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的土地可持續開發生態正義觀及當代啟示

2019-12-26 18:29張映芹杜瑤樂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9年12期
關鍵詞:正義過度馬克思

張映芹,杜瑤樂

(陜西師范大學 國際商學院,西安 710119)

一、馬克思的土地可持續開發的生態正義觀

(一)馬克思的生態平衡與土地可持續發展生態正義觀

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必須是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人的活動受自然條件制約,必須符合自然規律,不能破壞生態平衡,否則會受到自然的懲罰,人類對土地的開發應當是可持續的而非斷裂式的掠奪開發,這是馬克思的生態平衡與土地可持續開發的生態正義思想。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到“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1]209。但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209。社會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開發一定要遵循適度的、可持續的開發原理,具體而言,社會對土地資源的開發要注意保持生態平衡原理、生態可持續原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述地租問題時,把新陳代謝斷裂與資本主義制度聯系起來。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農業不僅掠奪勞動者也掠奪土地,對土地不能一味地開發和斷裂式地掠奪,而應當是可持續地開發。馬克思筆下的新陳代謝斷裂指的是土壤肥力的下降甚至衰竭。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制度是一種唯利是圖的、以資本和利潤為中心的制度。馬克思認為,只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存在一天,它就會無限地擴張私有資本,就會無限地開發和掠奪資源,這樣就會導致生態危機和新陳代謝斷裂。因此,馬克思將農業資本家對土地的開發行為視為不理性行為,認為農業資本家對土地掠奪造成的傷害使土地新陳代謝式地斷裂。

(二)馬克思的土地適度開發生態正義觀

馬克思認為,對于土地要適度地開發而非掠奪地開發。在《資本論》“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中,馬克思在闡述土地肥力和位置時也論述了較好土地對較壞土地的影響作用,同時也論述了土地的掠奪性開發問題。對于土地的掠奪性開發問題,馬克思這樣闡述:“紐約州特別是它的西部地區的土地,是無比肥沃的,特別有利于種植小麥。由于掠奪性的耕作,這塊肥沃的土地已變得不肥沃了;現在,密歇根州的土地看起來更肥沃些?!盵2]755馬克思認為,紐約州的土地開發,如果是掠奪性的開發,而不注意保護和維護,那么,就必然使得土地肥力破壞甚至下降,肥沃的土壤就會變得貧瘠。在這里,馬克思對于土地的掠奪性耕作顯然持反對態度。在分析土地掠奪性開發問題的同時,馬克思還論述了土地的區位優勢及其區位影響作用,在“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中,馬克思提到“較壞土地可以由于位置好,比那種相對較好的土地優先被人利用。在年輕的國家,位置對于耕地的擴大是具有決定意義的。并且,盡管一個地帶的土地從整體上來說屬于比較肥沃的一類,但是從局部來說,較好土地和較壞土地會參差交錯在一起……如果有一塊較壞土地處于較好土地的包圍之中,那么這些較好土地就會使這塊較壞土地同那些比較肥沃但不是和已耕地或可耕地連在一起的土地相比在位置上處于更有利的地位”。馬克思認為,位置好壞直接影響著土地的好壞,如果位置好,較壞土地也可以轉化為相對優勢的土地。

