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邏輯支配下的資本主義及其工業化和全球化

2019-12-04 15:07翟杰全陳君
關鍵詞:資本主義邏輯全球化

翟杰全,陳君

(1.北京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1;2.北京理工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081)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是起支配、決定和驅動作用的核心要素,追求自身的增值是資本的固有本性、天然動機,資本的這種本性和動機決定了資本的行動邏輯。資本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結構性作用、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的結構性運動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特征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規律,也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結構、經濟運行以及機制制度建設。資本因素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性作用、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演進中的歷史性運動,驅動著資本主義通過不斷改進生產技術而走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也驅動著資本主義企業不斷開拓世界市場、不斷推進全球化進程??梢杂觅Y本的本性和邏輯來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及其發展中的一系列基本現象,認識資本的“價值”和“問題”。

近些年來,學術界掀起“資本邏輯”研究的熱潮,有學者研究了資本邏輯的基本內涵[1-2]、馬克思對資本邏輯的批判[3]、資本邏輯批判的當代意蘊[4],分析了資本邏輯支配下的當代資本主義[5]、社會發展困境[6]、當代影響警示[7],探討了資本邏輯與資本拜物教[8]、消費主義[9]、生態危機[10]等現象的內在關系,為馬克思主義研究開辟出新的領域。資本的邏輯是資本在運行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內在規律和必然趨勢[11],實質上就是資本增值和擴張的邏輯[12]。馬克思、恩格斯雖沒有在他們的著作中直接使用“資本邏輯”這一概念,但卻對資本的邏輯進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特別是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展示了一副由商品、貨幣、資本、市場等構成的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生動圖景,描述了資本的不同形態以及剩余價值生產、實現、分配的過程,證明了資本的邏輯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部邏輯[13]。

一、資本的本性和資本邏輯支配下的資本主義

在通常的經濟學理論或生產經營活動中,資本被認為是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并用來獲取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包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不同形態,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對資本進行區分,例如區分為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或是區分為產業資本、商業資本、銀行資本等。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開展經營活動的必備條件,也是將人、物、技術等各種要素有效結合的關鍵因素。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運動的基本過程是通過購買生產資料和雇傭工人,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商品生產,然后再通過售賣商品回收價值。由于工人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包含著剩余價值,資本通過售賣商品回收的價值量會比已經付出的價值量有所增加,資本由此實現了增值。追求增值是資本固有的本性和天然動機,它決定了資本的行動邏輯,而資本邏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結構性作用使資本成為社會的核心支配要素,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社會結構乃至制度建設,使資本主義真正成為了“資本”主義。

(一)資本的邏輯及其對資本主義生產的支配作用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通過購買、生產和售賣三個階段實現資本增值:在購買階段購買生產資料、購買雇傭工人的勞動力;在生產階段組織商品的生產,并驅動工人勞動創造剩余價值;在售賣階段通過售賣商品回收商品價值,獲得其中包含的剩余價值,最終實現資本的增值。資本主義制度中的資本所追求的目標就在于這個價值上的增值。資本家組織商品生產、在市場上售賣商品都只不過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通過這些手段讓雇傭工人創造剩余價值。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本質特征就是驅動雇傭工人勞動創造剩余價值,“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值自身,獲取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14]260。

因此,在經濟學中通常被視為生產要素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并非僅是生產要素,它背后隱藏著資本(家)對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馬克思用剩余價值論證明了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可變資本帶來剩余價值,資本背后隱藏著對雇傭工人的剝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本質上是一種生產關系,“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15]920。當然,資本家一旦獲得了剩余價值,實現了資本增值,還會進一步投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通過這種“資本+”的不斷循環,不斷生產更多的剩余價值,不斷占有更多的剩余價值,不斷讓資本增值,這就是資本家發家致富、財富積累的秘密。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尋求增值、尋求最大增值是資本與生俱來的固有本性和天然動機,但資本自身并不能單獨創造價值、帶來增值,它必須和勞動結合才能創造價值、實現增值。在資本主義制度中,雇傭制度和雇傭關系是資本與勞動結合、實現增值的基礎,資本通過雇傭關系購買雇傭工人的勞動力,然后驅動工人勞動進行商品生產,通過商品生產過程創造剩余價值,最后再通過在市場上銷售商品、回收商品價值,獲得剩余價值、實現自身增值。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追求增值的固有本性和實現增值的這種特點決定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本質特征,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本質特征。

