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鄭州地區為例淺談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模式

2019-12-27 23:40張曉瑜
文化學刊 2019年9期
關鍵詞:鄭州市鄭州文物

張曉瑜

一、強化保護,促進文物資源的社會開放與展示利用

(一)規范文保單位開放利用

2016年鄭州市文物局配合文物保護基金會文物開放調研系統,對轄區內883處市縣級以上文保單位開放利用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及填報。通過調查,大部分市縣級文保單位已實現對外開放或者自然開放。十二五期間,根據古建筑的歷史價值、殘損程度、方案編制、地理位置等,逐步推進文物建筑本體保護維修工程,重點實施了玉溪宮、超化寺下院、新密城隍廟等30余項古建筑保護維修及展示工程,并根據“修繕一處、開放一處”的原則,及時對外開放,在有效改善文物本體的保存狀況及周邊環境的同時,使其成為寶貴的旅游資源和教育基地。對于部分作為旅游資源進行收費開放的非文物部門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如少林寺、中岳廟、密縣縣衙等,通過編制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和綜合規劃如《世界遺產: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保護管理規劃》等,制訂保護管理措施和旅游管理規定,切實規范非文物部門管理的文保單位開放利用工作,并在文化遺產日等節日向景區主管部門發函,要求其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或者協助舉辦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活動,讓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二)開展博物館信息公開及信息服務

截至2019年6月,鄭州市文物局下屬各級各類博物館共33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2家,非國有博物館21家,初步形成門類多樣、內容齊全的博物館系統。自2004年5月1日鄭州市各級博物館對全社會實行免費開放起,國有博物館全年免費開放時間300天以上,非國有博物館全年免費開放時間240天以上。大多數博物館已經開通了互聯網門戶網站,建立健全文物信息平臺,通過互聯網主動向社會公開藏品信息和展覽信息,完善管理與服務。同時,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實時報道展覽信息與文化活動,不斷完善各項服務,推動文物進鄉村、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企業等,各博物館已成為各大中小院校的校外實踐課堂,成為鄭州市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場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基地。

(三)謀劃建設博物館100家

根據鄭州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啟動全域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總體規劃編制,打造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謀劃建設博物館100家”的要求,制定了《鄭州市博物館事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在該方案的推動下,古遺址、古建筑、古民居、工業遺存、工業廠房、名人故居、革命舊址、特色街區、特色村寨等納入建設博物館范圍,在不久的將來,各種門類、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將成為人們游覽休閑觀光的好去處,文化遺產將真正惠利于民。

二、惠利于民,加強館際交流和藏品利用

(一)“引進來”打造博物館精品展

為加強藏品交流,鄭州十余家文博單位通過文物借用等方式聯合舉辦豐富多彩、獨具中原特色的展覽活動,如“鄭州市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古都鄭州”基本陳列、“君子四藝——中國古代琴棋書畫展”、“鼎盛中華——中國鼎文化展”、“天工追夢——鄭州古代科技成就展”等,通過聯展、巡展、流動展覽等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2018年5月25日至7月10日,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河南省文物局、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鄭州市文物局、阿富汗國家博物館承辦,中友國際藝術交流院、鄭州博物館協辦的“阿富汗國家寶藏”展覽,231件(套)珍貴文物在鄭州博物館與廣大觀眾見面,更是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和好評,成為博物館文化便民、惠民的重要舉措。

(二)“走出去”參加國內外文物交流展

近年來,鄭州市各級博物館以館藏文物資源為依托,積極參與國內外陳展交流活動。鄭州博物館館藏文物先后20余次赴國內外博物館展出,參展文物200余件(次)。如參展日本“華夏文明之源展”、瑞典“黃河流域王室與諸侯——中國河南青銅文明展”等。參展在北京、廣州、深圳、大連、廈門、杭州等地舉辦的“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梵天東土 并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大展”等。

(三)推進巡展,送展入村入戶

據統計,鄭州市平均每年舉辦巡展及愛國主義教育活動500余場,接待觀眾總數為1 000萬余人次,利用“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宣講巡展活動,將博物館的優秀展覽帶到觀眾身邊。例如:《重讀鄭州》《孔子故事》《君子四藝——琴棋書畫展》《天工追夢——鄭州古代科技展》《古滎地區文化遺產照片展》《申猴朝歲——猴文物圖片展》等,展覽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并將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教育活動融入其中,更好地服務觀眾。

