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魯迅與蕭紅筆下農民形象的異同

2019-11-09 06:37王文津呂小穎
關鍵詞:蕭紅魯迅

王文津 呂小穎

摘 要:魯迅的思想潛移默化影響了蕭紅,并結合她的自身經歷和精神追求最終形成了她自己的創作原則。蕭紅對魯迅的理解是深刻而獨到的,是對魯迅的批判國民性的繼承和發展,魯迅未完成的事業在她這里得到繼承。同是批判國民性,魯迅以他戰士般的姿態發現和揭露了國民的劣根性,并進行了深刻、嚴厲的批判;蕭紅在以溫和的同情的態度對國民性進行批判的同時,也融入了她個體的生命體驗:精神上的孤獨寂寞、人生意義的困惑、生與死的感悟、生命哲學的探索。魯迅與蕭紅,一個以戰士般的姿態沖鋒陷陣,一個以母親般溫暖的情懷纏綿絮語,在對國民性的批判與探尋中,得到了完美的配合。

關鍵詞:魯迅;蕭紅;農民形象;批評國民性;國民劣根性

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9-0092-05

一、麻木愚昧的農民形象

(一)魯迅與蕭紅筆下農民形象的相同之處

魯迅和蕭紅筆下有這樣一類人,他們麻木、愚昧、冷漠、狹隘,深受封建迷信的荼毒?!端帯分械娜A老栓認為人血饅頭能夠治好兒子的病;《呼蘭河傳》中小團圓媳婦生病不給請醫生,而是請大仙為小團圓媳婦跳大神洗澡驅邪。在面對現實的剝削和壓迫時,他們都以自欺自賤的病態的方式來應對生活對他們的蹂躪和打擊。阿Q采取“精神勝利法”來應對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和侮辱,甚至以欺負弱者的方式來發泄轉移;粉房里的人在這歪斜的馬上就要倒塌的草房里住得那樣自如,認為房子永遠不會倒塌,卻為了使河神高興,在過河的時候,每次都要扔兩個銅板。在這看似相同的背后,我們卻能從中體察到其中的不同之處。魯迅所刻畫的農民的麻木性和愚昧性是被千百年來封建制度對農民的壓迫剝削和傳統等級制度以及儒家傳統思想對人們思想的統治互相作用所造成的。魯迅的家鄉浙江紹興,是儒家文化底蘊深厚的江南水鄉小城,在這里人們嚴苛遵守著儒家的傳統思想和封建等級觀念。魯迅正是從家鄉的這種文化環境中,挖掘和揭露農民身上的頑疾和弱點的。而蕭紅所刻畫的是生活在東北人跡稀少地區的農民。在這片人們自給自足的黑土地上,人們與外界的鮮少交流,造成了封閉、落后的原始村落。在這里,人們只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欲望而活著,沒有儒家文化或思想束縛或教化他們,他們遵守著或創造著屬于他們的生存經驗或法則,蕭紅是在這種有著原始性的環境背景下審視和挖掘著農民的愚昧和麻木。在這不同的環境背景下塑造的農民形象,映射了作家對農民形象的本質解讀和他們精神探索方向的不同。

