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蛋雕技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2019-12-22 20:59鄭天皓
人文天下 2019年18期
關鍵詞:雕刻技藝文化遺產

鄭天皓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關于全球范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傳承與保護問題也逐漸進入公眾的視野之中。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項主要類別便是傳統民間技藝,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發源并傳承于我國民間的具有多種價值的技術工藝。蛋雕技藝手法精巧,表現形式多樣,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是國家與地區文化在現實中的反映。作為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蛋雕技藝不僅技藝精巧、歷史悠久,且廣泛分布于我國不同地區,成為廣受歡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如何更好地傳承與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現階段政府、社會與學界共同面臨的一項意義重大且極具影響力的課題。

一、蛋雕的歷史源流與發展

雕刻技術歷史悠久,在明代散文家魏學洢所作的《核舟記》中,作者對雕刻給予了“技藝靈怪矣哉”的評價。蛋雕是雕刻技術中的一個分支,其通過陽刻、陰刻、鏤空、浮雕等手法,在各種禽類卵的外殼上雕刻各種花紋、圖案等內容,因其手法精妙、難度大而廣受民間追捧。

蛋雕在我國也具有悠久的歷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就曾提倡過“雕卵然后淪之”(《管子·奢靡》),這是關于蛋雕價值與技藝的最早記錄。其后,蛋雕作品更是逐漸化身寓意吉祥的象征,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關于“鏤雞子”這種習俗的說明和記載,宋朝陳元靚則在《歲時廣記》中記錄了“寒食日,俗畫雞子以相餉”,體現了千余年前蛋雕與民眾生活的緊密結合,逐漸成為一項民間傳統工藝。至今,在江蘇一帶仍有在婚娶時贈送紅雞蛋的習俗。明代以后,人們開始將簡單的文字和圖案刻畫在蛋殼上,并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蛋雕技藝。近年來,蛋雕技藝在國內重新受到追捧,蛋雕藝術品頻頻出現在各類藝術博覽展銷會的現場,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2018年9月,蛋雕技藝作為濟南市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參加了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并且獲得了諸多觀眾的認可。

蛋雕技藝除了在國內有所發展之外,在國外也存在著相當悠久的發展歷史。自基督教傳入歐洲后,便開始有人將蛋殼予以彩繪裝飾,取其“新生”“重生”之意,使之成為復活節的裝飾品,該習俗迄今仍流行于歐美等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地區。在俄羅斯,蛋雕更是皇室的御用珍品,法貝熱所雕刻的“沙皇彩蛋”更是被世界眾多收藏家所追捧。2001年底,法國一枚收藏過百年的法貝熱彩蛋(又稱“費伯奇彩蛋”)被拍出了近900萬英鎊的高價。

與國外蛋雕技藝相比較,中國的蛋雕技藝融入了更多的中國文化元素,更具備藝術性。中國蛋雕并不是一味追求工藝的復雜與修飾品的奢華,而是將詩詞歌賦或者歷史故事、神話故事融會其中,使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同時,又可以從書畫藝術中汲取養分,以充實蛋雕藝術,無論題材、技法都與書畫藝術緊密結合,令蛋雕技藝成為集美術、書法、雕刻等多項技法于一體的藝術。

二、蛋雕技藝的價值

(一)審美價值

目前常見的蛋雕技藝,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在蛋殼上進行裝飾,即進行彩繪、鑲嵌等,或是直接在切割后的蛋殼上進行裝飾;其二是通過相關雕刻技術在蛋殼上直接進行雕刻,如采用陰刻、陽刻等技法,達到敘事效果。

蛋雕藝術品基于其出色的雕刻技法,其審美價值體現在多方面。一是體現在繪畫技藝上。在蛋雕作品中,繪畫基礎往往是蛋雕藝術家不可或缺的技藝,他們長于刻畫細節,人物肖像栩栩如生,花鳥魚蟲也躍然物上。二是體現在制作過程中。蛋雕藝術家首先將蛋內側的填充物進行清理,并小心地將一系列圖案刻畫于蛋殼之上,隨后再進行陽刻、陰刻、鏤空等一系列技法處理。蛋雕的制作并不是簡單的對于繪畫技藝與雕刻技藝的展示,而是更多體現著制作者對于生活的體會與感悟,借助對于現實生活的刻畫,使觀者更好地產生共鳴,增加蛋雕的藝術魅力和風韻。

