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新聞業改革的方向、路徑與實踐

2019-12-16 08:13高金萍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6期
關鍵詞:新聞業習近平改革

高金萍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國新聞業不斷深化改革。本文梳理了新聞業改革的現實背景、目標方向、制度建設和業界實踐,通過厘清新聞業改革的發展脈絡與實踐特點,回答中國新聞業改革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三個問題。十八大以來中國新聞業的改革體現著一條思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引,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實踐,積極探索并推廣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傳播體系(全媒體傳播體系),加快提升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

[關鍵詞]黨的十八大;新聞業改革;習近平關于新聞輿論的系列論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型傳播體系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1763(2019)06—0001—05

Abstract:After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ollowing the Four Strategies,?Chinas Journalism continues to deepen the refor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overall goals,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y practice of Journalism reform, and expounds on?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orm. The paper tries?to answer why the reform of Chinas journalism industry has been changed, what has been changed, how to change it. The route of Chinas Journalism reform is guided by the Marxist view of journalism in attempt?to continue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to?actively explore and promote a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speed up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Chinese media.

Key words: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journalism reform; a series of discourses on journalism from Xi Jinping; Marxist view of journalism;new system of journalism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四個全面”貫穿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完整展現了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體框架。綜觀十八大以來中國新聞傳播業改革,鮮明地體現著一條清晰思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引,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和實踐,積極探索并推廣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傳播體系(全媒體傳播體系),加快提升中國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本文擬從十八大以來中國新聞業改革的背景、思想、制度和中國特色實踐的四個層面,梳理其發展脈絡與實踐特點,回答中國新聞業改革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三個問題。

一?新聞業改革的現實背景

黨的十八大召開之際,改革開放已三十余年,中國的日報發行量、圖書出版量位居世界首位,數字出版、印刷業整體規模均居世界第二。[1]中國網民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網民數量達到5.6億,網民主體為30歲以下的年輕群體,互聯網的發展潛力巨大。[2]總的來看,中國新聞業經歷了從傳統媒體到社交媒體、從事業到企業、從國有公營到市場化運營的曲折道路,新聞業體制機制改革正在制度化、規范化和正?;倪M程中。與此同時,中國新聞業也暴露出布局不均衡,大規模、高水平、產業鏈完整的龍頭企業少,缺少傳媒領域的戰略投資者和骨干企業等問題[3],這些問題制約著中國新聞業的發展態勢和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代表中央提出:“要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碧岣咝侣劽襟w的“四力”,精準概括了中國新聞業改革的具體目標。

為什么要繼續深化新聞傳播業改革?相比于其他領域的改革,自1992年新聞傳播業改革20年來,其主要面臨著兩大問題:

一是媒體格局正在發生大變革。正如曼紐爾·卡斯特所言:數字傳播的出現帶來大眾傳播向大眾自傳播的演進。[4]社交媒體發展如火如荼,褫奪傳統組織媒體的影響力,傳統媒體的受眾大量流失。2012年微信上線,運營僅一年多時間,用戶就超過5億,這意味著近一半的中國人在使用社交媒體。而位列世界報業與新聞工作者協會“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名排行榜”第十位的《人民日報》,2015年發行量達到30年來發行量的最高峰,僅為300萬份。[5]從新聞傳播產業發展的整體態勢來看,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還處于摸索階段,傳統媒體的廣告規模雖然日漸萎縮,但仍然占據廣告市場的主體;從受眾角度來看,無處不在的網民隨時隨地創造著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和動態新聞,無數網民通過多個視角參與,讓新聞事件及其背后隱藏的內容無所遁形,所謂“廣度成就深度”,用戶生產內容(UGC)正在徹底改變新聞業的面貌。

