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利時國家安全局

2020-01-11 01:11周古樂
現代世界警察 2020年9期
關鍵詞:極端主義安全局比利時

周古樂

比利時是比利時王國的簡稱,位于歐洲十字路口,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東南與盧森堡毗連,西臨北海與英國隔海相望,首都是布魯塞爾。比利時被分為三個大區:中央布魯塞爾-首都大區,北部弗拉芒大區,南方瓦隆大區,同時包含德語地區。在比利時,約有59%的人講弗拉芒語,40%講法語,另外1%講德語。比利時的民族問題逐漸通過語言顯露出來?!岸稹鼻?,瓦隆地區比弗拉芒地區發展更好,如今則恰恰相反。弗拉芒區的經濟崛起大大吸引了瓦隆地區的勞動力,致使使用法語的人口越來越少。此后,兩地區人民的語言爭端愈演愈烈,兩大地區之間經濟日益不平衡,于是對于單一制國體的不滿愈益加強。在比利時,有荷蘭語魯汶大學和法語魯汶大學,法語基督教社會黨(現法語人道主義民主中心黨)和荷蘭語基督教人民黨(現荷蘭語基督教民主黨),它們都是從原來的整體一分為二。

“團結就是力量”是比利時的國家格言。然而,2010年弗拉芒地區政黨和法語地區政黨矛盾曾達到頂峰,導致組閣遲遲無法完成,比利時因此出現了541天無政府狀態,創造了世界紀錄。此后,部分民眾更加堅定比利時會一步步走向分裂。如今,十年已過,情況逐漸出現了反轉。一方面,鮮有比利時民眾執意于弗拉芒區獨立一事。根據2019年6月的調查顯示,僅有16%的弗拉芒選民投了贊成票。與2014年相比,這一數字僅增長了1%。另一方面,隨著“3·22”布魯塞爾恐襲(2016年)、“5·29”列日恐襲(2018年)等一系列國內外恐怖主義襲擊事件的發生,比利時人有意組建更加“團結”的國家以應對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威脅。面對復雜多變的“內憂外患”,除了聯邦政府主挑重擔,比利時國家安全局在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穩定上也同樣起著關鍵作用。

一、比利時國家安全局歷史發展

比利時與荷蘭的戰爭局勢以及國際環境促使比利時臨時政府于1830年10月創建了公共安全局(S?reté publique),1929年更名為國家安全局(S?reté de l'Etat),是世界上歷史最為悠久并且一直延續至今的情報機構之一。

創立之初,公共安全局獨立運行,隨后為避免權力集中,由司法部長負責管理。實際上,該局已經從警察總局,尤其是在監視外國國民在比利時的活動方面,獲得了相當廣泛的權限。

1830年至1842年期間,比利時受到國內奧蘭治派、共和黨人和社會抗議者等威脅。從1840年起,比利時成為了難民的家園(主要收容來自拿破侖三世的法國、普魯士和俄羅斯帝國的難民)。而后,普法戰爭、德國統一和巴黎公社給比利時帶來了新的威脅,來自中歐和東歐的無政府主義者和空想主義者也對比利時進行政治攻擊。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國軍事占領下,公共安全局因隸屬于其下的外國人警察局而得以保留并繼續承擔相應職能。1915年,比利時設立了隸屬于陸軍參謀部的軍事情報和安全局。

戰爭結束后,在1920年至1930年期間出現了極端主義政黨。外國極端主義政黨的宣傳者以及已經出國的比利時極端主義分子受到監視。

1940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管處(Milit?rverwaltung)廢除了比利時國家安全局,但保留了符合其利益的外國人警察局。

1947年至1991年冷戰期間,由于北約總部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北約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SHAPE) 位于比利時芒斯市,因此比利時間諜活動的威脅大大增加。此后,歐洲眾多機構也設立在比利時。這使得布魯塞爾成為主要外交中心,反間諜領域的工作大大增加。

1991年至今,在華約解體以及柏林墻倒塌等事件帶來了新的世界秩序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南斯拉夫內戰、盧旺達種族滅絕、剛果內戰、車臣政變、血鉆貿易,來自小亞細亞、亞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的極端主義和恐怖組織、移民潮的威脅,流行病、氣候等威脅無處不在,并且都對比利時國家安全產生了影響。

1993年,公共安全局被拆分,外國人管理局(原外國人警察局)歸并到內政部,國家安全局仍隸屬于司法部,并在司法部長的直接監督下運行。近年來,內政部長也開始協助共同管理。