雇傭關系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基本關系,雇傭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組織方式,無償占有雇傭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的剝削形式,這構成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以生成的基礎。就資本主義生產來看,“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性動機”[15]272“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14]679,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充分證明了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因而具有“二重性”,既是物質產品和商品的生產過程,同時也是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統一。但產品和商品的生產只是手段,剩余價值的生產才是最終的目的。

(二)資本邏輯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制度的支配作用

資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和動機是資本行動邏輯的起點,而這種邏輯通過其在資本主義制度內的結構性作用不僅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社會的特征,而且還使之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驅動因素,成為影響資本主義社會機制和制度建設的支配因素。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特征是資本家用資本進行投資,興辦企業、雇傭工人、生產商品、賺取“利潤”。資本尋求自身增值是資本的根本目的,但客觀上會推動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活躍?!百Y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4]260。資本追求增值、持續追求增值,不斷投入生產過程,不斷驅動勞動進行生產,因而是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活力之源。

熊彼特在其創新理論中認為,創新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資本主義的經濟增長,創新的動力來自于企業家精神。但實際上,資本追求增值的本性才是蘊藏在資本主義創新和經濟發展背后的內驅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企業實質上就是資本的組織化,企業家執行資本的職能、服務資本的意志,資本追求增值的特性使得企業家必須不斷創新,通過創新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通過創新實現資本的最大增值。資本主義制度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資本家追求財富的天性、最大程度地發揮了資本追求增值的作用,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和經濟的發展。

資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和邏輯也決定并支配著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和特征的生成。對于資本實現增值來說,產品(商品)生產是基礎,市場銷售是關鍵,只有當生產出來的產品作為商品實現了成功銷售,資本家才能回收價值和剩余價值,真正實現資本的增值。而且資本為了和勞動結合以生產剩余價值,還需要充分利用市場購買生產資料、雇傭工人。這就決定了在資本主義時代,必須高度重視市場的發展,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不斷推進市場機制的完善,建立保護資本自由競爭、保護投資利益的各種市場規則和法律制度。

資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和邏輯也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并支配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建設。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擁有資本的資本家階級和被資本雇傭的工人階級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大基本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居于統治地位、資本利益居于支配地位,資本在支配和主導經濟機制建設的同時,也會逐步將其支配權延伸到政治、社會和思想文化領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逐步建立一整套服務資本(家)經濟利益和資產階級政治利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論證資本利益合理性的意識形態和思想學說。

(三)資本存在的“問題”和“價值”

資本是一個矛盾體,它有固有的“問題”,也有重要的“價值”。資本與生俱來的追求增值的本性和動機使資本具有了逐利性,逐利又會使之貪婪,為了“賺錢”可能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甚至蔑視道德、挑戰法律。馬克思就在《資本論》的一條注釋中引述過英國工會活動家托馬斯·約瑟夫·鄧寧關于資本本性的一段精彩論述,“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14]829。

資本的存在和資本的邏輯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切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根源,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關系、利益沖突、階級對立、階層分化、貧富差距乃至經濟危機等。資本通過雇傭勞動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關系和階級對立,還會內在地引發社會的不公、貧富的差距。資本驅使勞動創造剩余價值、通過占有剩余價值實現增值的運動,自然會導致擁有資本的資本家集團比沒有資本的社會大眾能夠積累更多的財富,而且只要資本仍然存在,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就會不斷加大。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就用翔實的數據和規范的方法[16],證明了典型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會不斷加大,不加制約的資本主義會加劇社會的財富不平等現象。

