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交鱘(施氏鱘♀×西伯利亞鱘♂)早期生長研究

2020-01-17 04:59熊鏵龍蔣左玉梁正其姚俊杰
水產科學 2020年1期
關鍵詞:仔魚鱘魚幼魚

熊鏵龍,蔣左玉,梁正其,姚俊杰

( 1.貴州省甕安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甕安 550400; 2.銅仁學院 農林工程與規劃學院,梵凈山特色動植物 資源重點實驗室,貴州 銅仁 554300; 3.貴州大學 動物科學學院 水產科學系,貴州 貴陽 550025 )

仔稚魚的發育是魚類生活史的重要階段,仔魚出膜后大部分器官開始分化,在此期間仔魚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受環境的影響較大,死亡率較高。因此,為提高魚苗成活率,研究仔稚魚胚后發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對鱘魚類仔稚魚生長發育的研究頗多,宋聃等[1]研究表明,在適宜溫度下,達氏鰉(Husodauricus)的生長速度最快,其次為施氏鱘(Acipenserschrenckii)和達氏鰉正、反交雜交種,施氏鱘生長速度最慢。莊平等[2]研究表明,西伯利亞鱘(A.baeri)仔稚魚的全長生長呈4種生長特點,在第9、28、37 d時均出現生長拐點,其中第28~37日齡的生長率最大,而體質量的增長呈負異速生長;經過人工飼養50 d的達氏鰉稚幼魚全長生長比體質量生長快,且第一個10 d時體質量的瞬時生長率變化最大,屬異速生長類型[3];以達氏鰉為父本,西伯利亞鱘為母本的雜交仔稚魚體質量生長比全長生長快得多[4];人工飼養50 d內的中吻鱘(A.medirostris)仔稚魚呈“負異速生長—等速生長—正異速生長”3種生長類型[5]。這些研究表明,鱘魚生長特點不僅存在種屬特異性,同時還受環境因素、餌料成分和飼養方式等影響。

鱘類是一種很古老的軟骨硬鱗魚類,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營養價值。其中雜交鱘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養殖品種,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性強,經濟效益高等特點。研究表明,小鱘鰉(H.huso♀×A.ruthenus♂)、達氏鰉鱘(H.dauricus♀×A.schrenckii♂)和達氏鰉(♀)×西伯利亞鱘(♂)等雜交鱘均具有明顯的雜交優勢[4,6-7],本試驗研究目前養殖中較廣泛應用的雜交鱘(施氏鱘♀×西伯利亞鱘♂)仔稚魚的生長特性,旨在探尋其早期生長規律,為雜交鱘的苗種培育和人工養殖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于2015年3月1日—2015年6月1日,在貴州省遵義市綏陽鱘魚魚苗繁育場進行。試驗魚為剛出膜雜交鱘仔魚,體質量(0.014±0.001) g,全長(0.82±0.08) cm。

1.2 飼養管理

雜交鱘魚苗以流水方式養殖,養殖容器為直徑2 m的圓形玻璃缸,水深15~25 cm,水溫7~14 ℃,溶解氧>6 mg/L,氨氮<0.06 mg/L,pH 6.5~6.8,養殖密度1500~2000尾/m2,試驗期間各池水源、水溫、供水量及飼養管理保持一致。仔魚開口時以水絲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為開口餌料,將水絲蚓用5%食鹽水消毒5 min打碎成漿后加水潑入池中,每2 h投喂1次,隨仔魚的生長,可投喂整條水絲蚓。仔魚進入轉食階段后用鱘魚專用配合飼料粉與打漿的水絲蚓制成面團,再撕成小塊投喂,隨著仔魚的生長逐漸降低水絲蚓的比例,每3 h投喂1次。仔魚進入馴化階段開始投喂北京漢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鱘魚微粒子開口餌料(粗蛋白≥50%,粗脂肪≥10%,粗纖維≤4%,粗灰分≤16%,鈣2%~5%,總磷≥1%,水分≤10%,賴氨酸≥3%),日投喂4次。投餌量的控制以試驗魚飽食后略有剩餌為準,每次投喂前,先清除死苗、排泄物及殘餌,保持水質清新。