自1991年以來,情報業務由“R委員會”(情報和安全局常設委員會)管理。1998年出臺的情報和安全組織法對機構的運行進行了調整,同時決定了國家安全局運作的框架。

二、比利時國家安全局主要職能

國家安全局工作主要分為情報和安全兩部分。1998年11月30日頒布的情報和安全組織法(第7條和第8條)對國家安全局的工作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主要涉及打擊恐怖主義、間諜活動、極端主義、武器擴散和有組織犯罪。自從現任管理層被任命后,在國家安全委員會(CNS)的批準下,明確提出了幾大優先事項:打擊恐怖主義和打擊激進主義、反間諜;對經濟、科學、網絡安全和網絡情報進行保護。

恐怖主義

自1980年以來,比利時一直面臨著各種恐怖主義威脅。例如,1980年,由于當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沖突加劇了緊張局勢,比利時同樣遭到襲擊;從1990年開始,受到圣戰者啟發的恐怖主義的規模有所增加。隨著“基地”組織的建立,圣戰運動,特別是外國恐怖主義戰斗人員(FTF)已嚴重威脅國家安全與穩定。與基地組織有關團體的網站在比利時建立,在比利時招募激進分子,以提供后勤、經費籌措等支持,并為當地行動提供便利。激進的比利時人前往敘利亞和伊拉克進行恐怖襲擊或以圣戰分子的身份活躍在各地區。穆里爾·德高克(Muriel Degauque)就是一例,其曾于2005年在伊拉克進行自殺式炸彈襲擊,是為伊斯蘭恐怖組織服務的第一位西方女性自殺式炸彈襲擊者。

2015年比利時韋爾維耶(Verviers)反恐行動、2015年巴黎和2016年布魯塞爾襲擊事件發生之后,國家安全局將反恐斗爭作為行動重點。

在反恐斗爭的框架下,國家安全局與司法部門(主要是聯邦檢察院)、聯邦警察局、情報與安全總局(SGRS)、威脅評估協調機構(OCAM)、地方警察以及外國情報部門進行雙邊和多邊合作。

此外,R計劃也是在恐怖主義背景下建立的反恐計劃。R計劃(Plan R)構建于“9·11”襲擊事件之后,旨在與各國國家安全的機構共同努力應對激進主義、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等威脅。該計劃于2015年得到國家安全委員會(CNS)的更新和批準,其行動的目的是繪制激進主義現象的新圖譜,以便能夠在早期識別激進主義的參與者并阻止其各類行為。同時,R計劃推動國家和地方安全機構(包括警察和情報部門)進行合作,以確保地方可以對激進的個人和團體進行監督。

此外,采取適當措施以防止激進和暴力現象產生也是R計劃的一部分。在與合作伙伴商定后,可直接采取預防措施以避免犯罪發生或使其危害程度降為最小。例如,建議撤回前往敘利亞的比利時人的身份證件,為其路途設“卡”。

間諜活動

盡管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等威脅的規模很大,反間諜仍然是國家安全局的重要任務。國家安全局通過人力資源、技術手段等常規的情報搜集和分析方法來檢測間諜活動。同時,國家安全局還致力于提高政府、行政部門、公司和科研機構對間諜活動危險程度的認識。

極端主義

目前,國家安全部門主要圍繞“極端主義”展開工作,包括伊斯蘭極端主義、極左和極右主義,并對相關組織展開追蹤。近年來,極左主義團體肆意妄為,其非法噴涂、損壞公共建筑物、縱火,人為對車輛、辦公樓、設備等造成重大損壞的行為都構成違法行為。集體抗議運動多圍繞反軍國主義、動物權利、環境、對無證件移民的支持等主題發起。由于國家安全局等機構試圖監視極端分子的最終企圖,因此針對上述主題,國家并未立即作出回應。

關于極右主義,國家安全局對以下三類團體更加關注:反庇護、反移民和反伊斯蘭極端主義、民族主義團體、潛在的新納粹運動和光頭黨。其中,2015年至2016年的難民危機及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其他歐洲城市發生的恐怖襲擊浪潮,導致反移民和反伊斯蘭主義發展成為比利時極右主義的討論重點。

武器擴散

國家安全局的工作是搜集、分析和處理有關武器擴散的信息。國家安全局與比利時的其他聯邦或地區機構一起負責積極尋求信息并防止用于大規模殺傷性武器(ADM)生產的理論、材料或技術未經授權而轉移使用,包括將比利時作為過境國(由于比利時在歐洲處于中心位置)或目的國進行轉移。對此,比利時通過國家和國際層面與各機構單位進行深入合作(與三個區域許可服務和海關合作),通過提高公司和研究機構之間的保護和安全意識,提醒領事部門針對個別外國學生和科學家的簽證保持警惕等方式遏制該類威脅發生。