二是中國新聞業經過二十年的改革,已經構建起體制的“圍城”,如何打破“圍城效應”是提升中國媒體傳播力的關鍵。所謂媒體體制的“圍城”,指主流媒體和非主流媒體之間的壁壘、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之間的壁壘,兩類媒體沒有實現傳播人才和技術的競合,在傳播效果上與國外主流媒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以傳統業務為基礎、利用互聯網技術和理念提高為用戶服務的效率和質量的“+互聯網”已遍地開花,2012年全國各大主流媒體大多已開設網站,將傳統媒體內容盡數上網;另一方面,擁有新技術優勢、體制機制優勢和更廣泛社會支持的“互聯網+”尚在破冰階段。2012年《人民日報》開設官方微博,主流媒體正式涉足社交媒體平臺傳播,嘗試打破主流媒體與社交媒體之間的壁壘,從與互聯網的相加邁向相融。

上述兩大問題制約著中國特色新聞傳播體系的建設,新聞傳播業中國特色的獨到優勢尚未形成,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型傳播體系還未成氣候;中國媒體人的全球觀尚需培育,中國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議題設置能力還相對薄弱。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重要貢獻之一,就是提出了主動開放、拆掉壁壘、引進外資,讓信息、科技、知識和市場打通的發展方向。兩類具有顯著差距的媒體從存在嚴格壁壘到去除壁壘,在制度護衛下構建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型傳播體系,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實現中國新聞傳播未有之大變局。拆掉壁壘的結果將促進主流媒體的公信力與非主流媒體的親和力交融;主流媒體的引導力與非主流媒體的貼地氣交融。

二?新聞業改革的目標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新聞業改革明確了方向、規劃了目標。

2013年8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簡稱“8.19講話”),為新聞傳播業明確了改革發展的方向:對內傳播“要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宣傳教育,把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和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在對外傳播中,他強調:“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痹凇?.19講話”中,習近平首次提出“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一論述明確了中國新聞媒體提升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具體方法、目標和路徑。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視察三大中央媒體并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他在座談會上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痹凇?.19講話”中,習近平首次提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在這一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了“構建新型傳播體系”,為此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為了集中講好中國故事,要優化戰略布局,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這一講話直面2015年以來多國出現的“顏色革命”,針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復雜態勢,強調加快中國媒體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把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的“課堂”設在了媒體融合發展的第一線——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習近平圍繞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主題發表了重要講話(簡稱“1.25講話”)。在不到三千字的講話中,習近平分析了全媒體時代的中國媒體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提出全面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形成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全媒體傳播體系”。他指出:“要統籌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中央媒體和地方媒體、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大眾化媒體和專業性媒體的關系?!薄包h報黨刊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實現新聞傳播的全方位覆蓋、全天候延伸、多領域拓展,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努力占領新的輿論場?!笨傊?,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目標就是: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三個講話,一脈相承,由遠及近、由粗到細地勾勒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對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傳播體系建設的構想。結合互聯網發展的現實,既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也要建立網絡綜合管理體系,提升學網、用網、管網水平[6]。習近平關于新聞傳播的系列論述闡明了中國特色新聞業建設的總體目標——把握互聯網發展的主流,主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有機融入傳播內容,建立滿足受眾需求、適應新技術發展的新型傳播體系(全媒體傳播體系)。

三?新聞業改革的制度保障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敝袊侣剺I改革是否改得下去、改得深去,制度建設是決定性因素。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全面深化文化改革做出了總體部署。2014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思路、主要任務和政策保障,也為今后一個時期的文化改革規劃了路線圖、明確了時間表、布置了任務書。[7]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方略,更強調“四個全面”的統一落實,圍繞“全面從嚴治黨”加快新聞業改革的深化。

(一) “八項規定”落地見效,確保新聞傳播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指導思想,始終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堅持新聞傳播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制定“八項規定”,把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2012年12月,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其中第六條明確規定:“要改進新聞報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會議和活動應根據工作需要、新聞價值、社會效果決定是否報道,進一步壓縮報道的數量、字數、時長?!?017年10月,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在這一細則的第四部分“改進新聞報道”,以二千三百余字從9個方面細化了中央政治局委員相關報道事項,包括會議、調研、外事、誕辰、治喪以及其他重大專項工作的報道等?!鞍隧椧幎ā奔捌鋵嵤┘殑t的制訂,是黨中央以上率下、改進新聞宣傳的重大舉措,從內容源頭上確保新聞傳播為人民服務的方針宗旨。

