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文化的簡素和崇物

2019-12-27 04:17孫雄燕
課程教育研究 2019年49期
關鍵詞:日本文化

【摘要】隨著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日本社會呈現出越來越多的混血、多元的后現代特征,其文化精神也變得撲朔迷離。為了加深對日本文化的理解,本論文擬以日本當代思想家岡田武彥的理論為基礎,對日本文化中的一對相輔相成的范疇:“簡素”和“崇物”進行研究。

【關鍵詞】日本文化? 岡田武彥? 簡素? 崇物

【中圖分類號】G131.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49-0008-02

一、日本文化的簡素精神

(一)簡素的意義

簡素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所謂簡素,就是表現受到抑制,而原有的內面精神則變得愈加豐富、充實以致深化,這就是簡素的精神,這就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觀和審美觀?!焙喫夭⒎菍锏氖讋?,但以往關于簡素的論述大都限于日本文化的某個面向,沒有上升到世界觀和審美觀的高度。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日本向來都是以此為根本,積極地將外部先進文化“簡素化”,也就是日本化。其中,徘句是最為簡素的文體。岡田引述松尾芭蕉的名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水音響?!辈⑵渑c杜甫“伐木丁丁山更幽”以及韋應物“空山松子落”等詩句相比較,認為芭蕉之句更加言簡意賅,也就是更加簡素,他認為芭蕉的“簡素”綜合了傳統的物哀、幽玄、靜寂、輕微、余情、細膩等范疇,又不僅僅局限于審美領域,在內涵上更加還原,在外延上更為超越。

越是要表現深刻的精神,就越是要極力抑制表現并使之簡素化,而且越是抑制表現而簡素,其內在精神也就越是深化、高揚和有張力這就是所謂的簡素精神。

(二)簡素的精神表現

1.埴輪的心境

日本列島開始使用陶器大約是在一萬二千年以前,這正是繩文時代開始的時候。那個時代的陶器種類非常多,并且被刻上各種紋樣。繩文陶器濃重而執拗,富有超自然的過度裝飾性和獵奇性;奇特而神秘,具有魔術般的想象空間;既熱情飽滿,又滑稽可笑。

進入彌生時代,由于實用性的關系,許多陶器沒有了裝飾性,變得簡素清晰起來,而埴輪則更加趨于單純化。埴輪是一種黃土色的土偶,足部成圓筒狀,而樣姿則被制成直立型的,反映出被日本風土熏陶出來的素直而溫和的民族性。埴輪這種土偶,爽直得給人一種兒童般天真爛漫的感覺,其造型藝術超越了客觀性和寫實性而極富印象性,因而是極其簡素的東西。而這種簡素,不能不認為是對單純裝飾性的否定。應該看到,這正是當時的裝飾文化走向集約,人工上回歸自然的必然結果。本文所謂的簡素,其真意就在于此。

2.日本文化的特質

通觀日本文化之全體,說日本文化始終貫穿著簡素之精神,恐怕并不為過。這里面蘊含著日本文化的特色。若比較一下日中文化在日常生活態度上的表現,就不能不承認兩者的明顯差異。

中國的建筑物一般在色彩上是豪華絢麗的,中國的烹飪具有濃厚的人工味;與此相反,日本的建筑物是清純而質素的,日本料理是品味鮮活而淡白的。

中國人擅長理知性的論辯,這已在古代思想里表露無遺。比如古代中國人就寫出了《周易》那樣的不朽著作,用消極和積極的陰陽二極,根據交錯、往來、循環、相生相克、調和等對立因素,詮釋了世界的全部現象,而且在古代就已提出了類似于西洋形式論理學的學說,產生了與古希臘時代同樣的詭辯派,出現了記述秘密克敵制勝的權謀術策那樣的著作。

即使立足于超越神秘主義的道家思想,例如《莊子》的《齊物論》篇,讀了后也會對其縝密的思辨性和超克的論理性驚嘆不已。而這些在日本人的思想中幾乎看不見。

二、日本文化的崇物精神

(一)崇物的精神

與簡素相表里,作為“日本思想文化的根本理念”的崇物,源于自然崇拜的民族心理。神、人、自然三位一體,神話、歷史一體兩面。日本文化具有極大的通融性,既能無礙地受容外來的文化,也能輕易地完成讓外人費解的自我轉變,比如“二戰”時期從全民立誓“一億玉碎”到天皇一聲令下無條件投降。日本人的“暖昧”之處,不妨從崇物神道的角度去理解。