(二)作家精神探索方向和對農民形象的本質解讀的不同

年輕的魯迅,認為中醫是救不了中國人的,便想通過學習西醫來救治國人。當時中國正面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和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的內憂外患的局面,魯迅便想要是戰爭的話就去當醫生,救國救民。但是,當他在東京上學時看到畫片上體格健壯而精神麻木、愚昧的中國看客時,便醒悟到靠醫術是救不了國的,因為體格健壯而精神麻木愚昧的中國國民對救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無睹,他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中國社會思想改造的必要性。在這基礎上,他提出了“首立在人”的思想,認為“人立而后凡事舉”。①所以他說;“此后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雹隰斞笇Ω锩较蛴兄苌羁毯颓逍训恼J識,他對社會問題的理性認識始終在他的文藝方向的確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③若想救中國,就必須從改造國民性開始,改變國民的劣根性、改變中國人迂腐落后的觀念、打破農民精神上的枷鎖。能夠救國的不是先進的武器、技術,而是國人的精神。只有中國人民覺醒了,那么這個國家民族就有救了。魯迅用他手中的筆,入目三分地批判國民的劣根性,國民劣根性,即國民負面的社會心理與行動體例,即國民性格上的弱點。魯迅用非常精辟的語言總結了中國幾千年歷史沉淀的國民劣根性:“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④中國人的“奴性”根深蒂固,一代又一代地增強,成為一種“遺傳基因”世代相襲。若是不從精神上完全廢除這類“奴性”,中華民族便只能迅速地朝著滅亡的路上走去?!秴群啊放c《彷徨》是中國反封建的一面鏡子,為清除農民群眾心中根深蒂固的奴性與封建思想的影響,魯迅以犀利的解剖刀,揭示了封建等級制度觀念以及在此基礎建立起來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殺人吃人的殘酷本質,揭露了由這種道德造成的習慣性的虛偽以及他們的奴性、保守性、落后性、陳腐性,揭露中國病態的社會特征,讓人民意識到帝國主義和封建禮教對人民肉體和精神上的殘害,農民除了自覺不自覺地消極接受,還可以站起來反抗,從而塑造一個健全的人格,只有中國人民靈魂真正覺醒了,才能救國。

蕭紅繼承了恩師魯迅“改造國民靈魂”的思想,她卻以獨特的生命體驗表現出了對魯迅思想的承繼,她以奇特的視角審視著為這個古老的民族。蕭紅改造國民性的探索在縱向上不及魯迅,缺乏魯迅像戰士般堅韌的沖擊力量和深邃的思想力度,卻在廣度上多了對生命不斷探索的個人體悟。呼蘭河人過著一種安逸的生活,這是一種原始的生命循環,一切都是自然的結果,是死一般的沉寂,是可怕的百年孤獨和精神荒原。蕭紅對呼蘭河人的這種原始的生存方式和精神荒原充滿了同情和悲憫。在《生死場》中,蕭紅詳盡地描繪了東北農民原始的生活方式,她深切挖掘分解了農民面對存亡時的立場,流露了她對生命的思索。她寫出了人們面臨生死時麻痹、病態的人生的文化特質。但到最后,面對日本人的虐殺和凌辱,人們對生與死不再麻木,不再沉寂,為了活著,人們開始站起來反抗了,這種反抗,是在一無所有、生命受到威脅時的反抗,是生命的反抗,他們發出了驚心動魄、歇斯底里的嘶喊,顯示出了生命的厚度與力度。在這里蕭紅與她筆下的人物融為一體,為活在東北黑土地上的人們,為所有生命意識還未覺醒的人們,對命運發出了悲憤、有力量的吶喊。蕭紅個體對生與死的感悟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使她的作品充滿了精神上的孤獨寂寞、對人生意義的困惑、對命運的反抗、對生命哲學的探索和對生死問題的迷茫。

魯迅所描繪的農民都具備“社會性”,“人的社會性”是指人在實踐中從他們所依存的社會文化中獲得的特性,這包括人的社會角色以及按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人應該如何處理人的生物本能的一系列規則。⑤人的社會性是某個階段的經濟、政治與文化相互作用的產物,在階層社會里,人的社會性表現為階層性,人按照他所處的社會階層構成那個階層特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遵守這個階層所形成的法則。

在19世紀初期,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相互作用下,中國人民在水深火熱中掙扎生存。尤其以流傳了千百年的傳統的等級制度對人民的精神思想的毒害最為深重,中國人民尤其是生活在鄉村的農民面臨著生存和精神的雙重迫害。在這種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下,人們恪守封建等級思想,壓抑自己的本性,以致造成了人性的麻木、愚昧、冷漠、扭曲。魯迅筆下的農民正處于這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下,遵循著這個階級特有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一系列原則。他們被這千百年來的封建禮教制度束縛了自己的思想,使人與人之間變得冷漠、產生了隔閡,人們遵守著這種封建禮教的規矩,來衡量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人的本性中對別人的同情、憐憫以及純真的感情逐漸消失了,封建思想中的等級觀念以及生活的重擔壓在農民的肩頭上,使農民變得痛苦不堪、麻木遲鈍,甚至對一個人的性格和面容的改變也是巨大的。閏土即是這此中的典范。在《故鄉》中,少年的閏土是一個熱情純摯的孩子??稍俅我姷介c土時,他已變得沉默寡言、麻木遲鈍。⑥少年閏土與“我”建立了純厚的情誼,他送“我”貝殼和鳥毛,一塊兒嬉戲玩耍??芍心甑拈c土再見到我時,在掙扎與糾結過后,終于叫了“我”一聲“老爺……”。面對這樣的情景,魯迅怎能不痛心不悲憤。最終兒時純真的情誼被千年來深深根植在中華大地上的封建等級觀念打敗了,人與人變得疏遠、冷漠。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從意識形態方面去鞏固封建制度,以封建思想束縛自己的意識,使之對自身進行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