1.3 試驗方法

整個養殖試驗歷時87 d,自第7 d開始取樣,之后每隔10 d自3個玻璃缸中隨機取樣50尾魚苗,用顯微鏡和解剖鏡進行形態觀察,全長使用解剖鏡目測微尺測量,精確到0.1 mm;體質量使用分析電子天平稱量質量,精確到0.1 mg。

1.4 數據分析

采用SPSS 17.0 軟件對測量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及其計算公式[8]如下:

全長生長曲線方程:L=a+bt

體質量生長曲線方程:m=aekt

體質量與全長的關系式:m=aLb

日均質量增加量/g·d-1=(m2-m1)/(t2-t1)

日均增長量/cm·d-1=(L2-L1)/(t2-t1)

瞬時增長率/%·d-1=(lnL2-lnL1)/(t2-t1)×100%

瞬時質量增加率/%·d-1=(lnm2-lnm1)/(t2-t1)×100%

式中,m1、m2分別為時間t1、t2時的體質量(g),L1、L2分別為t1、t2時的全長(cm),m為體質量(g),L為全長(cm),a、b、k為常數。

2 結 果

2.1 雜交鱘魚胚后發育的形態學特征

雜交鱘仔魚胚后發育分為3個階段:內源性營養期,由剛出膜仔魚(0 d)至仔魚開口攝食(7 d);混合營養期,由開始攝取外源開口餌料(7 d)至卵黃囊消失完畢(9 d);外源營養期,9 d后仔魚完全開始攝食外源營養,解剖可見尚未消化的水絲蚓,外鰓蓋下可見鰓絲;發育至第57 d時進入幼魚期,幼魚在形態上發生明顯變化,頭部變尖,歪叉尾,尾鰭條基18~21根,前臀鰭褶消失,各器官基本發育完善,形態上與成魚一致。

0 d:即剛出膜仔魚,此時仔魚全長(0.82±0.08) cm,蝌蚪狀,體纖細透明,呈淡灰白色,眼部色素較深。卵黃囊呈橢圓形,頭較小,身體前部彎向卵黃囊,尾部相對較大,呈鈍圓形。

3 d:卵黃囊逐漸減小,身體各部色素不斷增加,仔魚頭部上抬幾乎與身體平直;口腔形成,鰓絲增長且有血液流動,仔細觀察可看見腸道,腸道里有黑色糞便;此階段的仔魚游動不能控制平衡,尾部不停地擺動,身體往上竄至水面,自由沉落后側臥片刻,然后又上竄,仔魚做上下垂直游動。

5 d:仔魚頭部開始變寬,腦部增大,吻端略向前突;胸鰭增大,移至鰓正后方;仔魚開始在孵化槽底部邊緣聚成一團,夜間魚群有明顯的趨光性。

6 d:魚體均有色素分布,頭部及軀干后部色素聚集相對更多;尾鰭鰭褶后部開始出現凹陷,呈“Y”形。腸內有金黃色油滴,肛門暢通,糞便開始排出,可明顯觀察到池底有少量黑點狀的糞便。同時,部分仔魚開始臥底活動或沿池壁活動,仔魚能夠平穩的在水中水平游動。

7 d:全長(2.59±0.14) cm,此時仔魚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超半數的仔魚已臥底活動或沿池壁活動,池底明顯的觀察到大量糞便,這兩個特征的出現可以判斷仔魚將主動開口攝食,此時可投喂適量開口餌料,仔魚開始進入混合營養期;色素覆蓋全身,仔魚分散游動。

