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聯建筑師列奧尼多夫的工業化烏托邦世界

2019-11-26 03:42孟剛MENGGang
世界建筑 2019年11期
關鍵詞:多夫方格建筑師

孟剛/MENG Gang

1 列奧尼多夫(圖片來源:https://thecharnelhouse.org/wp- content/uploads/2013/05/leonidovvvis.jpg)

被柯布西耶稱為“俄國構成主義詩人”的伊萬·伊里奇·列奧尼多夫(Иван Ильич Леонидов,圖1)出生在俄羅斯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小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繪畫才能被一位圣像畫師發現,便留下做了學徒。1919 年他進入正規藝術學校學習,1921 年進入著名的蘇聯國立高等藝術與技術工作室(簡稱呼捷瑪斯,俄文名Вхутемас,英文名Vkhutemas),就是在這里,他從繪畫轉向了建筑。

列奧尼多夫不僅是他那個時代的明星,還持續影響著后人。1960 年代,身為記者的雷姆·庫哈斯多次去蘇聯旅行。正是在那里,他了解到列奧尼多夫的思想觀念,于是下決心轉行學習建筑。

1 工業化的時代背景

只有共產黨是既反對現狀而又堅決一貫地支持工業化運動。實際上,這是從根本上摧毀既有的所有權關系。在這一方面,其他的政黨沒有如此激烈。沒有一個政黨“熱心工業”到那種程度的。

——密洛凡·德熱拉斯 《新階級》

列奧尼多夫所處的年代正是社會劇變時期,大工業是時代關鍵詞,它正讓全世界日新月異。蘇聯的工業化肇始于1925 年12 月,在蘇維埃政權執政的第98 個月,“十四大”宣布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接著工業化開始全方位滲透進社會生活,而1927 年大學畢業的列奧尼多夫恰好站在了它的起點上。他跟同時代的建筑師和藝術家一起,順應并推動著潮流。

顯而易見,建筑領域的工業化要以發達的重工業為前提,而當時重工業恰恰是蘇聯的薄弱之處。因此自工業化方針宣布過了至少20 年,在重工業技術完成了足夠積累之后,蘇聯的建筑工業化才真正開始顯山露水。那時列奧尼多夫已經度過了創作旺盛期,所以他并沒有真正參與其中。即便如此,他的作品仍然大量反映了自發的工業化思想與手法。

2 自發的工業化理想

列奧尼多夫跟其他蘇聯先鋒建筑師一樣,保持著對技術變革的敏感,正因如此他們才能站在思想的最高處。

2.1 媒體革命

他們首先注意到了工業社會中信息傳播技術的變革,即媒體的工業化。報紙、廣播、電影和電視等傳播工具體現著工業化的基本原則——規?;?、標準化,大量標準化信息通過新媒體加工傳遞給大眾。

建筑師們對新媒體的有效利用反映在不同以往的信息制作與加工上。比如,拍攝建筑照片時選擇更有沖擊力的角度,以及利用相機鏡頭呈現強烈透視效果,使之有別于人們的日常視覺;再如,在刊登建筑照片之前預先進行一些修飾工作,就像今天人們發自拍喜歡修圖一樣。對工業化新媒體的利用為建筑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方便,建筑因此獲得了更多關注,讓建筑師受益匪淺,列奧尼多夫也是其中一個。

2.2 工業符號

列奧尼多夫對工業化的熱愛還通過圖紙上添加的視覺符號表現出來。那時還算新奇的航空技術帶來了新視角,由于這個原因列奧尼多夫比傳統建筑師更偏愛鳥瞰圖的表達方式,以模擬飛行器上的主觀視角。甚至他還多次在建筑圖中直接畫上了飛艇和飛機,歌頌機器大工業(圖2)。直白坦誠到如此程度的技術崇拜,在建筑師中也不算常見。

2.3 技術暢想

列奧尼多夫善于以富有時代特色的工業技術應對建筑功能需求,這在他1927 年的畢業設計作品列寧學院中就有顯著表現。

列寧學院(圖3)是一座大型綜合建筑,包含圖書館、博物館、會堂等內容。其中圖書館預期藏書量為1500 萬冊,設5 個500~1000 人的大型閱覽室。在這里,列奧尼多夫考慮以機械自動化技術輔助借閱行為,革新功能流線,提升使用效率。他設想讀者先在目錄廳選擇圖書,然后書籍通過垂直、水平方向的機械化傳送系統被傳遞到閱覽室。

