五 宋磁州窯綠釉刻花開光題句腰形瓷枕

圖六 宋當陽峪窯綠釉詩文腰形瓷枕

枕上詩文作曲牌名的還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20]。宋磁州窯白釉詩文腰形枕便用褐彩寫下這兩句詩。鶴煤博物館藏北宋白地褐彩詩文枕與之一模一樣。[21]這兩句詩其來有自,即唐于良史的《春山夜月》。

宋磁州窯白地詩文腰形枕(圖三),枕面文字作:“遠水碧千里,夕陽紅半樓”?!洞胖莞G詩詞》收錄的白底黑花橢圓形枕上也有相同的文字[22]。語出宋魯交《江樓晴望》。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磁州窯白釉黑花八棱形詩文枕,枕文作“遠水千里碧,殘霞一線紅。目前山盡處,依約兩三重”[23]。

金介休窯白釉褐詩文八角形枕,枕面題寫著“白云朝朝走,青山日日閑”。山西襄汾縣丁村2號元墓出土的白瓷枕上也刻有相同的文字。[24]《名賢集》中則寫“白云朝朝過,青天日日閑”。[25]

元臨汾龍祠窯白釉劃詩文腰形瓷枕(圖四),枕面刻寫“洞中仙不老,云外客場仙”。一副超然囂塵的味道。元王哲的《浣溪沙三首》也有類似的文字,曰:“物外閑人云外客,虛中真性洞中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枕底部有墨書:“延祐二年五月置”。延祐是元仁宗年號,二年即1315年。這是南博館所收藏的第一方紀年枕。

接下來的兩方枕頭都書寫詞文,是所有征集枕中文字數量最多者。宋磁州窯綠釉刻花開光題句腰形瓷枕(圖五),枕面開光內書《商調·熙州引》一首,上半闕寫景,后半闕寫宴樂縱酒:

驚風初散,彤云漸布。素英飄灑,皓雅亭臺,清淡簾幕。如畫玉井修梧悞,瞑鳥無巢棲野際,此堪吟甚,處水村漁舍。

畫堂盛樂張宴處,恣飛觥斝,謳歌數缺(闕),滿皷半闌時,郎呼行,紅粉銀釭影下底,問誰人要醉翁今夜。

“簾”即簾之繁體,雖然該字部分被邊欄遮掩,但按上下文和筆勢,讀簾可通。難點是下句的“悞”,放在此處不當?!皭挕笨赡転椤皹\”,梧榎即梧桐與山楸,兩者都屬良木,比喻良材,與“玉井”似可對應。[26]“缺”為“闕”之誤,最后一個字讀“呼”,可通?!拔踔菀痹~牌未見于《全宋詞》。[27]

宋當陽峪窯綠釉詩文腰形瓷枕(圖六),開光正中刻《大石調·六國朝》一首,全文如下(括弧內的字是后加):

亳州定遠縣故里村,?。〒┳娲鄠鱽硎?,富隨殘唐人,荒儉廣積糧斛,馬成群,牛成隊,肥菜壯土,千間屋宇嚴飾,誚不同黎庶,諢期五侯家居住處。

何期遇春天媚景,芳舒遠院,柳疑(凝)煙,桃映露。見秋千斜掛,在翠煙深處。見粉蝶尋小檻,穿廉燕舞。和風暖灑,香塵曉采微雨,從(縱)使丹青,描圖未足。

詞文上半闕寫生活富足,后半段繪春日美景。

圖七 金平陽窯姜黃釉詩文豆形瓷枕

圖八 金綠釉詩文腰形陶枕

三 托物言志類

詩言志。這批詩文枕即有幾首屬于寄志向于物,或者借物來諷刺世風和人心的。

宋白地黑彩行楷題句腰形枕,枕面雙線邊欄內書《勿欺》詩一首:“倚樹生靈銷,樹倒靈銷死。人倚勢逼人,勢盡還如此”。靈銷應為凌霄之誤,它屬攀緣藤本植物。詩借凌霄來諷刺倚勢逼人者。在《名賢集》中也有類似的詩句:藤蘿繞樹生,樹倒藤蘿死。[28]

金綠釉刻詩文元寶形枕,方形開光內刻寫著:“耕牛無宿草,倉鼠有余糧”。諷刺社會的不公和貧富懸殊。這兩句詩在《名賢集》中也可以找到。[29]

宋白釉黑彩題句八角形枕,八角形邊欄,兩端繪含苞待放的花,正中寫著:“虎窟邊無鹿,雕巢下絕鳥”。似乎想通過寫自然界的弱肉強食告訴我們人世間的殘酷。

金平陽窯姜黃釉詩文豆形瓷枕(圖七),開光內書:“庭載棲鳳竹,池養化龍魚”。這兩句詩出自晚唐詩人羅隱《過梁震居留題》,全詩為:“道院迎仙客,書堂隱相儒。庭載棲鳳竹,池養化龍魚”。通過棲鳳竹和化龍魚來比喻道院是巨儒名相的薈萃之地。[30]磁縣觀臺窯出土的金代綠釉劃花豆形詩文枕,便以《吟古》為題草書了這首五言絕句。[31]