(二)互聯網管理走向科學化,“用得好是真本事”

十八大以來,移動互聯和智能終端的發展,讓社交媒體成為中國使用人數最多、覆蓋范圍最廣、影響力巨大的傳播渠道。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6.18億;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29億,手機上網比例高達98.6%。[8]五年之間網民增長的速度和使用方式變化,推動著中國互聯網的管理,從“自由發展”階段,逐步進入“科學管理”階段。政府對于新聞業的制度建設也聚焦于互聯網管理。

2014年12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亦稱“微信十條”),要求對即時通信工具服務使用者實行網絡實名管理,并為即時通信工具的時政新聞發布設限?!拔⑿攀畻l”第七條規定:“新聞單位、新聞網站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的非新聞單位開設的公眾賬號可以轉載時政類新聞。其他公眾賬號未經批準不得發布、轉載時政類新聞。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對可以發布或轉載時政類新聞的公眾賬號加注標識?!薄拔⑿攀畻l”為保護正當的言論自由,打擊非理性、不良和非法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頒布實施?!痘ヂ摼W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管理實施細則》《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行政執法程序規定》3項部門規章和6份規范性文件隨后正式發布,嵌入網絡安全和信息保護的細則,以落實《網絡安全法》精神,從制度層面規范互聯網新聞服務。

這一系列法規和制度的頒布實施,瞄準“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9]這一方向,客觀上提高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規范化和科學化水平,促進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中國特色新聞業的實踐探索

在反映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宣傳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時,新聞業自身的改革始終沒有止步,直面傳播技術的迅猛發展,新聞業改革也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十八大以來,黨媒發揮引領新聞業改革的頭部效應,從傳統媒體采編發流程再造,到媒體融合發展、全媒體平臺建設,全面帶動中國新聞傳媒格局變遷和傳媒生態調整,積極探索中國特色新聞業的發展之路。

(一)以視頻化表達強化主流價值:新華社的《紅色氣質》和《國家相冊》

2016年新華社連續推出兩部具有極大震撼力的融媒體影像產品:微電影《紅色氣質》和微紀錄片《國家相冊》。這兩部影像作品貫徹“用照片說話”的理念,在技術上采用了歷史照片講述與三維特效結合的表現手段,在3D還原的歷史瞬間,人物和場景“動”了起來,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來;在內容上從歷史記憶與當代人感受中找到契合點,喚醒更多人的歷史記憶,不忘來路,不忘初心。

微電影《紅色氣質》在9分5秒時長內,高度濃縮中國共產黨九十五年的光輝歷程,回顧了中國共產黨近一個世紀來從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到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走過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產黨人的信仰與追求、責任與擔當、氣質與情懷。不同時期的共產黨人一個個從歷史深處走來,展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特有的“紅色氣質”。微紀錄片《國家相冊》第一期“勝利的日子”,取材于中國照片檔案館收藏的自1892年以來的一千多萬張珍貴照片,用影像講述那些被濃縮的人生、被折疊的時代,細述那些鮮為人知的人與故事。

這兩部全媒體產品,在社交媒體平臺和戶外大屏幕播出后,受眾反響熱烈,迅速成為視聽媒體產品的標桿。視頻化表達和場景再現更符合5G技術支持下新聞傳播的發展方向。以視頻化表現方式鮮活生動地向受眾講述主流價值觀的故事,創新了互聯網時代傳統影像資料的使用。