有組織犯罪

打擊有組織犯罪是警察的一項職責,但1998年11月30日的組織法還授權國家安全局,一旦間諜、恐怖主義、極端主義、武器擴散或其他可能導致政治或社會經濟不穩定,或犯罪組織對國家安全局所保護的利益產生威脅,國家安全局便可對其進行追蹤調查。

網絡安全

目前,比利時國家安全局(VSSE)雖然并未將網絡安全列入其工作職能中,但由于網絡已成為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間諜活動的重要工具,因此國家安全局也會對可能導致網絡安全受到威脅的因素保持高度關注。由于網絡活動遍布全球并且可以進行遠程操作,因此,與國內外機構單位保持緊密合作至關重要。

比利時國內合作機構主要是比利時網絡安全中心(CCB)、比利時網絡事件緊急處理小組(CERT)、情報與安全總局(SGRS)、聯邦檢察院、比利時聯邦計算機犯罪小組(FCCU),等等。

三、比利時國家安全局法律和行政框架

國家安全局的工作在法律框架和經國家安全委員會批準的工作方針指導下進行。1998年11月30日頒布情報和安全組織法對國家安全局的工作內容和權力進行了限定。

國家安全委員會由比利時政府創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總理擔任主席,由副總理,司法部、國防部、內政部和外交部部長和情報部門代表組成。根據會議議程需要,國家安全局局長、情報與安全總局局長、聯邦警察局長、威脅評估協調機構負責人、內政部聯邦公共事務管理委員會主席、危機中心負責人、總檢察長聯席會議代表、聯邦總檢察長、聯邦公共事務外事管理委員會主席也可參會。

國家安全委員會為情報和安全策略設置優先等級,之后由情報與安全統籌委員會(CCRS)將優先事項制定為具體的行動計劃。國家安全委員會由戰略情報與安全委員會(CSRS)籌備。戰略委員會由總理代表主持,由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其他政府成員和CCRS主席代表組成。

在涉及國家安全的特殊事件發生期間,國家安全委員會籌備組織相關會議。例如2016年3月22日的布魯塞爾恐怖襲擊事件及2019年10月的土耳其突襲敘利亞事件發生期間,委員會召開會議針對是否遣返比利時圣戰分子進行商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委員會同樣就隔離措施等方面進行討論決定。

四、比利時國家安全局和國內外合作

國家安全局(VSSE)注重與國內外安全機構和單位進行合作,以確保比利時國家及其公民的安全,包括軍事情報和安全局、情報與安全總局(SGRS)、司法部門、威脅評估協調機構(OCAM)、危機處理中心(DGCC)、聯邦公共服務外交部部長、外國人管理局(OE)、懲戒管理總局等合作伙伴。國家安全局在聯邦警察局、外國人管理局(OE)和聯邦公共服務外交部等部門派有聯絡官,在金融情報處理單位(CTIF)和聯邦檢察院設有聯系人以加強雙邊合作,極大提升合作效率。此外,與懲戒機構和比利時旅客信息部門(BelPIU-跟蹤途徑和前往比利時有關活動的機構)則通過達成諒解備忘錄的方式規范協作。

在多邊合作上,國家安全局與兩個重要平臺有著密切關聯:情報和安全統籌委員會(CCRS)和R計劃。在情報和安全統籌委員會中,國家安全局與情報與安全總局、威脅評估協調機構、聯邦警察局、危機處理中心、聯邦公共服務外交部和總檢察長聯席會議合作,共同設立在比利時安全政策框架下供國家安全委員會(CNS)參考和使用的提議。同時,海關稅務局、比利時網絡安全中心(CCB)、金融情報處理單位(CTIF)、航空運輸總局和海事運輸總局等機構也參與到情報和安全統籌委員會的相關工作中。

國家安全局與分布在五大洲的75個國家和地區的96個對口服務部門合作,并獲得國家安全委員會(CNS)的批準,例如與伯爾尼俱樂部(于1972年在伯爾尼成立,是西歐情報部門的非正式會議,主要涉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間諜活動、網絡攻擊、武器擴散等議題)、反恐小組(CTG)(該團體在“9·11”襲擊后建立,是伯爾尼俱樂部下屬分支,旨在加強歐洲各國反恐方向的合作,共享相關信息)、中歐會議(MEC)(創建于1994年,其目的是在1989年柏林墻倒塌后為中歐情報服務轉型提供指導和幫助)等機構組織進行合作以維護國家安全與穩定。

(責任編輯:馮苗苗)

猜你喜歡
極端主義安全局比利時
德國29名警察分享希特勒照片被停職
群聊分享希特勒照片,德國29名警察被停職
比利時炸薯條也要申遺
澳大利亞無人機操作規定多
“理想”
干什么工作
總覺得別人的好
比利時FN公司MAG機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