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與道家的“道”之差異

2020-01-02 06:13王天嬌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0年24期
關鍵詞:本性禮樂道家

王天嬌

(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吉林長春 130024)

中國哲學的核心是對于人的生命、人的德性的自覺與反省,對德性觀念的開展不同才有了儒道兩家的殊途。先秦的思想作為中國哲學的突破口,是中國哲學的大爆發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涌動的時代,儒家和道家是諸子百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家。從夏、商、周代以來,人們一直遵從發展著巫襲文化、祭祀文化、以及禮樂文化,這些都是古代人們對于世界的不斷理解和把握。家國意識的出現、祖先概念的形成,使得禮樂制度逐漸成為了對此人們行為的外在規范。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百姓疾苦,整個社會都處在一種“無序”的狀態之中,人們不知道該如何自處和生活,不知道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界限在何處。對于此,儒道兩家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暗馈弊鳛橹袊軐W的基本范疇成為儒道兩家對于中國哲學基本精神的詮釋?!暗馈钡暮诵木褪侵刃?,這個秩序可以分為兩種角度理解,一種是宇宙中的自然秩序,另一種就是人類自身發展要遵循的秩序。儒家對于“道”的掌握,從孔子到孟子都是為了尋找到更好的秩序,為了能夠落實到政治,對于“道”,儒家更著重于第二種含義;而道家對于“道”則更多地是從第一種含義入手,尋找和效法自然之美。

1 儒家之“道”

儒家提倡“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對人的探究,其實就是對自然、對宇宙,對“道”的探究?!暗馈眱然癁椤暗隆?,就是儒家對于人的探究、道的深化。以道德的觀念來論述道德,人的德性,注重的是“德”,儒家的“道”是為“德”服務的。一個人要道德完善就要包括政治、道德、思想、審美等幾個方面的綜合素質。儒家以“智”、“勇”、“仁”為德,其中“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叭室舱?,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盵1]人要具有仁的內在的品質,把仁與人合起來,二者和諧統一才能夠稱得上是道?!叭省钡乃枷牒诵木褪且獝廴?,因此儒家的“道”一定要能夠滿足社會規則的要求,能夠規范人的行為,讓人與人之間能夠建立起良好的社會關系。儒家將對世界的探討轉而落實到人身上,注重的是人,“道德”是去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人,這樣下來,儒家就把對宇宙世界的討論從純粹的自然世界過渡到了有文化的世界?!洞髮W》開篇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盵5]這第一句就提綱挈領地說明了儒家通過內外兼修最終能夠達到圣人的境界的最高理想,大學之道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這是儒家提供的方向和目標,“上達”于“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如此,現實的人,只要不斷努力學習,都能夠成為“大人”?!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盵1]人的自然本性中會產生欲與惡,所以對于本性行事的“道”需要控制教化,使它能夠處在一個中庸的狀態中,符合節度。人自然是要學習、創造,“下學而上達”,[1]獲取更多的知識,不斷努力成為“仁”,在學習中也能夠掌握到“道”的精髓,是不斷做加法的。在儒家的哲學里,主張“天道”,但更主張“人道”的努力,是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制天命而用之?!暗馈敝挥型ㄟ^人才能夠體現出其價值,它是具體作用于人的,而不是形而上的空談。只要你肯認識學習悟道,不斷前進,終會有得“道”的一天。

“一陰一陽之謂道?!盵3]道是宇宙的根源,“一陰一陽”指的是天地之間的運行法則,天地交替運行法則然萬物生成。陰陽、男女、老少,宇宙世界是矛盾對立的,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始于矛盾的。對于矛盾的把握,儒家認為是可以化解和利用的,世間萬物矛盾又能夠各得其所自然生長就是在于對矛盾規律的把握,即“中庸之道”?!爸倌嵩唬骸又杏?,小人反中庸?!盵1]中庸是極高的道德境界,是儒家的方法論原則,“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盵1]過猶不及反受其害,“中庸之為德也”就在于其不偏不倚,守住適中,能夠恰到好處,既無過,又無不及。這是能夠達到“道”的方法論原則,這也體現了儒家重視“和”的觀念,堅持中庸能夠達到萬事萬物的一個和諧的狀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盵1]通過中庸使事物達到中和的理想狀態,由此才能夠“達道”。

2 道家之“道”

