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墓葬壁畫宇宙圖式與古彝族時間觀念研究

2019-12-02 07:19郎乾雯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9年19期

郎乾雯

摘 要:文章考察西漢時期墓葬壁畫的宇宙象征圖式中的時間性,通過分析彝漢文化的同源以及彝族那史圖式和“向星葬”儀式,對一組漢代壁畫的宇宙提出新的詮釋。為此,文章簡單概述漢代墓葬壁畫宇宙出現的動機,并論述彝族文化對漢代天人相應、陰陽五行思想的回應以及宇宙觀中的時間觀念,進而分析彝族那史中的時間觀念和“向星葬”背后的文化思想,嘗試提供對西漢墓葬壁畫宇宙圖像模式的另一種觀看的目光。

關鍵詞:墓葬壁畫;宇宙圖式;時間觀念;彝族古宇宙觀

一座古代墓葬往往由墓室結構、葬品、壁畫等多種元素構成。關系著只能通過想象預設的死后世界與命運,墓室中出現的物品都有其特定的功用。隨著墓室壁畫的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無法以感官體驗的概念和想象,通過壁畫這個載體實現了詩化的轉變。河南永城柿園墓是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一座壁畫墓。作為墓葬儀式的一種,墓葬壁畫影響后世墓葬制度上千年。壁畫的母題隨著時代的遷移有所改變,有許多學者研究了不同壁畫母題在轉化生死之旅中的功能。西漢中期以后的許多墓葬中,在墓室的穹頂描繪天象是常見的形式。

墓室作為一個統一的三維空間,其中建筑與物品的關系、壁畫在墓葬中的位置、建筑的空間圖都需要結合起來考量,才能更準確地理解當時設計者與墓主人在設計這一死后家園的真正用意。墓葬結構與壁畫之間常常相互依賴,一個例子是在公元1世紀后,墓室不再是長方形的形狀,改而采用方形的前室和獨立的后室。其中前室的頂部改變最大,簡單券頂與筑構豎立屋形頂的形式逐漸被由小磚建造的穹頂取代。有學者分析了墓葬結構與壁畫之間相互依賴,認為墓葬建筑巨變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壁畫出現了新的象征意義。也即是,新式墓室前室的方形平面對應了“地方”,而圓形的穹窿頂象征了“天圓”,墓室成為整個宇宙的模型。同時,整個墓室結構的改變,主要是為了在技術上能夠應對表現宇宙象征的壁畫。

1987年4月發掘的西安交通大學附小壁畫墓是這種新象征意義的典型例子。在這個墓室中,壁畫的面積相對于整個墓室的面積來說,顯得異乎尋常的大。券頂上繪有兩個大小不等的同心圓,正頂中線南北分別繪日、月,朱紅色的太陽中間有一只黑色鳥,白色的月中有一只蟾蜍和一只奔跑的兔子。日月之間充盈著彩色云朵,中間有仙鶴在飛翔。兩個同心圓之間的環帶是壁畫最重要的內容,以青龍、白虎、朱雀、蛇四方神定位,繪出各種星宿,表現二十八宿天象圖。作為目前保留的漢代天文星象圖中內容最為豐富完整的壁畫之一,許多學者對這幅壁畫進行了研究,但大多是與《史記·天官學》中的“蓋天說”進行對比,并對二十八星宿進行考釋。只有巫鴻先生在《黃泉下的美術》中提道,這幅壁畫所表現的并非一個靜止的天空圖像,它傳達出了強烈的運動感,是在圖繪宇宙時間上的一個重要進步。

關于宇宙圖式出現的動機,一般認為主要來自陰陽五行與天人相應的思想。在墓室穹頂繪畫代表永恒的恒常天體,將星辰攬于懷抱的墓主人,也獲得了與天地一般久遠的不朽靈魂。通過日月星云的圖像系統和圓形穹頂的墓室結構,宇宙圖式具有的象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然而在這樣的動機解釋中,往往忽略了宇宙圖式的時間感。

現在來看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的蚌塑龍虎圖。墓中成形的圖案有三處,東為龍,西為虎,北為配有兩根人脛骨的蚌塑三角形,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古老的三辰圖,用人的兩根脛骨來表示北斗斗杓。

馮時先生在《中國天文考古學》中解釋,原始的表叫作“髀”,中國的古文獻中“髀”的本意既是人的腿骨,也是測量日影的表。三辰圖的北斗斗杓完美地體現了古代先民將對于時間的把握訴諸對日光下自己身影的測度,不假外求內化于自身。

