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特色音樂在傳承與保護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以大理州白族聚居地劍川縣彌井滇劇為例

2020-01-15 03:25周剛兵大理大學藝術學院
民族音樂 2019年6期
關鍵詞:白族戲曲語境

■周剛兵(大理大學藝術學院)

滇劇傳統豐厚,流派紛呈,劇目眾多,名家輩出,被譽為“滇粹”“省粹”。明朝末年到清朝乾隆年間,“絲弦”“襄陽”“胡琴”等戲曲聲腔先后傳入云南,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結合云南當地方言聲腔、民間風土人情,進而演變成了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滇劇。滇劇主要分布在滇西的云南省,是云南最具代表性地方戲曲種類。2008年,滇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網絡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當下,更多的人可通過各類網絡音樂平臺,以最快捷的方式欣賞不同類別的音樂,而對于時下的年輕人更多的只是喜歡當下流行音樂,對于戲曲這類音樂也就只是望門興嘆或知之甚少。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滇劇這一地方民間特色音樂,在傳承與保護中面臨的問題,都有待人們不斷探索對策,本文將以大理州白族聚居地劍川縣彌井滇劇為例來闡述民間特色音樂在傳承和保護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彌井滇劇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一)彌井滇劇發展的現狀

劍川縣是以白族為主的聚居縣,隸屬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人口比例占全國最高的縣份。在這居住的都是典型的白子、白女,平時都是用白族話進行學習、交流生活,白族話語境在當地的生活、娛樂、風俗里根深蒂固。在劍川最具代表的民間特色音樂當屬白族調,白族調是以白族話為演唱語境,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節就是以白族調會友,引起不少國內外眾多學者專家前往研究、學習,也算聞名遐邇。而離劍川縣城有80多公里的彌沙鄉南部的彌井村,2013年被國家住建部列為中國傳統古村落的村莊之一。彌井村因古時盛產鹽而成為滇西重鎮,是滇西諾鄧井、喬后井、啦雞井、彌沙井四大鹽井之一,有著幾百年的鹽業繁榮歷史。但在深受白族文化、生活熏陶四處傳唱白族調的劍川,彌井鄉卻孕育、傳承了200多年的滇劇,是實屬罕見的民間特色音樂。在彌井村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都要舉辦盛大的“農耕節”,這一天會將古老的文化傳承一一展示,街頭巷尾都會灑掃清潔,白天焚香祭祖、掛彩游行,晚上的重頭戲就是將古滇戲搬上戲臺子,淋漓盡致地表演給四方來的父老鄉親,這一風俗歷經了200多年,僅僅只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過。

(二)存在的問題

經過對彌井村的實地采風,了解到彌井滇劇傳承至今依然保留了古老的聲腔,演繹的語境、腔調沒有受到白族話語境的影響,唱、念、坐、打還沿襲著傳統古滇劇的演繹方式,也沒被時下有些新興惡俗的所謂“新民樂”綁架,彌井滇劇仍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古聲古色地傳承了200多年,在白族文藝、文化根基扎實的劍川縣彌井村能原汁原味地傳承至今,當屬難能可貴的民間特色音樂。但如今彌井滇劇除了以戲曲愛好者們的口頭傳授再無其他傳承方式,還有一些祖輩遺留下分散在戲曲愛好者家里的古戲本外,也沒更多的文字文獻資料記載滇劇傳入彌井的歷史文化背景。由此可見彌井滇劇的演出傳播度都不甚廣泛,而當地政府也沒有相應的政策措施保障彌井滇劇的發揚、傳承、創新。若長此以往沒有引起當地政府、專家的重視,沒有出臺相關長效機制在人力、物力上予以保護,彌井滇劇這一古老的民間特色音樂也將面臨在民間消失。