道家對于“道”的理解方式則與儒家不同,道家極力抨擊儒家世俗的道德觀,對“下德”、“俗德”等道德觀念進行無情的鞭笞。蔡元培在其書中說:“老子所謂道,既非儒者之所道,因而其所謂德,亦非儒者之所德?!盵6]道家認為道德境界最高的人,不需要有太強的道德意識,也不需要有太強的世俗的道德意識來約束自己,人與自然合一就是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家對于“道”的定義與儒家不同,幾乎是模糊的。道家的“道”不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盵2]能夠說出來的道,已經不是道本身了,老子對于“道”的描述偏向形而上學,它無形無象、無始無終,但是卻無處不在,“道”本身就是虛無、抽象、模糊的?!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2]道是生成天地萬物的總根源,道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世界起源于道,怎樣用語言描述都無法說出它的意義。道與萬物的關系可以比喻為母子關系,但道不是萬物的主宰,萬物遵循著道的規則,因為道是內化了萬物在其中的,人只是萬事萬物其中之一而已,不能從人中找到宇宙的屬性,而應該總結萬事萬物共有的屬性,就是“道”,從道來為人立法?!暗隆眲t根源于作為宇宙本根的“道”,“道”與“德”對萬物有決定性作用,但不是從外面干擾和強制,而是推動自然選擇和發展?!吧挥?,為而不恃,長而不卑?!盵2]所以道家更加注重世界按照自身的狀態運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盵2]天地對于萬物的態度就像人們對到祭祀所需要的草編織的狗一樣,不會投入過度的感情而厚此薄彼、區別對待,這才是真正的公平。天地所運行的法則不是“仁”,而是“道”,“道法自然”,世界和人最好的狀態就是自然。最好的狀態就是“無為”,人生而就是應該崇尚“無為”,道家主張斷絕欲望之源,致虛極,守靜篤,消除異化的自我、欲求,回歸本性,復歸于道。這樣就能夠是真實的自然,不需要去過多探究人,不需要去可以的學習,這樣反而是對“道”的割裂,真正的知識是止于道的,是在直覺中不斷回歸到人的本性,掌握宇宙的“一”,以“道”觀世界。所以道家倡導“無為而治”、“滌除玄鑒”,不屬于的人的外物都去掉,內心澄明,道自然就會在你的內心中顯現,而不是刻意的去在外部追求,是不斷做減法、不斷剔除的。

道家學說所提倡的道德,是從“道”派生出來的,世間萬物皆出之于道。它是客觀對主觀個體的作用,是客觀存在的“道”在個體內部的表現,這種表現出來就是“道德”?!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2]道德源于自然,所以道家不像儒家一樣強調后天學習、教育,而是重視感悟、直覺、體驗。道家認為“德”能夠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身有“德”而不知。天下萬物由道而生,自然地就會在自然生長過程中伴隨著道德,其本身的行為就能夠合乎于道,天地萬物自然的生存狀態就已經是符合“德”了,過分的去強調某種特性,按照僵化的標準去做,那只是下等的德,只會導致不和諧。只有不懂得道法的人,才會一味的去尋求外在的標準來讓人符合。所以儒家所提倡的一切禮樂文化、克己復禮等行為對于道家來說都是越來越遠離道的行為,不但不足以讓人完善,更容易使人背離他的本性。

3 禮樂文化之差異

從孔子到孟子,其實遵循的都是如何去尋找好的秩序并且落實在政治上,“人道,政為大”要有更好的仁道,就需要寄托于政治,道德和政治是兩個不相分離的領域??鬃又鲝埢謴椭芏Y,并不是因為孔子本身封建,而是周禮本身所代表的是君臣權利與義務的原則和制度,遵循周禮即正義,違背周禮即不正義,孔子為政,想恢復周初天下的政治秩序,恢復“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首先是要主張“正名”的,寄希望于通過禮樂制度的恢復能夠保持君君臣臣的政治制度,禮樂問題實際上所代表的是政治問題??鬃咏o禮樂文化賦予了新的內涵,禮樂精神在孔子這里的本質是“仁”,是心性之學?!岸Y”是文化,是人文,是一種群體行為所形成社會習俗和規范;“樂”則是自然,是天文,是表征人心本性的,二者的核心是自然和文化的關系。儒家更注重的是“禮”,注重的是怎樣能夠形成一個更好的群體。荀子說:“善群,民分使群,群居合一?!盵4]由獨立的個人到群體是需要文化的,需要“禮”的約束規范,這是一個政治問題,發展禮,按照“禮、法、人、群”的順序演繹,由最好的群體組成最好的生活方式,個體是不能脫離群體而單獨實現發展的,個人和國家才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個體是社會的一部分,是與社會相互依存的。儒家提倡群體生活,所以必然會倡導其政治秩序與禮樂精神都會著重于如何組成良好群體和良好群體的生活方式,一個好的社會必定是一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需要有穩定不變且能夠嚴格執行的等級秩序,這樣才有利于君王更好的管理群體、管理國家,以禮樂文化為滲透能夠更好的管控人心,這與道家提倡“無為”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對于文化方面,儒家必然是文化保守主義、文化繼承主義,要提倡“重建禮樂傳統”。