依然在《中國天文考古學》中,馮時先生還對河圖洛書的原意與彝族古文獻之間的關系做了考證。存世的古彝文文獻中保留了大量的太極圖,這些圖像在古彝文中寫作“宇宙”。馮時先生認為,太極圖的真義可以從古彝文文獻中找到:實際是一個象征天蓋的圓形圖案上描繪出蒼龍星象回天運行的星象圖。在安徽凌家灘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玉龜,在腹甲和背甲之間夾有一塊玉版,對應了漢代緯書中流行“大龜負圖”“元龜負書出”的說法。這塊玉板上雕刻了特殊的八角圖案,被看作洛書的圖形。巧合的是,這個圖案也能在彝族的日常器物上發現: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地區發現的南詔時大型巖畫中,有一尊神像胸前就捧著這種神器;彝族火葬罐上有這種圖形;彝族婦女的頭巾和背帶上,也往往飾以這種八角圖形。

彝族的古籍主要有《宇宙人文論》《宇宙源流》《西南彝志》《土魯竇吉》(宇宙生化)等典籍,記載了彝族先賢對宇宙起源、天地萬物生成變化、宇宙結構等宇宙圖景的理論觀察或自然哲學的觀念論述。這些哲學觀念顯現出與中原文化具有十分密切的交流融合關系。以元氣、陰陽(哎哺)、五行、八卦、干支等觀念所構成的思想體系,與先秦至兩漢間中原儒學有某種程度的契合與互應。例如:

清氣上凝就成天,濁氣下結便成地·蒼天產生,赤地出現。天未定界,天是無邊無際的;地未分界,地是沒有極的。日月運行錯亂,星云出沒無常,年月時刻不準。(《西南彝志》第四卷)

在東天和西天之間,太陽和月亮各按其軌道不停地轉動。(《宇宙人文論》第115頁)

清氣和濁氣結合,青氣與紅氣交錯,產生了宇宙八方,產生了春冬四季,定了年月八節。(《西南彝志》第五卷)

清濁二氣運行的結果,從宇宙四方識別春夏秋冬四季,又從宇宙八角識別年月八節。

萬物生長了,春天發生,夏天成長,秋天結實,冬天貯藏。(《宇宙人文論》第72頁)

天數地數發展,各類事物都按規律變化,就像河流一樣運行不息啊。(《宇宙人文論》第60頁)

從這些樸素的語句中可以看出古彝人在對于宇宙生成的思考中包含了強烈的時間觀念。

重視物質運動和時空之間的關系的古彝人,在喪葬儀式中請祭司為死者超度亡靈時,要請畫師畫神案,彝語稱作“那史”。內容除了花草禽獸、神靈故事、日月星辰之外,有大量表現宇宙時間的圖像(圖1~圖3)。

除了那史以外,彝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喪葬儀式還表現在向星葬。向星葬的出現和形成源于彝族發達的古代天文學。在二十八顆星中,根據各自所屬的星,結合下葬季節星斗的運行離線來選擇墓地的方位、地點,下葬時,墓穴中心對準所屬的星斗,使靈魂能夠回歸星辰。很明顯,在向星葬中體現了強烈的星辰運轉時間觀念。

現在回過頭再來看西漢這幅壁畫,時間的信息因運動感而潛入壁畫中。儒道對于時空關系的體認中,始終認為時間統領空間。古人將時間內化于自身,以骨骼來度量時間,從觀看的角度,中國繪畫時空圖式中也表現出來了“時空合一”的內在性。

彝族的古宇宙論中的思想,比如陰陽五行、八卦、天體運轉和太陽歷,都與時間和運動分不開,宇宙時間觀念的重要性被表現得非常強烈,這一點在喪葬儀式中的那史和向星葬中也有明顯體現。本文在馮時先生對彝漢古代文明交融的研究基礎上,試圖提出一種可能性,即漢代墓葬壁畫的宇宙圖示的出現,不僅是源于五行陰陽的觀念,其中也包含了墓主人或設計者對時間的思考。

地球上的一切的元素,都產生于早已滅絕的天體的遺骸,產生于恒星內部氫原子與氦原子的核聚變。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可以將人類看作是恒星的放射性塵埃。我們與曾生存過的人類一起仰望星空,而最終我們都會變成星塵。時間像河流,在白日,在墓室,在星辰中流逝。也許彝族古代先民和漢代墓室壁畫設計者分享了同一個時間觀,即一切事物生長變化之后,又復歸于源頭,這個源頭超越時間,既不在時間之前,也不在時間之后,它在時間之外?!?/p>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