與魯迅所刻畫的具有“社會性”的農民形象不同,蕭紅筆下的農民具有“動物性”。恩格斯說:“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了人永遠不能擺脫獸性?!雹哌@里的“獸性”就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共同性,是人的本能沖動和欲望,是人最低層次的屬性,即“人的動物性”。⑧人的本能沖動和欲望,就是為了滿足人自身基本需求的一種客觀本能。這種本能需求本質上是一種生理需要。誠如馬斯洛所言,人的基本需要存在5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人的第一個層次需要就是生理需求,具體指人的本能沖動、性欲以及生存欲。也就是說,“人的動物性”主要包括人的性沖動和生存欲。⑨

蕭紅塑造的麻木、愚昧、冷酷、落后的農民形象是東北這片黑土地上因為地廣人稀、交流不便造成的落后、閉塞、老化的人文環境和幾千年封建宗法思想長期沉積的產物。生在這個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空間里的人群,呈現出一種依附自然、安于現狀、無目的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態,他們像動物一樣任憑自己的本能沖動和欲望支配著自己的生命活動,對待感情極端漠視,像動物一樣絕望,漠視生與死的問題?!渡缊觥分?,成業對金枝沒有絲毫的感情甚至是憐憫,有的只是肉體的欲望和沖動,把金枝當純粹發泄性欲的工具,身體的欲望和原始本能支配著他的一切行動,充斥著他的生活。村子里的男人大多是成業這樣的人,成業只是他們之中的一個縮影。

二、具有反抗性的農民形象

(一)具有反抗性的農民形象的相同之處

在魯迅與蕭紅的小說中,盡管農民形象都是愚昧麻木的,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受著封建制度的剝削和壓迫。然而,也有反抗式的農民出現。

在魯迅的小說《祝?!分?,祥林嫂的兩次行為表現了她身上的反抗性。第一次,頭一任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二次,當婆婆將她嫁給別人時,祥林嫂一路叫罵,拼死反抗。盡管兩次反抗都沒有成功,但是卻表現出了祥林嫂對封建家長制度的不滿與反抗,她不想遵循婆婆為她安排的人生,不希望婆婆把她當作賺錢的工具,她想要自由自在的人生,想要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小團圓媳婦來到婆家后,常受到婆家的凌辱與毒打。在因為受到虐待而生病的時候,婆婆為她請大神兒洗澡,她拼命反抗,卻最終敵不過眾人的力氣,而在水里吱哇亂叫,就這樣,小團圓媳婦的命就沒了。

小團圓媳婦和祥林嫂都不滿意不聽從婆家的虐待的安排,進行了反抗,她們的反抗是對封建禮教家長制度的反抗,并且也是對自身悲慘命運的反抗,但是反抗的最終結果都失敗了。并且,她們都被那些麻木、冷漠、愚昧的人給害死了。但是,魯迅和蕭紅所表達的農民的反抗所蘊含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二)作家所表現的思想內涵與所塑造反抗性的農民形象的不同

《阿Q正傳》的深刻性,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本身的弱點和以農民群眾為中心的人民群眾對中國革命的不覺悟性。阿Q之所以受到魯迅的高度重視,就在于他是最能夠廣泛地反映當時人民群眾的思想狀態的,就在于以他的地位和處境,他是最應該理解革命的目的與意義的,他是最應該爭取解放和自由的,但假若他也沒有民主、平等的要求,革命也就沒有成功的希望了。魯迅常說:“我覺得革命以前我是做奴隸;革命以后不久,就受了奴隸的騙變成了他們的奴隸了?!雹膺@里所說的騙人的“奴隸”,實際便是阿Q式的“革命黨”。阿Q的造反不是真的造反,阿Q不是真的對封建社會的反抗,這反而更具有封建的意識。阿Q反抗的目的是想讓趙太爺、秀才、假洋鬼子和未莊的人對他又恭敬、又懼畏、俯首稱臣,阿Q的革命是對名利與金錢的追求,不了解革命的本質和意義,阿Q的革命是“阿Q式革命”。革命前,他們是奴隸,任人蹂躪和差遣;革命后,他們執掌政權,但其思想觀念仍是封建帝王思想,沒有絲毫民主和平等思想可言,他們就又把群眾當成自己的奴隸任意踐踏和驅使了。魯迅所試圖證明的是:中國需要一次深刻的、廣泛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若不伴隨著深刻的思想革命,必將與辛亥革命一樣半途流產。{11}