(二)日本崇物精神的表現

1.制物與崇物相互作用

西方的民族性因自我主張型而趨于理知化,日本的民族性因自我抑制型而趨于情緒化。西方人具有制物的思維方式,而日本人具有崇物的思維方式。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原因大致可以到兩者不同的自然與歷史環境中去尋找。

(1)自然原因

具有綿長海岸線的、鋸齒形的日本列島,本來與大陸是相連接的,后來由于地殼運動而出現斷裂,從此氣候變得溫暖多雨,森林繁茂旺盛。這些都是大自然給予日本人的恩惠。日本的國土,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極富雅趣。所以,日本人對大自然的恩惠懷有深切的感激和崇敬之心,于是便產生了自然崇拜和萬物崇拜的民族性。

(2)歷史環境

①日本人屬同一民族,且使用相同的語言,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容易相通,沒有必要特意用論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志。

②日本民族與歐洲大陸民族不同,沒有經過與其他民族的殊死戰爭,這種特有的被恩賜的自然人文環境,對保持日本的民族性無疑具有極大的幫助。

正因為此,日本人往往視自然與人為一體,而西方人則往往把它們看成是對立的關系,他們是為了控制自然才去探求自然的法則和原理的,由此而產生了使自然為人類服務的思維定式。也就是說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制物的,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是崇物的。

2.物是靈的存在

日本人自古以來就認為物是有尊嚴的、有靈的存在,就像人有人格一樣,物也是有物格的。同樣,如果把人格視為有尊嚴的存在,那么也就不能不說物格也是有尊嚴的存在。而且日本人還把這種尊嚴稱為神。所謂神,當然不是西方文化那樣的一神教之神,也不是多神教之神。這是因為,物本身是有靈的,所以物本身即是神。而且日本人尤其尊崇靈性這一純粹之物、偉大之物,將它作為極其敬畏的東西來崇拜,并把它作為祭祀的對象。

3.“崇”的意蘊

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說,“崇”若被解為崇敬,則類似于中國宋代程朱學派所謂的“居敬”。按照朱子的說法,“敬”有以下三層意義:一是“心中不容一物”,此為尹和靖之說;二是“整齊嚴肅”,此為程伊川之說;三是“常惺惺”,此為謝上蔡之說。

在上述三種意義中,朱子重視的是程伊川之說。這是因為,朱子是高遠的理想主義者,所以為了達到伊川之“敬”那樣的境界,他便視物之理為整齊嚴肅的存在。而且朱子還把“敬”貫穿于動靜之全過程,并以靜坐為入手之功夫。

但“崇物”與“居敬”,卻是貌合實不合。朱子學所謂的“居敬”,是為了探求物理,強調的是窮理之學,所以以知之學問為先,以居敬實修為后。因此,在朱子學那里,作為物質要素的氣與理是被分開的,理即氣之法或說原理,窮理就是要究明知性之理,而“居敬”不過是對理的實修。

而崇物論,由于是直接對物本身的崇敬,所以不同于朱子學的“居敬”說。具體地說,也就是與朱子學把氣與理分開,把敬作為理之敬的理知型做法不同,崇物論是對物本身即物之靈的崇拜和崇敬,故而屬于宗教式和情緒式的。

三、結語

綜上所述,簡素是日本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其背后的哲學思想基礎則是崇物。

崇物論與儒、釋、道相比,對物的態度既有積極面,又有消極面。之所以這樣說,是由于佛、道皆主張超脫,故而對物的態度是消極的,儒教以經世為目的,故而對物的態度是積極的;而崇物論所強調的自我抑制型的修行功夫,雖亦可稱作“退步思量”,但較之儒教,崇物論對物的態度要明顯積極得多。真正的崇物論,是主張物各得其所的,用儒教的話講,就是使其“物各付物”。但與儒教帶有明顯的理知傾向不同,崇物論所凸顯的乃是活潑和情意。

參考文獻:

[1]岡田武彥.簡素:日本文化的根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2]徐靜波.日本歷史與文化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孫雄燕(1978.08-),女,漢族,云南省保山市人,日語語言文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學。

猜你喜歡
日本文化
從日語的語言表達特征看日本文化
日本動漫治愈系現象學分析
論川端康成小說的敘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蘊
論日本文化的復合性特征
第二外語日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及對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