四 其他類

還有兩首詩是屬于詠史懷古和宮怨詩。前者無論是詩句、書法,都是很稚拙的作品,后者講的則是唐代歌者何滿的故事。

金綠釉刻詩文腰形陶枕(圖八),開光內刻寫《感事詩》一首:“周公定鼎洛城內,朱鳥星中對此中。今日皇家丞火德,宜修原廟應高穹”。第三句的“丞”通“承”,第四句的“廟”有筆誤,寫作“廣”字下面加個“苗”,頗為有趣,“原廟”意為正廟以外另立的宗廟?!榜贰弊忠噍^難辨認,但根據筆勢和文意,“穹”可通?!皯唏贰奔错槕n天之意。

元平陽窯姜黃釉詩文八角形枕,開光內寫有“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山西南部窯場金綠釉刻劃詩文枕上則刻著“國子三千里,深宮二十年”。[32]更加完整的詩歌則見于楊永德捐贈南博館的三彩劃詩文六角形枕,全詩曰:“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詩畫入枕能使一件枕頭通過其造型、色彩和裝飾所能表達的實用、舒適和審美三重意義之外產生多彩的聯想或新鮮的認識;將人的激情、理想、希望、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再現出來,出色地塑造出一個審美的真實,將人帶進另一個精神世界?!盵33]通過對這28方詩文枕的介紹,我們已經可以大致領略它們的多彩多姿。個別詩詞或詞牌名為首見,可以增補充實中華詩詞庫。書法方面,有部分文字是可作為書法作品欣賞的。本次新辨認的字和斷句,僅是初步研究成果,不成熟之處肯定有。將來,還可從某一角度(書法、文學等)做專門研究,個別詩詞的內涵還可作深入解讀。

[1]可以參看,吳凌云《楊永德伉儷捐贈陶瓷枕》,《南越藏珍》中華書局,2002年,第189-232頁;詹杭倫《國學與文物:瓷枕上的賦文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等。

[2]王興:《磁州窯的書法藝術》,《邯鄲師專學報》2000年第4期。

[3]宋伯胤:《宋伯胤文集·枕具卷》,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150頁。

[4]趙學鋒:《磁州窯裝飾藝術風格的形成、應用及傳播》,《收藏》2014年第15期。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新安縣文化館:《河南新安古窯址的新發現》,《中國古代窯址調查發掘報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345頁。

[6]王興編著:《磁州窯詩詞》,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7頁。

[7]孟耀虎:《磁枕玄珠》,三晉出版社,2014年,第46-47頁。

[8]洪鎮濤主編:《增廣賢文·名賢集》,上海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76頁。

[9]楊建軍:《宋金元磁州窯系陶瓷文字枕研究》,鄭州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第54頁。

[10]李淑芹:《平鄉縣出土的幾件元代磁州窯瓷器》,《文物春秋》2011年第1期。

[11]同[3],第150頁。

[12]同[6],第46頁。

[13]同[9],第25頁。

[14]同[6],第14頁。

[15]隋樹森選編:《全元散曲簡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11-112頁。

[16]同[7],第44-45頁。

[17]同 [2]。

[18]張子英:《磁州窯瓷枕》,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第296頁。

[19]蕭湘、李建毛:《瓷器上的詩文與繪畫》,湖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第131頁。

[20]同[15],第111-112頁。

[21]同[19],第123頁。

[22]同[6],第39頁。

[23]戴書田、張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磁州窯題字瓷器》,《文物春秋》2002年第3期。

[24]陶富海:《山西襄汾縣的四座金元時期墓葬》,《考古》1988年第12期。

[25]同[8],第195-196頁。

[26]本文個別詩詞的斷句和辨字,得到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業強、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何方耀、胡在強副研究館員(同事)、湛江市書法家協會會員黃賢(堂兄)和何小剛(同學)的幫助,同事何東紅女士提供了部分照片,在此一并致以謝意。

[27]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

[28]同[8],第191頁。

[29]同[8],第198頁。

[30]王興、王時磊:《金代磁州窯綠釉詩文枕擷英》,《收藏》2015年第9期。

[31]同[6],第73頁。

[32]同[7],第130-131頁。

[33]宋伯胤:《陶瓷枕的造型、工藝和圖案紋飾藝術》,《枕—楊永德伉儷捐贈藏枕》,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寶法德企業有限公司聯合出版,1993年,第438頁。

猜你喜歡
白地瓷枕磁州窯
瓷枕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5)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4)
瓷枕,透心涼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2)
磁州窯文物精品選(1)
瓷枕·涼殿·蒲扇·夏衣
白地吳樹灣村汝卡東巴經《內內抒》片段譯釋
白地霉不對稱還原1-萘乙酮制備(S) -1-萘基-1-乙醇
利用白地霉改造傳統制麥的工藝優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