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產學官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啟示
——以日本名古屋大學為例

2020-01-13 10:00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9年12期
關鍵詞:名古屋相關者教育資源

萬 陳 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黨委宣傳部, 北京100070)

0 引 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形勢不斷加強,很多問題只靠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學科很難找到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社會對能夠在跨學科專業背景和多元文化視角下運用知識和技能自主解決問題,并能夠引領未來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的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1]。美國、英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紛紛開始大力推動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日本也意識到,為了實現國家新的成長戰略,與經濟成長顯著的亞洲乃至世界各國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須充實高校教育改革以培養國際化人才[2]。創辦于1871年的名古屋大學作為日本最卓越的大學之一,一直以領導性角色致力于教育和研究[3],不斷實施各種創新舉措,履行重點綜合性大學的責任,近年來更是著力推行了博士培養的系列改革項目以培養國際化領導型人才[4-5]?,F以名古屋大學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項目為例,探討名古屋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和具體特征,以期對我國培養跨學科國際化人才有所啟示。

1 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基本情況

在“通過培養能夠在國內外發揮領導作用的人才,為人類的幸福以及世界產業的發展做出貢獻”[4]的學校憲章基本理念的指導下,名古屋大學近年來在培養國際化博士研究生中進行了諸多探索和實踐,相繼設立了太空探索和研究、博士職業登龍門和真實世界數據循環等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項目(見表1)。這些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項目的基本理念是服務日本國家戰略,引領和助推產業發展,特別是著力推進日本的支柱產業——制造業的改革和升級。項目通過創新性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跨學科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究新興領域的能力,目標是培養能夠在國內外發揮領導作用的國際化人才。

名古屋大學對傳統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形成了跨學科的博士學位課程,課程由來自產、學、官等多個領域的有經驗的教師、知名專家、學者講授。同時,項目還為學生提供了可深度參與創造新技術的實踐機會,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不斷加深對科學的認知。還通過與國際企業、組織等機構合作,獲得了豐富的校外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跨文化學習和交流的機會。

表1 名古屋大學博士培養項目的基本情況

資料來源:根據名古屋大學博士研究生項目網站公布的資料整理。

2 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要路徑和特色

2.1 跨學科的基礎知識儲備

名古屋大學的教育理念中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從事復雜、尖端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博士培養項目制定了多學科、多專業合作和融合的課程計劃,并采用了包括技術座談會、在線課程、講座、研討課、研討會、工作坊等在內的多樣的授課方式。與跨學科的基礎知識培養并行的是英語研修計劃、國際培訓計劃和跨文化交流計劃。博士課程的第一學期一般會安排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的必修課、選修課,從第二學期開始逐漸安排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領域的課程,以及溝通技巧的培訓和國際化訓練等。并在第三學年上半學期(以四年制博士為例)開始集中進行學位論文的相關研究[6-8]。

以太空探索和研究博士培養項目為例,項目建立了一個跨學科的教育計劃,涉及了環境科學、材料科學、信息科學、安全科學等多個學科的高靈敏度輻射測量和遙感技術、極端環境的先進材料研究、氣象監測技術等多個領域。并設置了與跨學科培養相配套的課組,其中工程基礎課包括熱力學、物理數學、電磁學、材料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基礎課包括太空開發技術、粒子物理、天體物理學等。同時,開設了衛星系統的發展與應用相關的短期課程,以及空間探索與研究綜述等前沿講座,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

英語能力是國際化人才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除了英語讀寫能力訓練外,英語交際技能訓練也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首先通過考試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客觀評價,并根據考試成績決定每個學生需要參加英語課程的類型和門次。在培養過程中,利用國際文化交流、海外實踐、海外科研訓練等環節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演講、學術寫作、辯論等能力,并邀請了國際專家講授商務談判等英語溝通技巧講座,以及在日本外務省、文部科學省等政府機構和在其他國際組織工作的專家講授國際交流相關的課程。

