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法的合理運用分析

2020-01-11 01:11耿兆果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20年12期
關鍵詞:史料教學歷史觀初中歷史

耿兆果

【摘要】近年來,初中歷史在中考的地位不斷加重,同時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有重要的影響。史料教學法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史料記錄了人類發展歷史的全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更加詳細地了解歷史事件,能夠對歷史事件及人物做出客觀的評價,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觀。

【關鍵詞】初中歷史 史料教學 歷史觀

一、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作用

1.能夠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

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重要階段,在課堂上相比較枯燥的歷史知識,更喜歡去接觸一些新穎的趣味性強的知識。而通過史料知識的運用,能夠為初中歷史課堂增添更多的內容,讓課堂變得豐富起來,同樣也能夠提高教學的效率。真實的史料相比課本,更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目光緊緊圍繞歷史人物或事件,對提高初中歷史課堂質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科學研究表明,將引人入勝的史料知識運用到歷史教學中,能夠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了解更多的歷史事件,為歷史課堂這個大的主干增添更多的枝葉。重要的是,由于歷史知識點比較瑣碎,需要記憶的東西較多,許多重要的時間、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事件特征等等都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去記憶,這對于初中生來說難度不小,而史料教學的運用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

3.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觀

歷史教材本身就是建立在歷史史料的基礎上,是史料的一個縮減版,學生在初中階段剛剛接觸到歷史,對于歷史的事件及人物更多的是通過電視劇、電影的片面了解,沒有系統、全面的了解過歷史,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史料進行輔助教學,可以還原歷史事件,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分析,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歷史,探究歷史事件的本質,培養良好的歷史觀。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實施的有效措施

1.通過史料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通過興趣引入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課堂導入可以采用視頻導入、圖片導入、問題導入、懸疑導入等方式,如在學習《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這一課時,由于這一部分內容距離今天年代久遠,學生頭腦中對早期人類的出現以及他們的生活方式沒有任何概念,如果只是通過教師泛泛地講解,學生也會覺得寡然無味。所以,我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搜索了一個關于遠古人類的模擬生活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聯想到我們祖先的生活狀況。雖然是通過動畫制作的形式向學生展現出來的,但是這種教學情境卻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在今后學習的過程中,或者在復習遠古居民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就會立刻聯想到視頻中的內容。

2.借助史料教學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使用史料進行輔助教學,歷史教師要能充分利用史料這一特點,并且要有針對性的選擇史料,不能什么樣的史料都運用到教學當中,切記選擇史料的時候不能有“湊合”的心理,要選擇符合歷史教材的史料,這樣才能夠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度的使用史料,不能將史料代替歷史教材進行教學,要明確史料的輔助地位,是對歷史教材的引申和補充,所以教師要選擇一些簡單明了的史料使用。例如,在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一課的時候,我找到了原始的視頻資料,通過展示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一原始視頻資料,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到這一偉大、莊嚴、激動人心的一刻,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結束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而增強了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家國情懷。

3.運用史料教學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歷史都是發生很久以前的事情,是學生沒有經歷過的,在歷史教學中,如何將這些歷史長河中發生的事情,讓現在的學生去了解,就需要教師引用恰當的史料進行輔助教學,不能再像以往只是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因為單純的從課文中是無法讓學生形成概念的。例如,教師在講解《青銅器與甲骨文》這一課的時候,青銅興盛的時期離現在太遙遠了,而且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很難接觸到青銅器的物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網絡上找一些青銅器圖片,給學生進行展示和講解,了解當時人們的智慧,在沒有現代化技術的條件下,先人們通過雙手制作出一件件舉世聞名的佳作,讓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及自豪感。

4.通過史料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評價歷史

歷史教材并不是故事書,它是對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的概括性的記錄,對于一些歷史事件無法做到淋漓盡致的描述,具體事件發生的因果并沒有詳細敘述,致使學生往往理解的很片面,這就需要歷史教師將教材中的主干知識進行添枝加葉,讓課本的內容豐滿起來,從而更加全面的讓學生了解。例如,在講解《秦統一中國》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對于秦始皇的認知大多定位到他的殘暴,通過“焚書坑儒”殺害了大量的文人墨客、“筑長城”殘害了無數百姓,這時教師要借助史料,給學生講解秦朝統一天下后,秦始皇為統一六國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實行了一系列統一的措施,開創了一個歷史新局面,同時秦始皇北筑長城以抵御匈奴,開發南疆抵制南蠻,讓人們能安居樂業,通過史料將秦始皇的功過完整的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了解到秦朝的統一讓人們擺脫了戰火的侵害,鞏固了國家統一,從而全面、客觀地了解歷史的發展。

5.利用史料教學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歷史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精神,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沉重感和厚重感。比如,在學習《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一課時,僅僅只依靠教師的一張嘴,無法向學生描述當時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艱難和險阻,學生也體會不到紅軍不怕吃苦的頑強精神,更體會不到長征的偉大意義和精髓。于是,我利用歷史故事《豐碑》這一鮮活的史料,通過課堂上我聲情并茂的講述,把全班同學都帶入了當時的情景中,我們仿佛看到老軍需處長被凍死在大雪山上,他那僵硬的身軀就像一座晶瑩的豐碑……在聽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思考:“軍需處是部隊專門負責給養的部門,可是軍需處長作為這樣一個部門的領導人,卻因為衣衫單薄而被凍死在大雪山上,這是為什么?”學生紛紛回答:“因為他把棉衣讓給了其它戰士?!蔽疫M一步追問:“從軍需處長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紅軍具有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學生們像炸開了鍋似的,七嘴八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紅軍有舍己為人的精神”“反映了紅軍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說明紅軍有關心他人的精神”。在此基礎上,我再進行小結:“紅軍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边@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無形地受到了一次思想洗禮,有了“做人應該具有無私精神”的認識。通過這樣的史料,讓學生了解到紅軍代表的是堅不可摧的革命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總結

在開展歷史教學時,通過史料的輔助教學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同時也能改變以往沉悶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拓寬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層面,培養學生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參考文獻:

[1]夏東元.論洋務運動的經濟背景和思想背景——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經濟變化與改革思潮[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16,(3).

[2]黃虞萍.初中《歷史與社會》史料教學的實踐探究——以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為中心[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3.

[3]沈雪芳.“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與探究——以《歷史與社會》八年級第五單元為例[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15.

猜你喜歡
史料教學歷史觀初中歷史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新課改下高中歷史課堂的“史料教學”
以史料促教學
淺論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中的作用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探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思考
習近平的歷史觀
顛覆與重構——當代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