(二)以融媒體產品融入網民: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近年來新聞業改革的熱點是媒體融合。2018年,全國媒體曾掀起建設“中央廚房”的高潮,“中央廚房”是全媒體新聞平臺的簡稱。在形形色色的“中央廚房”中,最早立項建設“中央廚房”的是人民日報報業集團,它已成為《人民日報》面向受眾、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新一代內容生產、傳播和運營系統,被稱為媒體融合的“樣板間”。2014年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正式立項,2015年啟動建設,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人民日報社時,對建設“中央廚房”以推進融合發展的做法充分肯定。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央廚房”機制全面運行,設立總編調度中心,建立采編聯動平臺,統籌各方采訪、編輯和技術力量,“報、網、端、微”一體聯動,建立移動優先、PC做全、紙媒做深、多次生成、多元傳播的“策采編發”新流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整體融合體系。在這一媒體融合體系中,新聞不再是流水線產品,而是體現了各種媒介特性、富于個性化色彩、彰顯新聞專業特色的產品。其融媒體產品:《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史上最牛創業團隊》《誰是站到最后的人》等,極大地滿足了互聯網時代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符合網民接受習慣,倡導正能量,代表了中國特色新型傳播體系的探索方向。

(三)以精品化發展提供優質信息服務:《人民日報》改版

作為黨中央機關報、全國新聞媒體的旗幟,《人民日報》每一次改版都對全國媒體,特別是黨報的發展走向和變化趨勢發揮著引領示范作用。1956年《人民日報》改版,帶動了全國第一次新聞業改革,擴大報道范圍、提供更多新聞信息、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漫畫和連環畫等一系列新舉措,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尊重新聞規律、向新聞本位回歸的改革意愿。1995年《人民日報》擴版,并創辦華東版,實為報業集團建設的先導,這次改版帶動了改革開放后全國第一次新聞業改革,“厚報”時代從此正式開啟。與過去的屢次改版同樣,2019年《人民日報》改版,無疑在中國新聞業改革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作用。

2019年1月1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致讀者》,宣布從2019年元旦起實行改版。改版舉措主要為兩個:一是減版,工作日從24版減為20版,周末從12版減為8版;二是全部版面彩色印刷。這是《人民日報》創刊以來第15次改版,其目標指向是:實施精品化策略、實現高質量發展?!吨伦x者》表示要為受眾提供更“優質”的新聞信息服務,有意帶動全國主流媒體新聞改革創新。

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率先探索,推出了一批具有新型傳播體系特色的融媒體產品,這些探索引領著新時代中國新聞改革的風向:其一,尊重新聞傳播規律,順應新聞傳播方式新變化、媒體融合發展新趨勢;其二,堅持服務人民宗旨,關注受眾需求;其三,注重特色定位,突出內容優勢。從媒體變革的角度來看,新型傳播體系的苗頭已然展露。

當前全球新聞傳播呈現出“三化”特征:即時化、碎片化、感性化。面對這一特征,中國新聞業應因勢而謀,在堅守內容品質和特色定位的前提下,主動應用人工智能和5G技術,積極探索并推廣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傳播體系,加快提升中國新聞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中國特色的新聞業,將成為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一部分,亦將為解決世界性新聞傳播問題提供中國智慧。

[參?考?文?獻]

[1]本課題組. 開拓創新砥礪奮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出版業創新成果綜述[J].傳媒.2017(19):9-15.

[2]中文互聯網數據資訊中心.2012年中國網民達5.6億手機網民年增6440萬[EB/OL](2013-01-15)[2019-02-15]:http://www.199it.com/archives/90518.html.

[3]李玉中. 融合背景下中國媒介集團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52-153.

[4]卡斯特. 傳播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5]惠章志. 新形勢下的人民日報發行工作[J]. 中國報業.2015(6):20-21.

[6]本書編寫組.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魏玉山.十八大以來新聞出版改革發展成就概述[J].編輯學刊.2017(3):6-11.

[8]新浪科技.中國網民達8.29億 5G產業化取得初步成果[EB/OL](2019-02-28)[2019-04-10]:https://tech.sina.com.cn/i/2019-02-28/doc-ihsxncvf8380042.shtml.

[9]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引領媒體融合發展新作為[N]. 人民日報,2019-01-27(1).

猜你喜歡
新聞業習近平改革
習近平的外交足跡
作為傳播媒介的虛擬現實技術
技術拓展想象空間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改革創新
改革創新(二)
從“萊維森調查”看英國協商民主的特點
標題黨
“改革”就是漲價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