資本的“價值”主要體現在資本對賺錢、對增值、對利潤永不滿足的追求會使資本家想盡一切辦法來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不斷進行生產和產品的創新,雖然其目的在于擴大剩余價值的生產,但客觀上會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帶動財富的創造、促進經濟的活躍,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別是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和市場競爭的外在壓力,會迫使資本家利用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不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從而把科學技術轉變為強大的生產力,這在客觀上會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曾高度評價過資本主義在發展生產力方面的重大進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自從蒸汽機和新的工具把舊的工場手工業變成大工業以后,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造成的生產力,就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前所未聞的規模發展起來了”[17]293。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存在著對勞動的奴役和剝削,需要深刻認識資本“問題”,但與此同時,也需要站在人類歷史進程的角度,承認資本存在的合理性和價值性。在當代,任何國家和社會在防止逐利的資本可能帶來各種問題和惡行惡果的同時,都需要充分利用資本的“積極”作用,促進生產、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馬克思的《資本論》在深刻揭露資本“問題”的同時,也肯定了資本的“價值”,并給出“三個有利于”的高度評價:“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15]925-926。

二、資本邏輯支配下的工業化模式及其問題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在資本取得支配地位之后,資本就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決定性因素,資本在其本性驅使下支配著資本主義的生產的根本目的和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征,資本的利益也影響著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資本的邏輯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在邏輯,它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結構性作用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運行、關系和特征,而它對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性作用則支配著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邏輯,決定著資本主義的演進方向和發展趨向。不僅可以用資本的邏輯來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系列基本現象,而且可以用資本的邏輯解釋資本主義歷史演進過程中出現的重大現象,例如資本主義走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資本主義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及其原因。

(一)作為資本增值手段的工業化生產

對資本主義之所以走上工業化發展之路的原因,理論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技術的進步通常會被認為是基本原因。但實際上,在資本主義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技術的進步提供的是基礎和條件,資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及其行動邏輯才是背后的驅動力。正如布羅代爾在《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說,“技術是必要的條件,但單靠技術還不夠”[18]656。資本追求增值,追求最大增值、追求快速增值,采用什么方法能實現最大增值、快速增值,資本便會使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地方能實現最大增值、快速增值,資本便會流向哪里。前者就是驅動資本主義走上工業化發展道路的內在動力,后者就是驅動資本主義企業不斷推進全球化的基本原因。當新技術的發明和應用能為資本帶來最大增值、促進資本實現快速增值的時候,資本便會毫不猶豫地鼓勵技術的發明和應用;在技術進步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了基礎之后,資本的本性和邏輯便驅動資本主義走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

按照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剩余價值的生產有兩種基本方法,一是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二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資本家更多采用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通過延長工作日長度或提高勞動強度來生產更多的剩余價值,這種方法顯然會帶來許多問題,特別是會引起工人的反抗。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家更主要的是采用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即通過不斷改進生產(包括生產流程、生產方法、生產技術和生產組織形式等)、提高生產效率,讓工人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更多的產品、創造更多的剩余價值。相比于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不僅有助于避免工人的反抗,而且可以讓資本實現更快、更大的增值。

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基于資本追求增值的需要,資本家鼓勵生產技術的不斷改進,積極推動技術的發明,有了新的技術也會快速運用于生產過程。正是這種原因推動資本主義不斷通過改進生產技術、運用先進技術而走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于14、15世紀的地中海沿岸,16世紀傳統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的轉化開啟了資本主義的時代。經過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進入機器大工業的時代。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引發第一次技術革命,資本家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而將蒸汽機廣泛運用于生產過程以及礦業、紡織、運輸等部門之后,工業革命便爆發了。技術進步提供了基礎和條件,資本的邏輯讓資本主義走上了工業化的發展道路。