2.2 產學官合作

以1995年日本頒布的《科學技術基本法》為開端,新世紀以來日本一直致力于推進產學官合作。名古屋大學也在大力推進產學官合作教育,積極為學生創造機會收集和感知經濟、工業、文化等領域的信息,希望通過產學官合作培養學生成為在行業、學術界和政府等領域的引領者[9]。

在名古屋大學建設開放性大學理念的指導下,博士研究生培養項目聚集了來自日本國內外企業的多種資源。所有學生在參加理論課程的同時,都被要求參加一系列配套的實踐教育環節,通過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機會去思考所學知識與行業發展的關系。實踐教育是名古屋大學與企業、政府和研究院所等機構共同完成的,教育形式包括參與企業尖端科研項目的研究、在研究院所實驗室的輪轉項目、在政府機構的法律意識培訓等,教育內容涵蓋研究方法和技能、知識產權、職業發展規劃、創新創業精神等。名古屋大學的實踐教育一般包括3個階段,① 對行業以及即將從事的職業的感性認知;② 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或進入科研機構進行研究訓練;③ 職業發展訓練。

以真實世界數據循環項目為例,學生可以通過在工業現場參與活動來體驗大量的數據信息與產業實際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首先,學生將作為產學合作科研項目的成員,通過在項目團隊中擔任特定的角色,與團隊其他成員協作完成大概6個月左右的實踐。接下來,學生將作為企業的臨時員工在企業進行實習,體驗公司的科研過程和管理流程。實習結束后,參與該博士培養項目的學生將以社會需求為基礎,由校內教師、行業專家等共同討論確立一個跨學科、符合學生職業發展需要的課題作為學生的論文研究主題。目前該項目已經與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日本等10余家公司和政府機構開展了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國際化的實踐平臺。

在太空探索和研究博士培養項目中,實習是參與項目學生的必修環節。項目通過讓學生在國內公司進行2周以上的實習,體驗實際工作環境,感受日本產業發展態勢,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2周以上海外公司實習和6周以上的海外研究機構實習,培養學生的項目規劃、管理和執行能力,以及國際溝通技巧等。

名古屋大學的博士培養項目提供獎學金等經濟支持,讓學生能夠專注于學習和研究而不用擔心學費和生活費等問題。產業界、政府、學術機構等也積極為項目的海外研究、培訓和交流等環節提供經濟支持,以減少學生的經濟負擔。同時,項目還設立了由來自產業界、政府、學術界等外部機構的專家組成的專家顧問委員會、外部評估委員會等參與項目的規劃、管理、進度評估和運營決策等。

2.3 國際化培養

名古屋大學非常重視與海外機構的合作,通過雙學位項目、海外實習、短期留學項目、暑期學校、文化交流、互設分支機構等方式與海外大學、研究機構以及海外企業、國際組織等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在世界各地進行研究和學習的機會(見表2)。同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被邀請作為客座教師到名古屋大學為學生進行講座、授課,主題涵蓋國際形勢、法律、文化和學科前沿知識等。名古屋大學的博士培養項目是開放性的,以博士職業登龍門項目為例,外國留學生也可以申請該項目,與日本學生一同上課并完成全部培養環節。

名古屋大學的國際化教育模式有兩個特點。① 學校希望通過國際合作,使學生有機會和國外企業人士、國外大學的師生以及國際組織的工作人員建立密切聯系,從而幫助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國際化人際網絡。② 國際化培養環節貫穿整個博士培養過程,其中文化交流和專業學習幾乎占有相同的比重。

