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農結合”的貴州啟示

2019-12-12 08:17王廷勇
當代貴州 2019年43期
關鍵詞:專班貧困地區貴州

文_王廷勇

貴州“校農結合”為助力貧困地區農產品出山提供了全新思路,給全國貧困地區實施教育扶貧以深刻啟示。

“校農結合”是指通過產銷精準對接促進產業結構深度調整,充分發揮學校人才、技術、知識、市場等資源優勢助推鄉村振興,以增強農民發展的內生動力、促進農民可持續脫貧及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發展大轉型為最終目標的一種互利共贏的精準扶貧模式。

2017年3月,貴州“校農結合”精準扶貧模式在黔南產生;2017年9月,“校農結合”在貴州省教育系統全面推行;2018年2月14日,黔黨發[2018]7號文《貴州省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明確要求“全力推進‘校農結合’,全省學校食堂向貧困地區貧困戶采購農產品數量達到學校食堂采購總量的40%以上”,標志著“校農結合”脫貧攻堅創新模式在全省全面推廣。貴州“校農結合”為助力貧困地區農產品出山提供了新思路,給全國貧困地區實施教育扶貧帶來深刻啟示。

思想解放是前提。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貴州實施推進“校農結合”,是孫志剛書記親自點題,是新時代省委、省政府助推產業革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創新之舉,也是貴州教育扶貧的重要著力點和突破口。扶貧先扶智,通過教育事業斬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長遠事業。同時,教育扶貧也可以利在當下。貴州目前共有各類學校食堂17890個,就餐學生達620萬人,全省學校食堂每月消費的農產品達10萬噸以上,這是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市場,對于促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扶貧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此坪唵蔚摹靶^r結合”,卻能產生一條“扶貧鏈”:學校采購貧困地區的食材,促進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外出農民工因為看到商機而返鄉就業,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減少,鄉村振興的人才力量得到保證。實踐證明,全面深入開展“校農結合”,有利于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興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革命;有利于吸引進城務工農民返鄉就業,減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促進鄉風文明和諧,推進鄉村振興;有利于學校特別是高校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科學進行專業課程設置,更好地發揮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

體制機制是保障?!靶^r結合”看似簡單的買菜、賣菜,卻涉及到教育、農業、商務、質檢等多個部門,必須要形成穩定的溝通協調機制才能有效推進。省委、省政府對“校農結合”高度重視、統一部署,省教育廳成立了“校農結合”工作專班,省農業農村廳成立了蔬菜種植專班、家禽養殖專班,省商務廳成立了農產品促銷專班,3個專班形成良好的協調合作機制,形成強大的合力。作為“校農結合”的主導部門,貴州省教育廳在“校農結合”專班下設立了高等院校小組、職業院校小組、營養餐協調小組、農產品供應協調小組和工作保障小組5個小組,分別負責相關學段學校開展“校農結合”有關工作,并抽調專人負責專班工作。同時,全省各市(州)教育局、各高校也參照成立了工作專班,積極做好本區域本學校的“校農結合”工作,全省教育系統織起一張緊密的工作網,提供了強大的體制機制保障。

產銷對接是出路?!靶^r結合”要想讓教育系統從教育扶貧進一步邁向產業扶貧,就必須遵循產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規律,做好產業培育和產銷對接,否則就容易“好心辦壞事”。為此,貴州省教育廳以產銷對接助推產業培育,抓住了“校農結合”的“牛鼻子”,建立完善產銷對接機制,與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和省供銷社主動協作,以學校對農產品的需求為導向,連接農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產品流通平臺。產品不愁銷路,產業得到扶持;流通渠道暢通,農戶學校利益得到保障。全省各地創新工作模式,形成了貞豐縣“貧困戶+合作社+配送中心+學?!惫ぷ髂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與平塘縣“定點采購、產業培扶、基地建設、示范引領”工作模式,安順市西秀區“農戶+合作社+綠野芳田公司(購銷平臺)+學?!蹦J?,六盤水市“黨建+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學?!蹦J?,貴州師范大學“食堂+政府扶貧平臺(扶貧企業/合作社)+訂單”產業扶貧模式,貴陽職業院?!靶^r結合”聯盟按月提供食堂對農產品需求計劃等多種創新模式。

質量安全是底線?!靶^r結合”涉及產、供、銷多個環節,與食品安全、價格管理、倉儲物流多領域緊密相連。安全質量責任重于泰山,不僅要讓學生們吃飽,更要讓學生們吃好。在貴州省教育廳“校農結合”專班的監督管理之下,各地教育部門與市場監管、食品安全等部門緊密合作,對各校的飯菜質量、食堂衛生、食品安全、資金監管等進行監督檢查。各地各部門對食品的配送、加工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引進了新型冷鏈設施進行食材保鮮,利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實現了農產品可追溯。貧困群眾要的是經濟利益,學校需要的是學生的食品安全,在質量安全為底線的引領下,“校農結合”有效地平衡了貧困群眾與學校之間的關系,讓雙方利益均不受侵害,實現進校產品質量安全,貧困群眾銷售途徑穩定。

技術服務是手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系統擁有最廣泛的智力資源,不管在農技、管理、銷售等方面均可以為廣大貧困戶提供有益的思路。從農民手中買菜、買雞蛋固然可以幫助農民致富,但若是能讓農民學會如何進行種植、管理和銷售,這樣的扶貧才能讓貧困群眾受益終身,甚至將這種智慧代代相傳。在“校農結合”實踐中,貴州教育系統尤其是高等院校充分發揮智力資源優勢,推動高校、職業學校教師科研成果轉化,充分發揮教育服務社會的作用,在產業指導、技能培訓、技術指導、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著力,委派專家團隊,深入各地貧困鄉村,以市場需求引導農戶科學種植養殖,通過智力幫扶,規范農戶種養殖技術,如限制農戶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引進現代技術等,有效提升貧困農戶勞動技能,實現了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提升了脫貧攻堅的效果,讓貧困地區農戶有了脫貧致富的門路和技術,為實現穩定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貴州大學“校農結合”扶貧農產品直銷點。(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李坤 / 攝)

以人為本是核心?!靶^r結合”的初衷是以教育系統的巨大“內需”去掉農村市場的“庫存”,既實現了資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又為貴州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把教育系統力所能及的事情與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起來,貫徹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實踐過程中,教育系統不能以“施助者”和“領導者”的姿態去告訴農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應該以“合作者”的姿態,告訴農民“我們需要什么”,農民根據自己的個人意愿、在當地政府的規劃和引導下從事生產勞動。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正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在脫貧攻堅中的具體體現。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強調要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并提出以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作為指導,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產業選擇。那么由誰選擇產業,政府、企業、學校?都不是,選擇的主體應該是農民,只有出于農民的主動選擇,才能最大限度激發農民勞動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農民興高采烈地參與到“校農結合”中來,必須把握好市場經濟下的價值規律、競爭規律和供求規律,讓農民種得開心、賣得出去,不能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場規律,最終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猜你喜歡
專班貧困地區貴州
比亞迪集團扶貧
怎么這么多工作專班?
工作專班泛濫成基層新負擔
工作專班何以成為基層新負擔?
“齊”心“魯”力,助力“多彩”貴州
三部門發文鼓勵政府 采購貧困地區農副產品
上學不如“混社會”? 貧困地區的“厭學癥”如何治
貧困地區干部要擺脫擔當“貧困”——基于山陽縣干部隊伍擔當作為狀態的思考
新時代的貴州值得期待
解讀“萬馬如龍出貴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