旁邊醒目的球形建筑是一個大會堂,最大容量為4000 人。顯然這個倒圓錐網架結構支撐的球體很難在技術上實現,只能作為一種結構設想,但列奧尼多夫應用工業技術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3 豐富的標準化設計手法

標準化既是媒體工業化的基本原則,也是建筑工業化的技術基礎,它在設計中以一種工業化方法來體現。列奧尼多夫自成體系的工業化思想中大量包含著標準化的設計手法。

2 列奧尼多夫建筑圖中的飛行器

3 列寧學院模型

4 列奧尼多夫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規劃方案(圖片來源: https://thecharnelhouse.org/wp-content/uploads/2015/08/ ivan-leonidov-linear-city-magnitogorsk-proposal-19302.jpg)

5 居住方格平面與住宅單體平、立面及室內(圖片來源:http:// socks-studio.com/2016/04/12/ivan-leonidovs-competition- proposal-for-the-town-of-magnitogorsk-1930/)

6 不同等級的方格網(繪制:孟剛)

7 莫斯科文化宮方案總平面及單體屋頂平面(圖片來源: http://www.utopia.ru/english/e_leonidov/e_index.htm)

3.1 從10m 到0.1m

1930 年蘇聯舉行了一次馬格尼托哥爾斯克(Magnitogorsk)城市規劃競賽,目標是將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建設成一個鋼鐵中心城市。

列奧尼多夫團隊提交的方案是一個由方格網限定的狹長線性城市,它直線延伸25km,并且具有鮮明的模塊化特征。城市沿長邊兩側是公共活動方格,比如體育館、運動場、動物園、植物園等等,中間則是居住方格,包含托兒所、幼兒園等功能的兒童活動方格均安排在兩個居住方格之間(圖4)。

每個居住方格設想居住人數為250 人左右,建筑包括8 個住宅單體(輕型結構、預制構件),每個單體兩層,共16 間,可居住32 人,中間為公共餐廳,靠外側則是陽光室、浴室、健身、休閑等房間(圖5)。

從城市、街區,到建筑和室內外裝修,列奧尼多夫建立了一個從10m 級到1m 級再到0.1m 級的模數方格網系統(圖6)。它規定了這個重工業城市的各級空間,也規定了市民趨同的生活模式。城市可以按簡單邏輯以同樣的模數不斷向遠處延伸,仿佛不再需要建筑師。

但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市位于烏拉爾山麓,地形并非毫無變化、一馬平川,沒有幾個建筑師敢于無視這一條件。所以可以這樣說,工業化征服了列奧尼多夫,他又想用它征服一切。而且正如標準化技術需要的是標準化的使用者,列奧尼多夫也希望通過方格網的運用,創造富有集體主義色彩的新型社會形態。這時他的追求與國家的發展方向是契合的。

這種追求還反映在同時期的莫斯科文化宮方案中,列奧尼多夫同樣使用了3 個級別的方格網體系,用以限定城市區塊、街區內空間及建筑細節(圖7)。

無論是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城市規劃還是莫斯科文化宮方案,列奧尼多夫在設計中體現了以標準化、模數化為特征的工業化方法,充分利用了工業技術在“復制”操作上的優勢,將城市建設和建筑建造在概念上與工業生產融為一體,并且使其呈現出近似于福特主義流水線的特征。

3.2 標準化與可變性

列奧尼多夫的工業化方法與后來蘇聯大力推廣的建筑工業化保持一致。而所有類型的建筑工業化都建立在預制裝配技術之上,以生產工廠化、部件產品化作為初步目標。這種區別于傳統現場建造的離場制造在強調標準化的同時,也為建筑的靈活可變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同時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換言之,在建筑的多樣化與可變性方面,工業技術既是問題的制造者,又是問題的終結者——它推動了大量新型需求的產生,同時又為建筑適應它們準備好了技術手段。

