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黎族船型屋生態性探析①

2020-01-01 09:02陳媛媛
熱帶農業科學 2020年11期
關鍵詞:船型黎族村落

付 杰 李 桐 陳媛媛 馮 麗

(海南大學 海南???70228)

海南省位于中國最南端,地處熱帶北緣,素有“天然大溫室“的美稱。海南省漢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主要聚居在海南島中南部山區和丘陵地帶。黎族先民創造的船型屋,是一系列社會文化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人類的居住形態和居住方式與其生產活動是分不開的,以捕魚為主的黎族先民過著流動的船居生活,船作為他們的居所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1]。船型屋是海南黎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住宅類型,因外形像蓬船,內部像船艙,故得名為“船型屋”[2]。黎族船型屋在面對民族的沖突和融合,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等的影響下,經歷了聚居地從海南島北部、西北部主要的人居區域向人口稀少的南部、西南部退縮,也表現出由沿海平原向內地山區退縮遷移的趨勢。同時,建筑形態也經歷著縱向式船型屋(門位于山墻面,沿建筑縱向進入,頂蓋附草延至接近地面,形如船篷,稱為縱向式船形屋)由高到低,而后落地的過程,并由縱向轉變為橫向式金字屋(建筑檐墻升高,門位于檐墻面,沿建筑橫向檐墻面進入,頂蓋呈漢族式坡屋頂,“金”字形,稱橫向式金字屋),甚至出現漢化的趨勢。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黎族群眾放棄傳統的船型屋,搬進寬敞明亮的磚瓦房,黎族村落逐漸衰敗、廢棄,船型屋這一獨具特色的民居形式處于消亡的邊緣[3]。如今僅有少數幾個村莊保存比較完整,如東方市白查村完整保存81間。

黎族人民在海南島這塊土地上開田墾荒,艱苦奮斗,創造了光輝燦爛的黎族文化。黎族建筑作為黎族文化的一部分,利用獨特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建造家園,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為海南省首個建筑類古遺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船型屋反映了黎族人民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與自然環境作斗爭的經驗,如民居結合利用地形的經驗、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材料的經驗等,使其蘊含著質樸而豐富的生態建筑思想。

1 船型屋區域布局的生態性

海南島地勢中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到四周沿海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逐級遞降,組成環形層狀地貌[5]。船型屋地處海南生態核心區,周圍群山環抱,森林茂密。漢代劉熙在《釋名》曰:“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6]。船型屋的選址環山繞水,冬暖夏涼,可謂宜居生態寶地(圖1)。

1.1 選址原則

中國人自古以來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界的地理條件與環境形態,巧妙利用地勢特點擇地構屋[7]。黎族村落的選址原則歸納為“三靠一爽二干凈”[8]?!叭俊保阂豢拷?,便于勞作生產;二靠近河川或溪流,便于灌溉農田及生活飲用;三靠近山嶺及森林,便于獲取日常燃料及建房用材?!耙凰敝傅貏菀咚?,地形要有一定坡度,有利于防濕、防潮?!岸蓛簟保阂皇怯胁缓脗髡f的地方不予以考慮;二是野獸出沒要少,避免對生產生活的破壞??梢?,黎族村落選址既順應地形地貌特征,又善于對風向、日照、空氣、水文等各種自然要素進行因勢利導,巧妙地將有利的自然條件引入村落,通過規劃布局來消除或減少不利自然要素的影響,營造適宜生產生活的舒適健康居住環境。

1.2 村落分布

黎族村落往往根據其所在環境的地形地貌自然發展,強化地形地貌的空間肌理及與地理環境整體統一的生長關系。山區的村落一般建造在山腳下,有利于防臺風襲擊,平原的村落都建在小山坡上,以防洪水浸襲。黎族村落多被高大的闊葉林、椰林、竹林等圍繞,其周圍群山環繞,森林茂密。村落建筑沒有固定的排列格局,一般根據地勢定向,疏密不均地散布在綠樹叢林中,形成一幅人工與自然融合的生態形態,表現出黎族具有獨特個性的民族村落文化特征,體現了黎族同胞熱愛、崇尚自然的生態倫理觀。宋代宰相盧多遜被貶海南島時曾寫詩贊美道:“遠客杖藜來往熟,卻疑身世在桃源”。黎族的船型屋及其組成的村落,給人自然古樸的美感。