(二)工業化發展模式與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本身并不能單獨創造價值或帶來價值增加,它需要和勞動相結合、驅動勞動進行生產、通過生產過程創造剩余價值。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生產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但卻是資本實現增值的基礎。而要讓資本實現最大增值、占有更多剩余價值,關鍵在于如何利用更為先進、更為有效的生產方法或生產技術生產更多的產品。這就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技術構成的不斷提高是一個基本趨勢。為了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并獲得更多“利潤”,任何資本(家)都會積極鼓勵對生產技術的改進、加大對技術的投入,使科學技術“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19]570。正是在資本邏輯的驅動下,資本主義利用第一次技術革命的成果,開始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機械化生產的時代;利用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規?;a的模式,到20世紀初發展出大規模生產方式。大規模生產方式始自福特發明的流水線作業法,其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快速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張、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化發展模式和大規模生產方式給資本主義發展帶來了許多好處,正是憑借工業化發展和大規模生產,資本主義在20世紀獲得巨大發展和全面進步。首先,工業化發展模式和大規模生產由于大幅提高了生產效能、降低了生產成本,因而降低了產品價格、刺激了大眾需求,從而促進了消費增長和大眾消費市場的形成,反過來又帶動了再生產的規模擴張,不僅為資本帶來更多利潤,而且促進資本主義逐漸形成了以“生產—消費—再生產”不斷循環以及規?;a、發達商業、消費增長三者有效互動為基本支撐的經濟模式,這種經濟模式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又帶動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這正是資本主義在20世紀經濟能夠快速發展、制度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原因。

其次,伴隨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大規模生產的發展,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也進入高度發達的階段,市場機制也因此變得不斷成熟和完善。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模式和大規模生產方式促進了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而市場機制可以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經濟自主運行的基本保證。資本主義發展到工業化高級階段,也促進了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革,使公司這種新型企業組織和治理結構變得普遍化。而公司被認為是最靈活、最有效的企業組織形式,它能夠更快地集中更多資源以應對市場的激烈競爭,采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治理結構也使之能不斷提高公司的專業化水平。公司為了獲取更多盈利還要不斷尋求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從而使創新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作為市場上的經營實體和創新主體,公司的普遍化為資本主義經濟提供了活力。

再次,工業化發展模式和大規模生產方式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拉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關鍵基礎。工業化發展模式和大規模生產方式擁有易于在生產中大規模運用和嵌入先進技術手段的特性,擁有極強的規模擴張和效率提升能力,這就使得資本主義生產、資本主義經濟能夠更容易得到科學技術的支持,科學技術也可以通過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而轉化為生產力。因此,在資本主義制度中,科學技術、技術創新、經濟增長能夠更容易形成互動關系,正是這種互動關系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拉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而給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基礎。

(三)工業化模式和大規模生產的問題

自資本主義走上工業化的發展道路、建立了工業化發展模式之后,資本主義生產先后經歷了機械化、規?;?、半自動化到自動化等重要階段,20世紀初發展出大規模生產方式,20世紀80年代之后通過對大規模生產方式的改進發展出精益生產和柔性生產。在目前正在蓄勢待發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基礎上,未來還會將人類生產方式推進到以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萬物互聯為特征的新階段,并推動人類社會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進入工業4.0的時代。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模式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動了財富創造和經濟發展,但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模式受資本追求增值的動機的影響和驅動,這就使它天然存在某些“局限”和“問題”。

首先,資源過度開發、環境生態破壞的問題。維持工業化發展模式和大規模生產需要能源和資源的大規模投入和消耗,在生產大規模產品的同時也會造成大規模廢棄物(如廢氣、廢水、廢物等),大規模生產過程還會經常大量使用各種非自然的原料或產品(如添加劑、催化劑以及化肥、農藥等),這都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環境生態問題。而資本無休止地追求(最大)增值的特點使資本家往往只顧自己能獲得多少收益、使企業增加多少利潤,可能完全不顧對自然造成多少傷害、社會付出多少代價。資本按其本性來說是反生態的,其“效用原則”使之在有用性的意義上看待和理解自然,其“增殖原則”決定了它對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壞是無止境的[20]4-23。這就是為什么隨著資本邏輯支配下的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全球擴張,資源、環境、生態、氣候問題愈演愈烈,終致成為當代面臨的全球性問題的根本原因。