(二)歷史文化價值

蛋在我國民眾的生活中占有較為重要的地位。唐宋時期便有了寒食節饋送雞蛋的習俗,而明清以來,民間在婚禮、生子、祝壽等時候,為了寓意吉祥,便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而后,商販們還會在紅蛋上刻畫或繪畫出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以圖生意興隆。從此之后,雞蛋便具有吉祥如意、身體健康的寓意,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看望老者與病患的時候,常常攜帶雞蛋前去問候。而蛋雕作品不僅承載著蛋本身的美好寓意,更是記錄著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成為了傳統文化與故事的載體,傳承著優秀傳統文化。

三、蛋雕技藝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傳承人才不足

蛋雕技藝較為復雜且十分精巧,在傳承過程中,不僅需要手藝人具有一定的繪畫基礎與雕刻技術,更需要長時間的練習與實踐,一位蛋雕手藝人的訓練往往需要十多年甚至數十年。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年輕人更傾向于投身高回報率的工作,難以承受蛋雕技藝初學時期的枯燥與磨練,隨著蛋雕技藝傳承人年齡的不斷增長,后繼傳承人才的缺口正逐漸顯現。經調查,現階段我國蛋雕技藝的主要傳承人多分布于東北與山東地區,且年齡多處于40歲至60歲之間,40歲以下的蛋雕傳承人寥寥無幾,這突出體現了現階段蛋雕技藝在傳承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人才困境。如果不能及時擴展社會對于蛋雕技藝的認識,蛋雕技藝將由于傳承人的缺乏而失去傳承的土壤,逐漸湮沒在歷史之中,難以再現。

(二)知名度有待提升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其精美與小巧的特點逐漸不符合現代家庭的需要,被邊緣化。一方面,蛋雕的材料成本低廉,作品體積小,被許多人視為“雕蟲小技”,容易被社會大眾所忽視;另一方面,蛋雕所需的時間成本極高,且雕刻水平較高的藝術家鳳毛麟角,導致社會對于蛋殼雕塑的定價與其實際的價值具有較大的偏差,使得民眾更愿意去關注所謂“性價比高”的手工制品,而且蛋雕的易碎性也使民眾傾向于收藏更有價值的瓷器、木雕等工藝美術作品。蛋雕技藝作為我國工藝美術中的一項重要技藝,卻尚未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蛋雕技藝在現代社會面臨的困境。

(三)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

與許多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相似,蛋雕技藝往往也是通過傳承人將手藝傳承給子女或徒弟的方式進行傳承。這種自農耕時代便存在的傳承方式,將技藝看作自己或家族的“私產”,在小范圍內一代代將相關技藝流傳下去。此種傳承方式往往沒有較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工藝技巧的書面記載,以所謂“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教授與傳承。手工藝術家通過帶領學徒進行大量手工實踐,將雕刻技藝的基本技巧與核心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傳授。而學生也只能在長時間的不斷重復的實踐中,由單純模仿到添加具有不同特色的內涵創意至作品之中。與此同時,蛋雕技藝除了對手藝人的雕刻技術有著較高的要求之外,還對其繪畫功底以及對地方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有著一定的要求。每一位蛋雕藝術家往往都具有屬于自己的特色,這對于他們的繼承者而言,不僅需要在專業技巧上不斷打磨與模仿,更是要在生活中具有獨特的體會與感悟,才能傳承這一手藝的核心內涵。

通常情況下,一位學徒成為地方小有名氣的蛋雕藝術家,至少需要十數年的努力與探索,如果沒有對蛋雕技藝的熱愛與堅守,很難將這一手藝堅持并傳承下去。一位蛋雕藝術家終其一生時間,教授出合格的學徒也不過十余人,而隨著時代的變化,人數可能會更少。因此,這一較為封閉的傳承方式阻礙了蛋雕技藝的傳承,使蛋雕技藝容易失去發展的土壤,陷入傳承的困境之中,甚至可能導致手藝的失傳。

四、蛋雕技藝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對策

(一)加強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與保護

蛋雕技藝作為一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項技藝進行的所有保護應以傳承人為中心和重點進行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首先是傳承人,是擁有該項民間技藝寶貴知識和精湛技藝的代表者、承載者和傳播者。民間手工業生產方式決定了其口傳心授的傳習形式,許多巧奪天工、鬼斧神工的絕活秘技都是通過傳承人作為載體沿襲下來。對蛋雕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進行合理保護,重視傳承機制,是擺脫蛋雕技藝“人亡藝絕”困境的必由之路。

