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R治療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的臨床療效

2019-12-27 09:11蔡以友
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9年4期
關鍵詞:消化道息肉黏膜

蔡以友

(宿遷市中醫院消化科,江蘇 宿遷 223800)

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為消化道息肉的常見類型,具有基底寬、圈套困難的特點。給予高頻電治療,電凝時間較長,患者胃腸壁易受到損傷,增加消化道電凝綜合癥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導致疾病治療的安全性下降。有研究指出,將EMR應用到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的治療中,可有效清除病灶。但根據手術方法的不同,臨床效果同樣不同。為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次以82例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患者為樣本,闡述了EMR治療疾病的方法,觀察了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患者中,隨機選取82例作為樣本,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41例)性別:男/女=24/17,年齡(43.41±15.64)歲,直徑(2.80±0.49)cm。對照組(41例)性別:男/女=25/16,年齡(44.48±14.70)歲,直徑(2.91±0.53)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患者均已確診為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凝血功能無異常;無心血管疾??;術前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電凝電切術治療,觀察組行EMR術治療,EMR術治療方法如下:(1)器械準備:準備電子胃鏡、腸鏡、高頻電發生器、鈦夾、圈套器等器械,各器械嚴格消毒,術中嚴格落實無菌操作。(2)手術操作:患者取仰臥位,全身麻醉。(3)①如病變直徑<1.0 cm,需立即切除,病理送檢。如病變直徑>1.0 cm,則首先給予病理檢查。診斷為良性病變者,方可手術切除。②如患者病變范圍邊界不清晰,可采用亞甲藍染色等方式給予處理,確定病變的切除范圍。③切除的過程中,針對病變直徑<2.0 cm的大腸息肉,應采用單腔內鏡治療,首先于病灶黏膜下層注射0.9%氯化鈉,待黏膜下層分離,并隆起后,可采用多股圈套套住病灶,并給予電凝切除。針對病變直徑>2.0 cm的消化道無蒂息肉,采用圈套的方法治療較為困難。此時,術者可將專用的透明塑料帽接在鏡頭前端,病灶黏膜下層注射0.9%氯化鈉,待隆起后,將塑料帽置于病灶部位,負壓吸引,將病灶吸入塑料帽。此后,可將塑料帽收緊,并采用高頻電凝電切等方式給予切除。針對直徑>2.0 cm的消化道亞蒂息肉,可首先切除主要病灶,繼而分次切除周圍小病灶,至完全切除為止。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與住院情況,包括不同直徑病灶的手術時間、完全切除率、住院時間3項指標。(2)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出血、消化道電凝綜合癥3項指標。(3)觀察患者的預后(1年內),包括病灶殘留率、復發率、轉移率3項指標。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與住院情況 觀察組<2.0 cm病灶手術(20.15±2.10)min、≥2.0 cm病灶手術(35.41±3.17)min、完全切除率100.0%,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4.9±0.8)d,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4%(表現為出血),與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率 [n(%)](n=41)

2.3 患者的預后對比 觀察組病灶殘留率2.4%、復發率4.9%、轉移率0.0%,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患者的預后對比 [n(%)]

3 討論

近些年來,隨著居民飲食習慣的改變,各類消化系統疾病的發生率明顯提升。消化道息肉為消化系統的常見病[1]。流行病學研究結果[2]顯示,腺瘤性消化道息肉患者,病程達10年-15年時,發生惡性腫瘤的風險將顯著提升,而該疾病的癌變率,則為2.9%-9.4%??梢?,為降低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早期檢出消化道息肉,并及早給予治療較為關鍵。消化內鏡為微創器械的一種,用于診斷及治療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患者痛苦較小,且安全性強[3]。