■保護彌井滇劇的對策

(一)引起政府的重視及加大資金扶持

彌井現有的滇劇班子是由當地戲曲愛好者自發組建,屬典型的民間戲曲草臺班子,每次演出活動都屬于自發、義務演出,戲班子并沒有固定的經濟物質基礎。在彌井還是鹽馬古道的古時,曾富庶一方為滇西重鎮,鹽業的興盛曾使彌井盛極一時,“三天一市,通宵達旦”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滇戲班子的演出是當時重要的娛樂活動,也是鹽商、地主、百姓在物質生活富足之后的精神寄托。所以當時的戲曲班子在精神上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在物質上能得到家底豐厚的鹽商、地主的支持,那時的戲班子演出時所需道具、樂器、服裝的更新換代都有著堅固的物質保障。所以在富庶的彌井人民、鹽商、地主牢靠的經濟物質基礎的保障下,彌井滇劇才能以其獨特的魅力傳承至今。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彌井滇戲班子的演出在“文革”后慢慢復蘇,現如今演出所需的服裝、道具、樂器大部分已是民國時期留下的,絕大部分早已破敗不堪,在這樣的條件下演出時對藝人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戲劇張力、藝術效果都大打折扣。從以上來看,劍川彌井滇劇的傳承開發在時下是沒有堅實牢靠的物質經濟保障,說明并沒有引起當地政府的足夠重視,這一現象對彌井滇劇的傳承、開發是致命的。所以要引起政府的重視及加大資金的扶持,讓當地人民進一步了解彌井滇劇的藝術及文化價值,讓彌井滇劇得到更強有力的人力、物力的支持,才更能更長效的將這一古老戲曲發揚光大,也能更好地展現劍川縣彌井村的中國傳統古村落的形象,對當地的旅游開發也會帶來獨特的亮點,以此吸引更多的外地人和當地人走進彌井村、走近彌井滇劇,讓彌井滇劇以其獨特的魅力綻放在劍川白族聚居地。

(二)組建專業素養團隊,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應及時成立、組建具有專業素養的團隊,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對傳承保護彌井滇劇提供保障。專業團隊成員應由具有戲曲、音樂藝術素養的專家和文獻資料工作人員組成,專家能進一步研究怎樣讓彌井滇劇除口頭相傳外不斷創新傳承方式,同時如有可能將古戲本譜出簡譜或五線譜以便于傳唱與普及,甚至還可以研究怎樣將滇劇作為特色音樂引進中小學或大學課堂。文獻資料工作人員能及時完成采風錄制、收集整編、文獻歸檔等工作,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彌井滇劇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將專家和文獻資料工作二者分工合作、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對彌井滇劇進行開發、傳承、保護。

(三)加強資料文獻整理

經作者的采風發現,如今分散遺留在戲曲愛好者家中的滇劇戲本有:《法録折戲》《三下河東》《回生棒》《三擊掌》《白玉帶》《夜遇巴洲》等等,都是手抄本且有一些早已破損,每個戲本都代表一出好戲,但這樣的好戲本也將面臨遺失。如能及時加強與當地地方資料工作部門的聯系如當地圖書館等,加強資料文獻整理可有助于及時修復破損的戲本,并將整理收集的戲本資源文獻整編在冊,這樣可最大限度地開發彌井滇劇,回溯彌井滇劇歷史文化的發展淵源,匯編成冊收集整理入村志、鄉志、縣志,同時也可作為當地圖書館不斷完善地方志和地方資料的重要研究。

■結 語

劍川縣彌井滇劇傳承至今已200多年,仍在以古聲古色的唱腔演繹著一出出精彩的古滇戲,語音、語調、語境、聲腔都沒有受到周遭白族語境及新型娛樂文化的影響,實屬是難得的民間特色音樂。如何將這一民間特色音樂在以白俗文化生活為主的地區傳承及保護好,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和藝術參考價值。如何將彌井滇劇這一民間特色音樂傳承保護好將是今后不斷探索研究的課題,地方政府也應加大力度進行政策保護和資金扶持,通過更多公益性演出的方式讓彌井滇劇活躍在舞臺上,同時也可以讓演出活動走進校園,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讓更小年齡段的觀眾走近并了解滇劇,使彌井滇劇在各個群體中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

猜你喜歡
白族戲曲語境
創作與做夢:精神分析語境下的“植田調”解讀
戲曲從哪里來
戲曲其實真的挺帥的
白族扎染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云南省鶴慶縣白族本主廟及演劇活動考論
主題語境八:語言學習(1)
主題語境九:個人信息(1)
用一生詮釋對戲曲的愛
中國云南大理白族女子頭飾文化研究
歌劇要向戲曲學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