其次,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費的問題。資本主義制度中的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費同樣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發展模式,根源于大規模生產方式。資本要獲得更多剩余價值、實現更大增值,就需要驅動生產過程生產更多的產品,這就需要刺激人們的大規模消費,只有大規模消費才能保證大規模生產的持續。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和資本家總是利用各種策略和手段刺激和誘導人們消費,其結果就是誘發消費主義和過度消費。朱麗葉·斯格爾的《過度消費的美國人》就生動剖析了美國盛行的過度消費行為[21]。消費本來是人類生命活動中的正常行為,但隨著工業化和大規模生產方式的發展,消費主義已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之所以如此,資本的邏輯是核心的根源,逐利的資本需要通過花樣不斷翻新的消費品使人們陷入無止境的消費追逐中[22]。齊格蒙特·鮑曼就從資本增長的邏輯對消費主義成因做過分析[23],馬爾庫塞也曾分析過資產階級利用傳媒、廣告和無孔不入的宣傳,把有利于資本增值的觀念植入人們頭腦,制造出“強迫消費”和“虛假需要”[24]。

再次,商品過剩、市場飽和和經濟危機問題。大規模生產方式擁有大規模制造和高效率生產的能力,可以為資本帶來更多利潤;為了占有更大市場份額的需要,企業也總有擴張生產的欲望,這就容易造成商品過剩,導致市場飽和,甚至引發經濟危機。馬克思就系統分析過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最終將導致因商品相對過剩而引發的經濟危機。雖然資本主義在經歷20世紀大蕭條深刻教訓后,企業更加注重通過了解市場而進行有計劃的生產,更加注重對國際市場的開拓,政府也更加注重對市場的干預,從而使20世紀下半葉以來由商品過剩引發的經濟危機并不像之前那樣頻繁爆發了,但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并沒有根除。事實上,正是這種市場飽和問題導致了20世紀80年代全球化進程開始加速。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發展和20世紀下半葉科技革命的推動,大規模生產方式到20世紀80年代達到巔峰狀態,導致發達國家的許多傳統產業遭遇嚴重飽和問題,于是,發達國家及其企業便積極推進國際貿易自由化,從而促進了全球化進程的加速。

三、資本邏輯支配下的經濟全球化及其問題

全球化概念自冷戰結束后開始在國際學術界流行,全球化問題也成為全球學者熱烈討論的重要話題。從通常的理解上看,全球化首先指的是經濟全球化,包括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企業經營全球化以及生產分工的國際化等。但經濟全球化在密切各國貿易往來和增強全球經濟聯系的同時,也必然會帶動技術的全球轉移、國際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國際交往的經?;?,使國際間的政治和社會聯系變得更加密切、思想和價值觀念相互影響變得更加廣泛,在社會各層面產生復雜的全球化效應。經濟全球化進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互通有無的商品貿易(例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始自中國、連接亞歐的古代商貿之路)。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進程肇始于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開拓世界市場的過程,我們同樣可以用資本的邏輯來解釋經濟全球化的動因、發展、存在的矛盾及帶來的問題。

(一)作為資本增值手段的經濟全球化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對資本增值來說,生產是基礎(工業化發展模式就涉及生產問題),市場是關鍵,只有當生產出來的商品實現了成功銷售,資本(家)才能真正實現增值。因此,資本追求增值的邏輯會促使資本不斷奔走于各地,獲取生產資料,擴大產品銷路,開拓世界市場。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中”[25]391。近代以來,伴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孕育和發展,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積極探索通往東方大陸的新航路,尋求可以銷售商品的海外市場,甚至為了掠奪財富而不斷進行對外殖民、非法貿易、販賣奴隸。伴隨著這一過程,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從世界各地掠奪了大量財富,向世界各地輸出大量商品,促進了世界市場的拓展和世界貿易的發展。獲取資本財富、實現原始積累、尋找更大市場可以認為是從大航海時代一直持續到20世紀的全球化的基本驅動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在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如1947年美國等20余個國家簽署了“關稅及貿易總協定”,1948年西歐10余個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組織”等)的促進下,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在科學技術進步(特別是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進步)提供的便利條件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經濟全球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世界貿易不僅有了更加快速的發展,而且出現了生產的全球化、資本的全球化和企業的全球化經營等,世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其企業積極對外輸出商品、資本和技術,跨國公司積極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生產布局、利用各國的優勢資源組織生產,從而將全球化從傳統的全球化貿易、全球化市場擴展到全球化的生產、企業的全球化經營,并因而帶動了全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產業的全球轉移。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成為這一時期全球化的活躍主體和關鍵推手。