2 船型屋建筑形式的生態性

船型屋既有統一整體性的基本形制,又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其功能的適用性、結構的合理性、材料的經濟性和環境的諧調性,聚合成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真正表達。黎族建筑充滿活力孕育情感,建筑品格正是真誠、熱情、善良、質樸黎族人民現實主義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真實表露。

2.1 平面布局

黎族家庭是小家庭制,按黎族習俗,孩子長到十三四歲便要搬到隆閨(“隆閨”是黎語,大意是“不設灶的房子”,其式樣和住屋相似,不過要狹小得多,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識到定情的小房子)去住,沒有漢族那樣幾世同堂的大家庭[9]。船型屋由此對居室要求不大,體量小巧,便于對船形的模仿。住房的平面首先應滿足人在室內的基本生活需求[10],早期,黎族先民以昔日的居所——“船”為原型,形成縱向式矩形平面布局形式(圖2),基本反映了船的平面結構及形態構成方式。建筑僅在矩形窄邊設入口,整個平面分為三節,由曬臺、居室和后廊三部分組成,分別對應船頭、船艙和船尾。這種沿矩形短邊設出入口,狹長形的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冬季保暖。海南島中部為山地濕潤區,冬季濕冷,在當時生活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對于住屋冬季保暖,如何更好地度過冬天,是先民們建造住屋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當然,這種縱向式平面布局雖然相對有效地解決了住屋冬季保暖的問題,但其空間在縱向展開中,既形成不同活動之間的穿插干擾,也不利于夏季室內空氣流通、降溫散熱。在長期生產活動及外來文化的影響下,隨著技術力量的提高和生活物資的豐富,黎族開始選擇借鑒漢族建筑方式來改善船型屋,其平面布局經歷了從縱向式船型屋向橫向式金字屋的演變。橫向式船型屋呈現為中心式組織空間方式,從矩形長邊中部進入,向左右延伸,提高了空間功能使用的獨立性,同時促進空氣流通,有效降溫散熱。

2.2 立面形式

在歷代直接記載黎族住宅建筑形式的文獻中,如宋《桂海虞衡志》中稱黎族“居處架木兩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南宋地理學家趙汝適的《諸蕃志》卷下《海南》中記載: “屋宇以竹為棚,下居牲畜,人處其上[11]”,都反映出黎族與南方其他民族相似,在荒蠻孤僻、氣候濕熱、野獸群集的海南島,最初選擇“干欄”建筑[12](圖3),其底部架空,一般高出地面40 cm 左右,具有通風、防濕、防瘴、防雨的作用,能更好地契合早期黎族人民席地而居的生活方式。隨著漢族文化的影響,黎族借鑒漢族置床而睡的辦法避免地面的濕氣,“干欄”式船型屋也由高架式向低架式最終向落地式轉變。但在受漢文化影響較小的中部山區,仍保留著“干欄”式船型屋的傳統做法。這種底部架空的做法,其通風除濕、調節建筑小氣候;節能減排的生態效應,對生態建筑設計有著意義深遠的啟示。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圖4),底層四根立柱,形成寬敞通透的架空層,再由其上部建筑主體層層出挑,形成自然遮陽;炎熱夏季,當人們來到架空層,尤如一個天然空調房,充分體現了節能環保的生態建筑理念。

船型屋墻面向上形成半圓形的頂部造型,在墻體轉折處形成明顯的弧度。這種弧形做法,一來可避免使用年限久后墻體材料因堅固程度不足而導致缺損,二來可以與頂部造型及材料形成良好的交接,三來可以更好抵抗臺風的肆虐。也有的船型屋前面入口的墻面后退[13],樓板從山墻兩端延伸,形成曬臺,既是一個連接室內外的“灰空間”,同時降低建筑入口日曬時間,增加通風,適應炎熱氣候。