道家對于禮樂文化是持相反意見的,道家的核心是自然?!胺蚨Y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盵2]在老子看來,外在的文化束縛反而會讓人們無法追求最終的本質,達到真正的“道”,因此道家對于禮是持否定態度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設置了禮樂去破壞和干預人所擁有的樸素的自然屬性,使人在這種社會所造成的壓力面前,不得不違心的做出一些違背自然本性的事情,這就是對人自然本性的踐踏。莊子提倡將禮樂分開,文化和自然是絕對對立的,文化是人為的對事物經驗型的描述,所有的善惡、美丑、是非都是人自己區分的,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的創造性活動。這種人為的都是“偽”,違背了自然最初的“道”反而背離了“道”。

4 儒道兩家差異之原因

道家更加提倡個體價值,儒家是將人本性中最適合群體行為規范的“仁”當作了本質,是為了維護群體的利益,使群體更便于管理而作的,并不是真正的本質。是個體價值與群體價值的關系問題?!暗?、德、仁、義、禮、法”,這些是一層一層的遞減的,越來越低下,仁義禮法是遠離于“道”。對于人來說,更應該趨于自然,保持個體,道家提倡把“人”與“社會”對立起來,強調人的個體性,認為人應任其自然的生存,把人放回到自然去,讓人在自然中實現獨立的自我人格,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所以道家提倡“小國寡民”。

儒家將“道”下降于人的現實性層面上,落腳于“仁”當中,把人的道德完善作為社會發展的手段,以人格至善去達到社會至善。所以倡導“內圣外王”的價值取向,“內圣”是生命的本性,是“體”,圣即仁;“外王”是生命的表現,是“用”,王即功,既要有內在的道德覺悟,又要有外向的入世追求。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儒家道德中體現的非常重要,注重整體意識,追求的是社會的完善,致力于維護其國家和整體的利益。所以要求個體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會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強調的是人的群體價值。所以,儒家對于人的教化偏向規則、重視“禮”的道德規范作用,如“三綱”、“五?!钡葌鹘y社會道德規范,對個體道德意識起到了引導、制約的作用。儒家以推行“仁政”為旨歸,致力于改善政治、穩定社會的用心,深刻認識到道德與政治的關系,“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盵1]為官行政,必須有公正無私、勤政有為、清廉自守的道德規范。儒家的目標始終是“治國”、“平天下”,所以儒家所追求的不僅是個人道德自我完善,更著意于以德“化成天下”,打造一個以“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大德大美的理想社會。

道家關心的是人的道德的充實狀態,人的內在應有所追求,而人的外在的形則應予以淡化。因而道家倡導致虛守靜,不役于物,拒絕世俗一切名利的誘惑,內無妄念,外無妄動:“道法自然”,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人生。主張的是一種超越于現實社會的人文關懷,對于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失望恰恰使得道家更加提倡個人的身心追求和境界提高,讓人們能夠超越現實社會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道家提倡人應尊重自然,尊重規律,身為官者要懂得尊重百姓,無為施政,不打擾人民正常生活,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為政不擾民,是道家最高的,也是最基本的政德要求。道家致力于建立清靜無擾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一個無為的社會,一個寧靜的、淳樸的社會,追求的是人、社會、自然關系的樸素與和諧。道家對于社會的最好理想就是“小國寡民”,個體能夠達到最大的自由,君王不干預過多百姓民生。道家無為的政治思想在諸侯紛爭,戰火不斷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積極的意義的。但是其思想的運用比起儒家來說是較為困難的,道家的自然體驗,“滌除玄鑒”比較抽象和形而上,需要運用者有很高的悟性、靈性。道家不要人,只要天、道,一直以審視的眼光來說明人的創造性活動的限度,這樣的要求只適用于那種親近自然的人,而大多數人都無法做到真正的回歸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且道家提倡把人從社會中脫離出來,在以維護社會群體緊密聽從的國家當中自然很難受到君王的重用,對于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際關系來說也顯得較為消極了。

儒道兩家在對于“道”的理解和發展上面有著許多方面的不同,本文從二者對于“道”本身的理解、“道”與“德”的關系、禮樂文化以及其背后的政治因素幾個方面簡略的進行了比較和探析,可以看出其背后對于社會現實的理解和政治立場才是導致而這對于“道”理解方面不同的最根本原因。

猜你喜歡
本性禮樂道家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器物設計規范
周人傳統與西周“禮樂”淵源
漫畫道家思想
《莊子說》(二十五)
漫畫道家思想
羊質虎皮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南風吹夢,禮樂重光
本性最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