無論是20世紀之前以獲取資源財富、擴大商品市場為特點的全球化還是20世紀下半葉擴展到全球化生產的全球化,本質上都與資本的本性、動機和邏輯有著內在的關聯,都是資本主導和資本驅動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的唯一動機就是追求自身增值,在什么地方生產商品、銷售商品能夠獲得最大增值、快速增值,資本便會流向哪里。資本追求增值的天然動機和固有本性驅動資本不停地奔走于全球各地、不斷尋求新的市場,以便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價格銷售商品;驅動資本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更好的生產條件、更廉價的生產要素、更低成本的生產地點,以便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水平,通過高效率地組織生產獲得更高的利潤、更快實現更大的增值。

(二)經濟全球化的“價值”和“問題”

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26]。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積極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佳生產條件、最優生產資源,進行全球化生產,開展全球化經營,推動了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深化,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產業的全球轉移和商品、服務、資本、技術、信息、人員等各種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而且促進了生產的全球化和分工的國際化,使社會分工能夠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使生產要素能夠進行全球優化配置,使生產能從全球尋求最有利的條件,這就帶來巨大的分工效益,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深化了國際分工體系,促進了全球生產配套體系和國際經濟環流的形成,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將更多國家的經濟活動納入到國際經濟體系。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及其企業利用全球化獲得巨大財富的同時,一些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也利用全球化獲得發展本國經濟所需的資金和技術,甚至某些發展中國家通過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發揮出自己的比較優勢,實現了經濟和產業的快速發展。全球化對整個世界經濟和不發達地區的發展都產生了積極影響。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也有其兩面性,它仍然是資本主導和資本驅動的,這就使它內含著局限和問題,并可能引發新的矛盾和沖突。譬如說,伴隨著全球化的過程,資本對勞動的剝削也不斷擴張。全球化源于資本的本性和邏輯,又帶動資本關系的全球擴張。伴隨著全球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在全球范圍不斷擴張,無論是資本主義企業將其產品或資本輸出到世界各地,還是其通過生產過程轉移到其他國家,其結果都會將更多的國家納入資本文明圈和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以便獲得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產業工人、物美價廉的生產要素以及更加廣闊的消費市場[27]。伴隨著資本的這種全球擴張,資本剝削關系也在不斷國際化和全球化。

再譬如說,資本主導和資本驅動的經濟全球化首先滿足的是資本實現增值的目的,輸出方(資本)與輸入方之間因而存在著不平等、不對稱的關系。特別是在以發達國家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大資本”主導下建立的國際分工體系和全球生產配套體系中,實際存在一種經濟的“食物鏈”關系,跨國企業處于頂端,控制著高利潤環節和關鍵性技術,獲得高額利潤和巨額財富,而通常作為輸入方的發展中國家及其企業通常處于低端位置,貢獻的是便宜的原材料、勞動力、零部件或低附加值產品,幫跨國企業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潤,自己得到的卻只是微薄收益。蘋果公司就從“蘋果手機”的全球化供應鏈中獲得了高額利潤,而真正制造蘋果手機的企業卻只得到微薄收入,例如一部iPhone7最低售價649美元,總成本約為237.45美元,其中歸于中國制造企業的加工成本僅約5.96美元[28]46。