魯迅的反抗之路是絕望的。魯迅始終保持著清醒的意志和對國民的批判態度,采取現實主義的手法揭露和批判農民愚昧麻木的國民劣根性,然而中國自古以來嚴苛的等級制度已被國民默認為合法化。作為大眾的啟蒙者和社會的改良者,魯迅在探索國家道路時感到孤獨與絕望。所以,魯迅是痛苦的。

蕭紅所顯現的農民的反抗性是愛國意識和個人對生命意義的雙重覺醒。在《生死場》中所表現的農民愛國意識、民族意識的覺醒離不開蕭紅當時所面臨的國內的環境?!熬拧ひ话恕敝?,中國面臨著殖民地化的命運??谷站韧龀蔀樽骷谊P注的焦點,蕭紅在這時期通過蕭軍和舒群,進入了當時左翼的文學群體,并秘密進行著抗日運動?!渡缊觥肪褪窃谶@種情況下誕生的,它反映了蕭紅當時用文字積極抗日的先進思想,蕭紅想通過自己的筆來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使他們站起來一起抵抗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在《生死場》中,日本人的入侵人們沉寂的生活被打亂,死亡向他們走來。在死亡面前,他們站立起來,選擇反抗:王婆加入了“鐮刀會”,二里半跟隨李青山去城里參加革命。他們的反抗是面對死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醒悟,是對生與死的醒悟,是民族意識的覺醒,是愛國意識的覺醒。在《呼蘭河傳》中,馮歪嘴子具有了對生命意義的初步覺醒,在馮歪嘴子的女人死了后,人們都覺得他完了,但馮歪嘴子并不像別人眼中的那般絕望,馮歪嘴子的思想已經清醒,他開始思索人生的意義,他的生命境界得到了提升。他以坦然的態度,平靜勇敢地在生命長河中緩緩行走,具有了對生命的主動性的把握。在這里,滲透出了蕭紅對人生意義與個人價值的感悟與思索,個體對命運的抗爭。在蕭紅的生命歷程中,她不斷地追逐著人的本真生存,追問著人生的意義。她把自己這種對人生意義深入骨髓的思考,傾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蕭紅的反抗之路是充滿希望的。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蕭紅參加左翼文學組織的抗日救亡活動,與蕭軍、舒群等一起用文字積極抗日,這時候蕭紅對抗日是積極的充滿激憤與希望的?!渡缊觥分?,農民被逼到絕境后、生命受到威脅時才開始反抗,但這是奮不顧身、義無反顧、絕望地反抗,這種反抗以生命和鮮血為代價,是生命本能的抗爭,所以這種反抗更決絕、更徹底、更有力量。農民的這種反抗精神是積極的、向上的。這個時期,最缺乏與最需要的中華民族的反抗精神在蕭紅的著作里呈現出來了?!逗籼m河傳》中,馮歪嘴子對命運的反抗是對個人生命意識的初步覺醒,在呼蘭河里的人們還處在蒙昧麻木的原始狀態時,馮歪嘴子的覺醒具有先鋒作用,這是生活在呼蘭河中人們意識覺醒的希望之源。

三、作家對待所創作的農民的態度

(一)作家對待農民態度的相同之處

魯迅和蕭紅在農民群眾身上投下了最熾烈的感情,他們或嚴厲或慈愛的關懷著農民,同情著農民,審視著農民,赤誠地愛著中國的農民。在《祝?!分?,祥林嫂被綁走之后,魯四太太時常提起她,但魯四太太不是把作為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做活麻利”的“奴隸”記起她、提到她的?!渡缊觥分?,有二伯在“我”家做了一生的奴隸,可是到頭來一無所有,還要受盡人們的白眼和嘲笑,連尊嚴都保不住。這類人物的共同悲劇基礎,就是他們自始至終都未被周圍的人當“人”。我們可以看到,在這里蘊含著魯迅和蕭紅對底層農民的人道主義的關懷。

