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只竹筒震京城

2019-12-16 08:35江永年段明
民間故事選刊 2019年23期
關鍵詞:舉子紙鈔竹筒

◇文/江永年 圖/段明

清道光年間的一年秋天,三十多歲的王茂蔭與徽州府的幾名舉子結伴而行,遠赴京城參加三年一度的會試。

一路之上,其他幾位舉子都想高中狀元,紅袍加身光宗耀祖,只有王茂蔭一直思考著如何趁這次科舉的機會,把自己“紙鈔貨幣”取代“真金白銀”流通的主張上呈朝廷,造福于民。

經過一個多月旅途勞頓,一行四人總算及時到達京城。為圖吉利,另外三名舉子不惜重金住進了距離考場一里地的“高升客?!?,王茂蔭不想拂他們的意,也跟著入住了這家豪華客棧。

幾場考試下來,王茂蔭自我感覺不錯,但他沒有沾沾自喜,學那些炫富的舉子們出去四處游玩、尋歡作樂。

一向節儉的王茂蔭私下跟老掌柜商量,在等待開榜的這段時間,他給店里做臨時賬房,抵作住宿費。老掌柜一開始還猶豫不決,可看見王茂蔭左右開弓算盤打得嘩嘩響,立即點頭應允。

不知道是看王茂蔭能干,還是覺得他給客棧打雜丟家鄉的臉,同行的幾名舉子中竟有人向外地舉子揭王茂蔭的短,說他祖上是做生意的,一直沒出過考上功名的讀書人,他的貢生身份是家里用銀子給他捐來的“例貢”,舉人也是勉強考上的……

面對眾人的非議和不屑的目光,王茂蔭一點兒也不在乎。他坦誠告訴那些公然侮辱他的舉子們,出生徽商世家的他根本沒把仕途看得那么重,之所以順從家里捐納貢生,就是想趁機了解京城的貿易情況,好為自己提倡以“紙鈔貨幣”取代“真金白銀”的主張尋找理論基礎??忌吓e人參加殿試也不是為了升官發財,只是想實現自己讓“紙鈔貨幣”在全國流通的理想。

舉子們都笑他不務正業,這真金白銀都用了幾千年了,誰愿意拿東西去換一文不值的紙鈔?

王茂蔭一時說服不了這些眼高于頂一心想當官發財的家伙,于是不再分辯,埋頭做他的臨時賬房先生。而那些舉子更加不把他放在眼中,三天兩頭嘲笑他渾身冒著銅臭味。

一轉眼,就到了放榜的時候。王茂蔭雖然沒進入前三甲,但成績也是名列前茅,高中了進士。倒是那些自高自大、諷刺挖苦他的舉子們,十有八九名落孫山,灰頭土臉地回到客棧,長吁短嘆一番后,陸續跟老掌柜結賬,準備打道回鄉。

這天上午,有個叫馮源的舉子在結賬時,掏出一錠十兩紋銀,讓掌柜找零。老掌柜接過銀子,用手掂量掂量,皺起眉頭說這銀子有點兒問題。

馮源兩眼一瞪道:“這可是十兩一錠的官銀,真要有問題你找官府去!”

老掌柜賠笑說自己掌管這家高升客棧二十多年,每年經手的金銀都有幾萬兩,金子、銀子只要過過眼、用手掂量一下,是真是假絕對不會走眼。

馮源惱羞成怒道:“我看你是老眼昏花了,官銀怎么可能有假?”

舉子們都圍了上來,幾個跟馮源同鄉的舉子幫腔說,這馮源一向財大氣粗,怎么會用假銀子?又有舉子說,這假銀子多半是里面鑄了黃銅湊重量的,要想知道真假,用刀劍劈開一看,不就清楚了嘛……

馮源立即反駁,說這可是官銀,毀壞官銀是有罪的,你們承擔得起嗎?

老掌柜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便向舉子們雙手一拱道:“諸位都是國之棟梁,聰明絕頂之人。如果誰能不毀壞這錠銀子,判斷出銀子的真假來,老朽就免去他的住宿費?!?/p>

舉子們面面相覷,都說自己又沒長透視眼,不劈開銀子怎么能夠知道它里面有沒有假?

就在眾人束手無策時,剛算好賬目的王茂蔭走了過去,微微一笑說:“我有一個簡單的辦法,不用劈開銀子,就能判斷它是真是假?!?/p>

其他舉子都笑他大言不慚,馮源冷笑道:“你不劈開銀子,難道說要把它熔化不成?”

在眾人譏笑聲中,王茂蔭不慌不忙地取來了一大一小兩只竹筒,粗大的一只是他用來吃飯的,細長的一只是用來飲水的。因為他喜歡竹子的勁節,所以用毛竹特制了這兩只竹筒,外出時也攜帶著。

大家看他取來兩只竹筒,都不知道他意欲何為。王茂蔭卻讓老掌柜取來一錠標準的十兩官銀,然后又讓店伙計提來一壺清水,端上一只盛湯的大瓷碗。

眾目睽睽之下,王茂蔭把粗大的竹筒放在大瓷碗內,然后提起水壺往大竹筒內注入清水,灌滿之后拿起老掌柜給他的十兩官銀,輕輕地放進了大竹筒里。很快大竹筒里的清水就溢了出來,沿著竹筒外壁流到大瓷碗中。

王茂蔭拿起大竹筒,讓它停在大瓷碗上空,直到竹筒外壁的水滴干,這才把泡著銀錠的大竹筒放在桌子上。接下來,他又把瓷碗里的水小心翼翼地倒進小竹筒,倒干之后放在桌子上,然后讓店伙計取來一枚銀針,在小竹筒內壁的水面上刻上標記。

做完這些,王茂蔭才把大、小竹筒里的水倒了,取出大竹筒里的銀子還給老掌柜。接著又把大竹筒放進大瓷碗,注滿清水后又把馮源的十兩銀錠放入,然后又將溢出的清水倒進小竹筒。倒完后才指著高出標記的水面向眾人道:“如果都是真的官銀,那它們浸入注滿水的竹筒中,溢出的水應該是一樣多。但馮源兄的銀子浸入后,溢出了更多的水來,說明里面摻了比銀子輕的金屬……”

眾舉子一時還想不通,老掌柜卻豎起大拇指夸贊:“王進士真了不起,這么聰明的辦法也只有天才方能想出來!”

經過王茂蔭再三解釋,舉子們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一個個對王茂蔭刮目相看。馮源也承認自己這錠銀子是外地商家向他們家購糧時所支付,回去一定報告官府,查明真相。

王茂蔭感嘆道:“金無足赤,銀無完銀。誰也不能保證我們使用幾千年的真金白銀就是真的,所以推行紙鈔貨幣,采用高超的印刷術、特制的宣紙,更能保證貨幣流通,繁榮市場……”

當晚,王茂蔭奮筆疾書,寫下他的紙鈔貨幣理論,準備在朝廷召見時上呈皇上,呼吁朝廷早日發行紙鈔貨幣,取代笨重的金銀、銅錢。而他兩只竹筒辨假銀的事跡,也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京城。據說,好多京城的商家都學著他的辦法,去鑒定金銀的真假哩……

猜你喜歡
舉子紙鈔竹筒
椰奶飯
唐代舉子這樣打探“高考成績”
大班藝術——哈尼族舞蹈活動《竹筒響起來》
香噴噴的竹筒飯
有錢就是任性!
明代紙鈔拍出276萬元創紀錄
論唐代舉子的科考消費
清風庭院
主考
無名士取名不忌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