表2 名古屋大學博士培養項目的國際培養環節

資料來源:根據名古屋大學博士研究生項目網站公布的資料整理

2.4 職業發展支持

博士培養項目建立了學生職業發展支持系統,通過職業輔導、職業培訓和職業發展支持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專門的職業發展支持。在職業輔導環節,邀請了國際組織、政府部門、國內外企業等機構的專家作為職業發展導師,定期為學生提供關于學習、研究和職業發展的咨詢,和學生一起討論職業發展前景;鼓勵學生為自己設定職業目標,并專注于自己的學業;幫助學生獲取工作信息并逐漸建立職業人際網絡。在職業培訓方面,通過頂崗實習、就業體驗等方式幫助學生提升職業技能和職業勝任力,以便在真實的環境中更有效地工作;并通過跨學科的課程學習和跨文化的生存和發展訓練,幫助學生尋找更多可能的職業發展方向。同時,通過建立職業發展支持辦公室,幫助學生開拓職業發展路徑。

3 對我國產學合作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啟示

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給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全球經濟正在呈現一種前所未有的協同和共享趨勢,跨境商業活動越來越多。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倡議涵蓋了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為全球化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注入了新的內涵[10]?!耙粠б宦贰睉鹇阅繕撕驮妇暗膶崿F離不開能夠跨文化理解現實社會,并能夠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僅局限于特定領域和特定文化背景的新型國際化人才[11-12]。高等教育應該積極回應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把培養具有跨學科、跨文化學習能力的國際化人才作為核心任務之一。

3.1 創新國際化人才培養途徑

從系統觀的角度,大學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系統工程。利用定性建模的方法,有助于探索在復雜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各要素的行為規律和邏輯關系。定性建模首先要設定預期結果,并將實現預期結果的操作形式化、規范化,同時要及時對結果達成情況進行評估和反饋。對于人才培養模式而言,人才培養目標作為組織活動的預期結果,為組織行為確定了方向。

結構和功能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要實現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就要將國際化元素融入到各個人才培養要素和環節中。同時,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情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培養環節設置的協同性和培養過程中運作程序的穩定性。因此,構建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需要具備跨文化和跨國界的氛圍、課程、師資、教育方式和管理手段等人才培養要素。通過這些要素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不斷優化組織行為并提高目標達成度,最終通過全部要素的整體效用實現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目標。

借鑒日本經驗,要培養能夠以跨文化視角和國際視野理解和認知社會,并能夠科學決策和有效行動的新型國際化人才,首先要建立國際化的培養情境,以培養學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創新性應用科學技術、引領科技發展的素養[13-14]。同時,以跨學科合作和實踐教育為主要手段,通過多樣化的培養環節幫助學生構建“三位一體”的能力體系,即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和國際化能力。使學生可以獲得包括學習基礎知識的能力、研究能力、外語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跨文化工作和學習能力等在內的能力數組(見表3)。

如果將學生接受的入學遴選、課程教育、實踐教育、國際化教育等環節描述成一個價值鏈,那么學生在完成各個環節后都會有一定的“增值”,所以各環節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最終培養質量。借鑒日本經驗,在培養環節設置過程中,除了制定多學科合作、多專業融合的課程計劃,還應該制定與跨學科的基礎知識培養并行的英語研修計劃、國際培訓計劃和跨文化交流計劃。同時在設置培養環節時,還要特別注重內容、形式、時間、空間這四個維度。① 內容維度,需要兼顧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等基礎科學的跨學科合作,同時還要注重專業知識和知識產權,英語、法律、國際行業標準等知識的融合[15]。② 形式維度,要采取案例課、工作坊、研討課、實地考察、頂崗實習、海外研修、文化交流、角色扮演等多樣化的培養形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通過研究所實驗室的輪轉項目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的小組活動提高學生的領導能力;通過文藝、體育國際訓練營等方式,增進學生對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通過在國際組織實習,鍛煉學生超越學術領域理解和引領大局的能力,等等。③ 時間維度,要注重時間上的張力,實現從入學時對基本素養的嚴格考核和遴選、到培養過程中對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塑造、再到職業發展訓練和引導的全過程培養。④ 空間維度,在搭建人才培養平臺時要重點考慮平臺在空間上的延展性,充分利用校內外、國內外的各種對人才培養有益的教育資源[16]。