(二)作家不同態度背后所隱藏的情感與對待農民態度的差異

魯迅是真正關心勞動人民的生活和命運,他以父親般嚴厲的態度去對待他筆下的人物,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魯迅與他筆下的人物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采取冷然觀看的態度,用冷峻嚴厲的筆鋒揭示出中國農民身上的精神疾病,他們的愚昧、落后、保守、狹隘、虛偽等精神病根,以引起人們的注意,達到救治國民的療效。魯迅是以一個自覺的知識分子,從高處去悲憫他的人物。{12}他用冷峻的筆鋒深入、精細、一針見血地剖析著他們的一切應當否定的方面,在魯迅的《吶喊》和《彷徨》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最深刻的發掘和最痛心、最堅決的否定,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傳統封建思想和傳統道德吃人的本質的需要是由封建思想的虛偽性、它特殊的吃人方式、吃人手段諸種因素共同決定的。封建觀念以多數的力量殺人,并且不是依靠多數的物質力量,而是依靠多數的感情力量,依靠多數的感情的冷漠??滓壹汉拖蔫ぶ?,讓人感到心底發寒的不是丁舉人和被處死,而是圍觀群眾對他們冷眼旁觀和看戲的態度。魯迅采取冷然旁觀的態度并且用冷峻嚴厲的筆鋒,是為了表現出一種近于“殘忍”的決心,他必須更無情地一層一層撕下封建道德那溫情脈脈的面紗,必須更無情地搗毀封建社會那表面田園詩般的情趣,才能真實地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質和虛偽性。他如實地描寫了舊社會的丑惡、罪惡和病根,批判了舊思想、舊道德,暴露與批判昏昧的廣大人民群眾,凝聚著對中國命運、出路的深沉思考。

蕭紅則是以一種更加溫和的態度,以母親般憐愛的胸懷去勾勒她筆下的人物的。她曾說過:“我開始也悲憫我的人物,他們都是自然奴隸,一切主子的奴隸。但寫來寫去,我的感覺變了。我覺得我不配悲憫他們,恐怕他們倒應該悲憫我咧!”{13}蕭紅深深地愛著她筆下的普通人物,所以她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把她自己放在與寫作對象同一高度同一位置上,從他們身上尋找愚昧、麻木、無知的國民劣根性,并且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她對農民精神世界和生存狀態的擔憂與同情。在1938年4月29日下午召開的現實文藝活動與《七月》的座談會上,當多數人在爭論是否應該上戰場的時候,蕭紅卻明確表示“作家不是屬于某個階級的,作家是屬于人類的?,F在或是過去,作家的寫作的出發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的”。{14}正因為蕭紅的創作理念與當時主張無產階級文學的主流作家不同,蕭紅被排斥在主流作家之外,甚至不被當時的人們所理解。蕭紅的童年經歷、生活際遇與個性也影響著她的創作觀念與創作道路。兒時的蕭紅,父親與母親對她很冷漠,沒有給過她關懷和溫暖,只有祖父很愛她,以及家里的后花園給了她童趣和快樂。少年時代的蕭紅離家出走,經歷了饑餓、磨難和不幸的婚姻,使得她的性格變得憂郁、凄傷。在經歷這種人生困境之后,蕭紅開始向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進行著永不止息的探索和追尋。這些充滿哲學意義的思索和探尋體現在她的作品之中。如《生死場》中,對生與死的獨特認識與見解;《呼蘭河傳》中對個體生存價值的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蕭紅發現,人類的劣根性導致了人們的悲劇與痛苦,她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膩的視角審視著呼蘭河人的麻木愚昧的劣根性,并且以一幅幅風俗畫式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現給世人。與魯迅不同的是,蕭紅對她筆下具有劣根性的農民沒有進行強烈尖銳的批判,而只是一種呈現、揭露,更多的是對他們的不幸與苦難充滿了悲憫與同情?!逗籼m河傳》中,王大姑娘原本是人人夸贊的,只因私自嫁給了社會地位很低的馮歪嘴子,就遭到了周圍人的嘲諷與奚落,王大姑娘因受到了精神與生活的雙重壓迫,最后抱憾離開了世界。王大姑娘所受到的精神上的壓迫是胡蘭河里的人有意或無意地施加給她的,但作者沒有憤怒地痛罵、指責他們,只是平靜地呈現出人們施壓的畫面和過程,更多的是同情王大姑娘所遭受的苦難和看著她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的無能為力。蕭紅在她生命的最后的旅程中,很想回到她精神的樂園呼蘭小城,甚至于想向她的父親認錯了,最終卻沒能回到養育她的那片樂土,但她留下了足以使那片樂土的人們驕傲自豪的《呼蘭河傳》。蕭紅把她對愛的追求與憧憬寄托在她對她的故土呼蘭城的回憶與懷想里,寄托在她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里,她以兒童視角回憶和講述著呼蘭城里的人和事,但在回憶的同時,蕭紅也在審視著自我和呼蘭河上的人們,她在一個個普通的人物身上發現了人類的愚昧、無知、麻木的劣根性,蕭紅的創作完成了她主張作家的寫作是對著人類的愚昧的創作追求。