8 d:仔魚生長較快,大部分仔魚的卵黃囊基本已經消失,胃中可見食物,此時的仔魚大部分開始臥底活動或沿池壁活動。

9 d:仔魚消化道發育基本完成,腸道彎曲,腸內有食物殘留,此時完全轉變為外營養階段,活力強,反應靈敏,頭部、背部、肌節部分色素增加,臀鰭和尾部完全形成。

10~87 d:全長由7 d的(2.59±0.14) cm增長至(9.77±1.15) cm,此階段身體各部色素不斷沉積,各器官不斷發育完善;進入外源營養期,稚魚的口可自由伸縮,攝食能力開始變強;約19 d時骨板開始出現,隨著生長發育的繼續,骨板數量不斷增加;約至57 d雜交鱘已進入幼魚期,魚體外形及體色近似于成魚。第67 d后,幼魚外形與各組織器官逐漸發育完善。

2.2 雜交鱘早期發育的生長特性

雜交鱘早期的全長、體質量、日均質量增加量和日均增長量等生長特征數據見表1。由表1可見,雜交鱘魚苗日均質量增加量隨著培育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表現出與全長日增長量不同的變化規律,而瞬時質量增加率卻隨時間的增加呈波浪式降低,7~87 d仔稚魚的日均質量增加量為2.54 g,瞬時質量增加率為5.51%。平均體長為(2.59±0.14) cm的7 d仔魚,經80 d培育后,全長達(15.83±1.44) cm,日均增長量1.66 cm,瞬時增長率2.26%,其中7~17 d和37~87 d均出現急速增長,第78~87 d達到最高,平均增長2.85 cm,17~67 d的日增長量呈波浪式下降,瞬時增長率隨著培育時間的增加而波浪式下降。

表1 雜交鱘早期發育的生長特征Tab.1 Growth performance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hybrid sturgeon A. schrenckii ♀×A. baeri ♂

2.3 雜交鱘早期的生長

2.3.1 仔魚全長生長的模型

參照L=a+bt,根據出膜期至87 d幼魚的全長,對其全長和日齡進行回歸(圖1),得生長方程L=0.1546t+1.2357(r2=0.9812),呈線性生長模式。

圖1 雜交鱘早期全長與日齡的關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length and day old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hybrid sturgeon A. schrenckii ♀×A. baeri ♂

2.3.2 體質量與日齡的相關性

參照m=aekt,根據出膜期至87 d幼魚的體質量,對其體質量和日齡進行回歸(圖2),得回歸方程m=0.3379e0.0479t(r2=0.9851),呈指數增長模式。

2.3.3 體質量與全長的關系

參照m=aLb,根據出膜期至87 d幼魚的體質量和全長,并對其進行回歸得到生長方程為m=0.0289L2.3444(r2=0.993),呈冪函數關系(圖3)。

3 討 論

3.1 雜交鱘仔稚(幼)魚的生長發育

由第7 d發育至第87 d,仔魚體質量平均日增長0.25 g,全長平均日增長1.67 mm。生長速度低于西伯利亞鱘稚幼魚生長速度和達氏鰉(♀)×西伯利亞鱘(♂)雜交鱘幼魚生長速度[4,9],其可能為屬性、餌料、生活環境等不同導致[4]。本試驗結果表明,雜交鱘仔魚在第一個10 d的瞬時生長率變化最大,表明當環境適宜、餌料適口且充足時,仔魚可通過快速攝食來提高自身對外界的抵抗,提高成活率。雜交鱘仔魚在7~17 d全長和體質量的生長量均最大,仔魚早已開口攝食水絲蚓,有效獲得外源營養,使其生長率上升。第17 d后,仔魚的生長指數降低,此時,仔魚進入轉食馴化階段,餌料由水絲蚓轉變為水絲蚓與鱘魚微粒子開口餌料混合飼喂,需要一個馴化過渡期,故生長速度降低。第27 d,雜交鱘稚魚已轉食成功,其生長呈快速生長趨勢,這與鱘魚貪食的特性有關。第57 d,雜交鱘已進入幼魚期,外形基本發育完全,大部分能量用于內部器官、組織結構的發育,全長的生長開始下降。第67 d后,幼魚外形與各組織器官發育完善,攝取的營養主要用于生長,幼魚進入快速生長階段,此研究結果與其母本施氏鱘的生長特點有所差異,但類似于其父本西伯利亞鱘的生長特點[2,10]。

