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留守中學生挫折教育內容

2019-11-14 11:30陳琴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9年24期
關鍵詞:留守挫折中學生

陳琴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充分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與此同時,人們面臨的競爭、社會壓力和挑戰也越來越大。而作為社會一員的留守中學生也未能幸免,他們在享有先進生產力創造的豐富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由于缺乏挫折教育,導致很多留守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開展中學生挫折教育可不容緩。

【關鍵詞】留守;中學生;挫折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4-0038-01

中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是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當前很多留守中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因不經意的玩笑而做出過激反應行為;一些留守中學生因學業壓力大,心情焦慮、逃學甚至離家出走;一些留守中學生在受到家長、老師的批評后,不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實現自我成長,而是選擇自殺。這些現象表明,留守中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缺乏挫折教育。當前的挫折教育應以馬克思主義人生觀為指導,以教育學為基礎,以咨詢心理學、挫折心理學和人生學為依托,結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機制,探討挫折的成因,培養留守中學生的正確挫折觀,增強留守中學生預防挫折、應對挫折的能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一、提高留守中學生的挫折認知能力

中學生挫折教育在于教育和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挫折觀,以楷模為榜樣增強挫折承受力和心理素質,培養應對挫折的能力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留守中學生自身生理心理的不成熟,加之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在遭遇挫折或面對困難時,往往手足無措。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挫折教育時,應該讓留守中學生掌握以下基本觀點。首先,要教育留守中學生認識到挫折不可避免。每個人在成長歷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挫折,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我們的祝愿而已。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中,詩人海子希望“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反映的正是詩人“今天生活的不如意”。同樣,留守中學生在人生之路上也會遇到各種挫折。其次,要教育留守中學生認識到挫折的兩重影響效果。人們在遭遇挫折時,更多的情感體驗是心理痛苦、精神緊張、情緒失落。一些留守中學生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從此失去自信心,成績一落千丈,一撅不振;有的在班干部競選中落選,便感到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沒有長處;個別學生因為老師或家長的批評,而選擇逃避、離家出走甚至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要教育留守中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挫折,固然挫折帶來不愉快的經歷,但是經歷挫折的人往往從其中吸取經驗教訓,發現自身的不足,更快地成熟并受益終身。第三,要教育學生欣然接受挫折。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要教育留守中學生認識到挫折的積極效果,欣然接受挫折,消除挫折的消極影響。留守中學生在遭遇挫折時,不要因為一時的不快經歷而喪失信心、自暴自棄,要欣然接受挫折、勇敢地面對現實,早日走出挫折的陰影。然而,挫折帶給人痛苦的同時也催人奮進,如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作《國語》。在現實生活中用靈魂演奏生命音符的劉偉、帶著妹妹上大學的洪戰輝、咯守孝道的孟佩杰,他們都是遭遇挫折、接受挫折、戰勝挫折的榜樣。留守中學生要把挫折看作是人生的新起點,邁向成功的階梯。

二、提高留守中學生受挫后的心理調節

挫折教育要根據留守中學生自身的特點,分析挫折產生的原因,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和調節。挫折教育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在成長過程中,個體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挫折。在遭遇挫折時,個體要盡快擺脫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緒的影響,實現自我調整,以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傾訴是擺脫不良情緒的一種有效方法。留守中學生在遭遇挫折時,可以向長輩或老師敞開心扉尋求幫助,也可以向好友傾訴。關鍵在于留守中學生要掌握基本的心理調節方法,實現自我心理調節。教師在對留守中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時,不僅要提高留守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而且要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方法和心理疏導方法。如遭遇家庭變故、親人去世等重大變故時,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自己喜歡或成功的事情上,緩解不良情緒;在心情煩躁時,可以用傾訴、大聲喊叫或大哭一場的方式進行排遣;在面對困難或處境尷尬時,可以用幽默、詼諧的自我解嘲,實現心態的平衡。

三、培養留守中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使學生成為一個模子里澆鑄出來的同一成品,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們“學會生存”、“學會發展”。父母是留守中學生挫折教育的首任老師,家庭是留守中學生挫折教育的第一環境。家長對挫折所持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子女對挫折的認知,同時家長的教育方式往往也會影響子女對挫折的承受力。留守中學生雖然知識經驗少、能力差,但他們的模仿力極強。其對于挫折的態度往往是從父母的行為中得來的。當留守中學生遭遇挫折或面臨困難時,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勇敢、堅強,必然會為孩子重拾自信、戰勝困難樹立榜樣。那么,孩子不僅學會了如何正確對待挫折,而且有利于孩子形成堅韌的意志力。相反,如果家長看到孩子遭遇坎坷時表現得失落、沮喪,必然使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抗挫折能力降低,影響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學生挫折教育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的教育過程,不僅是中學生自身全面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社會進步的需要。中學生挫折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基礎。因此,中學生挫折教育需要家庭、學校和全社會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網絡,促進中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湯琪光.淺談在中學思想品德課中實施挫折教育[J].基礎教育研究,2015,9:21-23.

猜你喜歡
留守挫折中學生
2022年高考,《中學生數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與您同行
《發明與創新·中學生》征稿啦
挫折使我更堅強
農民工法律問題的研究
在城市“留守”的孩子
在挫折與攻關中鑄就優雅
生活需要挫折
我與《中學生》的初相遇
我來“曬曬”《中學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