蕭紅的這種文學追求離不開魯迅的引導,魯迅的思想潛移默化影響了蕭紅,并結合她的自身經歷和精神追求最終形成了她自己的創作原則。蕭紅對魯迅的理解是深刻而獨到的,是對魯迅的批判國民性的繼承和發展,魯迅未完成的事業在她這里得到繼承。同是批判國民性,魯迅以他戰士般的姿態發現和揭露了國民的劣根性,并進行了深刻、嚴厲的批判;蕭紅在以溫和的同情的態度對國民性進行批判的同時,也融入了她個體的生命體驗:精神上的孤獨寂寞、人生意義的困惑、生與死的感悟、生命哲學的探索。魯迅與蕭紅,一個以戰士般的姿態沖鋒陷陣,一個以母親般溫暖的情懷纏綿絮語,在對國民性的批判與探尋中,得到了完美的配合。他們的作品都超越了時代,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他們的作品穿越了歷史長河,對今天的我們仍有其借鑒價值和意義

——————————

注 釋:

①④⑥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②王仁富.中國反革命思想的一面鏡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⑤⑦⑧⑨曹賢信,賴建平.親屬立法的人性基礎[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92-103.

{12}{13}季紅真.蕭紅傳[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

{14}蕭紅.現實文藝活動與《七月》座談會上的談話[J].七月,1938,(09).

參考文獻:

〔1〕黃曉娟.雪中芭蕉:蕭紅創作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

〔2〕蕭紅.蕭紅全集(上下)[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1.

〔3〕袁權.蕭紅與魯迅[M].北京:華文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easant Images in Lu Xun's and Xiao Hong's Works

WANG Wen-jin, LV Xiao-y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Chifeng College,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Lu Xun's thought influenced Xiao Hong imperceptibly, and finally formed her own creative principles combined with her own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pursuit. Xiao Hong's understanding of Lu Xun is profound and unique. 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u Xun's critical national character. Lu Xun's unfinished cause has been inherited here. In the same way, Lu Xun criticizes the national character, discovering and exposing the bad root of the nation with his soldier-like attitude, and criticizing it deeply and severely. Xiao Hong criticizes the national character with a gentle and sympathetic attitude, but at the same time, she also integrates into her individual life experience; loneliness in spirit, confusion of life meaning, life and death. Perception and exploration of life philosophy. Lu Xun and Xiao Hong, a soldier-like attitude, and a mother-like warm sentiment, have been perfectly coordinated in their criticism and exploration of national character.

Keywords: Lu Xun; Xiao Hong; Farmer Image; Criticism of National Character; National Inferiority

猜你喜歡
蕭紅魯迅
《蕭紅傳》
——一本能夠讓你對人生有另一種認知的書
讓蕭紅真正為人所知(創作談)
蕭紅亮 作品
蕭紅:不要在寂寞時做選擇
魯迅《自嘲》句
魯迅的真誠
論影像蕭紅的呈現與接受
她曾經來到魯迅身邊
早期受控之魯迅的翻譯選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