(四)創建共建單位,探索青少年教育新形式

為充分發揮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各博物館立足實際,開展“立足周邊,服務全市”的教育推廣計劃,先后與200余所單位合作創建共建單位。充分利用傳統節日、主題活動日與學校聯手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且充滿活力的宣傳活動。例如: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開展“技藝傳承——拓片學習體驗活動”“博物館里過端午,粽享香包五彩繩”“品民俗、賞詩詞、做月餅,博物館里迎中秋”等活動,讓青少年在歡聲笑語中更充分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偉大的精神追求。除此之外,2016年11月5日,全國首家“博物館無障礙體驗工作室”在鄭州博物館成立,鄭州博物館先后組織鄭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全市盲人、金鳳路小學和市直二小小記者走進博物館,開展“文化助殘”公益活動,讓弱勢群體近距離與文物接觸,給殘障朋友和小學生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2019年,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小學校外教育基地”,為青少年學生群體打造有益身心、知識豐富、寓教于樂的考古發掘體驗、探秘之旅、繪制彩陶、陶泥捏塑、植物錘染、鉆木取火等精品研學游課程,成為讓文物活起來的又一重要舉措。

三、“互聯網+”盤活博物館資源

(一)掃掃二維碼,暢游博物館

微信、微博等公眾平臺的運用使得博物館以更加新穎時尚、富有親和力的姿態走進社會公眾。2013年起,鄭州博物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正式運行啟動,推出了“掃掃二維碼,暢游博物館”,這是繼微博后又一次利用網絡新媒體,給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觀眾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此外,鄭州二七紀念館為觀眾提供的掃一掃微信聽講解服務、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推出關注微信公眾號語音導覽等,架起了與觀眾溝通的文化橋梁。

(二)網上數字博物館,將博物館裝進口袋

為讓更多觀眾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參觀展覽,部分博物館精心設計制作了網上虛擬展覽展示系統,通過微信、QQ等手機自帶應用即可打開虛擬漫游并進行分享與轉發。鄭州博物館數字展廳包括“古都鄭州”基本陳列以及“天工追夢——鄭州古代科技文物展”兩大展廳,新鄭市博物館將館藏134件(套)(包括14個巖畫)文物信息由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建立新鄭市博物館數字化網頁。數字展廳的成功上線,不僅給觀眾提供了豐富的體驗和精彩的視覺享受,更打破了時間空間限制,較好地滿足了閉館期間觀眾對博物館的觀展需求。

(三)多媒體互動,提升參觀體驗

隨著VR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與發展,各遺址類博物館在展陳中增強對多媒體新技術的運用,增強人與博物館的交互“體驗”。例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展示了6 000多年前的大河先民農耕漁獵的場景,運用VR眼鏡,觀眾猶如與原始先民一起打魚、捕獵、制作陶器等。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VR、漢代冶鐵工藝體感互動、全息投影等技術,重現兩千多年前規模宏大的河一煉鐵場景,讓參觀變得好玩有趣。

四、開發文博創意產品,讓古老文化符號生活化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顯示,鄭州市可移動文物總量為147 365件(套),可移動文物資源較為豐富,門類比較齊全[1]。豐富的文物資源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豐厚的土壤,經過調查,目前鄭州市文博創意產品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緊扣博物館藏品,以藏品復仿制、工藝品設計制作等產品研發為主的基礎產品,如蓮鶴方壺、牛首尊、徐悲鴻雄獅圖、鄭州二七紀念塔模型、彩陶雙連壺、陶鼎、唐三彩雙龍尊等復仿品。第二類為與藏品有關的書籍影像相關產品,音像資料類主要包括鄭州歷史故事動漫片、歷史檔案、國寶文物影像片等;書籍資料類主要包括歷史文獻整理、圖說鄭州、鄭州歷史故事系列、考古壁畫資料、碑刻資料等。第三類為提取文化元素,進行深加工的衍生產品,如大河村遺址博物館以傳統符號化類、古代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類、古代生活方式符號與現代符號產品的疊合類為開發方向,開發工藝品(如彩陶雙連壺、古陶片等)、日常用品(如筆記本、手機殼、U盤、開瓶器等)和飾品(如手鏈、鑰匙鏈、絲巾等)等。古滎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以“河一”冶鐵為主題進行深度研發,開發了鑄鐵工藝擺件類、漫畫服飾類、漢代鐵器生活場景類、鐵器微縮模型類、鑄鐵模具復原類等,將生冷的鑄鐵知識以鮮活、有趣、互動的方式展現在觀眾的面前。文化衍生產品的開發,不僅促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而且滿足了參觀群眾將喜愛的作品“帶回家”的需求。

猜你喜歡
鄭州市鄭州文物
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的警示及應對
第九屆“博博會”將在鄭州舉辦
文物的棲息之地
小蒜苗成長記
贠紅松作品選
哥哥從鄭州來
文物的逝去
鄭州外國語學校
文物失竊
文物掉包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