可變性是每個研究工業化的建筑師必然面對的課題,它帶來的多樣化結果豐富了功能、空間和視覺效果,彌補了標準化的先天缺陷。全方位關注建筑工業化的列奧尼多夫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新問題。早在自己的畢業設計列寧學院方案中他就已嘗試了可變性手法,其中4000 人容量的球形會堂,已經設計成使用靈活可變的墻體,按需要分隔成相應規模,最小單元可以少至250 人。而且安裝投影屏以后,配合合理的分隔布置,這里還可以作為科學劇場、天文博物館等功能使用(圖3)。類似地,莫斯科文化宮方案中也有一個半球形會堂(圖8),根據列奧尼多夫的介紹,會堂中的座椅可以收進地板從而形成一個開敞空間,甚至月牙形前廳也可以平移進主體,而整個會堂亦可以分割成幾個小單元。列奧尼多夫更進一步考慮到平面靈活變化可能帶來的功能沖突,為保證餐飲服務,他分散設置廚房,并使用了餐車供餐。遺憾的是,這些對建筑可變性的追求只保留在他的文字里,沒有更多圖紙說明。

可變性也曾作為主題元素出現在列奧尼多夫的設計中,比如1929 年的莫斯科工業大廈方案,它以5m×5m 的面積作為空間單元,初始平面只做柱網不設隔墻,以適應靈活變化(圖9)。使用前空間需要經過二次分隔,才能符合具體功能要求。這是在標準化中實現可變性的最基本手法,也最具可操作性。

3.3 來自構成主義

列奧尼多夫和他的老師亞歷山大·維斯寧都是構成主義建筑師,并且都是構成主義團體OSA 的核心成員。構成主義和建筑工業化,一個關注造型邏輯,一個關注建造邏輯,重點不同但它們具有共同的還原論本質——前者從形態上將建筑還原為基本圖形,后者從技術上將建筑還原為各種部件,都是以標準化為基礎,用有限的模塊化單元組成無限單體。

列奧尼多夫的造型手法就是基于既有限又多樣的標準化單元,他選取純粹幾何形為基本要素,即圓形、矩形、三角形等,通過組合變化取得多樣化結果。他有不少總平面圖看上去就像在做平面構成(圖10)。

這些建筑總平面,把它們放在一起就像用標準零件拼裝的設備,圓形、正方形、普通矩形、長條形、膠囊形組合成一切。圖11 左為列寧學院、電影工廠、哥倫布紀念碑,右為莫斯科文化宮、新社會俱樂部、某行政總部大樓。它們也代表了一種常見的標準化設計策略——將基本單元進行高度標準化處理,而將變化交給組合邏輯,以此滿足多樣化要求。

列奧尼多夫遵守技術上最合理的正交原則,以對稱基本形組合成不對稱建筑,即每個圖形單元各有正交雙向對稱軸,通過離散分解,最終形成具有非對稱雙向軸的建筑形 體。他讓我們看到,數量多樣而又個性鮮明的基本單元,通過標準化操作,可以做到在變化中統一,在統一中變化。

4 工業烏托邦

列奧尼多夫總是喜歡把視線對準未來,將目光望向遠方。他及其身邊的構成主義建筑師,一直被人們指摘脫離技術現實,而這樣的指責并非空穴來風。

例如,他在畢業設計列寧學院中,用倒圓錐形網架結構支撐球形大會堂,已經明顯突破了當時的技術限制,以致到今天也只能當作模型被欣賞。這個倒圓錐形結構及諸多表現圖中與建筑無關的飛艇、飛機,表達了他意欲擺脫重力的強烈愿望,也就是說他的確不想“腳踏實地”。

其他人的質疑并不能阻止列奧尼多夫繼續他的技術暢想。比如在新社會俱樂部方案(圖9)中,飛艇和飛機已經不能滿足他,他直接飛向了太空——富有表現力的平面圖看上去就像星球和它們的運行軌道,列奧尼多夫以此展現著自己的雄心。