表4 國際化人才的能力體系

資料來源:根據名古屋大學博士研究生項目網站公布的資料整理

在“螺旋上升”的教育程序中,通過跨學科課程、國際培訓、實踐等教育形式交替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并通過學生自評、校內評價和外界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機制對學生培養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如圖1所示)。

圖1 國際化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以5年制直博生為例)

3.2 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教育資源體系構建

教育資源是指用于舉辦和發展教育事業的人力、財力、物力和信息資料[17]。在傳統的教育系統中,校內教育資源在人才培養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對全球人力資源開發的需求不斷增加,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對復合型人才的渴望,單純的校內教育資源已經不足以滿足國際化人才培養對社會教育資源的需求。大學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企業、政府、研究機構等是大學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同時,這些重要利益相關者也是大學達成組織目標的戰略合作伙伴,通過向大學提供資源等方式參與大學的決策、管理和運營[18]。本文中提到的利益相關者特指企業、政府、研究機構等大學的重要利益相關者。

3.2.1 教育資源的內涵

大學作為一個社會組織,開放性是其基本特征,大學需要通過不斷與社會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來實現組織自身的發展。人才培養作為大學的根本任務,也需要學校內部系統和學校外部組織協作完成。國內外利益相關者提供的資源是大學的外部資源,往往具有前沿取向、實踐取向和國際性等特點和優勢,校內外各類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必將激發和催化更深刻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19-20]。大學的外部資源,從資源所有權的行使主體角度劃分,可以分為來自企業的、政府的教育資源,以及來自研究機構的教育資源等。如果從資源歸屬的地域劃分,包括國內資源和國際資源。從資源的特性角度劃分,可以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以企業為例,企業的有形資源包括企業的資金、設備、產品、員工等,無形資源包括企業的聲譽、知識產權、市場信息等。大學必須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來獲取外部環境的教育資源,以滿足大學發展對教育資源的多樣化需求。同時,大學與企業等重要利益相關者之間跨組織的知識傳遞、技術轉移、人力資源流動等互動行為也有助于提升整個利益群體的競爭優勢。

大學與其利益相關者在物質空間上是相對獨立的,運行機制也存在差異性,只有打破各主體之間的壁壘,才能形成資源的流通機制以實現各主體間的互聯互通和優勢互補。大學的利益相關者擁有各自的特色資源,也有不同的利益訴求。這就要求大學在保證自身組織目標實現的同時,能夠準確認知并盡量滿足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因此在合作過程中,要認同差異性,尋找一致性,才能奠定大學和利益相關者之間資源良性循環的基礎。

以大學與企業間的資源流通為例,大學是非營利性組織,而企業是典型的營利性組織。企業與大學的合作動機是提升產業競爭力并獲得利潤,大學的合作動機是獲得互補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從大學的視角,就資源輸入的角度而言,大學期望通過邀請企業員工參與教育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職業所需的專業精神和知識,并利用企業的科研平臺等資源豐富大學的實踐教育形式和內涵;以資源輸出的角度來看,大學可以通過將科研成果向產業轉移,幫助企業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為企業培養并向企業輸出人才。因此,以科技成果和人力資源互聯為基礎,形成大學和企業資源流動的閉環系統,才能真正調動起雙方的合作積極性,形成有效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3.2.2 教育資源的利用

大學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外部環境的支持,有些稀缺性資源是大學組織本身沒有的。同時,外部環境的刺激也會對大學組織行為產生積極影響,使得大學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利益相關者可以為大學提供有價值的物質和非物質的資源要素,大學可以獲得這些資源的使用權或者部分使用權,但這些資源都是處于離散狀態的。要將碎片化的資源進行整合,并加以有效利用才能真正轉化為可以幫助和推動大學發展的有價值的資源。