(三)馬克思的土地持續改良和資本投資的生態正義觀

馬克思認為,對土地要給予持續改良和資本投資。在《資本論》“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中,馬克思談到了土地改良、資本投入與勞動投入問題。馬克思指出:“所謂永久性改良——這種改良通過各種方法來改變土地的物理性質,部分地也改變土地的化學性質,這是要花費資本的,可以看作是把資本并入土地——幾乎可以說,就是使一塊位于一定的有限的地段上的土地,擁有另一塊位于別的地段上的土地所天然具備的那種屬性,一塊土地天然是平坦的,另一塊必須加以平整;一塊土地有天然的排水溝,另一塊則需要人工排水;一塊土地天然有很深的泥土層,另一塊則必須用人工去加深;一塊黏性土地天然含有適量的砂,另一塊則只有靠人工造成這種情況;一塊草地天然能保持濕潤或覆蓋一層泥土,另一塊則必須通過勞動,或者用資產階級經濟學的用語來說,必須通過資本,才能做到這一點?!盵2]843在這里,馬克思對于土地的資本投入、勞動投入給予了肯定。馬克思認為,必須通過資本尤其是通過人力資本,對土地進行平整、進行排水設施修建、進行深耕、進行長遠性和永久性的改良,馬克思這里所說的土地平整、土地水利建設、土地深耕、土地改良,正是馬克思的土地可持續耕作的生態正義觀的經典論述。

馬克思生態正義觀對指導人與自然和諧、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所處時代經歷了工業革命,英國工業革命不僅推動了人類發展的歷程,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業革命造成工業的不斷擴大和農業的縮小,土地成了資本生產和增殖的工具,資本無限增長的欲望與資源條件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必然導致生態危機?!氨砻婵磥?,自然的破壞、工人身心的摧殘,只是由于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資產階級工廠的利潤至上所致,但是,在這些現象的背后,科學技術起到了‘很壞’的作用?!茖W技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化的歷史,是一部自然破壞、生態惡化和生產者為之殉難的歷史?!盵3]147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共產黨宣言》都指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即生產資料私有制是生態危機的根源。資本家不惜犧牲一切代價從自然界獲取利益,造成生態環境災難性的破壞。要解決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舉措是進行社會制度變革、無產階級運動。并且《共產黨宣言》提出只有“勞動者聯合起來的社會”才能解決人與自然的異化問題,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換言之,人們在開發和利用自然的過程中,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改變生產關系,構建符合自然規律的經濟發展模式。從而實現“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4]122。

二、我國土地資源過度開發 引發的問題及原因

(一)我國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引發的問題

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必然帶來土地荒漠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河流鹽化、沙塵暴等一系列問題。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引發的最突出問題是荒漠化和沙化,我國的土地荒漠化主要發生在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相對來說這兩個地區屬于雨水較少地區,如果不注意保護草地、林地、耕地,就很容易出現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問題。根據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達261.16萬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積達172.12萬平方千米。從統計數據看,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27.20%,沙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17.93%。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必然引發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問題,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很大,據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成果看,我國土壤侵蝕總面積294.9萬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圍總面積的31.1%。其中,水力侵蝕129.3萬平方千米,風力侵蝕165.6萬平方千米(1)2016年土地狀況,生態環境部網,http://www.mep.gov.cn/hjzl/trhj/201706/t20170606_415455.shtml。。目前,我國草原面積近4 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 41.7%。(2)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歷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http://www.zhb.gov.cn/hjzl/zghjzkgb/lnzghjzkgb/。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在西北草原地區表現為草地破壞。草地破壞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近些年來,北方地區頻發濫挖麻黃、發菜等野生藥材的事件,造成草地大面積被破壞甚至沙漠化問題。比如內蒙古每年都會出現居民摟發菜事件,據國家環保局統計,每年大約有20多萬農民進入內蒙古摟發菜,1987年以來,有關省市進入內蒙古摟發菜的大軍累計高達190萬人次。摟發菜大軍涉足的草場面積達到2.2億畝,直接導致1.9億畝草場面積遭到嚴重破壞,據統計被破壞的草場面積占到內蒙古全部草場面積的18%,有很大一部分被破壞的草場正處于沙漠化的危機當中,其中,大約有0.6億畝草場已經完全被破壞且嚴重沙漠化。過度放牧對草地造成的破壞是連片的,青草生長是有周期的,短時期無法長成,因此,一片草場被破壞必然引發鄰近周邊的另一片草場也會被破壞,草場連片破壞必然加速了草原的荒漠化擴展速度。草場連片荒漠化必然引發原著居民生活貧困和被迫移民的問題。