更加意味深長的則是他職業生涯最后幾年傾心其中的太陽城方案,通過一系列表現圖顯示出來的,完全是有別于地球環境的純凈太空(圖10)。所以,人們說列奧尼多夫脫離現實并沒有說錯,而他因為熱情擁抱工業化而對技術持高度樂觀態度,才會超前應用工業技術(比如航空、航天工業技術),他頭腦中的工業化圖景遠比現實中的建筑工業化更加宏偉遠大。

出生于1902 年的列奧尼多夫趕上了他熱愛的大工業時代,算是幸事。但他也被時代形勢所左右,他的工業化理想最終只是建造了自己的烏托邦。1930 年代斯大林上臺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逐漸占據主流,構成主義則因其西方色彩而受到抨擊。列奧尼多夫和他的團隊顯得與社會格格不入,批判者甚至給他們戴上了“列奧尼多夫主義”的帽子。而更為糟糕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此時爆發,列奧尼多夫本人于1941 年走上了戰場,1943 年他負傷回國。當他再次拿起繪圖工具時,不得不放棄自己喜愛的構成主義。直到1959 年去世,他得以建成的作品也只有重工業委員會療養花園大臺階這一個。

5 思想成果

機械工業時代那些勇于創新的人們,都對新興的工業文明寄予厚望,視其為改造世界的法寶。以致不惟技術領域,擴而大之到人文領域,都能看到工業的介入。例如,以抽象為特征的現代藝術,就出自被工業化的現實土壤。

當時具有泛工業化思想的建筑師有很多,列奧尼多夫并不是其中最著名的。他并沒有真正介入蘇聯的建筑工業化建設,但他對工業化的熱情超越了技術本身,以更廣泛多樣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他對構成主義造型手法的熱衷,側面反映了對工業色彩的還原論邏輯的認可,而這種邏輯在技術上直通建筑工業化。在他的設計里,以造型為出發點的形態標準化,以及利用裝配技術達到靈活可變目的的設計思路,正是工業化建造的根本。

列奧尼多夫自發的泛工業化思想,反映了建筑師對新技術的敏感。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經常將工業技術推到至高無上的位置,對非技術環境(如社會形態、政府管理等)關注不足,決定了他不可能屬于任何一個“現在”,而只能屬于未來。事實上,無論當初的建筑工業化,還是今天的新型工業化,抑或將來的智能建造等等,建筑從來都不可能擺脫非技術因素的制約。它必然會突破行業邊界,與社會現實相互作用,并最終成為后者的一部分。近年國內由政府推動的裝配式建筑的爆發式發展就是最好的說明。

可以說,那些列奧尼多夫所完成的,主要屬于技術暢想。今天的我們依然可以這樣暢想,但更需要超越他的工業烏托邦,如此才能讓暢想回落到物質實體上,不再只是空中樓閣?!?/p>

8 莫斯科文化宮方案中的半球形會堂平面

9 工業大廈方案平面(圖片來源:https://i.pinimg.com/origin als/1b/91/52/1b9152975fd6d25723e4788423b186d9.jpg)

10 明顯具有構成主義傾向的總平面

11 列奧尼多夫的平面造型元素(繪制:孟剛)

12 新社會俱樂部概念(圖片來源:https://thecharnelhouse. org/wp-content/uploads/2015/08/ivan-leonidov-architectural- blackprint-for-a-club-of-the-new-social-type.jpg)

13 太陽城方案草圖(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LEONIDOV A, GOZA A. LEONIDOV I. The Complete Works[M].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1988.

[2] HONDA A. A New Vision in Architecture: Ivan Leonidov's Architectural Projects between 1927 and 1930[J]. 早稲田大學高等研究所紀要, 2016(8): 79-94.

[3] BLANCIAK F. Revolutionary Objects: Pure Forms and Disorder in Ivan Leonidov's Work[J].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8.2 (2014): 135-142.

[4] BIANCHINI P. Icone e geometrie nell'opera di Ivan Il'Ich Leonidov[D]. 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Napoli Federico II, 2008.

[5] 呂富珣. 構成派建筑師——列奧尼多夫[J]. 世界建筑, 1990(1): 019.

猜你喜歡
多夫方格建筑師
胖胖的“建筑師”
方格里填數
方格里填數
分方格
分方格
齊多夫定生產中疊氮化工藝優化
夢想成真之建筑師
一個建筑師的獨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