外部教育資源的價值發揮途徑可以包括資源整合、利用和維護等環節。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對跨學科人才、創業人才和國際化人才等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因此對國際化教育資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對于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與有效利用尤為關鍵。首先要保證資源使用的整體性。對于國際化人才培養而言,教育環節是復雜的、也是國際化的,利益相關者提供的資源也是全球性的和分散的,要將教育資源與教育環節有機結合發揮整體效用。其次,要豐富資源的功能性。在發揮各類資源整體效用的同時,也要盡量保證每種資源在人才培養中“增值度”的最大化,而資源利用形式是資源價值的重要載體。借鑒日本經驗,以對國際資源為例,利用形式可以包括國際研究機構的科研訓練、國際企業實習、國外大學的暑期學校、與國外大學共同設立雙學位項目、國外大學實驗室項目、國際體育訓練營等。同時,大學要構建與利益相關者的互動關系。就大學的角度而言,在積極引入外部資源的同時,也要將人才培養環節和決策、管理環節向利益相關者開放,增加利益相關者在各教育環節的參與度。借鑒日本經驗,2003年日本制定了《國立大學法人法》,國立大學不再是隸屬于文部科學省的組織,可以進行自主運營,因此大學有了更多動力和空間與產業界進行合作,也使產業界有了更多機會更深入的參與大學的管理和運營,如圖2所示。

圖2 國際化人才培養環境圖

3.2.3 教育資源的維護

大學與利益相關者之間是由特定目標和利益建構起來的組織關系。這種組織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訴求的差異性、信息的不對稱等因素有可能影響雙方的合作,同時利益相關者本身也存在一些影響雙方合作的因素,如企業技術重心的轉移、人力資源的調整、企業發展戰略的變化等??梢姶髮W的外部資源具有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合作過程中的因素、大學和利益相關者的自身因素等都可能影響利益相關者對大學組織的支持,甚至導致合作中止。所以,大學對外部資源進行維護以保證教育資源的相對穩定性,維護包括垂直深化和水平拓展兩層含義。

垂直深化是指在已有合作基礎上,大學要豐富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領域和合作形式,鞏固已有合作基礎,大學和利益相關者的合作內容可以包括技術轉移、成果轉化、人力資源流動、知識創新等。同時,通過建立合作的中介機制,對組織合作行為進行調適,優化組織合作關系。借鑒日本經驗,大部分日本大學內部都設立了專門負責產學官合作的機構負責協調大學和企業的技術轉移等事宜,如:早稻田大學的產學官研究推進中心,名古屋大學的產學合作推進總部,大阪大學的產學合作總部,京都大學的產官學合作總部等。

大學也要不斷拓展新的資源利用方式,盡量減少對外部資源的依賴。以大學創建“創業孵化器”為例,不僅可以促進科技成果及時向產業轉化,還可以以此為平臺有效連接校友、產業界、學術界和政府等各類社會資源,促進多方面共同實現技術創新,同時可以讓學生在不離開大學校園的情況下體驗創業實習。

4 結 語

培養國際化人才是高等教育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社會多元共贏發展模式對教育的實質要求。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程,不僅需要理論的支撐,更需要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和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有力支撐。不僅要強化跨學科培養模式,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更要以跨文化視角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以及跨文化理解和認知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構建教育資源支撐系統,以科技成果和人力資源互聯為基礎,寓教于研,寓教于實踐,形成大學和各類資源流動的閉環系統,使得大學和產業界、學術界和政府等各類組織真正的形成育人合力,使得國內以及國際各類機構和企業等有機會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環節中去,也是學生真正有機會深入到一線開展實踐活動。

猜你喜歡
名古屋相關者教育資源
校園籃球利益相關者的分類研究*
鄉村旅游開發中利益相關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為例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榮區綜合交通樞紐 名古屋的面孔
日本大城市,名古屋最沒吸引力
淺談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財務會計報告與管理會計報告融合
面向數字化教育資源的Flash到HTML5轉換研究
自主學習視角下的開放教育資源文獻綜述(上)
本期導讀
“五老”是金錢買不到的優質教育資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