土地過度開發還會引發沙塵暴災害性天氣問題,沙塵暴的直接誘因是荒漠化,沙塵暴是土地荒漠化的標志。我國的土地荒漠化速度驚人,沙塵暴也頻頻爆發,據統計我國遭受的強沙塵暴天氣由20世紀50年代的每年5次增加到20世紀90年代的每年23次。由于我國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是黃土高原區和干旱區,所以西北地區和華北地區成為我國沙塵暴易發區。沙塵暴給人類帶來的是生命財產損失、環境污染、呼吸道疾病、土地退化等問題。沙塵暴主要發生在春冬季節,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的共同影響,自然因素我們無法避免,但人類活動我們是可以防范和制止的。人類活動因素指的是人類對土地資源、草場資源的亂開發等經濟活動因素,像上述所提到的濫挖麻黃、濫摟發菜、過度放牧等都屬于人類經濟活動對土地資源、草場資源的破壞行為。

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還會引發河流鹽化問題,墾荒過度和人工綠洲的過度擴展必然導致次生鹽堿化擴張和河流礦化度加深。新疆綠洲拓展是一把雙刃劍。上游引水開荒換來的是綠洲拓展、居住環境的改善,但上游的引水開荒、綠洲拓展卻給下游帶來了土地撂荒、生產能力下降、移民他鄉等問題。有學者研究發現塔里木河流域上游開發給下游帶來了鹽化加劇問題,“河流上中游水土資源開發對整個流域產生全局性的影響,這種影響以塔里木河流域尤為明顯,由于塔里木河干流上游肖夾克至阿拉爾區間的水土資源的不斷開發,已經對塔里木河水質帶來了鹽化影響。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干流區上游的土地開發不斷加大,農田排水直接排入塔里木河,使河流水質逐漸惡化,主要表現為礦化度、總硬度、氯離子嚴重超標,以土地開發為代表的人類活動則大大加劇了塔里木河鹽化的進程,已直接威脅到河流具有的生態功能”。[5]研究還發現,上游開發給下游還帶來了生產能力下降、土地撂荒、土壤鹽堿化、修復成本較大等問題,“自開墾以來,受春季水資源不足或次生鹽堿化等因素影響,間有棄耕或撂荒現象,塔里木河干流區上游段的耕地總面積呈波浪式穩定增長,因鹽堿化而造成的中低產田面積較大。特別是最近十多年來,無論是老綠洲,還是新綠洲,在棉花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耕地面積均在較快的擴張。因新墾耕地多是含鹽量很高的荒地或棄耕地,又多采取無排水壓鹽的措施,加大了引發次生鹽堿化的風險。土壤鹽堿化與次生鹽堿化是威脅干旱與半干旱地區灌溉農業持續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對其改良和治理的不當往往造成區域環境質量的退化。對退化環境的修復難度與成本往往遠大于預防的成本,因此,必須引起人們深切的關注”[5]。另外,有學者研究發現,新疆的艾比湖流域也是我國土地開發引發的沙漠化擴展、次生鹽漬化、生態退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流域的開發和氣候變遷,湖泊水域面積劇減,湖周平原區呈現了沙漠化擴展、次生鹽漬化嚴重和自然植被大量衰敗等生態環境問題?!纬蛇@些問題的根源是:持續的干旱和大風等氣候特征控制了生態環境的總體面貌;地質地貌控制了生態環境的空間格局;水文狀態特別是地下水控制了生態環境系統的演化方向和生態結構與功能,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大氣降水均以各自的方式影響著流域的植被和生態;人類水資源利用和土地開發影響了生態環境的規模和穩定性”[6]。