蛋雕技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也應該引起政府的足夠重視。截至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已公布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從這一名單可以看出,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評選范圍正在不斷擴大,且著重關注前幾批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中無傳承人或傳承人已去世的項目;與此同時,名單中納入的傳承人平均年齡較前幾批也較為年輕,能夠更好地為繼承國家級非遺項目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家的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有效地喚起了社會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關注,對于優秀非遺項目的傳承也具有較強的宣傳效果,體現了國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保護正日漸重視,并推動各地政府對于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與完善。

與傳統音樂、舞蹈、戲曲相比,傳統手工藝的受眾面相對較窄,不易被大眾所接受和欣賞,再加上許多精妙手藝已經失傳,蛋雕技藝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盡管現階段在黑龍江地區已有兩位蛋雕藝術家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而在山東地區,僅有一位藝術家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且已年近七十。因此,山東各級政府應當按照2015年頒布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指導,進一步明確非遺傳承人的權利和義務,加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傳承人的物質激勵,不斷擴大對于非遺傳承人的發掘與推選。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及教育機構等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加強對非遺的保護、宣傳和傳承,從而進一步發現隱藏于社會中的蛋雕藝術家,深刻挖掘其內涵,為蛋雕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打下基礎。

(二)打破傳統傳承方式限制,拓展知名度

以往“師帶徒”的傳承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需要,應將傳承納入現代教育體制中,培養出兼具一定理論知識與高超技藝的新時代傳承人。蛋雕技藝傳統的傳承方式雖然可以基本較好地保存原汁原味的技藝內容,然而這一產生于小農經濟時代的傳承方式,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封閉性在現階段并不利于蛋雕技藝的發展與傳承,一旦出現了傳承人離世或轉投其他行業的情況,有可能導致這一技藝人才的斷層,使得該技藝走向消亡。因此,蛋雕技藝必須打破傳統的傳承方式,加強對于這一技藝的宣傳,使其得到進一步發展。

2017年6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在《非遺傳承人的三個關鍵詞》一文中寫道,傳承人“所掌握的技能不再看作是私產,而看作是民族的、歷史的,是為將來的孩子們所保留的對象”。因而,非遺傳承人應當打破“私產”的觀念,一方面,將相關技藝充分向更多愿意去學習且有天賦的志愿者進行教授,擺脫傳統的師生相授的怪圈,更好地為蛋雕技藝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另一方面,借助視頻等載體,非遺傳承人可以將蛋雕的相關技藝在網絡上進行傳播,使大眾對于蛋雕技藝產生基本認識,進而培養對于蛋雕技藝的興趣,推進對蛋雕技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三)結合時代精神,進一步發掘其內在價值

在現代社會中,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許多民間傳統技藝的使用價值正逐漸消退,將其作為工藝美術的表現形式與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深刻展示技藝的內涵與意義是其在新時代中取得新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斗俏镔|文化遺產藍皮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研究報告(2017)》要求“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民族精神”,而蛋雕技藝不僅包含了傳統的繪畫與雕刻技藝,更是體現著含蓄、內斂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在2018年9月舉行的第五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山東展區中,濟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濟南蛋雕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單孟渤受邀前來向民眾展示蛋雕作品,介紹蛋雕技藝在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故事。展品中不僅包括鏤空蛋雕、人物肖像展示蛋雕手法的作品,也有緊密融合具有山東特色故事的蛋雕作品,體現著蛋雕作品不僅可以展示傳統精神,更可以在新時代中結合時代精神取得新發展。

只有當蛋雕技藝立足于社會,來源于民眾生活,深刻與時代精神相結合,才能真正挖掘出蛋雕技藝的內在價值。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加強蛋雕技藝與國內外的交流以及蛋雕作品的展示,使其得以被社會更全面地認識,并可以結合新時代精神,為蛋雕技藝注入新鮮血液,在新時代中生存并延續下去。蛋雕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絕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能對蛋雕技藝產生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傳承與發揚傳統技藝與文化。

猜你喜歡
雕刻技藝文化遺產
金屬抬鑿和鏨刻技藝綻放蘇州
琉璃燈工技藝的魅力與傳承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鄭慶章 把“弄虎”技藝傳回大陸
Tough Nut to Crack
On art
淳度:泉州鹵煮的“匠”技藝
雕刻樹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