圖2 雜交鱘早期體質量與日齡的關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day age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hybrid sturgeon A. schrenckii ♀×A. baeri ♂

圖3 雜交鱘早期體質量與全長的關系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total length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of the hybrid sturgeon A. schrenckii ♀×A. baeri ♂

魚的全長、體質量是衡量種質質量和養殖效果的標準之一[11]。本試驗中,雜交鱘全長與體質量的關系式為m=0.0289L2.3444(r2=0.9857),其中b值小于3,屬負異速增長,說明雜交鱘早期的體質量生長比全長生長慢,這個結果與石振廣等[12]對達氏鰉雜交種幼魚生長特性的研究結果不同,但與李文龍等[3]對達氏鰉稚幼魚生長特性的研究和文春根等[13]對俄羅斯鱘仔稚魚生長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可能與種屬特性、環境條件、投喂餌料等因素有關,導致各種鱘魚的生長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同時,對中吻鱘仔稚魚異速生長的研究也表明,出膜后14 d內的仔魚呈負異速生長,而15~50 d呈正異速生長,說明仔魚處在不同的生長階段也會導致體質量和全長的生長存在差異[5]。因此,應盡可能分階段研究仔稚魚生長特點,以便合理的制定投喂策略。

3.2 雜交鱘仔稚魚培育的技術關鍵點

剛出膜的鱘魚水花需經歷卵黃期、開口期、轉食期和飼料馴化期才能發育為稚幼魚,現結合本研究和綜合相關文獻[14-16],將各時期培育關鍵點總結如下:

卵黃期:本研究表明,在鱘魚苗7 d以前靠吸收卵黃囊中營養物質生長發育,此階段不用投餌,但隨時觀察水質和魚的變化情況,這階段魚苗在行為上依次經歷浮游、底棲聚團、散開、下底覓食4個階段。

開口期:底棲聚團是仔魚即將開口攝食的信號,本研究表明,從第7 d開始,仔魚快速生長,營養物質需求大,因而需及時投餌,鱘魚一般開口餌料為水絲蚓,投喂時應將水絲蚓用清水洗凈,加入適量食用鹽消毒5 min后勻漿投喂,隨著仔魚的快速生長,可用刀將水絲蚓剁成小段投喂。每隔2 h投喂1次,開口期日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100%,隨魚苗體質的增強和規格的增大,投喂量也要做相應調整,開口后期可降至40%~50%,4~5 d后直接投喂紅線蟲。

轉食期:本研究表明,雜交鱘魚苗在第17 d生長速度減緩,表明此時進入馴食階段,即要開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此階段因為餌料的改變,對其攝食有影響,因而生長速度會減緩。馴食可用食鹽消毒好的水絲蚓和專用飼料粉末揉成飼料餅后撕成小塊投喂,隨著魚苗的成長,水絲蚓逐漸減少,飼料粉末逐漸增多,直至最后完全用飼料粉末做飼料餅投喂,此過程約7 d。采用這種方法魚苗的轉食率達95%以上,需要注意的是,應及時挑出此過程中轉食不成功、生長停滯的魚苗,并再次投喂水絲蚓,待其體質恢復后再重新進行轉食。如果轉食成功后,就根據魚苗大小和生長情況,及時投喂適口飼料。

猜你喜歡
仔魚鱘魚幼魚
淺析影響仔魚開口攝食的因素
歷史時期長江上游鱘魚資源的開發研究
黑棘鯛仔魚饑餓實驗及不可逆點的確定*
購買錦鯉幼魚有訣竅
100歲的鱘魚
購錦鯉幼魚有訣竅
投喂頻率對網箱養殖長吻鮠幼魚生長的影響
讓鱘魚活下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