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給人類帶來的不僅是土地荒漠、水土流失、沙塵暴、生產力下降、植被破壞等問題,還給人類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風險問題。比如,近些年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全國各地普遍上演著一場又一場的土地爭奪戰,有的地方土地開發商、房產開發商為了搶占土地資源,竟不惜一切代價,雇傭地方地痞流氓組成“拆遷雇傭軍”,開著數米高的挖掘機浩浩蕩蕩地橫掃拆遷區,對居民房屋財產、生命財產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和傷害。如今的圈地運動、拆遷問題不是某個地方特例,而是全國各地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圈地、拆遷引發的社會矛盾是我國二十多年來占比最多的社會矛盾。城鎮及其周邊大量土地的被開發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矛盾,比如,城市社會階層分化、被征地者與開發商社會沖突、被征地者與參與征地的政府部門社會沖突等社會矛盾,如果這些矛盾沒有得到及時處理,久而久之就會不斷升級,導致暴力事件、跳樓事件等一系列社會風險。近幾十年來,全國各地都發生過很多關于征地不公的上訪案件,所有上訪案例都是圍繞一個核心問題,那就是,土地出讓者(農民)狀告征地開發商、參與征地的當地政府利益分割較多,而土地出讓者利益分割較少。城鎮開發必然產生土地購買訴求,從我國城鎮開發過程看,土地轉讓呈現的是買方市場,而不是賣方市場,主要原因是賣方群體是社會弱勢群體,弱勢群體的弱,表現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方面的弱,也有社會地位的弱,也有話語權的弱,這些弱不是短時期形成的,也不是短時期能夠一下子解決的,需要經濟、法律、制度建設等綜合手段解決。

土地開發如果過度,還會引發很多可持續問題:(1)土地非農開發會引發土地質量下降、生態保護問題。開發中農村耕地轉化為非農用地越來越多,而非農用地必然帶來的是土地質量的下降,因為非農用地即為工業用地,工業用地會使得土壤中的化學物品等有毒物品成分較多,土地質量下降。(2)土地商業性開發過多會引發全國糧食緊缺問題。如果農業用地不斷地轉化為非農用地,在耕地有限的情況下,全國耕地數量必然減少,那么全國糧食產量必然越來越低,勢必會帶來糧食危機。(3)土地種植技術開發會引發轉基因問題。近些年隨著轉基因技術成果的運用和推廣,玉米、大豆等轉基因產品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勢頭越來越猛,轉基因問題實際上不僅是一個涉及生態保護的生態學問題,更是一個涉及經營倫理道德的生態倫理學問題。(4)土地商業性開發會引發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由于大量農耕土地的商業性開發,失地農民的養老、醫療、就業、子女教育、子女就業等相關問題就越來越顯得重要和迫切,這不僅使土地的可持續問題遇到了挑戰,也使失地農民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問題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我國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的原因

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的原因之一是人口增長的驅動。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類對物質資料的消費需求會不斷增長,為了獲得更多的物質生活資料,人類就會不斷地開發耕地、草地、森林等,比如亞馬孫河流域的開發,更多是由于南美人口的不斷增長而導致的。根據聯合國2005年3月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過去五十年間世界人口的持續增長和經濟活動的不斷擴展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壓力。人類活動已給地球上60%的草地、森林、農耕地、河流和湖泊帶來了消極影響。近幾十年來,地球上五分之一的珊瑚和三分之一的紅樹林遭到破壞,動物和植物多樣性迅速降低,三分之一的物種瀕臨滅絕。資源消耗的46%歸于人口增長,54%歸于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3)人口問題_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5%8F%A3%E9%97%AE%E9%A2%98。,也就是說,人類對世界的掠奪性開發一半是出于人口增長的壓力,剩下的一半才有可能用于人類生活水平的總體提高。一般來說,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必然會導致多種環境、多種資源緊張的問題,因為隨著人口不斷增加,人均占有資源水平會不斷下降,生態環境必然會隨著人均占有資源的下降而不斷惡化。