EMR術以及常規電凝電切術為臨床用于治療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的兩種主要手術類型。行常規電凝電切術治療疾病,可有效發現并切除病灶,預防轉移及復發,使疾病治療有效率得以提升,改善患者的預后。但該術式創傷大,患者痛苦大。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中,部分患者為老年人,手術耐受度差,患者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往往較高,對其預后的改善不利。本文研究發現,行常規電凝電切術治療的患者,<2.0 cm病灶手術(19.58±4.16)min、≥2.0 cm病灶手術(34.76±4.56)min、住院時間(9.0±1.0)d、并發癥發生率17.1%。上述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病灶直徑的加大,手術操作難度將有所提升,手術時間也將明顯延長。此外,本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同樣有待下降。通過對患者預后的觀察發現,行常規電凝電切術治療后,患者完全切除率97.6%、病灶殘留率4.9%、復發率2.4%、轉移率0.0%。上述數據表明,患者的完全切除率較高,且病灶殘留、轉移及復發的風險小,患者預后較好。

EMR術又稱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指借助消化內鏡,將病變黏膜完整切除的手術,屬根治性手術的一種。將其應用到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的治療中,切除深度可達到黏膜下組織,治療效果值得肯定。但該術式存在一定的禁忌證,伴有嚴重心血管疾病、病變有明確黏膜下浸潤征象,或伴有凝血功能障礙者,均不得手術。本文所選患者無上述禁忌證。與常規電凝電切術相比,EMR術同樣要求利用借助消化內鏡,對病灶進行切除,手術安全性值得肯定。切除的過程中,術者需首先將生理鹽水注入待切除病灶的黏膜下方。此后,黏膜與其下層組織可有效分離。此時,通過電切的方式將病灶切除即可。與常規電凝電切術,EMR術的操作創傷更小,疾病治療安全性高[4]。加之內鏡的輔助,術中操作的精密度同樣可顯著提升,這對患者術中消化道損傷的減少,以及預后的改善,均具有重要價值。本研究發現,行EMR術治療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后,<2.0 cm病灶手術(20.15±2.10)min、≥2.0 cm病灶手術(35.41±3.17)min,與行常規電凝電切術治療相比,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進一步觀察發現,本組患者住院時間(4.9±0.8)d、并發癥發生率2.4%。與行常規電凝電切術治療相比,患者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降低。上述研究成果證實了EMR術的安全性。通過對患者預后的觀察發現,本組患者完全切除率100%、病灶殘留率2.4%、復發率4.9%、轉移率0.0%。較行常規常規電凝電切術治療的患者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患者的病灶轉移與復發率較低,完全切除率高,優勢顯著。呂超[5]在研究中,同樣選取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患者作為樣本,對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和黏膜剝離術的臨床應用價值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可將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自20%降低至5%。該學者的研究成果,與本文基本一致,均證實了EMR術在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前,應囑患者戒煙,并進行呼吸功能訓練。為預防術后感染,必要時可考慮于術前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為提高手術的安全性,術前6 h,患者應禁食,術前2 h應禁飲。此外,為及時發現手術禁忌證,術前同樣應指導患者落實心電圖、血常規、凝血功能等檢查。為降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率,正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華法林等藥物者,術前7 d應停止用藥,以進一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針對伴有腎功能障礙者,應首先予以透析,后方可手術。手術結束后,應加強對患者病情的監測,及時發現并發癥發生的風險,并及早處理,使EMR術治療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的安全性,得以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行EMR術治療消化道無蒂及亞蒂息肉,可有效縮短手術與住院時間,減少并發癥,且復發及轉移率低、病灶切除較為徹底,患者預后佳,臨床應用價值值得肯定。

猜你喜歡
消化道息肉黏膜
Tiger17促進口腔黏膜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和遷移
大面積燒傷并發消化道潰瘍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胃息肉會發展成胃癌嗎?
探討消化道早期癌前病變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治療后的護理干預
你真的了解子宮內膜息肉嗎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胃竇黏膜脫垂10 例臨床效果報道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在早期胃癌診療中的應用
Dieulafoy病變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護理
82例后壁黏膜完整隆凸陰道縮緊術臨床觀察
ER、PR、Ki-67在絕經后子宮內膜息肉中的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