早期縱向式船型屋采用“人”字型屋頂形式,其圓拱造型利于抵抗臺風的侵襲。草坡頂與檐墻合二為一,外挑大且低,屋頂的茅草向兩側下垂較長,與地面的垂直高度在1.5 m 左右(圖5)。從屋頂主梁起,分別向兩側逐層降低茅草覆蓋厚度,最頂端的茅草邊緣一定要外壓于下一排茅草之上,依此類推。這種處理方法可以在增強附著密度的同時增加雨水流水的平滑度,最大化地降低雨水在屋頂的停留時間[14],隔絕雨水對屋頂和墻體的浸濕,有效延長建筑使用壽命。船型屋的草頂向四周墻體伸出,好似一把巨型大傘,抑或是森林中大喬木的樹冠,造就了一個陰影區,減少墻面直曬面積,有效降低室內溫度,節能環保。

3 船型屋建筑材料的生態性

船型屋的建造材料純屬天然,可就地取材,拆建方便。主要包括木材、竹材、茅草、藤條和土。船型屋的建造材料都是從自然中生長出來,最后又回到自然中去,形成一個自然循環的生態系統?!吧鷳B建筑”“綠色節能建筑”“會呼吸的建筑”,原料就地取材,并可循環利用,其以最原始的形態全面體現了人們今天所追求的綠色建筑的最高境界。

3.1 樹葉、藤條(屋頂材料)

船型屋的屋頂采用的是海南當地特有的一種芭草和葵葉,用精心挑選的藤條將芭草和葵葉人工編織在一起,做成一個美觀、實用的類似船篷樣式的拱形屋頂。它可以有效隔絕空氣里的寒潮和熱流,在海南這個潮濕炎熱的地區,起到了很好的抵御惡劣環境的作用,同時其材料的制作拼裝與修補拆卸都非常方便(圖6)。

3.2 竹、木、土(屋身材料)

船型屋墻面的材料則更加的樸實,采用隨地可見的草根。將草根和泥土混合攪拌后,取用樹枝作為墻內支撐,與其結合在一起,經陽光照射與風干,草根與樹枝被固定在其內,整個墻體變得非常堅固。屋基用竹片和滕條編成架空地板,結實耐用、防潮防蟲。這種竹、木、土混合建造的建筑,具有天然的對溫度和濕度的調節作用。海南島地處熱帶北緣,屬熱帶季風氣候,臺風多發,雨量充沛。雨季時,土墻通過自然的“毛細孔”有效地吸收空氣中的水分,其表面也不會像其他光滑的墻面那樣返潮或者產生凝結水。秋季干燥,土墻又能反向釋放水分,自然調節室內濕度[15]。船型屋通過有節奏的“呼吸”,形成了特有的透氣、保溫、除濕、隔熱等環保性能。

4 結語

生態性。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是人們在順應環境變化時做出的一種戰略選擇。船型屋是海南黎族人民千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提供了諸多可供借鑒的生態經驗。

區域性。船型屋是黎族人民根據當地的地形地勢、生產方式、氣候條件等自然環境,就地取材所建造的傳統民居,靈活有機地適應自然條件,與海島生活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建筑的地域性和本土性。

自然性。船型屋的建造過程十分質樸,其空間布局、建筑形式及所用材料都充分考慮自然通風、遮陽隔熱、防風防水防潮、再生利用等各種節能、環保、可循環的建筑技術和手段,體現了低能耗的可持續發展觀。

文化性。船型屋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真實寫照,體現了黎族人民追求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歷史積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黎族建筑文化。

船型屋的生態性研究只是傳統民居生態性研究的一個縮影,黎族人民適應自然、利用自然,質樸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以及船型屋營造技藝,對綠色生態宜居的環境及生態建筑的營造,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猜你喜歡
船型黎族村落
金橋(2022年9期)2022-09-20
新型穿浪船艏在單體高速艇上的應用研究
基于修正函數法的雙燃料散貨船船型優化
《黎族母親》等
基于CFD的單體復合船水動力性能分析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設計方案》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鄉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船型開發、船型認可及優化升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