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求精 以史育人

2019-11-06 06:41馬敏
人民教育 2019年21期
關鍵詞:中華民族育人歷史

馬敏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中指出,“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對學生進行歷史教育是提高我國公民人文素養的重要渠道,其中編寫一套高水平的歷史教材顯得尤為關鍵。以中國史學會前會長張海鵬、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徐藍為總主編的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編寫組承擔了這項歷史重任。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在數百位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教材通過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核,于今年9月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山東、海南6個省份率先使用,這是可喜可賀的大事。

“吹盡狂沙始到金”:精益求精編寫教材

作為這套教材主要審核專家之一,我親眼目睹了編寫組成員在兩位總主編帶領下,不辭辛苦,夜以繼日,加班加點地研究、編寫。國家教材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委員會、思想政治審議專家委員會委員以及有關專家,以極其認真負責的態度進行審核,不斷提出修改意見,使教材日臻完善。根據個人不完全統計,除編寫組召開的不計其數的編寫、改稿、統稿會議,僅審讀專家參加的指導、審查會議就有12次之多,參會專家近200人次。教材成稿后,按照要求又在北京、上海、海南、寧夏、新疆等11個省份開展教師審讀、試教等工作,涉及157所學校、576名教師、近1.2萬名學生。古詩有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毙燎诟冻霰赜谢貓?。相信如此集眾人之智慧,經過反復琢磨、修改而成的教材,應當是高質量的,完全能夠擔負起“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時代使命。

“萬紫千紅總是春”:統編教材亮點紛呈

這套統編歷史教材嚴格依據新修訂的高中課標進行編寫,在編寫體例和內容上具有突出的特點。

就體例而言,其特點可概括為“一縱一橫,一簡一繁”與“點、線、面相結合”。所謂“一縱”,即以通史體例呈現的《中外歷史綱要》上下兩冊,上冊為中國通史,下冊為世界通史,是歷史學的基礎知識,規定為必修課教材。所謂“一橫”,即以專題史形式橫向展開的選擇性必修三冊——《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供高中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升學需要而選擇使用。在教材編寫中,《中外歷史綱要》大體貫徹“簡”的原則,刪繁就簡,詳今略古,用更多心力勾勒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闡述歷史發展的規律,重點培養學生歷史縱向思維的能力。三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則是在必修基礎上進一步擴展知識面,由“簡”而“繁”,讓學生從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不同角度分別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繁”,并非指知識的“繁難”,而是指相對于《中外歷史綱要》而言,在歷史內容的介紹上更為具體、深入,涉及面也更寬,引領學生從不同視角多層次去認識歷史?!包c、線、面相結合”,既是教材結構的特點,也是教給學生完整知識結構的需要?!包c”是具體生動的重大史實,“線”是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面”是觀照較長時段、較大范圍的歷史,是“點”與“線”的延伸、擴展和提升。相對而言,必修的《中外歷史綱要》是“點”“線”“面”的結合,三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則更側重于“面”的延伸和拓展。

就內容而言,統編歷史教材的特點可概括為“兩個統一”與“四個突出”?!皟蓚€統一”主要指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學術性與知識性的統一。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關鍵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歷史教育相結合,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歷史敘述與闡釋之中,引導學生科學認識和正確評價歷史,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學術性與知識性的統一,則是要恰當把握學術性與知識性的“度”,既要及時體現我國歷史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如“良渚遺址”“陶寺遺址”等中國考古的新發現,又要尊重教材沉淀學術共識的特點,著重介紹那些比較成熟和取得公認的學術成果,并且以準確無誤、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學生,避免過度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八膫€突出”,則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突出唯物史觀的指導。歷史唯物主義是歷史教材編寫的根本遵循,必須體現在教材內容的方方面面,貫徹于歷史發展過程的始終。本教材從唯物史觀出發,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是一個從低級向高級、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中,生產力的發展構成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是突出中國視角?!皻v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中國歷史教材是為中國的青少年編寫的,其目的是讓我國青少年真正了解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文化,“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因此中國視角與中國立場是必須堅持的。我們固然也要學習世界歷史知識,加深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但需要從中國視角講述世界歷史,“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不能生搬硬套,削足適履,而應從本國本民族實際情況出發,堅持取長補短、為我所用的原則,從人類文明成果中汲取經驗和智慧。

三是突出“人民中心”。中華民族的歷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本教材的突出特點之一,是能夠打破以帝王將相為中心的傳統史學狹促格局,始終堅持“人民中心”的立場,從“君史”到“民史”,以中華民族的“創業史和發展史”為主線,展開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既總結歷朝歷代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又著重介紹歷史上勞動人民的各種發明和創造以及農民斗爭和起義,旗幟鮮明地宣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史觀。

四是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這套統編高中歷史教材與以往“一綱多本”教材的最大不同,便是制定了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并要求逐一落實到教材和教學各個環節之中。力求通過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服務于“立德樹人”的育人總目標。因此,如何將歷史核心素養同歷史敘事、歷史分析密切結合,做到“以史育人”,便成為教材編寫和教學的關鍵。本教材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較好地詮釋了歷史核心素養諸要素與歷史教學內容的關系。

“舉一綱而萬目張”:讓教材充分發揮以史育人的作用

我個人認為,根據思想性與科學性相統一的原則,要真正達到“學史明智”“以史育人”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內容的學習:

第一,要引導學生重點學習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華民族在長期奮斗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優良傳統和精神品質,諸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拓精神;維護國家統一、崇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自強不息的執著追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情懷,等等,皆為中國人骨氣和底氣的精神之源,必須加以繼承和弘揚,用以培養青少年的浩然之氣和優秀品質,使之樹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第二,要引導學生重點學習中國近代歷史,弄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由來。近代史是離我們最近的歷史。學習中國近代史,關鍵是讓學生了解近代中國因落后而挨打的苦難經歷,了解近代以來各派政治力量都曾嘗試過以不同的方式挽救民族于危亡,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徹底改變中國的命運,使中華民族走上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第三,要引導學生重點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增強“四個自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沒有對照就不了解歷史進步的尺度。必須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輝煌歷程和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成就,使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認清歷史發展的規律,牢牢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本質,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把我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擺在青少年教育的突出位置,讓青少年更多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多感悟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憤圖強的光輝歷程,更多認識新中國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边@一重要論述已經指明了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和根本遵循,我們一定要以國家統編歷史教材的使用為契機,將“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落在實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推進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千千萬萬棟梁之材。

(作者系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

責任編輯 施久銘

猜你喜歡
中華民族育人歷史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哪項世界遺產被 譽為“中華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季札掛劍
悅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樂綻放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