正因為存在這樣的局限和問題,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和沖突。例如,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占據主導,主導著國際秩序和貿易規則,不僅憑借種種優勢從發展中國家獲得高額利潤和巨額財富,而且往往會把高耗能、高污染、低利潤的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這會加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不平等、不對稱的關系在發達國家之間和發達國家內部也同樣存在,并引發發達國家之間和發達國家內部的矛盾和沖突。發達國家雖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激烈競爭,在全球化中獲益也不均衡,特別是當世界經濟遇到問題時,發達國家也會經常相互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在發達國家內部,不同資本集團、不同產業、不同群體在全球化中更是受益不均,跨國企業和大資本獲益最大,有些產業和群體則可能因產業轉移而成為“受害者”。而且受益不均會進一步加劇資本主義本來就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在發達國家內部引發矛盾和社會對立,甚至誘發類似“占領華爾街”、法國“黃馬甲”這類社會運動。

事實上,全球化也還會給國際經濟和國際秩序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例如,隨著全球生產和產業配套體系的形成,全球經濟聯系變得更為緊密,某些國家的經濟波動、國家之間的經濟摩擦可能會殃及其他國家,威脅到全球經濟穩定;某些發達國家(如美國)向“金融資本主義”[29]階段的發展,導致虛擬經濟和金融產業快速發展,也使國際金融資本游走世界,逐利的金融資本引發金融危機的風險大幅上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就是典型例子??梢哉J為,全球化在給世界經濟提供動力、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多風險和挑戰,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讓不同國家之間產生矛盾和沖突,甚至在一些國家內部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社會對立。

(三)經濟全球化的“逆反”與未來

正是全球化存在的內在局限、導致的各種問題以及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導致近些年來國際范圍內出現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現象。1999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世貿組織部長會議期間發生的大規模反對全球化的游行示威通常被認為是反全球化現象的開端。反全球化現象帶有鮮明的民間抗爭的色彩,主要是通過游行示威來表達反對全球化的主張和態度,參加者有普通民眾,也有知識分子、環保人士、宗教人士以及非政府組織等。他們反對全球化的理由也復雜多樣,有些人認為全球化導致不公平、只是讓少數人獲得了好處,有些人認為全球化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化”“西方化”“殖民化”“美國化”,有人認為全球化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環保問題,還有人認為全球化侵蝕了本民族的文化或宗教信仰等。反全球化屬于一種社會思潮和社會運動,但沒有統一的理論,具體訴求也指向各異。

相比而言,逆全球化有更加明確的訴求指向,尤其是體現在政府政策和政客主張上,且主要發生在作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某些發達國家。例如,近幾年某些發達國家不斷出臺逆全球化的經濟社會政策,政客不斷鼓吹逆全球化的思想主張;在國際關系方面采取單邊主義、孤立主義做法,在國際貿易方面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族群關系方面鼓吹民粹主義、反對外來移民等。尤其是2016年以來英、美兩國的逆全球化現象最為引人矚目。英國2016年通過脫歐公投,決定退出歐洲一體化進程;美國自特朗普上臺后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利用關稅措施施壓盟友,撕毀與多國的貿易協定,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等。如果說,反全球化思潮和運動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資本主導的全球化導致的不公和帶來的問題讓人們感到不滿,那么,發達國家逆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則與全球化發展導致的世界秩序、經濟格局和國際利益關系調整有關。

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原來主導著全球化進程,獨享全球化的最大利益,但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借機實現了經濟發展,特別是隨著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在國際關系和經濟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增加,西方發達國家的主導地位和獨占收益的格局開始受到某種挑戰,于是某些國家便基于不愿承擔更多義務、不愿分享更多利益的狹隘意識或貪婪本性,嘗試通過逆全球化做法來規避責任和義務,甚至嘗試利用“退群”、施壓乃至訛詐來謀取在國際市場上和國際關系中得不到的特殊利益。而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也使發達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暴露,相互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做法,以維護本國企業、產業和資本的利益。