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的原因之二是利潤增長的驅動。一味追求利潤增長也是資源過度開發的原因之一,所有的資源開發主體都是獨立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資源開發主體或經營主體的開發投資動機和經營動機都是為了利潤的不斷增長。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許多土地開發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過度開發現象。我國雖然一直在堅守18億畝耕地的紅線,但實際上各地土木建設、土木工程所占用的土地,有一部分是耕地資源,只不過是用城市集體用地置換的。過度開發在濕地開發中也存在,許多地方原本濕地面積很大、生態很好,但由于過度開發、過度使用,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使得一些候鳥難以生存。當然這個問題國家比較重視,近十多年來,國家一直在抓退耕還林、退草還牧等過度開發問題,目的就是為了給廣大人民群眾營造一個美好的、宜于生存的生態環境。但形勢仍很嚴峻,隨著土地資源的不斷開發和使用,我國土地資源不斷減少,比如,其中耕地資源不斷減少,2015年,我國因建設占用、災毀、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等原因減少耕地面積30.17萬公頃,通過土地整治、農業結構調整等增加耕地面積24.23萬公頃,對比后我國在2015年的年內凈減少耕地面積為5.95萬公頃。(4)2016年土地狀況,生態環境部,http://www.mep.gov.cn/hjzl/trhj/201706/t20170606_415455.shtml。

三、馬克思的土地可持續開發生態正義觀的當代啟示

本文在借鑒馬克思的土地可持續開發生態正義觀的同時,還輔助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福利經濟學以及生態經濟學等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以及環境倫理學的生態正義觀念等。新制度經濟學的產權理論是用來確定每個人對稀缺資源使用時的經濟和社會關系,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影響和激勵人的經濟行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講,生態環境共有資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點,即一個消費者對共有資源的消費不會對其他消費者造成影響,并且多增加一個消費者對共有資源的消費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共有資源的這種特性,造成人們對它的使用遠超合理的限度,導致資源枯竭和社會福利的損失。因此,從新制度經濟學角度看,為了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關鍵舉措在于克服產權制度上的共有產權。并且國家應當把自然資源作為商品,進行投入產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對自然資源的使用符合自然規律。

福利經濟學一直以實現社會福利最大化為研究目標,在個人效用既定、產權明確和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可以達到資源有效配置的帕累托最優狀態。但現實情況往往存在個人邊際生產成本與社會生產成本不一致的現象,對此庇古指出必須借助政府稅收的手段加以調節。具體而言,工廠生產的污染物排入大氣、河流等,雖然未對企業自身的生產成本造成影響,但對其他人或企業享有的社會福利造成損失。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采取征稅的措施,使污染得到控制。這一舉措改變了以往經濟學不關注自然環境的傳統。

生態經濟學研究地球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生態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生態經濟學家認為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有限的封閉系統,所以社會經濟系統發展必須在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范圍內發展。生態經濟學家研究指出:生態系統不可持續的原因在于生態系統負反饋機制和經濟系統正反饋機制之間的內在矛盾,并且生態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在于復合系統必須要形成一個負反饋機制。這種機制的實現既有賴于生態調節機制,也需要人類的自覺維護。[7]因此,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要遵循自然規律,并且倡導循環經濟模式。

環境倫理學的生態正義觀指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生態責任的分擔要合乎公平,體現正義。根據主體不同,當前生態正義觀主要分為:生態國際正義、生態國內正義及生態代際正義三方面。(5)環境倫理關照生態正義,http://www.jyb.cn/zgjyb/three/200801/t20080122_138730.html。生態國際正義強調地球是當代人共同的家園,不同的國家在使用生態資源和維護生態環境上具有同等權利和義務。生態國內正義于我國而言,主要在城鄉、區域以及階層三方面存在不公,因此應該強化利益補償機制,讓造成污染一方加大對承受污染一方的利益補償。生態代際正義指當代人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時,不能對后代人的利益造成損失,要落實科學發展原則,保護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

綜合上述理論,本文得出以下啟示:

第一,土地必須是可持續的開發和利用,切不可透支性的開發。

馬克思的土地可持續開發的正義思想對于解決土地等資源過度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保護意義大于開發的意義,切不可透支性的過度開發。對土地的開發,一方面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對于宜農荒地的開發,應當有步驟的開發,有保護的開發,或者作為草場開發,在開發過程中要注意生態保護。對于閑散地的開發,要注意是作為農用地還是作為非農用地的開發。對于沿海灘涂的開發,要注意周邊水源的保護。對于荒漠化的土地,要注意加強生態改造和治理,要么治理改造為林地,要么治理改造為草場,要么治理改造為農用地,要么開發為旅游用地。對于鹽堿化的土地要注意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土壤改良。對于蘊藏豐富的礦藏資源、金屬資源或者石油天然氣資源的土地開發,要注意邊開發邊填充,以免造成地面沉陷,開發過后要注意生態恢復,并加大生態恢復的投資力度。另一方面,對于土地開發,應當遵循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原則。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嚴禁將農用耕地置換為建設用地,嚴禁將綠化帶生態用地置換為高檔住宅區用地,嚴禁將綠化生態林地置換為農用耕地,嚴禁將綠化生態草場用地置換為農用耕地。

第二,要加大對土地的持續改良和資本投資。

首先,在土地改良上政府需要起到積極引領和示范作用。政府應當將維護土地生態平衡作為重點工作內容,頒布并實施相關法規、規定及相關監督管理機制等,以法律規范與外在壓力激勵全體人民保護土壤環境。政府應當通過多渠道、多方式解決土地改良資金籌集問題,將所籌資金用于土壤勘察、土壤污染防控、土壤改良等方面。應當成立相關部門專門負責土壤改良和維護工作,定期測定土壤環境和性質,并對退化的土地免費提供土壤改良劑,及時改善土壤環境。其次,無論是改良土地的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都需要通過資本投入來實現。因此,政府在對鹽堿地修建和改良水利設施方面,包括排鹽、灌溉洗鹽、排水以及對荒山土地改良等方面都需要加大資金扶持。土壤改良必須通過大型農機具完成,在大型農機具購置上政府應當給予資金補貼和政策傾斜,大型農機具購置可實行分期付款方式,政府應當以資金和政策扶持方式帶動農民進行土地改良的積極性。最后,積極發揮農民自治組織的力量,推進土地改良工作。土地改良的主體既可以是集體組織、開發商、農戶,也可以是農民自治組織。要充分發揮農民自治組織對土地改良的促進作用。我國可借鑒日本土地改良的先進經驗,日本《土地改良法》規定,由15戶以上農戶組建農民自治組織,組成覆蓋一定區域范圍的土地改良區,對水源、水路和農地用水等改良設施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維護,形成區域共同管理機制。[8]

四、結語

馬克思的土地開發生態正義觀包括土地可持續開發、土地適度開發、土地持續改良。土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必然帶來荒漠化、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與沙塵暴等一系列生態破壞問題。土地資源過度開發的原因是人口增長和利潤增長的驅動。因此,土地必須是可持續的開發和利用,切不可透支性或破壞性開發,同時要加大對土地的持續改良。如何治理土地過度開發以及引發的荒漠化等環境破壞問題,最關鍵的是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要從制度改革上和社會變革上下功夫,正如生態學家福斯特所言,一定要有社會變革的決心,才能徹底治理和解決環境問題。福斯特指出:“只有我們愿意進行根本性的社會變革,才有可能與環境保持著一種更持續性的關系?!盵9]1土地過度開發問題以及各種環境問題在當下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心的問題,隨著這些問題的日益突出,加強治理迫在眉睫。我們應當堅持退耕還林政策長時期不變、退牧還草政策長時期不變,堅決遏制房地產開發過度亂象。

猜你喜歡
正義過度馬克思
過度情緒反應的背后
馬克思像
中藥煎煮前不宜過度泡洗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希望你沒在這里:對過度旅游的強烈抵制
The world is the youngest backpacker Wenwen’s kindergarten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