當然,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例如,發達國家內部某些群體對反全球化的不滿就給政府出臺逆全球化措施提供了“借口”、給政客鼓吹逆全球化主張提供了“民意”基礎。全球化進程加劇了發達國家內部的利益分配不均、社會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擴大,全球化過程中備受打擊的中低層群體更是對全球化存在不滿。這種不滿以民間抗議形式進行宣泄導致了發達國家的反全球化運動,而通過民主政治途徑的表達則“鼓勵”了政府出臺逆全球化政策,使那些要博取民眾支持的政客更愿意鼓吹逆全球化主張。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大選中,正是不滿現狀的中低層民眾起了關鍵性作用。對比美國2012年和2016年大選的政治版圖,可以明顯看出,特朗普能在2016年贏得大選,得益于被鐵銹帶制造業衰落拋棄的人們的集體倒戈和以傳統產業為主的美國中部選民的支持。特朗普提出縮減貿易逆差、把工作帶回美國的口號,“回應”了他們的不滿,贏得了他們的支持。

反全球化思潮和逆全球化現象的出現可以被認為是對(大)資本主導的傳統全球化的“逆反”和“否定”。站在世界歷史發展基本趨勢和世界經濟發展內在需求來看,這種“否定”不會終結全球化進程,但會反過來促進全球化的轉型與變革,促進全球化邁向其“否定之否定”的新階段——新全球化。事實上,當代世界經濟和國際分工依然對全球化有著內在的強烈需求,任何國家也都不可能人為阻斷全球化進程,即使是那些逆全球化而動的國家也不可能真正從全球化中退出、與國際經濟體系脫鉤。蓄勢待發的新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也將推進以開放、創新、綠色為特點的新工業化進程,通過打造全新的技術生態系統和生產方式深刻影響全球價值鏈和國際合作關系,從而為全球治理體系的變革提供重要的推動力,給消解傳統工業化和全球化造成的各種問題帶來希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領導人在許多重要場合都談及經濟全球化問題,分析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強調對全球化的科學認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形成的中國認識、提出的中國主張以及不斷推進的中國實踐,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全球化的“中國方案”。全球化的“中國方案”在理念、目標和價值追求上不同于西方主導、資本驅動的傳統全球化,它強調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強調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關系和國際規則,促進全球化公平公正、惠及全球,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讓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國人民,讓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不同人群共享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全球化的“中國方案”為未來的新全球化指明了方向。

四、結語:構建超越傳統資本邏輯的新資本文明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反映資本主義本質特征并支配資本主義社會的決定性要素,資本尋求自身增值、尋求最大增值的本性和動機決定了資本的行動邏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資本邏輯是從資本到“資本+”,資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自身,勞動、生產、市場、消費都不過是資本實現增值的手段,發展工業化生產、推進全球化進程也同樣是資本實現增值的手段。但資本在驅動勞動、實現自身增值的同時,客觀上也為勞動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帶動了社會的財富創造;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模式讓資本獲得更大增值的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企業利用全球化獲得了巨大財富,也同時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站在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當代生產力水平的高度審視資本的本性和邏輯,既要深刻認識其存在的“問題”,也要高度重視其存在的“價值”,積極構建能夠超越傳統資本邏輯的新的資本文明。

在當代,構建能夠超越傳統資本邏輯的新資本文明需要建立包括法律規制、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以及資本價值觀的自我變革在內的系統性約束機制和治理體系,約束資本的過度逐利行為,消解資本帶來的問題,破解傳統資本邏輯之弊;需要通過制度、機制和規則的建設,為資本與勞動的結合創造更好的條件,引導資本充分發揮其創造性作用,讓資本在通過與勞動平等且有效率的結合中,在帶動財富創造的過程中,實現資本與勞動、資本與社會的共贏。事實上,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積極引進國外資本、發展私營經濟、建立資本市場、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推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和制度建設,讓資本服務生產和經濟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創造了連續40年高速增長的經濟奇跡,也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水平。中國的改革開放探索了實現資本與勞動、資本與社會共贏的可行道路,為推進新資本文明的建設帶來了希望和曙光。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邏輯全球化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刑事印證證明準確達成的邏輯反思
邏輯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創新的邏輯
新舊全球化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逆全球化:資本主義最新動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